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專題 #宜居城市 ▌ 在公園用地上耕作,聽起來太天馬行空嗎?
推動參與式社區行動的 南港茶水間 團隊,在南港舊莊里建立了 #社區農園 的 #韌性社區方法論:扮演起生態及景觀串聯的角色,並作為落實永續和韌性精神的社區基地。向外,串連起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多項指標,向內,連結鄰里居民共榮、可食地景、乃至於食物安全等多元議題。
簡而言之,一座社區農園,不只是日常的場所、也是生活實驗的場域,在這個都市的綠色地景之中,蘊含著多面向的公民社會潛力。「從綠色基盤調節都市微氣候及景觀綠化的角度也好,從兼顧硬體與社會連結的永續發展目標也罷,打造社區農園似乎已是臺灣各城市爭相比拚的政績。無論從耕作面積或參與人數來看,臺北市都可說是指標性的城市。」因此,南港茶水間團隊探問,在群山環繞且河圳交錯的台北市,如何擁有更多的社區農園?
實際追蹤社區農園的發現有三大用地來源:市有地、市有建物屋頂(如社會住宅)、以及其他非市有公用土地(如國防部)。然而,市有地與其他公有土地存在極大變數,以臺北市「元老級」的幸福社區農園(松山區)為例,就因為國防部收回轉作社宅用地,社區頓失長久經營的空間。
「如果說那些在閒置公有土地上進行耕作的社區農園,本來就會有被國家收回去的一天,那為何不能開放在既有的公園用地上耕作呢?」換句話說,有可能在公園用地上耕作嗎?歡迎點閱內文看看韓國怎麼做、如何改革法規,使得都市農園面積短短2年狂增5倍。
#南港茶水間 系列2
✳︎收看前文點選 hashtag 快速通道
#韌性城市
#宜居城市
#都市水與綠
#社區營造
#參與式規劃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7/16/14722/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