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高的人,不見得是好思考者,
他們掉入智力陷阱,他們對任何議題都有觀點,
運用本身智力捍衛觀點,智力越高越要捍衛觀點,
且不覺得自己有必要改變或聽取他人意見,
畢竟,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對的,
又何必尋求他人意見或改變?
智力高的人的問題是,
他們把自己的觀點捍衛得太好!
另外一個陷阱是,
一個成長過程中相信自己比別人聰明的人,
會想從中獲得最大滿足,
而獲得滿足最快的方式,就是指證別人的錯誤,
可以立即獲得效果且得到優越感。
以吹毛求疵和消極心態運用智力,會更具吸引力。
上述這段話,是西方知名思考方法大師狄波諾在
如果選項有兩個,選第三個一書的開頭談及的現象,
我沒有特指任何人,但是讀起來非常有帶入性,對吧?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zenwang1976/products/0010702994?utm_source=zenwang1976&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10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項狄出版社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鳥選讀 #關於山與海之間 🌲🌲🌲
《#極地紀:穿越象徵的森林》 作者: 林奇伯 /出版社: #城邦印書館
「如果你夠幸運,在冬季的十二月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悄悄陸續抵達芬蘭極地靜居,你會發現這些人也同樣擁有著晶瑩之心。地球各個時空的光芒在他們心上折射。」
這本書描述旅人愛瑞克在芬蘭原野的一段奇遇,書裡有冰雪、晨霧、極光、霧淞、苔蘚、精靈、篝火、神鎚、鳥巢。一同靜居者的繪畫、裝置、行為藝術,從迷途與迷路,到組謎與解謎。旅人於直觀世界與理性世界中互映、折疊與切換,展開全新敘事象限。充滿外國語境,呈現無比清晰的特殊朦朧感,走入日復一日不知年「臨在」狀態。
《#島與鯨。海洋之子。《#男人與他的海》拍攝紀實》 作者: #黃嘉俊 /出版社: #如何
台灣是一座海島,海和這座島的關係是如此緊密且無法脫離。
身為海島民族的我們,血液裡其實都流著不可抹滅的海洋DNA,面對四周包圍著的海洋,處處都是機會,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只要我們像鯨魚、像我們的祖先一樣,不冀望陸地,往最深最廣的海游去,充滿希望驚喜的未來,就在前方。
「台灣似一隻浮在水面休息的鯨魚,沉睡已久,此刻,正緩緩開始甦醒……」
《#詩人的祕密花園》 作者: #瑪塔‧麥可道威 /出版社: 奇点出版
閱讀艾蜜莉‧狄金生的詩,可以發現她是一位敏銳的自然觀察者,但鮮少人知道她其實也是一位熱切的園藝家:她會送鮮花給朋友、在信件中附上壓花,並曾在安默斯特書院和聖枷山學院研習植物學。
「以傑出詩人在植物與花朵之間的日子。」
《#轉山 【經典版】》 作者: 謝旺霖 /出版社: 時報出版
17年前,2004年,謝旺霖獲得「雲門流浪者計畫」的贊助,開啟了一趟以單車為主的西藏之旅,2008年,他將這段旅程寫成《轉山》,出版後在華語世界得到極大的迴響,除了受到文壇獎項的肯定,也成為文學暢銷書。
17年後,流浪不曾稍停,從轉山到走河,西藏到印度,流浪者的轉山之路,一路追尋的彷彿就是《轉山》書中、作者筆下那個心裡的「你」。
「所有的路途,竟都只是行過,而無所謂完成的,那未來將一直在未來,似乎有一種未完整的情緒上在等待填滿。」
#山岳選書 #山 #植物
項狄出版社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觀影分享※
米考柏先生:
「我的忠告是不要把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竊時光的賊,必須抓住他。」
姨婆的告誡:
「永遠不要卑劣行事,永遠不要作假,永遠不要殘忍。免於這三種罪惡,特洛,我可以永遠對你抱懷希望。」
──引自狄更斯著,魏平縮寫《#塊肉餘生記》(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我說一個人必須歷經碎裂和完整
將瑣細的癲狂的想法都綁在風箏上
讓它接近上帝,讓它試探風
讓它釋放費洛蒙,讓它貼近愛情
愛情多麼好,它在身邊但我看不見
──擷自林思彤〈#一個人的幻想史——寫於狄更斯《塊肉餘生記》試映會後〉,林思彤的臨詩瞳 10月28日午夜發文。
這一篇主要想向大家分享的,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經典小說《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所改編的電影《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將於10/30上映。本片由英國喜劇鬼才導演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改編,故事既溫暖深厚,“淚中帶笑”,又暗指現代社會問題。
主角大衛 #考柏菲爾德(#戴夫帕托 Dev Patel飾)幼年時失怙,母親改嫁後,因繼父的酷虐,迫使他到工廠當童工,展開顛沛流離的生活。歷經一貧如洗、母親過世、姑姑資助後卻遭到小人設計,以及與人生的摯愛相逢,卻事與願違、命運多舛的境遇,但大衛卻不輕言放棄,並且從待人處世上,逐漸了解到:人生是失去與擁有永遠依存的旅程。
電影在國外上映後頗受好評,而台灣片商車庫娛樂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也在昨日(10/27)於台北西門町樂聲影城 樂聲影城 LUX Cinema 舉辦首映會。
在「#Yahoo奇摩電影」網路新聞(2020年10月28日)裡提及:「電影中,男主角大衛考柏菲爾德與貝西姑姑之間的親情描寫也是一大看點,飾演貝西姑姑的『古一大師』#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 更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狄更斯的著作:『我很喜歡狄更斯的著作,也很喜歡在電影中幫助過大衛的各種人物,大衛一生多舛,他所遭遇的悲劇如同噩夢,但他所遇到的人們就向北極星一樣指引著他。』蒂妲絲雲頓在戲中不僅與戴夫帕托有對手戲,並且與飾演迪克先生的休羅利於戲中激盪出令人難忘的房東與房客間奇妙的友情。」
詩聲字團隊有幸獲邀,由小編李蕪及林蘅前往觀影,我們覺得電影鏡頭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各具鮮明的性格,與各自的生命負累,無論是上層階段的華服或淪落者的衣衫襤褸,電影中呈現的城市、鄉村與海屋等,均極具特色,既有19世紀初期的英倫風情,又融入現代元素;加上劇情的曲折跌宕,以及一些歸納人生境遇的臺詞,富有比喻的趣味又切中肯綮;尤其導演在劇本裡溶入的恢諧元素,及演員精采的演出,雖然改編自文學小說,應該不至於讓觀眾感到乏味,推薦我們的讀者前去觀影。
★ 入圍2019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英國獨立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劇本在內11項大獎。
★ 獲2019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整體卡司、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美術設計5項大獎。
#狄更斯 原著
#阿曼多伊安努奇 電影改編
#林依儂 手寫,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林思彤 詩作節錄
#李蕪 原文節錄及襯圖,新聞文字整理、補綴
※圖檔來源為電影劇照
※感謝 #車庫娛樂 及其行銷 #Renee 邀請~~
項狄出版社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講述了艾莉絲.孟若的小說〈浮橋〉,尼爾和金妮這對夫妻陷入了緊張關係,尼爾將太太獨自留在車上;
而金妮突然有了尿意,躲進玉米田小解,回來後遇到一位小鮮肉瑞克。瑞克開始與金妮攀談。
這對初次邂逅的男女,討論了一件奇怪的事:
「是嗎?」他說:「我也不戴錶。我從沒見過也不戴錶的人。」
她說:「對,從來不戴。」
「我也是。從來就不戴。我不知道為什麼。從來不想戴。就像,我好像本來就知道時間。差個一兩分鐘上下。頂多五分鐘。有時餐館顧客問我,你知道幾點嗎,我就告訴他們。他們根本沒注意到我沒戴錶。廚房有鐘,我一有空就去查看。從沒一次我得進去跟他們更正的。」
「我也曾經能那樣,偶爾。」金妮說:「我猜若從不戴錶,你會發展出一種感覺來。」
「是啊,真的會。」
「那你說現在幾點了?」
他們討論手錶?當然不是。他們在討論時間?討論現在幾點?可能也不是。
他們真正在討論的,絕非時間本身,而是一種「特異功能」:對自然韻律的感知。
他們這種人自有其「體內時計」,這種器械不是規範日常作息的鐘錶,而是向自然敞開、向人的本性敞開。
伊格言說,他們「心跳同於自然」。
於是當金妮的丈夫把她留在車內,獨自到屋內作客(他們正在屋內算命),
他不會知道屋外也正發生一場命定的,未曾預料的意外──金妮和瑞克的邂逅。
對,尼爾當然不會知道,因為尼爾並不是這種「心跳同於自然」的人。
然後在屋外,瑞克將金妮帶上車,開車前往他自己的秘密私房景點,一座橫跨於沼澤上的浮橋:
橋身輕微移動讓她想像所有這些樹和蘆葦田都都安在淺碟子上的土裡,而路是條漂浮的土絲帶,下面都是水。水彷彿這麼靜止,但又不可能是靜止的,因為如果你拿眼盯住一顆星的水影,就看得出那星是怎麼眨動變形又溜出視線。然後又回來了──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直到這時她才發現沒有了帽子。她下車小便時沒戴,還有她和瑞克講話時也沒戴。麥特講笑話時,她坐在車裡頭靠椅背眼睛閉上也沒戴。她一定把帽子掉在玉米田裡,而慌張中就把它留在那裡了。
伊格言分析,被丟失的帽子顯然隱喻著金妮過去那循規蹈矩的人生、正常無比的文明生活──但這隱喻的威力或許還不如在它之前段那關乎水流與星群的描述。
暗夜中,黑暗正被更巨大的黑暗吞噬,而浮橋邊,沼澤水面恍若靜止,但不盡然。
當你凝視著水面上的星星,那星星可能在難以察覺的極細微波動中移動或隱沒,而後復現──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伊格言如此形容:
這是一段奇異的述寫。如同海面上漂流的瓶中信,這鏡頭顯然極其安靜,但其內容物又如此「有戲」,如此喧嘩,充滿張力。那「不知是否是同一顆星星」的想法(一段小小的哲思,一段微縮的辯證)投射出某種虛幻感,而「水面搖盪中的星群」之實景,同樣予人虛幻之感。那不是星星本身,那只是星光稍縱即逝的倒影;那不僅僅是虛幻,那是雙重的虛幻。幻視之中,一切實存之物皆彷彿蜃影。讀者與小說主角老婦金妮在此結伴步上了浮橋,意外的旅途;而正是這神秘時刻的初現預示了下一個神秘時刻:一個吻。夜裡浮橋上,男孩與老婦的深情一吻......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