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 談談我的志業 --- 音樂教育 }}_03
每一屆北藝大 IMPACT 學程修課的同學,在第一學期的『製作概論』課程結束時,我都會要求他們書寫、繳交一篇每一個人各自的學習心得,讓我知道他們所花下去的時間,究竟學到了什麼、完成了什麼,遇到什麼樣的障礙,又或者是對於課程安排的建議與要求。現在,我的電腦裡已經有前、後三屆的同學、將近一百份的學習心得,這裡面佔了絕大比例所描述的最大學習困難,就是『與組員的溝通』這一項命題。
由於我深信『流行音樂製作是一種團隊合作的模式』,沒有人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精通並擅於表現這其中所需包羅萬象的各種專業,因此從課堂一開始,我就是用『分組合作』的概念,讓同學們必須學會瞭解自己的合作夥伴們,以及學會如何在既定的時間內,整合組內所有成員各自的強項,來完成我所交付的音樂作業;而在第一堂課,我就預告同學們:『與你的組員們溝通,將會是你們最大的工作挑戰,以及困難之所在』。
每一屆,每一位同學,幾乎毫無例外地,都在學期結束時印證了這個預告。
『音樂製作與【人性】能有什麼相互的關聯性?』,我在這個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所提問、留給同學們用一個學期時間去體驗的課題,經過我在三個學年的觀察後,大概可以簡單歸結為:『人性,在意自己者多,關心他人者寡』。
每一位進入這個學程的參與者,大概都有著自己想要追求與完成的音樂企圖,如果先不要用非常嚴苛的評定標準,我認為這些同學都會有著『創作者巨大的熱情』;但這些熱情,往往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對於『音樂需求』的客觀現實,以致於在建構音樂符號之初,很少人會『自覺』地去設想『別人會是什麼狀態』來接受這些音樂資訊 --- 又或者說,同學們會簡化、忽略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所具備的自我意識,以相當『自我中心的本位主義』,來『定義』別人應該會如何如何。
當一整組的同學每一位都是這樣的出發點時,你可以想見一整組各自都非常有創意的人勢必會發生什麼樣的慘劇。在我看來,如果讓這些年輕的創作新血用一學期的混亂來開始理解『若想要共同完成音樂,可能得先聽聽別人在想什麼』,就他們的音樂人生來說,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也因為這樣的一個教育中心理念,我們在每個學期,都輔助性地開設了『樂團合奏』這個更具實務操作性質的課堂。
[一、北藝大課堂即景]_03
相較於在製作課程中,同學們可以用口語、文字,或任何的參考資料,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溝通,在『樂團合奏』課程中,同學們唯一的溝通工具,幾乎只能用手上的樂器來傳遞所有的意念;而當整個樂團要共同完成一首音樂作品的呈現,『聽到別人在做什麼』,就會是一個必須要鍛鍊起來的直覺反應 --- 你可以想像:如果其中一位樂手始終都不聽別人所建構的音樂空間,而只是自顧自地彈奏自己所負責的部份,那樣的音樂,不論他具備了再好的演奏技巧,恐怕在聽眾的整體聆聽上,都無從領略音樂『合奏』的美好的。
我所負責的『樂團合奏』,希望傳遞給同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自己是在什麼樣的空間環境裡彈奏,因此我必須知道我要用多大的音量,才能聽得到【別人】彈奏的內容;同時也要考慮這整個【合奏音量】,對於這個空間是否得宜』。
其實那個邏輯是:我站在我的彈奏位置,心裡想的是別人在這個空間裡聽到的整體音量;我彈奏著我的部份,耳朵所注意的是其他夥伴彈奏的把位、聲部、頻率與表情。
『我與我的夥伴,和觀眾同在一個空間』。
我當然要顧好我的部份,無論是跟隨 click 的精準度,或是和絃的正確性、音色的好壞,彈奏的音樂表情 --- 但那都是我走進這個合奏教室之前的事;我走進了教室,與夥伴們一起拿出了樂器之後,那就是『大夥兒』的事了!我所想、所關注的,就不再能只是我自己了;我如果有任何不確定的狀況,我就得與大夥兒相互交換眼神、用身體的律動去協調所有夥伴的呼吸,用臉上的表情去溝通那些沒辦法用言語交換的訊息,我所關注的只能是一件事:『我們有沒有在一起』。
整個樂團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要如此。
幾乎所有同學在合奏課程的第一提問,都是:『如何才能增進 Groove 的感覺』。
你覺得呢?
我覺得那不會單純只是你個人的拍子、力度輕重的問題,而是你這一整組人,『心思』有沒有在一起。
而為什麼要在意 Groove 好或不好呢?你意識到你其實在意的是『別人會不會覺得好聽』的這件事了嗎?
你的聽眾對你非常重要!所以你要學習把自己的主觀收斂一些,學會如何與音樂夥伴一起協調出一致的呼吸,來呈現出你們共同的音樂。
『樂團合奏』的核心,就是如此;而流行音樂的創作、製作,又何嘗不是如此?
幾乎所有的創作者、音樂工作者都希望寫出厲害的文字、音符,編出、製作出讓人覺得雋永感動的作品,但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能找到那一副解答的鑰匙 ……
你覺得呢?
非語文學習障礙定義 在 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筆記]
改變
製作人:王宛茹 撰文者:單小懿、蘇鵬元 研究員:蘇鵬元
2008年金融海嘯摧毀世界秩序,'09年在震盪中摸索,今年是學改變、再出發的一年。凡事求勝的老曹,學會定心、快樂;33歲女碩士放棄澳洲高薪,到柬埔寨當志工……。94.3%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你,也可以做得到!
2010年,有33.9%的人,最想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
新年新氣象,二○一○年,你最想改變什麼?
農曆年前夕,《商業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台灣人,你想改變嗎?」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出爐:九四‧三%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改變大調查出爐,台灣社會兩項發現
他們最想改變自己什麼?「不抱怨、正面思考」最多,占三六‧一%,其次是「每週固定運動三次、減肥又健康」及「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由此份問卷,我們發現二層意義:
發現一:想改變的都是小改變,反映當下社會氣氛是反求諸己,從個人最需要也最容易改變的事開始。
心理學家王浩威分析,多數人想改變的,都是個人思考、健身習慣等自身周邊最常被發現的項目,相較之下,「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十八歲時的夢想」、「做一件到七十歲想到都會笑的事」和「增加美好的性經驗」等夢想類改變,排名相對落後。
「多數人傾向保守型的改變,而非攻擊型的改變,顯示出集體心態比從前更保守。」王浩威分析。
不過,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傳人果東方丈說,保守另個意義是先求穩,見機行事,而不是貿然行事,因緣成熟時則發大願心做利益大眾的事。「真正的改變,是從修養自己開始,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他人。」
發現二:台灣人的人生轉折提早到三十歲。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改變,可分為提高外在競爭力的「攻擊型改變」,和培養內在條件的「防禦型改變」,而「轉攻為守,則被視為中年危機的分界,」王浩威分析。
我們再對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三十一歲以上的族群傾向選擇「防禦型改變」,其中,「不抱怨」、「固定運動」和「有耐心」是他們最希望改變的三個選項。王浩威由此推估,此刻的台灣社會,「三十歲就出現轉折,回歸自我。」
王浩威進一步分析,台灣人的生涯規畫模式,經過三種演變。第一種稱為「李登輝人生」,也就是像李登輝一樣,每完成階段式目標,馬上朝著下階段目標邁進,所以假設三十歲的目標是成家,四十歲就要追求社會地位,五十歲、六十歲繼續下去。「人生就是一個從左下往右上成長的直線,不停的求進步,」「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典型生涯規畫。」
第二種稱為「失樂園人生」。《失樂園》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雜誌社總編輯,享有社會地位,卻在五十歲左右遭逢事業瓶頸,產生中年危機,最後導致外遇。
一九八○到九○年代的台灣社會,上班族普遍在五十歲左右面臨職場高原期,不上不下;原本直線向上成長的人生曲線,到了五十歲開始維持平盤、甚至反轉走下坡,就是此典型。
第三種則是台灣目前的狀態。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克利絲汀(Kenneth W. Christian)稱之為「低成就趨勢」(Underachievement)。
克利絲汀在其著作——《這輩子,只能這樣嗎?》(Your Own Worst Enemy)中提及,一九七○年代所定義的「低成就」,普遍指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但到二十一世紀,「低成就」現象已經擴大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包含幾個特徵:容易放棄、猶豫不決、缺乏計畫和執行力、做事拖拉、凡事力求簡化、害怕失敗等。
也就是說,固然有九成四的人想改變,但大環境艱難,多數人最後可能仍無法改變。原因何在?「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另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害怕改變,一變動就惶恐不安,」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說,「唯有學習放下的勇氣和智慧,才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成長、改變。」
放下過去,雖是一念之間,卻也需要鍛鍊與時間。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改變過程包含五個階段: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
前兩個時期,個人仍停留在自我探索方向的階段、無法捨下舊有環境;中間兩個時期,在確認方向後開始行動,並得到改變後的初步結果;最後一個時期是要把改變內化,徹底放下。
遵循六心法,啟動改變連鎖反應
心法對了,才能改變。以下是綜合各方權威理論「三要三不」的改變六心法:
一、不要等時機。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立即改變?這是因為我們以為,改變有特殊時機,在時機還沒到之前所做的都是多餘,但這想法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曾經說過,人們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但他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種抗拒心態是最大障礙。所以改變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等,如果一定要等到心情好的時候才來改變,一旦心情不好,生活又恢復和過去一樣。
或許你為了「不抱怨,正面思考」,找到了去年最紅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並上網訂了一個紫手環,打算在紫手環到手以後,開始實行計畫。但是,在紫手環到手前,你還要繼續抱怨嗎?其實從這一刻起,你就可以運用手邊的工具,例如橡皮筋,充當手環,或是把銅板、小石頭放在口袋裡;當下,就是改變的開始。
二、行動不貪多。也許現在的你,不滿意你自己,所以特別規畫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又要不抱怨,正面思考,還要把英文、日文學好,當然不能忘了每週運動三次……。林林總總的目標一大串,卻忘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同時專注在太多事情上,一定分身乏術,失敗的機率自然提高。因此,不妨先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如同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所說:「只要有一口井,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此外,在掌握的範圍內慢慢的改變,循序漸進,才能從中適應新的技巧,觀察到具體的進步。親子書作家游乾桂說,改變不能執行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捨近求遠。「從身旁的事情去改變,」你才不會因為短期看不出成效而打退堂鼓。
三、不怕失敗。在改變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許多挫折,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改變,哪來挫折?挫折就是你進步的依據,說明你正在改變。果東方丈提到,「做不到是正常的,只要我們有那份向上向善、改變調整的動力,踏出去,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先有出發,從一起步,才有未來的十到一百。」
「在台灣滿普遍的是不敢去嘗試,太在乎失敗,」王浩威說,怕嘗試以後失敗,所以放棄嘗試,「可是事實上失敗沒有那麼重要。」唯有勇敢迎向失敗,才可能嘗到成功的果實。
譬如蔡英文剛當民進黨主席時,曾經個人民調支持度由五成下滑到只剩三成,但蔡英文不放棄,終於贏得三次勝利,奠定自己的領袖地位。
四、要有耐心。一開始改變,你可能會手忙腳亂,甚至感覺狀況越來越糟,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畢竟你正在拋棄過去的習慣,接觸新的事物,麻煩在所難免。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等「習慣成自然」,混亂的狀況都會隨時間漸漸趨於平穩,也正式宣告改變大功告成。
例如,為了快速改變身材,設計了一個「魔鬼式減肥法」,雖然可能很快達到理想的標準,但新的生活習慣若無法持久,很快又會復胖。其實在改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持續。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為了成為一名律師,常常徒步三之十英里到一個法院聽其他律師的辯護詞,回來後對著樹林和玉米田模仿他們的神態、手勢,最後終於靠著這項演說技能,進軍政界,留下有名的蓋茨堡演說。
果東方丈則說,他現在碰到任何變化,都能接受面對、正向思考,言語絕不衝擊人,其實,他剛進僧團時,習氣煩惱也很重,講話常被誤會在罵人;現在的樣貌,是花了十多年薰陶修煉來的。
五、要懂求助。或許你還在猶豫該不該改變,找個強而有力的靠山,這可以讓你改變的心更篤定。
例如找個夥伴一起改變,互相激勵。或是找到一個支持者,在你遭遇瓶頸時推一把。只有國小畢業的蔡秀英,從賣檳榔歐巴桑變身為作家,就是在女兒的支持鼓勵下,熬過學習與放下的痛苦,浴火重生。
你也可以從閱讀下手。游乾桂說,書中一個人物的想法,可能是一個觸媒,讓你產生改變的動能。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方文山,曾經在一次的訪問中提到,閱讀《野火集》讓他發現,寫文章不一定只能風花雪月,還可以以筆代劍、氣勢磅礡。
透過閱讀,可以找到效法的對象,這些對象都在對你說,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另外,在閱讀中可得到很多資訊,這些訊息可以更堅定你的意志,努力朝改變的方向邁進。
六、要有計畫。最後,改變需要規畫,如果你有一個完整的計畫,改變就更容易循序漸進,邁向成功。
一個好的計畫應該包括短期與長期的目標,針對這些目標,分階段訂定執行步驟,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信心,再挑戰困難的任務。量身訂做的計畫,可以讓你實踐起來更有效率。
二○○三年二月《美國今日報》(USA Today)報導,一個由美國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進行的調查,他們在二○○二年詢問受訪者,發現有四五%的人會許下新年計畫。
在這些許下新年計畫的人中,研究員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是把新年的計畫寫下來,另一類人只是想一想,並沒有寫下新年計畫。一年後,那些沒有把目標寫下來的人,只有四%的人有了一些改變,相對的,把新年目標寫下來的人,有四六%改變了,成功的機率足足差了十倍。
有了計畫還不夠,寫下目標、時時拿起來看,你會更有改變的動力。
這些,你絕對做得到;因為改變之前,人人平等。如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所言:「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延伸閱讀:今年,大家最想改變的是?
30.1% 早睡早起,作息固定
20.3% 遭遇突發任務或做過多瑣事,比以前更有耐心
19.0% 減少發怒的次數
17.3% 把薪水的1/3存起來,不當月光族
14.0% 上班時間做完份內的事,準時下班
11.7% 認真閱讀理財資訊,不要人云亦云
8.1% 積極安排聯誼活動,再談一次戀愛
7.7% 從今年起,每年做一件到70歲都會笑的事
6.6% 不吃油炸食物,尤其是鹹酥雞
6.3% 培養兩性情趣,增加美好的性經驗
5.6% 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18歲時的夢想
4.0% 每週吃素一次,拯救地球
2.9% 爭取簡報發言機會,練習台風
2.9% 買股票不要槓桿操作
2.8% 臉部微整形,讓自己年輕10歲
2.5% 被客戶拒絕不氣餒
2.4% 其他
1.2% 每週做志工3小時
1.0% 每週回家吃晚餐2次
延伸閱讀:5步驟,迎接新自我!
1.思考前期
對現狀不滿-有困擾倦怠等負面感受,但不知原因,只希望狀況能改變
困難:怕麻煩或忽略不適感
突破:放慢腳步、想想自己怎麼了?設法找出原因。
2.思考期
思考改變可能-確認自己出了問題,開始思考該不該改變
困難:自怨自艾、抱怨, 延滯行動
突破:透過閱讀,從中找改變的靈感;或找好友、同事甚至主管聊聊,外人經常可提出盲點。
3.準備期
擬定改變計畫-已確認要改變,同時開始準備
困難:3分鐘熱度,仍保留過去的習慣
突破:把計畫切成小計畫,先求做到,再求多與好。把目標貼在隨處可見的地方,寫下改變日記。
4.行動期
他人感受到改變-所有人都明顯感覺到你在改變
困難:遭遇失敗感到沮喪懶散,因此不再持續
突破:可以回到步驟2尋求協助,支持自己走下去,然後持續原有的計畫。
5.維持期
維持新生活-盡所有努力來鞏固新的改變
困難:無法認同新生活,或花費太少時間維持新生活等
突破:花更多時間來鞏固改變,並打從心裡接受改變帶來的新生活,否則便又回復過去的自己。
延伸閱讀:除了自己,大家最希望配偶改變
除了自己以外,誰最需要改變?本刊調查出的前五名依序是配偶、政府官員、父母或公婆、老闆或主管與立委。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分析,配偶之所以成為榜首,可能是夫妻間有一種很細微的潛力競爭:不遵從另一半的要求,才能顯示在家中的地位。因此你越要他改變,他越不改變,「最需要改變的,往往就是最難改變的。」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呢?第一步:從自己做起。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提到,「你要人家不嘮叨,你自己先不嘮叨。」自己做到了,要求別人才有說服力。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也說,夫妻要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先肯定對方,再以善意的語氣提出建議。
第二步:找到問題核心,對症下藥。親子書籍暢銷作家游乾桂說,發現配偶有問題,不能一味嘮叨抱怨,必須找到為什麼他(她)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然後訂定計畫加以改善。「不著痕跡的把對方拉到我的生命動線。」
至於政府官員的排名高於立委及總統,反應出民眾對官僚主義的不滿,總統與立委因為有任期限制,時間一到就會下台。(文/蘇鵬元
非語文學習障礙定義 在 學障學會討論團| 試一下讀者反應: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數學學習障礙,臺灣法規上在定義裡的用詞是「算」、在鑑定基準裡的用詞是「數學運算」。 ... 本來語言幫我安排好,二月開始跟心理師學習非語文溝通. ... <看更多>
非語文學習障礙定義 在 [期刊] 非語文(NLD)學障的認識與輔導- 精華區sp_teacher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國圖唯一的一篇,非語文學障的期刊,
作者為秦麗花老師,
非語文學障很少人聽過,這方面的研究又不多,
因此本篇期刊可以堪稱所有期刊中最有價值的一篇,因為真的只有一篇。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參閱KT楊的學障教材教法一書)
------------------------------------------------------------------------------
◎成因:右半腦神經心理的缺陷
◎定義:由於神經心理的缺陷,導致在社會、人際交往上有顯著困難,
包括對新的、非語文的情境、符號、線索的辨識、
人際之間的溝通訊息有理解上的困難。(不太會分辨別人的臉、非語言訊息)
◎特徵:
1.觸知覺缺陷(尤其左邊)
2.動作協調困難(尤其左邊)
3.視覺空間組織缺陷
4.在非語文情境得到訊息的能力差,語文能力發展較好
5.順序性的行為操作差
6.在社會知覺、判斷的能力困難
◎鑑定基準與原則:
1.鑑定最早要7~8歲,甚至10~14歲
(因為這些人經常語言能力看似優異,所以很難被察覺,大人甚至會以為他們很聰明)
2.語文智商高於非語文智商10~15分以上
3.具有數學上的相對困難,ex拼讀高於數學10分以上。
◎出現率:學障的10%(學障佔一般的10%)。
◎非語文學障與其他障礙兒童之比較
1.NLD與Asperger的比較:
相同處:在社會人際的交往有困難,無法辨識非語文的線索。Ex眼神。
相異處:NLD沒有侷限、固定、重複的興趣和活動項目。
2.NLD與情障的比較:
相同處:較差的社會與人際社交能力。
相異處:(1)NLD的成因是因為神經心理的缺陷,情障則否。
(2)情障沒有視覺空間、觸覺方面的問題。
(3)NLD沒有長時間的情緒或行為反應異常。
3.NLD與ADD的區辯:
(1)若調整注意力策略仍無法有進步者為NLD。
(2)ADD有聽沒有到是因為沒聽進去;NLD則是因為不知其意,無法理解。
(3)補救注意力缺陷的方式:NLD:語文方式;ADD:吃藥和教育的介入。
4.NLD和資優的比較:
相同處:有較佳的語文能力及記憶力。
相異處:(1)NLD沒有其他學術方面的特殊才能。
(2)NLD較偏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資優則經常是終身的。
(3)NLD長大後,常常很難適應非規則性與傳統上的改變,
也無法類化學習的訊息,資優則剛好相反。
◎教學策略及輔導
1.給予額外的補償(Compensations)
2.調適、通融的策略(Accommodations),
ex表格規格化、時間長一點、紙筆作業少一點。
3.修正一般學習模式(Modifications),
ex合作學習,在團體中有好的示範、提供沒有威脅的環境。
4.給予策略以協助之學習(Strategies),ex用口語指導、直接示範。
--
◎我的新聞台,關於一隻獺.一個研究生.一個特教老師
https://mypaper.pchome.com.tw/news/snowseal 歡迎入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219.2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