「如果你使用的產品不用錢,那你就是該項產品」
#然後諷刺的是我們從臉書上看到這篇文章
我發現自己真的已經是老骨頭了
每年iPhone發表會要熬夜直播口譯之外
我好像真的不太會熬夜到曙光了
但昨天有一場重量級的美國國會聽證會
科技圈四大巨頭都被請去「解釋」
先說明一下背景
這場聽證會由美國眾議院司法反壟斷小組委員會舉辦
主席是民主黨的 David Cicilline
Sundar Pichai (Google)、Tim Cook(Apple)、Jeff Bezos (Amazon)與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四位執行長都被傳喚了
我相信理想主義份子對這四間公司有很多不滿
像是他們在收集、處理、銷售用戶資料的過程很不透明
侵犯隱私、影響使用者得到全方面知識或資訊的權利、還有削弱民主的力量
不過這是「反壟斷小組委員會」
所以聽證會的主題是「壟斷行為」
像是Google是不是壟斷了網路搜尋、網路廣告
Amazon是不是壟斷了電子商務
Facebook是不是已經壟斷了網路社交
Apple是不是壟斷了iOS app市場
比較厲害、恐怖、精采的是眾議院為了這場聽證會
進行了近兩年的反托拉斯調查,並搜集到超過 130 萬份的調查檔案
各種電子郵件、即時對話、和申訴電話錄音都有
被朗讀出來的時候真的是有點可怕「我們公司就像糖果店啊,用戶個資你要拿多少有多少」
我服務的義工組織 Girls in Tech TW 最近才剛開始和區塊鏈科技公司 Bitmark合作推出英文網路廣播Hope in Crisis,其中我們就花了不少時間來討論新科技、黑科技吃掉了多少基本權利,像是隱私權、擁有個人數據的權利、管理個人數據的權利、銷燬個人數據的權利
我對這場聽證會的期望非常複雜
一來是我真的希望有人可以好好修理一下這些拿我們個資和注意力和零碎時間去營利的科技公司
但是我也覺得要在短時間內看到變化沒那麼容易,有點悲觀
科技史中上一次有這麼大規模的調查是22年前,參議院槓上微軟
當時微軟系統壟斷軟體市場我想這個沒話說吧
我那個年代幾乎校園圖書館和計算機中心裡都是微軟的
所有人都是摸著word, powerpoint, excel長大的
大學用Mac是一件很叛逆的事情(還不潮呢,那時候)
(Linux是邊緣人吧)
我不想透漏年齡,但那時候只有古亭附近的一個蘋果先生還是馬克先生可以諮詢、求教
大概要到Sex and the City裡面凱莉用Mac寫專欄
我的生活圈才多了一點點Mac的存在感
然後我那年代的人第一個Apple產品幾乎都是iPod,不是麥金塔作業系統
所以微軟壟斷軟體市場那是肯定的
聽證會結束之後,美國司法部就向微軟正式提告了
這場法律戰打了很久,本來判微軟要分成兩個事業體,結果微軟上訴
最後微軟和美國政府和解,並同意改變作法
這場官司還是對微軟和比爾蓋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比爾蓋茲因此提早退休,而且後來說微軟沒有順利發展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事業也是因為這樁訴訟
當時坐陪的還有Dell CEO Michael Dell, Sun Microsystems Chairman Scott McNealy, and Netscape CEO Jim Barksdale
太年輕的讀者可能不曉得微軟的瀏覽器IE當時並不是最熱門的
那時候第一名的瀏覽器是Netscape推出的Navigator
所以微軟和Netscape是競爭對手,一起被調查
但Netscape CEO Jim Barksdale在聽證會說「這不是我們兩間公司間的糾紛,而是任何產業裡面如果有個企業壟斷、獨大,就會扼殺產業裡的競爭。」
這句話超重要
22年後的今天,很多議員都延續了這個精神
認為四大科技公司扼殺了產業裡的競爭,進而扼殺了創新
像Facebook買了Instagram, Whatsapp和其他公司
現在做社群的新創公司,如果有任何一點顛覆或取代Facebook的可能,就會被買下來,從此被凍結或是加入Facebook演算法家族
或是科技圈太多人控訴Amazon說,他們只要做點成績,Amazon就會來「聊聊投資機會」既然是投資人就可以合理要求內部資訊,或是邀請這些新公司把資料全部都放到AWS上,然後過不久Amazon就推出了相仿的產品或服務
聽證會主席開宗明義先把這四大之所以被請來的原因點清楚
Amazon是美國最大的電商平台,全美70%的電商業務都在Amazon上進行,而且Amazon跨足許多產業,包括雲端服務、物流、影音等等
Amazon的年收是1.5兆美元,比Walmart, eBay, Etsy, Salesforce加起來還多
Apple則主宰了智慧型手機市場,全美用iPhone的人就破億了。除了賣手機,Apple還賣App, 提供金流服務、遊戲、影音媒體
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網路社交服務提供商,賣的是網路廣告,儘管之前有劍橋事件和天價罰款,但Facebook根本沒放在眼裡,(主席有搖頭一下)繼續用個資賺大錢,去年就賺了180億美元
Google是全球最大網路搜尋引擎,全世界90%以上的搜尋都在Google進行,最主要的六大產品(Chrome, Gmail, YouTube等)合計擁有十億用戶
COVID-19會讓這些公司愈來愈壯大,因為大家隔離的時候都要倚賴電商和網路活動,這些公司各自有數億用戶,他們任何一個舉動都會影響我們每個人。
我真希望新聞做成頭條啊,大家都應該知道「免費的最貴」
當我們可以免費地在Facebook上面得到娛樂或靠北取暖的時候
我們的個資和人類最重要的專注力都被賤賣了
賣給誰呢?退一萬步來說,我覺得賣給美妝保養、親子玩具的廠商讓我成天腦波很弱地一直亂買都沒關係了
最可怕的是賣給帶風向的陣營啊
民主是一個非常非常脆弱的制度
民主並不完美,民主很稚嫩,人類才剛發展不久而已
民主和民粹真的就是一線之間
分享資訊和接受洗腦也真的就是在幾次滑手機的差異而已
嗯……我熬夜到快四點,終於體力不支
精采嗎?我覺得很遺憾
因為四大巨頭都知道每位議員的時間很有限
所以他們都準備了說帖,被問到任何尖銳的問題就唸稿耗時間
譬如說Japayal議員問Amazon一個很好的問題:Amazon是平台,讓大家都可以去賣東西,可是Amazon也自己賣。收集用戶資料以後自己拿來用,這樣對你的競爭對手不公平。
譬如說我在Amazon上面向某個嬰兒用品店買尿布
結果Amazon取得我的用戶資料,算算尿布快用完了
就提醒我要補貨,帶我去買Amazon自己賣的尿布
這時候那間嬰兒用品店不就只是帶路雞嗎?
「這公平嗎?」
然後Bezos就開始念經(我是說唸稿)說Amazon致力於提供網路銷售服務,從20年前開始就讓多少小生意踏上網路銷售之路吧啦吧啦
我聽到的幾乎每個議員都要對麥克風說「我只有五分鐘,請你回答『公平嗎?』」
22年過去了,現在的議員都很直接,不太給四大時間來闡述官方說法的
然後有個共和黨議員問Pichai說「Google會不會開發一些幫助拜登當選的功能?」
這問題我很訝異Pichai沒有直球對決
他也是念經「Google致力於提供使用者最便利的服務,協助使用者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我們沒有偏袒……」
逼得議員問了三次「會不會?」「你說會不會就好!」「會還是不會?」
然後Pichai說「我們不會發展任何偏袒特定黨派的演算法」
議員的時間用完咯,結束這回合
Facebook的問題我也挺喜歡
議員問「你們2004年推出的時候競爭對手很多吧」
Zuckerberg:「現在也很多哦」
議員沒理他:「那時候有MySpace等等」他列了四五個,我真的都不記得了「現在這些公司都不見了」
Zuckerberg:「但多了很多新對手」
議員直接說:「好,關於你們面對多少競爭這件事情我們沒有共識。」
就也不要問他了
愈後面上場的議員愈知道
問他們問題,只是給他們時間唸官方說法
就乾脆把時間留給自己來控訴這些公司
如果你關心自己的科技權
如果你對public speaking有興趣
這場聽證會都非常值得花時間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電話錄音app ios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市場與金融】內幕交易也與時俱進
在2011年對沖基金經理拉賈那納姆(Raj Rajaratnam)內幕交易案的審理過程中,檢察官揭露了維持股票資訊非法傳遞管道的暢通是一個多麼複雜和燒錢的系統工程。有些人靠洩露資訊而獲利超過100萬美元,而另外一些人則靠著與消息人士經營多年的友誼來換取內幕消息。在法庭播放的監聽電話錄音中,一名分析師誇下海口稱,他的那位消息人士是「指哪兒打哪兒」。最終,拉賈那納姆因參與內幕交易並從中獲利4500萬美元而被判刑11年。
跟上述案件的錯綜複雜相比,美國當局8月11日破獲的內幕交易案件就顯得非常簡單。檢察官表示,駭客從公關公司的電腦伺服器中竊取了15萬條包含有關公司財務資料的新聞公告,並將盜取的資訊提供給美國、賽普勒斯、俄羅斯和法國的交易員。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美國檢察官辦公室表示,9名案犯的非法所得達3000萬美元。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會對超過24位個人及部分公司提起內幕交易訴訟,此案的涉案金額高達1億美元。
真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檢察官們動用竊聽和證人舉報等積極手段來抑制華爾街的非法交易,案犯們也改變了作案策略,不再利誘內部人士洩露資訊,而是直接通過網絡竊密的方式進行內幕交易。此次駭客竊密案件重燃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從銀行到電力等行業資料安全的擔憂,即擔憂從伺服器中被竊取的資料會被用於操縱市場,或利用非公開信息進行內幕交易。
從2011年的拉賈那納姆案件,到最近被起訴的對沖基金巨頭塞克資本(SAC Capital),美國檢察官們一直在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塞克資本也一直是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巴拉拉(Preet Bharara)的頭號調查對象。但是, 這種新興的網絡竊密模式,不僅為在華爾街人脈關係網絡不夠廣泛的交易員創造了進行內幕交易的機會,還可能會促使美國當局重新評估嚴懲涉案人員所帶來的長期影響。據專家介紹,上述打擊內幕交易的措施非但沒有明顯減少內幕交易案件,而且促使涉案人員將戰場轉移到網絡,因為現實世界中被告被出賣的情況在網絡世界則不再發生。
「在傳統模式中,私人交情是完成內幕交易的關鍵,」曾任聯邦調查局特工、現任向企業客戶提供駭客防範諮詢服務的資料風險管理及調查機構Stroz Friedberg執行主席的施托爾茨(Edward Stroz)說。「突然間,以往從不可能的情況發生了:竊密者可以從大洋的另一邊將你的資訊竊走。」他接著說。現在,無須依賴內部知情人士,便可以從無數個律師事務所、新聞機構和其他金融行業相關機構竊取內部資訊,這將會對金融市場的公平交易原則構成巨大威脅。
聯邦檢察官於8月11日提起的訴訟顯示,2010年至2015年期間,駭客入侵了 美通社(PR Newswire)、Marketwired 以及美國商業資訊網(Usiness Wire)的電腦伺服器。這些黑客動作迅速,往往能在僅半小時內將所需資訊收集完成。根據美國聯邦檢察官的起訴檔顯示,一篇有關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盈利公告的新聞稿被竊之後,提前得到消息的涉案交易員買進了卡特彼勒價值超過830萬美元的股票和期權,他們預計次日新聞發佈後股價會上漲。顯然,他們的注是押對了,兩天內淨賺約100萬美元。信息遭竊的公關公司表示,他們正在積極配合聯邦檢察官的調查,並檢查其電腦的安全系統。
「這次跨國網絡竊密案件的駭客入侵範圍、涉案交易員人數、交易證券數量和涉案金額都是史上最大的。」SEC主席懷特(Mary Jo White)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SEC對17人提起民事訴訟,其中9人還被提起刑事訴訟。部分涉案人員尚未被捉拿歸案。被捕嫌犯中唯一的一名美國職業交易員是來自賓夕法尼亞州葛籣米爾斯的科爾切夫斯基(Vitaly Korchevsky)。
S EC官員表示,這次訴訟打響了他們清理竊密駭客的第一槍。但是一位SEC前官員注意到,從荷李活大明星到美國國防部,每個人要保守最重要的秘密非常困難,所以要完全杜絕涉案黑客犯案還任重道遠。「現在駭客無處不在,因為你可以用一塊比薩的代價就能從網上找到隨你差遣的人,」 Contextual Security Solutions公司安全評估部總監格里芬(Slade Griffin)說,「這些金融天才起了犯罪的念頭,雇個駭客或弄個駭客軟體又易如反掌——做內幕交易這種美差何樂而不為呢?」有關駭客訴訟案的新聞稿顯示,SEC是通過追溯一系列可疑交易找到涉案人員的。互聯網執法部門前負責人斯塔克(John Reed Stark)表示,雖然駭客入侵不容易被發現,但持續利用內部資訊進行非法交易還是會留下可被SEC追蹤的蛛絲馬跡。
斯塔克表示,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美國法律條例和判例法沒有把駭客入侵視為能夠收集大量非法市場訊息的手段。他指出,最近聯邦法院判定,駭客必須使用像發送惡意代碼郵件等具有詐騙性質的方式入侵電腦網絡,SEC才有權管轄。但是,如果黑客鑽了企業電腦安全系統的漏洞從而獲取信息,SEC則無權管轄。斯塔克說:「人們普遍認為,駭客入侵電腦竊密並進行內幕交易是違法的。但是這種行為被判為盜竊還是證券詐騙取決於入侵電腦系統的方式。」 ——Keri Geiger、Michael Riley、Jordan Robertson ;譯 徐安琪
全文內容請見《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App
For iOS→https://itun.es/i66x6Xr
For Android→http://goo.gl/xWzS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