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下文化出版社之邀,
為酒井順子《無子人生》寫的推薦序。
一併分享~~
﹏﹏﹏﹏﹏﹏﹏﹏﹏﹏﹏﹏﹏﹏﹏﹏﹏
『拿了大紅包,長大以後要養我們喔!』
小謙謙原本臉上掛著開心滿足的大大笑容,正在專心練習數鈔票。突然間停下動作抬起頭,看著環繞四周對他疼愛不已的大人們。
『嗯』,他小小聲地說,『那我來算算....』。
伸出小小手,他開始認真地折起指頭,『我要養...爸爸媽媽外公外婆舅舅舅媽還有萱阿姨....』,一隻手不夠算,另一手也派上用場。
『就是啊,七個耶!白馬王子和七老人喔,哈哈哈!』
雖然全家著實愛看平日調皮機靈卻生性良善的小外甥,把天人交戰的表情活生生寫在臉上,但玩笑真的歸玩笑。光看他小小腦袋瓜認真思考的模樣,我們都清楚知道,沒道理要家族裡唯一的第三代長大後揹上這麼沉重的負擔。
我們家三個孩子的婚姻狀態恰巧是社會多樣的綜合縮影。哥哥是『頂客族』,結婚無子,我是『單身族』,未婚無子,妹妹是典型小家庭,三人成組。出自媒體人的社會關切和家人相處的近身體會,這些多元形態的同與異,常在我腦中盤旋。
比較慶幸的是,無論已婚或未婚無子,不確定是國情不同,還是個人交友圈關係,13年前以《敗犬的遠吠》掀起未婚不婚話題的酒井女士,在新書《無子人生》中描繪有子、無子者自成兩個世界,偶有交流則常出現尷尬排擠甚至歧視...種種困擾,現實生活中的我倒是很少碰到。
我的好友已婚者,常有渴望自由設法單飛的時候;而無子的我們,也會自我調節情緒,面對親友親子互動的幸福與煩惱,多樂於同享傾聽偶爾出出主意。我想,如果日本政治和公眾人物有意識地常把育兒經掛在嘴邊,自認高人一等甚或政治正確的社會氛圍也籠罩台灣,蔡英文和洪秀柱恐怕早就沒得好混了。
只是,當我們走著走著,走過活躍的青壯年,逐漸望見不再那麼遙遠的人生盡頭。就像季節裡的秋收將近,不管樹長得好不好,果實結得多或少,還是必須誠實點收、坦然面對另一個更嚴峻的『無子效應』-- 養老和臨終問題,思考如何安然過冬。
要說完全沒有惶然不安心情,是騙人的。我們兄妹和小外甥之間的玩笑話,其實就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映,只是每個無子者必定會有程度不同的憂慮。
有病痛的朋友,可能開始擔心起某一天或許面臨『孤獨死(病)、無人問』的悲涼;喜歡未雨綢繆的朋友,也有憂心臨終後事乏人處理的恐慌。
但能提前設想總是好的。譬如幾個單身好友相約買地移居鄉間,姐妹兄弟說好同住某某養生村,住院時麻吉老友輪流排班探視...。前些日子一個好友告訴我,她把壽險保單上的受益人從父兄改為朋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己的保險金和後事一併委由好友張羅處理,讓她更放心自在。也有已婚有子好友積極儲備夫妻倆的養老金,她說的妙,以前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老防兒(不孝)』。
這其實是四五六年級生,以30年為一世代的我們,很奇妙且堅毅的特質。『我們很可能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沒有子女奉養的第一代』,由於許多人開始有這樣的認知,只要行有餘力、預作準備,鮮少有人真的忍心或放心把期待中自主尊嚴的安養臨終晚年,通通丟給少子的下一代。他們還有自己世代的困頓和幸福得去克服和追求啊!
於是『大人的友誼』,成為個人理財和社會長照之外一股重要的網絡支撐力量。『同輩相偕、一起老去』,像是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兩股社會人口激流匯聚碰撞,四五六年級生的【新--世代宣言】。
獨處不寂寞,作伴不相羈,我想像秋來冬近的人生,最好是一種透著微光的淡金歲月。我們都顫顫巍巍踏著每一步走到如今光景,成為現在的自己。有子無子不該成為告別人生前的最後羈絆。
P.S:採訪照片是大哥級的新聞攝影前輩何經泰拍攝。他辦過不少攝影展,構圖、色彩超有氣氛...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