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去你的~~
今天的頭條,莫過於國衛院發表的手機遊戲成癮量表。
我對量表的研發並沒有太多感覺。通常量表只是去證實了我們本來就知道的、再明顯不過的問題,然後有個分數依據而已(可預料到會被部分家長誤用,並拿來當指責小孩的工具),重要的是,接下來呢。
但對於接下來記者很用力強調的,「遊戲成癮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這件事,我覺得很賭爛~~~~為什麼每天在精神科工作的人,竟竟然不知道這件事?
這就像記者狂報導林志玲懷孕的消息,但林志玲本人卻不知道自己懷孕的意思一樣。(咦~)
首先我要說明,把手機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的,是WHO。所以國衛院發表的研究,也以此為依據。
But,WHO的診斷系統ICD與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系統DSM是不同的。
目前DSM並沒有把遊戲或手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沒有,沒有,沒有。(很重要,講3次),所以,精神醫療專業工作者,包括我,也就不會把手機或手機遊戲成癮當成疾病來處理。
非物質使用的診斷得小心翼翼,目前只有賭博問題,會被DSM列入非物質成癮疾病,除此之外,甚至連手機相關成癮問題,目前都未列入疾病範疇。
*
為什麼美國精神醫學會目前不列?
因為非物質成癮的成因很複雜,貿然貼上標籤就會轉移對其他問題的注意力。
這就是DSM雖然對網路成癮問題很關注,但遲遲不願意做出診斷的原因。因為這不是診斷就能對症下藥的問題,它,甚至扯到家庭互動的關係議題。
當它變成一種病之後,家長就會轉移自己可能造成孩子壓力的焦點,彷彿叫孩子吃藥與就醫,問題就能解決了。
誰都知道非物質成癮的心理因素很多,絕對不能把網路成癮購物成癮,和海洛因與安非他命放在一起,這些沒有明顯生理戒斷症狀的行為,請問可以貿然定義為疾病嗎?
如果我可以和家人和樂融融,沒有學業與人際壓力,我為何一定要埋在手機世界裡呢?
*
為什麼我賭爛?
因為~~~我不相信WHO,對,就是不相信。
很簡單,我到底要相信譚德賽的WHO,還是美國精神醫學會?當然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撇開政治意識的問題,WHO是針對所有國際疾病,內科外科生理心理的所有診斷,美國精神醫學會是針對精神方面的專業研究,若要看精神疾病診斷,請問,哪個比較有說服力?
你想相信一個包山包海無所不包的診斷標準,還是一個專精於精神衛生領域的診斷標準?
這樣的研究報導出來後,可能會造成不小的震撼,因為遊戲大廠一定抗議到底,畢竟是20億的遊戲人口市場,接著就會模糊成癮的問題焦點,造成玩手遊和不玩手遊兩個族群觀念上的落差。
我想,我寧願專注在手機過度使用背後的干擾因素,把整個家庭與校園問題納入來討論,這遠比貼個疾病標籤重要多了。
#校園手機世代親職講座開始了
#要預約請早謝謝
非物質成癮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完下面這篇後,又繁殖了一些想法,真抱歉這次字好多,周末嘛我想把大家餵飽一點,反正關注我的粉絲也不會嫌字多吧刻刻~~
我想吳宗憲批評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的說法,傷害了很多人,不過如果你本來就沒在看電視的,真的沒什麼損失,3天不看電視新聞(或7天)真的也沒差。
要能分辨什麼是狗屎,什麽是金玉,就要增加自己的見聞,不要被某種說法限制住,那麼就不會太影響心情。
跟著年輕人看Youtuber,收穫真的不少,我看鍾明軒,看博恩,看讚養,但同時也看壹週刊(現在沒了),寰宇新聞,為了避免浪費時間觀看垃圾,真的不得不慎選網站,以下兩個新入手的很推。
#擴散性高能外電新聞波。這是一群喜好翻譯外電的人所發起的,你會很快得到外電的第一手訊息。
#TFC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這是各公益組織發起的、要打擊假新聞與假訊息的網站。
-----------------------------------------------------------------------
【與其責怪孩子上網,不如和孩子一起閱讀網路】
唐鳳說,寬頻是一種人權。上網也是。
許多年輕個案告訴我,他們不看電視的(電視是老人在看的,咦),報紙雜誌﹖在認知上這大約是骨董,年輕人看的是手機,是網路,手機在握等於全世界。如果有精彩的賽事轉播,看網路直播就好了啊,新聞,也沒規定要看電視才有。
別小看這閱聽習慣,它大大改變了整個生活型態,不只是年輕人,整個家庭與社會、文化層面都會跟著改變,父母和子女已經不能藉由邊看電視邊聊天來增進感情;學校所建議的十大好書,家裡可能半本都沒有;而電視上許多新聞與消息,都是透過網路取得的。
與其要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不如和孩子一起看網路視頻;所謂十大好書孩子不一定領情,不如讓孩子針對有興趣的主題再去做挑選,不可諱言孩子並沒有養成讀書習慣,所以找想看的比去看需要看的,更能真正看的下去。
至於新聞,為了不受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連我自己都愈來愈偏重網路媒體,隨著追蹤的網路媒體愈來愈多,我也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不僅不限於國內觀點,也有許多世界各地、不同人種、不同職業的觀點,誰都有權利發表意見,我們不必被名嘴專家牽著走,而且當我們不受權威操控時會發現高手在民間,許多身懷不同絕技的人用這易上手的工具來表達想法,我們目不暇給,多到不知該怎麼選。
例如武漢疫情之故,我想了解南韓新天地教會為何會有傳出驚人的相互感染,找到了宋讚養的影片來看,十多分鐘的內容讓我大致了解這個被稱為邪教的組織,為了證明他的說法有無可信度我又去研究了讚養,又爬文了其他新天地教會新聞,然後像得到寶似的跟孩子說,欸,讚養的影片很不錯,很有意思呢。
結果孩子見怪不怪看了我一眼,懶懶的說,早就知道了…
網路世界,值得看的還多著呢。有個二十多歲個案在社交互動上出了問題,我不免想多了解她的閒暇生活,直覺認為她花許多時間在網路上,於是詢問了她,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她掏出手機打開一個APP讓我看,手機統計幫她統計了一周的平均使用時間,除了假日外出、與朋友約之外,其餘每天都有達到7-8小時。
天啊,那豈不是下班後(上班不准使用)回到家就使用手機到很晚﹖不,其實是一離開公司大門就馬上打開了,她笑著說。
手機裡面的世界那麼精采﹖是的,她不僅用手機聊天,也看影片,也看FB的各種消息,並不侷限在玩遊戲這一塊。
她也有所悟的告訴我:我知道我太依賴手機了,有一次跟某個男生第一次約會,他就罵我幹嘛一直看手機,然後就沒有下次了,所以我已經有改,後來跟另一個男生約會,我就不敢把手機拿出來了…
即便如此,過度使用手機仍是個大問題,這讓她對於現實的人際互動缺乏該有的經驗,如聽不出弦外之音與看不懂非語言訊息,無法察言觀色。我無法說她是網路或手機成癮,這說法太侷限了。
網路成癮的機制還不明確,目前大部分有共識的研究仍集中在物質成癮的部分,而非物質成癮例如網路或購物,因為仍牽涉太多心理因素,不能單以「上癮」症狀來看,這包含社交、娛樂、知識取得等許多目的,是生活的一部份,像每天需要的白開水。
我認為與其說是成癮,不如視為過度依賴,這暫且不在此討論。如果這年輕人正是許多年輕人的寫照,那麼我們孩子的網路世界會是什麼樣貌﹖與其責怪年輕人不讀書,執著於書本,倒不如將網路也算上一份。
如果重新定義,那麼年輕人的知識,說不定比我們這些自詡為知識分子的人多不知多少了。
非物質成癮 在 何謂「成癮」? 「癮」(Addiction)係指人對某種事物 ... 的相關結果
至於「成癮」則是指個體不可自制地反覆渴求濫用某種物質或從. 事某種活動,雖然知道這樣做會給自己或已經給自己帶來各種不良後果,但仍然. 無法控制。成癮包括「物質成癮」 ... ... <看更多>
非物質成癮 在 成癮的介紹 的相關結果
成癮 (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的、強迫的行為模式,這牽涉到生理性依賴的形成與心理的依賴。「癮」這個字常被用於描述精神強迫或者過度的心理依賴,例如物質依賴, ... ... <看更多>
非物質成癮 在 成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癮有分為物質成癮及行為成癮(英語:Behavioral addiction),行為成癮是和物質無關的強迫症,如賭癮和網癮。在這幾種通常的用法中,癮是描述一種某人高頻率反覆從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