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能夠為不同文化與語言帶來溝通與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不過隨著全球化在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快,有許多本來比較不容易在其他文化中看到的異文化飲食也逐漸變得常見。因此,有些菜餚的命名是帶有原生文化以及語言脈絡的邏輯,就會對翻譯成其他語言形成挑戰。一般來說,翻譯可以用白話的方式去描述這道菜餚的內容來協助消費者理解,不過,單獨描述食材或大概的處理方式,有時候沒有辦法表達出這道菜餚的精神或特殊脈絡。若是直接以這道菜餚的特色來進行翻譯,也有可能反而讓消費者摸不著頭緒。除此之外,對於自己文化中菜餚在其他文化的翻譯名稱,除了能夠標準化自身文化透過飲食的文化交流之外,或許也會涉及文化背後的國際政治角力?
——————————————
今年7月底,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宣布將Kimchi(舊譯韓國泡菜)的正式華文譯名訂為「辛奇」,雖然表面看來是終結了從去年11月起,因中國四川泡菜獲得國際標準化組職(ISO)認證,並聲稱韓國「泡菜宗主國」地位名存實亡而開始的「泡菜宗主國」之爭,但新聞一出,卻引發了另一波議論。
不只中國網友批評「管太多」,同樣使用華文的台灣,也出現不少表示不以為然的評論,就連韓國本土都出現反對聲浪,甚至在青瓦台公佈欄上發起請願,要求撤回這項措施。然而,隨著韓劇、防彈少年團(BTS)等韓流持續席捲全球,「Made in Korea」也逐漸成為一個品牌,比起單純的民族主義,這次的「辛奇」正名除了維護文化自主性,或許也將再次為全球化下的文化推廣,提供新的參考案例。
愚蠢的亡國政策」?韓食正名早有先例
「『김치』(Kimchi)是使用了上百年,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固有名詞」、「中國人要怎麼翻譯我們的固有語是他們的問題!」
包含擔心Kimchi的韓文字「김치」就此消失、批評政府不應干涉他國翻譯、擔憂宣傳效果下降,以及造成其他外國人混亂等,請願文中洋洋灑灑列出六大項反對「辛奇」的理由,不只稱政府這樣的做法,是拋棄韓國人的自尊心,甚至還痛批這是「愚蠢的亡國政策」。直到9月1日請願結束,也累積獲得1萬2千多人響應。
追溯Kimchi被稱為「韓國泡菜」的起源,是因為華文中並沒有相應的名詞,因此借用概念類似的泡菜代稱,並加上「韓國/韓式」加以區別。
但姑且先不論「辛奇」的出現是否會反而導致「김치」的韓文用法消失,雖然在面對未知事物時,習慣上確實會先以當地有的名詞稱呼,不過事實上早在2014年,韓國就已經有為食物「正名」的先例。
「想要提升『韓式料理』的品牌價值?就必須統一名稱標示方法!」2011年正當韓流開始席捲東南亞,韓國文化廣播公司(MBC)就曾遠赴泰國曼谷採訪,點出當地韓式料理店翻譯不一的問題。以最基本的飯(밥)為例,有的店家是直接使用韓文發音寫成「Bab」,有的則會取意思寫成「Rice」。同時報導中也以當地日本餐廳作為對比,明明數量就是韓式餐廳的好幾倍,料理的翻譯名稱卻能夠完美地一致。兩年後,就在首爾外國觀光客人數超越巴黎,即將突破每年千萬人次之際,同樣的問題也再度被提出,只是主角換成了韓國國內的韓式料理店。
石鍋定食(돌솥 정식)被翻譯成「hot stone pot full」(很熱的石頭裝滿鍋子)、牛頭骨湯(곰탕)則變成「bear thong」(熊湯),看似在開玩笑的字詞,卻是當時外國觀光客在餐桌上最大的噩夢。
不只英文翻譯出包,日文翻譯也好不到哪去,除了醬油蟹變成「蟹の醤油ピックル」(螃蟹的醬油酸黃瓜),各種翻譯錯置的情況也屢屢出現,讓點餐彷彿成為一場「大冒險」。當記者詢問店家,卻發現對方只是直接委託招牌業者製作,10多年來都不知道上面的翻譯是錯的,而進一步追問招牌業者使用的翻譯方式,竟然是依賴最陽春的網路翻譯。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促成韓國國語院與文化體育觀光部,及農林畜產食品部(簡稱農食品部)合作,並在2014年發布了《主要韓食名稱羅馬字標記與翻譯標準事案》,針對200種著名的韓式料理,規定了標準的日文、華文與英文名稱。在這波名單中,被「正名」的不只有如今台灣人常見的拌飯(英文翻譯由Bibimbab、mixrice等統一為 Bibimbab)、冷麵、烤五花肉(過去也有人稱三枚肉)等,「紫菜飯卷」更是在此時與日本的「壽司」分道揚鑣。
有趣的是,這次引發議論的「辛奇」,因為製作過程與原本的翻譯「泡菜」不同,也曾經出現在2014年的正名名單中,但農食品部最後還是因為「無法在中國內產生影響力」而作罷。連帶的,像是「김치 볶음밥」、「김치전」等料理的華文翻譯,也定調為泡菜炒飯與泡菜煎餅。
然而,比起維護文化自主性,這次的「正名」實際上更接近於促進資訊流通的「書同文」政策,不只牽涉的語言較廣,對象也主要是韓國自家人。相較之下,2005年韓國首都由「漢城」正名為「首爾」,不論在對象或意義上都更接近這次的辛奇正名。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714937
韓流文化全球化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希望未來能改變辯論過程,如果2020/1/11後還有未來……
【大選辯論會:觀測站短評】
------
🔺 看到留言討論熱烈,特別提醒一下,本文重點在於探討「民粹」現象,以及當民粹發生在台灣時,與「境外勢力」合流的危機,並沒有在比較「誰比較適合當領導人」、「誰比較會做事」。
------
有一個候選人,常提出一些奇怪政見,整天失言歧視少數族群、歧視女性、歧視外來移民,指責媒體做假,用訴諸恐懼的方式來做族群動員,辯論會上面講的東西被事實查核單位發現大半都含有不實訊息,而且 …… 這個人最後當選了!
他就是現任美國總統川普。
事實上,這並非特例,如果我們拿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過去的言行來看,他和川普是高度的相似(一樣也和女性爆出醜聞)。而若講到辯論會,烏克蘭總統、前喜劇演員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他不只是沒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甚至 #連辯論會都沒有參加,照樣高票狂電對手。這幾位都屬個人風格極具強烈的領導者,其崛起過程也普遍被視為民粹主義的縮影。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民粹主義」本身在政治學研究上其實是 #中性 的詞,指的是有政客把凡事分成好的壞的,把人分成庶民和菁英,然後講說自己代表人民、自己講的都是對的。這樣子的案例在台灣最近很紅,我們稱為「韓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簡單來說,全球民粹型領袖興起的現象主要是由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機制的失靈,貧富不均程度升高,而政治菁英很多時候無力解決人們的問題,所以人們傾向於去相信具有個人魅力的領袖,而不是相信這套體制。
▍民粹領袖具有魅力,但需留意動員的後座力
若以「台美人」(台裔美國人)的角度來看當前美國的外交政策,目前對中國政策做出重大的調整,這當然對台灣來說是很有助益的事,畢竟我們被中國打壓實在太久了。川普和他的執政團隊是第一個直接地打擊中國擴張野心的政府,自然會因此受到許多台美人的支持。然而,若從美國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川普的當選帶來的衝擊可說是相當巨大。大家知道嗎,就以知名智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出爐的評比來看,美國這幾年的公民權益等民主表現評比不斷下降(台灣的分數已經比美國這樣子老牌民主國家還要高了!)。如果一個政治領袖整天攻擊媒體,整天以誇張的語言進行仇恨式的動員,對國家來說絕對是災難。民粹主義是一種動員和政治表演的方式,本身不是負面用詞,但這樣子的動員方式帶來的「後果」可能是很可觀的。從這點來看,即使是到台灣大選完後,不管結果如何,人們仍需注意到這樣子的語言和動員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樣的現象發生在台灣,又使得問題更加複雜。美國的政客們彼此即使再不同意對方,講到對外政策的時候通常都有砲口一致向外的傳統(現在很多人常說民主黨或者所謂建制派「親中」,其實他們對於如何應付中國的手段和程度有不同意見,不見得是「親中」)。但台灣的民粹興起之餘,結合的卻是境外勢力以及全力鼓吹要往中國貼近的陣營,台灣的「親中」選項,比起美國來說,對台灣人們的影響是直接而全面。
▍台灣的「辯論」實在太輕微
以美國的標準來看,其實台灣的辯論是非常不及格的。例如,美國的政客都要經歷「市政廳辯論」(town hall meeting)的洗禮,是要直接在第一線面對選民提問的。如果大家有看過任何一場直播就會知道那個反應要多快,答得不好就直接被選民洗臉。在美國,光是總統大選「黨內初選」就得不斷進行好幾輪的辯論(民主黨初選辯論僅2019年就已經辦了6場,每一場都會刷掉一些人,非常現實殘酷),各級選舉也都如此。然而在台灣,真正意義的「辯論」其實還是非常少。所謂辯論是要有交叉詰問、公民或媒體提問等環節,但台灣常是以「發表會」的方式進行,即使是名為「辯論會」的場合,真正的交鋒還是太少了。又或者是像這次的唯一一場辯論會,或許是因為沒有像美國辯論時有主持人能在參與者離題或未回答問題時加以規範,使得有人看起來像是脫序演出,也讓整場幾乎沒有針對任何「政策」做交鋒,去討論需要性、可行性等等。這可能跟台灣人們普遍強調表面和諧的風氣有關,而且人們一向都被鼓勵不要表達意見或者不要與人爭論。事實上,公共政策很需要大家一起多討論、辯論。這是我們都必須學習的民主課題。
▍辯論會的正能量:事實查核
話說回來,即使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的辯論會上出現許多讓人想像不到的狀況(例如:候選人直接攻擊媒體,而且不只一家),但最近幾次選舉,至少有一點是很值得稱許的發展,那就是「事實查核」(fact check)機制。即使有些候選人不在乎事實真相而常常信口開河,但至少媒體以及協作的一般公民們,盡力地進行查核,讓更多人知道事實真相。其實,在乎政策、政見和事實的人們,仍是很多的。美國也是從上次大選開始有更多這樣子的機制發展出來,媒體們也都在做。不過,現在民主制度要面對的危機是,平常的假資訊實在太多,不是只有選舉時需要對資訊做事實查核。目前有許多單位都在起步發展中,需要更多人力與資源投入。(此時又要來「反觀」一下,台灣的媒體們現在實在有太多都直接使用中國的資訊來源,直接拿中國媒體的稿子來用的也不少,這大大地幫助了中國的政治宣傳甚至是假資訊的傳播。這個問題已經是非常嚴重。)
▍讀稿?!
最後再講一點(其實這次台灣的辯論會,可以講的點太多了😓),台灣社會常有聲音認為,政治人物看稿發表演說代表「空泛」,甚至將其批評為沒有中心思想。事實上,其實政治人物們(特別是國家元首)看稿演說是常態,很多時候看起來沒有稿,也只是因為讀稿機的角度讓群眾看不到而已。很多時候看演講照片,講桌旁的透明玻璃實際上就是讀稿機。
在華府的智庫場合、國會聽證會,以及幾乎所有正式的演說,講者都是讀稿上場。愈正式的場合,看到講者讀稿的機率會愈高,因為這樣的場合用字譴詞必須要很精確,發言時間也必須要有掌握。尤其是代表行政部門發言(例如元首或者行政官員)的時候,幾乎是一定會看稿的(彭斯兩次在智庫發表對中政策談話,都是照稿發言,有人會質疑他沒中心思想嗎?)。像川普這種整天自走砲發推特講了一大堆不是事前準備好的東西,是例外中的例外,而他在許多的場合其實仍然是會讀稿演出。
總而言之,選舉競爭的過程相當漫長,其中的制度設計是希望選民可以多了解候選人以及相關的政見。就跟任何知識一樣,民主政治也有其知識與學習門檻,絕對不僅只有投票當天到投票所蓋個章這麼簡單。我們除了持續深化對事實查核的文化外,也需多方培養政治知能,以期在將屆的大選中,做出最正確的抉擇。
➤ 本文已發表在 @鳴人堂
網址:https://pse.is/PD9TA
小編os:聯合報的代表在這場辯論會中的提問,實在讓人感到點點點,但是「鳴人堂」和「 轉角國際 udn Global」這兩個平台都是很值得推薦的喔!
-----
🌏台美關係進行式
「台美關係進行式」是觀測站的系列影片,我們採訪了幾位台灣的政治人物,請他們來聊聊台灣的外交,以及對台美關係的看法。
📌 第一集,林昶佐
影片:https://pse.is/K6A4S
遊戲:https://pse.is/NCAK3
📌 第二集,王定宇
影片:https://pse.is/P2DE5
遊戲:https://pse.is/NHR7L
📌 第三集,苗博雅
影片:https://pse.is/P43HB
遊戲:https://pse.is/NBUD7
韓流文化全球化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選辯論會:觀測站短評】
-\-\-\-\-\-\
🔺 看到留言討論熱烈,特別提醒一下,本文重點在於探討「民粹」現象,以及當民粹發生在台灣時,與「境外勢力」合流的危機,並沒有在比較「誰比較適合當領導人」、「誰比較會做事」。
-\-\-\-\-\-\
有一個候選人,常提出一些奇怪政見,整天失言歧視少數族群、歧視女性、歧視外來移民,指責媒體做假,用訴諸恐懼的方式來做族群動員,辯論會上面講的東西被事實查核單位發現大半都含有不實訊息,而且 …… 這個人最後當選了!
他就是現任美國總統川普。
事實上,這並非特例,如果我們拿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過去的言行來看,他和川普是高度的相似(一樣也和女性爆出醜聞)。而若講到辯論會,烏克蘭總統、前喜劇演員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他不只是沒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甚至 #連辯論會都沒有參加,照樣高票狂電對手。這幾位都屬個人風格極具強烈的領導者,其崛起過程也普遍被視為民粹主義的縮影。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民粹主義」本身在政治學研究上其實是 #中性 的詞,指的是有政客把凡事分成好的壞的,把人分成庶民和菁英,然後講說自己代表人民、自己講的都是對的。這樣子的案例在台灣最近很紅,我們稱為「韓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簡單來說,全球民粹型領袖興起的現象主要是由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機制的失靈,貧富不均程度升高,而政治菁英很多時候無力解決人們的問題,所以人們傾向於去相信具有個人魅力的領袖,而不是相信這套體制。
▍民粹領袖具有魅力,但需留意動員的後座力
若以「台美人」(台裔美國人)的角度來看當前美國的外交政策,目前對中國政策做出重大的調整,這當然對台灣來說是很有助益的事,畢竟我們被中國打壓實在太久了。川普和他的執政團隊是第一個直接地打擊中國擴張野心的政府,自然會因此受到許多台美人的支持。然而,若從美國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川普的當選帶來的衝擊可說是相當巨大。大家知道嗎,就以知名智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出爐的評比來看,美國這幾年的公民權益等民主表現評比不斷下降(台灣的分數已經比美國這樣子老牌民主國家還要高了!)。如果一個政治領袖整天攻擊媒體,整天以誇張的語言進行仇恨式的動員,對國家來說絕對是災難。民粹主義是一種動員和政治表演的方式,本身不是負面用詞,但這樣子的動員方式帶來的「後果」可能是很可觀的。從這點來看,即使是到台灣大選完後,不管結果如何,人們仍需注意到這樣子的語言和動員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樣的現象發生在台灣,又使得問題更加複雜。美國的政客們彼此即使再不同意對方,講到對外政策的時候通常都有砲口一致向外的傳統(現在很多人常說民主黨或者所謂建制派「親中」,其實他們對於如何應付中國的手段和程度有不同意見,不見得是「親中」)。但台灣的民粹興起之餘,結合的卻是境外勢力以及全力鼓吹要往中國貼近的陣營,台灣的「親中」選項,比起美國來說,對台灣人們的影響是直接而全面。
▍台灣的「辯論」實在太輕微
以美國的標準來看,其實台灣的辯論是非常不及格的。例如,美國的政客都要經歷「市政廳辯論」(town hall meeting)的洗禮,是要直接在第一線面對選民提問的。如果大家有看過任何一場直播就會知道那個反應要多快,答得不好就直接被選民洗臉。在美國,光是總統大選「黨內初選」就得不斷進行好幾輪的辯論(民主黨初選辯論僅2019年就已經辦了6場,每一場都會刷掉一些人,非常現實殘酷),各級選舉也都如此。然而在台灣,真正意義的「辯論」其實還是非常少。所謂辯論是要有交叉詰問、公民或媒體提問等環節,但台灣常是以「發表會」的方式進行,即使是名為「辯論會」的場合,真正的交鋒還是太少了。又或者是像這次的唯一一場辯論會,或許是因為沒有像美國辯論時有主持人能在參與者離題或未回答問題時加以規範,使得有人看起來像是脫序演出,也讓整場幾乎沒有針對任何「政策」做交鋒,去討論需要性、可行性等等。這可能跟台灣人們普遍強調表面和諧的風氣有關,而且人們一向都被鼓勵不要表達意見或者不要與人爭論。事實上,公共政策很需要大家一起多討論、辯論。這是我們都必須學習的民主課題。
▍辯論會的正能量:事實查核
話說回來,即使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的辯論會上出現許多讓人想像不到的狀況(例如:候選人直接攻擊媒體,而且不只一家),但最近幾次選舉,至少有一點是很值得稱許的發展,那就是「事實查核」(fact check)機制。即使有些候選人不在乎事實真相而常常信口開河,但至少媒體以及協作的一般公民們,盡力地進行查核,讓更多人知道事實真相。其實,在乎政策、政見和事實的人們,仍是很多的。美國也是從上次大選開始有更多這樣子的機制發展出來,媒體們也都在做。不過,現在民主制度要面對的危機是,平常的假資訊實在太多,不是只有選舉時需要對資訊做事實查核。目前有許多單位都在起步發展中,需要更多人力與資源投入。(此時又要來「反觀」一下,台灣的媒體們現在實在有太多都直接使用中國的資訊來源,直接拿中國媒體的稿子來用的也不少,這大大地幫助了中國的政治宣傳甚至是假資訊的傳播。這個問題已經是非常嚴重。)
▍讀稿?!
最後再講一點(其實這次台灣的辯論會,可以講的點太多了😓),台灣社會常有聲音認為,政治人物看稿發表演說代表「空泛」,甚至將其批評為沒有中心思想。事實上,其實政治人物們(特別是國家元首)看稿演說是常態,很多時候看起來沒有稿,也只是因為讀稿機的角度讓群眾看不到而已。很多時候看演講照片,講桌旁的透明玻璃實際上就是讀稿機。
在華府的智庫場合、國會聽證會,以及幾乎所有正式的演說,講者都是讀稿上場。愈正式的場合,看到講者讀稿的機率會愈高,因為這樣的場合用字譴詞必須要很精確,發言時間也必須要有掌握。尤其是代表行政部門發言(例如元首或者行政官員)的時候,幾乎是一定會看稿的(彭斯兩次在智庫發表對中政策談話,都是照稿發言,有人會質疑他沒中心思想嗎?)。像川普這種整天自走砲發推特講了一大堆不是事前準備好的東西,是例外中的例外,而他在許多的場合其實仍然是會讀稿演出。
總而言之,選舉競爭的過程相當漫長,其中的制度設計是希望選民可以多了解候選人以及相關的政見。就跟任何知識一樣,民主政治也有其知識與學習門檻,絕對不僅只有投票當天到投票所蓋個章這麼簡單。我們除了持續深化對事實查核的文化外,也需多方培養政治知能,以期在將屆的大選中,做出最正確的抉擇。
➤ 本文已發表在 @鳴人堂
網址:https://pse.is/PD9TA
小編os:聯合報的代表在這場辯論會中的提問,實在讓人感到點點點,但是「鳴人堂」和「 轉角國際 udn Global」這兩個平台都是很值得推薦的喔!
-\-\-\-\-
🌏台美關係進行式
「台美關係進行式」是觀測站的系列影片,我們採訪了幾位台灣的政治人物,請他們來聊聊台灣的外交,以及對台美關係的看法。
📌 第一集,林昶佐
影片:https://pse.is/K6A4S
遊戲:https://pse.is/NCAK3
📌 第二集,王定宇
影片:https://pse.is/P2DE5
遊戲:https://pse.is/NHR7L
📌 第三集,苗博雅
影片:https://pse.is/P43HB
遊戲:https://pse.is/NBUD7
韓流文化全球化 在 從小眾到風靡全球! 揭密韓流成功方程式|#鏡新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K-POP開始到現在, 韓流 以及席捲 全球 ,不只韓團越來越國際化, ... 韓國 的父權社會的仇女 文化 ?你也曾被不友善對待過 ... ... <看更多>
韓流文化全球化 在 喺網絡資訊快速流通下,韓流亦好似病毒般跨國界蔓延 ... 的推薦與評價
《韓流文化》 文化全球化係指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模式嘅改變,亦指本地文化嘅傳揚以及外來文化嘅傳入。韓流文化就係文化全球化嘅其中一個例子,喺網絡資訊快速流通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