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指望女人以許多無償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犧牲自我),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我們創造出一個利他的形象,允許他人的需求凌駕自我。我們成了傾聽者、忠告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舒適依靠的無形靠墊(但幾乎沒人考慮這會如何消耗我們的心神)。
為了管理他人的情緒和預期,妳需要越過重重障礙才能讓人聽到妳的心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寶貴的時間。妳必須確保妳的回應經過深思熟慮,把他人的情緒也納入考量。當妳需要指派任務給別人時,妳必須使用正確的語氣,詢問對方的意願。當妳感到不舒服時,妳需要克制自己,依舊展現出親和力。
我們從事情緒勞動時,把周遭的需求擺在自我需求之前。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開始隱於無形。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早安:
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換另外一種說法,說明女性的「情緒勞動」。譬如說,我印象中,我跟羽茜談過「女兒會比較貼心」的議題。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64028450508978/
很多媽媽期待生出女兒,是認為女兒比較「貼心」。也就是預期自己有各種不愉快,都可以說給女兒聽,有人能分擔媽媽的情緒。即便現在知道,小女孩不見得能承受得住大人的情緒,這對小女孩的心理發展不健康,但目前我依然知道有小女孩要負責聽女性長輩(包括阿嬤)訴苦。
有些即使不住在一起了,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媽媽隨時打來,就要女兒聽電話,讓媽媽可以抱怨「一下」。我甚至聽過媳婦要接公公的電話,因為公公也要抱怨。
這種事,絕對不只「一下」,這常是經年累月,傷神花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麼算了。這可以讓身心失衡,除了要耗能量消化之外,嚴重的話,還可以導致疾病。
曾經有長輩跟我提到,孩子小的時候,長輩都會聽孩子抱怨,等孩子長大了,換孩子聽長輩抱怨,這不是很正常嗎?
乍聽之下好像是如此,但這會有一個誤區:通常喜歡抱怨的人,不喜歡聽別人抱怨。
譬如說,我很常聽到的是,有些喜歡抱怨的媽媽,根本不那麼在意女兒的感受。媽媽只想紓解自己的情緒,但女兒只要開始抱怨,媽媽可能就不太耐煩,常敷衍以對。
也就是,很有可能小女孩得要一直近乎單方面地聽長輩訴苦,直到長大。但小女孩的情緒,就在這過程中被忽視了。
曾經有女性朋友跟我講,她小時候以為好好聽媽媽抱怨,媽媽就會喜歡她,她以為自己可以是媽媽最好的朋友。結果,等媽媽抱怨完,回到日常生活,依舊會因為小事處罰她。她在各方面,都要扮演媽媽洩憤的出口。
孩子對於負面情緒的承受力,真的不如大人啊,這一點不能忘記。更何況孩子很多事都不懂,這種拉孩子同盟的行為,常莫名其妙讓孩子沒辦法跟某位親人建立比較健康的關係。
祝願您,能清楚看到這種在我們文化中反覆上演的劇本,看到女性的艱難,也停止傷害孩子,能成為一個為自己情緒負責的長輩!
.
ps. 這本書在昨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9859060697044/
*********************************
【文/ 潔瑪‧哈特莉】
……我把情緒勞動的定義再進一步擴展,希望給讀者一個新的視角,讓他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關係動態。我定義的「情緒勞動」,是結合情緒管理和生活管理,是我們為了讓周遭人感到舒適和快樂所做的無償、無形的工作。它涵蓋了我在文章中提到的照護類勞務的相關術語,諸如情緒工作、精神負擔、精神重擔、家庭管理、事務勞動、無形勞動等等。這些術語個別來看時,看不出是如何交集,火上加油,終至令人抓狂沮喪。這些工作勞心耗神,而且還會產生反響,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世界。茱蒂絲.舒拉維茲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談母親經歷的情緒勞動,並在文中列出那些工作的高昂成本。她寫道:「不管女人是喜歡操心、還是討厭操心,那都可能分散她對有薪工作的注意力,使她在工作上受到干擾,甚至斷送了職涯發展。擔憂及安排事務這種令人分心的苦差事,可能是阻礙女性職場平權的所有因素中,最難以改變的障礙之一。」
舒拉維茲稱這種人為「指定的操心者」(designated worrier),但成為「指定的操心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時間累積及付出心力的。以全職媽媽為例,或許妳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統,好讓每個家人的早晨能夠順利運行,例如妳想在牆上掛了一個鑰匙鉤。但在那之前,妳需要先「嘮叨」一下,家人才會幫妳裝上掛鉤。妳需要多次溫和地提醒家人,請他去五金店買掛鉤,不然妳就得自己寫在待購清單上,自行採買。妳還需要溫和地提醒家人多次:「釘個掛鉤很快,今晚或明天就能完成。」妳提出這些建議的同時,還要權衡時間表上有哪些優先要務需要處理。然而,無論妳講幾次把汽車鑰匙掛起來會有多方便,家人還是會問妳:「我的鑰匙到哪兒去了?」妳心裡權衡著到底要直接告訴他鑰匙在哪裡,還是再度提起鑰匙掛鉤的事。如果是後者,恐怕又會演變成一場爭論。妳總是需要先超前一步思考,小心說話的用字遣詞及表達失落的方式。妳必須同時克制妳的情緒,也管理對方的情緒。這實在很累人,所以妳往往選擇乾脆直接告訴他鑰匙在哪裡,這樣既省時又省力。
只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中,這種加乘式的情緒勞動變成常態。日積月累下來,妳的生活變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網,只有妳自己知道怎麼駕馭它。妳必須引導其他人在這套精心打造的系統中穿梭,以免他們卡住或陷落。例如,妳擠完最後一點牙膏,或是把廁所的衛生紙用完時,妳注意到該換新的了;公司同仁指望妳規劃下班後的歡樂時光;妳腦海中有一份清單,列出妳需要做什麼;妳需要注意及肯定他人的情緒,同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妳需要維持事情的順利運作,而且要非常小心。這些勞務都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永遠無法將之拋諸腦後。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耗盡無法估量的心神,而且那些心神明明可以用來做其他對我們自身、職涯及生活更有利的事,讓我們自己過得更快樂。把這些原本各自存在的用語歸納在一個「情緒勞動」的大傘下非常合理,因為它們緊密相連。情緒勞動所指的,不僅是關心結果而已,也關心那些被我們的情緒、言語、行為所影響的人,即使那樣做是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社會指望女人以許多無償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犧牲自我),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我們創造出一個利他的形象,允許他人的需求凌駕自我。我們成了傾聽者、忠告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舒適依靠的無形靠墊(但幾乎沒人考慮這會如何消耗我們的心神)。我們從事情緒勞動時,把周遭的需求擺在自我需求之前。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開始隱於無形。為了迎合周遭的人,我們壓抑或改變自己的情緒,從與先生和睦相處,阻止孩子亂發脾氣,到避免與母親爭吵,避免街頭騷擾變成人身攻擊。
為了管理他人的情緒和預期,妳需要越過重重障礙才能讓人聽到妳的心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寶貴的時間。妳必須確保妳的回應經過深思熟慮,把他人的情緒也納入考量。當妳需要指派任務給別人時,妳必須使用正確的語氣,詢問對方的意願。當妳感到不舒服時,妳需要克制自己,依舊展現出親和力。如果妳想把自己放在最有利的位置,那表示妳需要先一步思考對方可能如何反應。有人說,當妳交出完成的任務時,不要同時展現魅力和溫柔的一面,因為妳可能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影響升遷機會。也有人說,走在路上聽到男人對妳開黃腔、騷擾妳時,不要微笑,緊閉著嘴繼續前進,不然妳可能會被跟蹤、攻擊,甚至遇到更慘的遭遇。
當我們的言行不符合既定的權力動態時,就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誠如桑德伯格在著作中所述,女性在職場上常避免分享意見,語帶保留,以免被貼上標籤。「怕大家覺得她不合作,怕大家覺得她負面或嘮叨,怕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卻被當成單純的牢騷,怕勇敢說出想法而引起大家關注,可能因此遭到攻擊(就是腦海中那個叫我們「別坐到桌前」的聲音所誘發的恐懼)。」我們在家裡,為了獲得迫切需要的「幫忙」且避免爭吵,也是這樣顧全大局,語帶保留。這些持續又傷神的勞動,大多隱於無形。
霍奇查爾德在書中提到,航空公司如何要求空服員在飛行中營造出溫馨舒適的居家氛圍,以及她們打卡下班後,那種人為感受使她們付出什麼代價。她們下班後常感到情緒疲乏,很難在工作角色和真實自我之間切換身分。她們難以在內心深處找到真實自我,或許是因為她們不止在服務業中付出情緒勞動。身為女性,我們必須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營造出同樣的溫馨感。我們不僅在工作中這麼做,回到家裡或在外面,也必須對親友、同仁、陌生人這麼做。女性之所以覺得受夠了,是因為我們意識到這種情緒勞動無法打卡下班,而是隨時隨地非做不可。被要求在生活各個領域中扮演情緒勞動的主要提供者,我們已經受夠了,因為那實在很累人,很費時,也耽誤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腦中填滿了家庭瑣事,把不成比例的時間花在造福他人上。我們為了職場升遷所付出的情緒勞動,從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到聆聽他人的想法並提供意見反饋等等,都是男性不必做的。我們必須仔細地權衡在公共場合中如何與陌生男性互動,以確保自身安全。這些必要的情緒勞動類型都是一種徵兆,顯現出更大的系統性不平等。那種不平等對女性造成了傷害,尤其是弱勢族群的女性。誠如霍奇查爾德所言,男性和女性在情緒工作上的互動方式,是「一種常見的掩飾法,把性別之間的不平等視為人與人之間的虧欠,而且在維持這種現象的表層扮演和深層扮演上都是如此。」在社會上,女性對於任何需要我們的人,總是虧欠著無盡的情緒勞動,除非男性和女性都改變想法,改變他們對於「誰該做這項工作」以及「這項工作的真正價值」所抱持的預期。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6/23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民主黨總統初選大爆炸 誰是挑戰川普最佳人選?(00:46) ✭【 動眼看熱鬧 】全球高齡駕駛事故頻傳 老人家堅持開車怎麼辦?(07:38) ✭【 世界都在看 】樂高葬禮主題積木惹議 爸媽們會買給小孩玩嗎?(13:35) ✭【 漏網東西軍 】香港佔中九子全判有罪 ...
非暴力不合作誰提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協助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感受,並找到合宜的方式來表達或忍住感受。如果有挺他的人(也就是你)幫他把感受精確地表達出來,那更有幫助。
當你示範如何運用言語來描述感受及想要什麼時,孩子會學到那種表達技巧。而且你想想,學習這個技巧比學習討一塊餅乾複雜多了,尤其是涉及強烈情緒的時候。
你不見得每次都能洞悉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是在孩子感到痛苦時,好好地對待他,而不是責罵他,有助於未來的親子合作及培養親子關係。
取自《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談到讚美語言中可能隱含的操控,感謝廖玉蕙老師特別提供親身經歷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86455442381634/
語言只是傳達我們的內在狀態,當我們的內在更豐富深厚的時候,語言本身不一定要這麼執著。生活能過得去就好,多說好話,通常大家氣氛好,不感覺被壓迫扭曲即可。
「解釋」這兩個字,牽涉到「分析」與「診斷」,這常常是頭腦的工作。解釋不一定能幫助我們跟對方連結,還可能讓我們跟對方、跟孩子越來越疏遠。
在非暴力溝通中,也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是一種關係中的暴力。我在演講的時候也會提到,我們如果不斷「揣測」對方的行為動機,也會讓對方不舒服。
「你這個人就是……」
我跟朋友們互動的時候,很多人不喜歡父母隨意幫他們貼上負面的標籤。而且傳統的父母一旦替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一用就是很多年,孩子抗議也不一定有用。
不管是非暴力溝通,或者談正向教養,跟這本書的立場很類似。我們如果真心愛孩子,那要學會「尊重」。
祝願您,能使用語言扶持我們所愛的人,而不是傷害他!
*********************************
解釋毫無助益時
【文/ 菲莉帕•派瑞】
我很幸運可以猜出問題所在。一般通常是事情發生了,你怎麼猜都猜不出哪裡出問題了。例如,你帶著孩子去做你覺得很有趣的活動,比如游泳,沒想到最後孩子哭得悉哩嘩啦,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你很自然會想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大叫,為什麼會拒絕做某事—否則你會覺得失控—但其實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保持好奇心就好。父母最常歸咎的原因是:「哦,那是因為他累了。」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個因素。但我記得,小時候聽到這種解釋時,反而令我更加憤怒,因為那不能精確地反映我的感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被誤解了。家長很喜歡用「累」來解釋一切,但我們都知道真正感到累的人是誰,當然不是孩子!
孩子的麻煩行為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有的解釋甚至對孩子有害。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辨識這些解釋,那表示你已經開始修復破裂關係了:
「他那樣做只是想引人關注。」
無論年紀多大,每個人都需要關注。如果一個孩子本來就能獲得足夠的關注,也相信他需要關注時,那些關注一直都在,他就沒必要用誇張的方式來吸引關注。如果你的孩子確實是為了獲得關注而搗蛋,你可以請他主動要求關注。
我女兒曾經跟我討過蘋果,但她其實不想吃。她只是想看我開心的樣子,對她微笑。
我注意到我給她的蘋果大多放著沒吃時,我先去瞭解她的用意,接著請她直接尋求關注。
這成了我們之間的遊戲,也減少了蘋果的浪費。她也沒有因為她想要獲得每個人偶爾都想要的東西—關注—而感到羞愧。
「他是故意的」
幼兒還沒有故意搞破壞的能力,他們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故意搗亂。嬰幼兒的行為舉止就是他們的感受,他們還沒學會觀察自己的感受,還不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並提出要求,他們需要幫助才會知道。
孩子開始尖叫,拳打腳踢,甚至撞頭時,那不是在執行預先計畫好的策略,而是在表達感受,他們需要協助才能更清楚地表達出來。他們終究會學會那種技巧的。
如果你覺得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是在耍你,你覺得他耍脾氣是在演戲,而不是真的使性子,你可以把你對他那些行為的感受講出來,並幫他用言語表達出他想告訴你的事情。例如:「我覺得你是希望我告訴你不必做功課。我想,獨自做功課可能很孤單吧,我會陪你一起做。」
「他知道怎麼捉弄我」
你覺得孩子的煩躁反應很討厭,並不表示他知道那樣做有何影響,或知道怎麼產生那樣的影響。女兒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屁股坐在台階上不肯走,並不是想要捉弄我,雖然我剛開始覺得很煩。女兒在游泳池的地板上賴著不走,也不是想要捉弄她的父親,她只是還不知道怎麼用言語表達她想要什麼。當你示範如何運用言語來描述感受及想要什麼時,孩子會學到那種表達技巧。而且你想想,學習這個技巧比學習討一塊餅乾複雜多了,尤其是涉及強烈情緒的時候。
「他有問題」
有些孩子學習社交技能的速度比其他的孩子慢,有些孩子比較難以因應煩躁,有些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靈活應變及解決問題,這為孩子與你帶來了一些問題。多數人可能認為,孩子因為改爬樓梯、不搭電梯而坐在地板上發脾氣,這對兩歲幼童來說還說得可去,但是如果是六、七歲的孩子呢?一般認為,那麼大的孩子應該不會無理取鬧了吧,但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協助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感受,並找到合宜的方式來表達或忍住感受。如果有挺他的人(也就是你)幫他把感受精確地表達出來,那更有幫助。
你不見得每次都能洞悉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是在孩子感到痛苦時,好好地對待他,而不是責罵他,有助於未來的親子合作及培養親子關係。
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某些行為似乎卡在某個階段比較久,落後同齡孩子的發展,你需要為此尋求協助或消除疑慮的話,可以請教家庭治療師或社會工作者。醫生或學校應該可以指引你獲得需要的協助,那可能會促成診斷。診斷結果或許可以讓你如釋重負,或獲得更多的幫助與支援。
診斷的缺點是那很像一種評斷,彷彿劃上了句號。那可能使人停止觀察與學習去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診斷結果可能變成那種行為的藉口。你可能因此認為事情再也不會好轉,而不再樂觀。
或者,更糟的是,原本沒病也被當成有病來醫療。我們來看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你想一下以下的資訊:八月出生的孩子診斷出罹患ADHD的人數,比九月出生的孩子更多。我認為,這顯示有關當局認為,八月出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失調現象,而不是因為八月出生的孩子比班上九月出生的孩子幾乎小了一歲。我的意思不是說所有用來抑制行為的藥物都不好,我只是覺得藥物應該作為治療的最後手段。
如果你覺得你無法應付孩子的行為,請盡快尋求專業的協助,因為養成不利親子關係的習慣愈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戒除那種習慣。
.
以上文字取自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755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暴力不合作誰提出 在 Shirli 셜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韓國廢老: 「香港事態,與光州不同」
話說我有一個來自中國,在星加坡唸大學,在韓國研究所畢業後嫁過來韓國,跟我一點都不熟的研究所同學。我看到她在FB post了這篇關於香港的專欄,並寫찬성(贊成)兩字。因為我今天在扮工很閒,就點進去看看,打算看完決定一下要不要unfriend她 (我最近在清理我的FB friend list)。
我是可以理解有些韓國人不想自己的歷史被曲解,但大家通常在看香港現況時想到光州民主化運動,都是因為兩件事件中警察對學生的過份暴力行為。反而,這位韓國廢老就真的完全曲解這次香港的示威,就跟那些中國小粉紅一樣,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到底要講多少遍!!這場運動沒有一個訴求是要港獨的!!
查了一下這位韓國廢老是誰,韓中都市友好協會會長,OH I SEE 😀
這種廢文對身體不好,其實不看也罷,但他好像寫的頭頭是道,我是怕有韓國人看了會誤解。
中文版,大家自己看~ (我是沒有那麼用心花時間翻譯廢文, 用了Naver Papago翻譯,再把重要的錯譯改過來而已)
「最近,持續6個月的香港事態波及到了韓國大學。 部分韓國大學生張貼支持香港示威的大字報後,與中國留學生破壞大字報的過程中發生了肢體衝突,部分首爾大學學生更就18日發生的破壞「連儂牆」事件向警方提交了訴狀。 另外,有大學生還聚集到駐韓中國大使館前面進行了示威。 大學當局因擔心事態擴大,已經到了直接拆除大字報的地步。(哈!中國留學生自己的行為惹人討厭,怎麼就把事情懶到我們頭上,說得好像我們香港分化你們一樣。)
對於香港事態的認識差異引發了韓中未來一代的矛盾,令人惋惜。 儘管如此,韓國知識分子社會還是不願意對這一問題發表正確的見解。 因爲他們害怕就自己的主張受到任何一方的攻擊。 這是卑鄙的事情。
首先, 我想就媒體的報道提出質疑。 把香港事態命名爲「香港民主化示威」本身就是錯誤。 真的可以那樣報道嗎? 準確地說,現在香港示威與其說是民主化示威,還不如說是「體制變革暴力示威」,這才是正確的表述。 一些人把香港示威比喻爲光州民主化運動。 這是歪曲歷史的愚蠢行爲。(體制變革暴力示威???? 是中國先答應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我們不想改變,你硬要改變我們!然後是示威暴力,還是警察震壓暴力呢?)
現在香港示威在幾個方面與光州民主化運動有着本質的不同。
首先,光州完全是非暴力示威。 在戒嚴軍集體發炮之前,光州市民進行了非武裝,非暴力和平示威。 相反,香港示威以襲擊政府機關和破壞公共設施等暴力形式進行。(我們也是在警暴前是和平示威喔)
第二,光州是建立在愛國基礎上的民主化運動,而香港示威呈現出反中國,反體制的革命性局面。 光州市民舉着太極旗上街高呼民主主義,但香港示威隊卻撕開五星紅旗,手持英國和美國國旗,要求脫離中國。光州只是呼籲恢復民主主義,但香港卻超越民主化要求,反中國,並要求獨立。(遊行結束後把五星紅旗丟到垃圾筒的好像是撐警人士~~ 然後我再講一遍,這次香港示威沒有人在講港獨!!!!!!)
第三,美國對於光州是採取旁觀和迴避的態度,光州示威是徹底孤立的示威。 但是,香港正在展開由美國等西方國家露骨地介入和支持的國際戰略遊戲。 美國參議院和衆議院近日通過了《香港人權法案》,表達了對香港局勢干預的強烈意志。 過去曾幫助光州屠殺的美國的雙重態度,如實地體現了美國式霸權主義的一面。 因爲在光州一事,美國的利益在於獨裁政權,而在香港示威,美國的利益在於反中國勢力。
這次香港事態的根源在於1842年爆發的英國侵略戰爭——鴉片戰爭。 英國以這場戰爭的勝利奪走了香港,這塊土地在156年後的1997年被歸還中國。 經歷了日本殖民統治的我們民族,完全可以認同中國曾經奪走香港的痛苦。(拿拿拿, 你叫我們不要歪曲你們的歷史,你也不以亂講我們的。我只知道沒有英國,就不會有今天的香港,跟經歷了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是不一樣的。)
韓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是承認「一個中國」的。 若承認香港的反體制鬥爭,不僅是違反上述外交政策,也是對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失的危險選擇。
現在香港示威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民主化示威,帶「"反中國反體制」的性質。 如果韓國的青年能夠正確瞭解國際關係的發展趨勢和事態的性質,韓中大學生圍繞香港問題的矛盾就會得到解決。
韓中未來一代因爲香港事件而產生矛盾,這對韓中的未來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不能再讓之前作爲朋友相處得很好的韓中年輕人吵架了。 如果本來就困難的韓中關係進一步惡化,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和小工商業者將蒙受損失。 同時,對旨在實現韓半島和平的韓中合作也將產生負面影響。(聽到我打冷震....)
無論是教授還是媒體,都應該說出基於歷史事實的真相。 應該銘記,沉默,歪曲和煽動會導致損害韓中友好,損害韓國的國家利益。 這才是正確的知識分子的姿態。」
最後,想跟跟我一樣住在外國或身邊有外國朋友的人說,雖然我們無法經常回香港和大家並肩作戰,但也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能力告訴全世界香港的真相。
原文link: http://www.breaknews.com/693275
非暴力不合作誰提出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民主黨總統初選大爆炸 誰是挑戰川普最佳人選?(00:46)
✭【 動眼看熱鬧 】全球高齡駕駛事故頻傳 老人家堅持開車怎麼辦?(07:38)
✭【 世界都在看 】樂高葬禮主題積木惹議 爸媽們會買給小孩玩嗎?(13:35)
✭【 漏網東西軍 】香港佔中九子全判有罪 從社運來看世代間矛盾(19:43)
紐時的專欄作家Frank Bruni最近有篇文章,講到高爾夫球。
政治人物在綠油油的果嶺上,一邊打球一邊喬事情的畫面,大家都很熟悉吧?美國近代只有三位總統不打高爾夫球,分別是卡特,胡佛及杜魯門。最近兩位總統,歐巴馬很愛打,川普更不用講了,不但愛打高爾夫有名,連他打球喜歡作弊也很有名。
但如果看到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雖然己達二十人,但打高爾夫球的卻少之又少。桑德斯,華倫,哈里斯,Buttigieg這些很受年輕人歡迎的候選人沒有一個打高爾夫球,這其實也反應了高爾夫球在美國年輕世代己大大退燒的現象。唯一一個打高爾夫球的,是最近才正式宣布參選的前副總統己經76歲的拜登。以以前的紀錄來看,不打球的候選人通常會輸給打球的候選人,若以此標準,拜登的確是打敗川普的最佳人選。但Bruni也指出,這可能也是表示,拜登己經抓不到時代脈動。
是的,美國也有世代衝突,嚴重度不輸台灣,你看看,這不是連高爾夫球都有事?
本周的琪斐大放送,我想藉拜登參選,將民主黨初選狀況做個整理,這是很多朋友一直都說很想看到的。也讓大家來看看,美國民主黨初選裡曝露出來的世代隔閡問題。
場景轉到香港,為了漏網東西軍香港佔中九子全被判刑的新聞,在網友票選中勝出,我回頭去把雨傘運動又回顧了一次。
有一個事件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當年三個中年人,人稱占中三子,提出以非暴力公民抗命,爭取沒有篩選機制的普選,受到很多年輕朋友的呼應。但在當年九月學運領袖黃之鋒在占中三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帶領群眾衝入公民廣場,的確是讓香港的挫折感讓全世界都看見了,但占中三子也對運動失去了主導權。演變到後來,整場運動已經沒有清晰的領導層,有「去大台化」的現象,沒有一方能夠代表整體示威者。
回看這場運動,「學生世代不滿中年人做得太慢,」在接受BBC訪問時,戴耀廷和陳健民都認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他們忽略了世代之間的矛盾,不夠理解年輕人的憤怒以及想參與運動的方式。
中年人反省了,但年輕世代反省了沒?
這次漏網東西軍,我們還有個新做法。因為每次我們三人討論五分鐘都講不完,這次我決定,乾脆放個長版的網路上,把話講完,大家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可到網上看看。
本周動眼神經選的是:全球近年來的高齡駕駛事故年年增加,老人家真的不適合開車上路,只能被貼上馬路三寶的標籤嗎?我要叫我爸媽好好看看。
張嘉玲選的是:樂高推出葬禮主體積木,這樣的玩具適合作為兒童死亡教育的一環嗎?你覺得觸霉頭嗎?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回顧過往集數 📌
EP31《香港修逃犯條例、共享經濟有法可管? 仿肉素漢堡成潮流、投賭爛票前多想想》https://reurl.cc/k8n2d
EP32《南韓終結66年墮胎罪、南韓禁日本核食勝訴、全球死刑執行下降、維基解密亞桑傑被捕》https://reurl.cc/qp6eR
EP33《郭台銘當總統人民有福? 全球麻疹疫情大爆發 一帶一路如何吸引瑞士? 美國男同志市長參選總統》https://reurl.cc/ber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