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片看韓國近代變遷]
韓國對港人來說,除了是旅遊勝地、K-pop天堂,近年透過一系列的「逆權」電影,尤其《逆權大狀》、《逆權司機》和《1987逆權公民》等,也許更多人留意韓國過去數十年的民主進程,及其對社會變化的影響。今年的 #香港亞洲電影節2020 #HKAFF2020 特別揀選了不少紀錄片播放,當中最多是來自韓國的,我過去兩個星期觀看了七部,由1980年的光州事件,至1987年的六月民主抗爭,和2014年的世越號事件。今天韓國的文化和經濟地位,得來不易。
《被消失的影像》(Gwangju Video: The Missing) 描述1980年5月光州事件,就是《逆權司機》的故事背景,本紀錄片訪問了參與者和當時突破封鎖的外國記者,包括《逆權司機》故事中的德國記者。製作者集中追查518至521之間的新聞歷史紀錄,特別發現在521當天午後軍人以實彈攻擊市民的時候,有四個小時於屠殺現場竟然完全沒有任何的影像記錄,有圖有真相,沒有的話,又怎麼辦?
《可會想起我》(No Name Stars)同樣是關於光州事件,但製作者採取不同的角度,在事件三十周年(現今的十年前)的時候,訪問了一群當年的參與者,由勇武抗爭者至為示威者煮飯的婦女,三十年後,如何面對當年的抗爭,和逝去的戰友,留下盡是心靈和肉體上的創傷,還要面對社會對這段革命歷史的日漸忘懷,對逝去青春激情無悔,但亦不堪回首。
1980年的光州民主運動,受到當時獨裁軍事政府全斗煥總統的暴力鎮壓,留下不滅的火種,到1987年終於重燃,當年全斗煥欽點盧泰愚接任總統,繼續拖延民主化進程,在6月終於爆發全國示威。當年的韓國,本來正在熱烈準備1988年首次主辦奧運會,《上溪洞奧運》(The Sanggyedong Olympics) 記錄了漢城(今天的首爾)的上溪洞一千五百戶家庭因為奧運建設發展被逼遷,政府運用欺騙至暴力手段,草菅基層人命,正是當年極權政府下社會不公義的縮影,亦可謂促使1987年全國民主革命的背景。
當年上溪洞村民,流離失所,一度在漢城的明洞大教堂外,搭建帳幕寄居。這個著名的教堂作為名勝景點,不少港人應該都曾經參觀過,在1987年六月民主抗爭中,教會曾支援不少示威抗爭者,學生和市民示威者為躲避防暴警察追捕,得到教堂的收容,長達六日在教堂內與外面的防暴警察對峙。與七年前光州事件不同,今次的運動得到全國和國際的廣泛報導,結果全國遍地開花,政府為了順利在之後的一年舉辦奧運會,民眾成功迫使全斗煥總統稍作讓步,走出民主化政改第一步。《明洞聖堂的六天》(The 6 Days Struggle at the Myong-Dong Cathedral) 記錄的就是這一段歷史。而《上溪洞奧運》和《明洞聖堂的六天》同是有「韓國獨立紀錄片之父」之稱的金東元的早期作品,值得重溫。
雖然盧泰愚在1987年12月在全斗煥扶持下低票當選總統,在1993年就已由金泳三當選接任。《繁榮之怒》(Non-fiction Diary)描述韓國步入民主政治初期面對社會變遷而觸發的種種悲劇,包括1994年自稱「至尊派」的農村青年,因為無法面對社會城市化的變遷,繼而因為仇富而盲目地連環殺人而驚動全國的案件;1994年聖水大橋斷裂引致32人死亡,和1995年三豐百貨倒塌引致五百多人死亡的事故,兩宗豆腐渣工程,揭示了八十年代獨裁政府官商勾結和貪腐種下,延至民主開放初期爆發的禍根。
紀錄片進而探討法律公義的問題,「至尊派」六名犯人,因為綁架、謀殺、強姦等被判以極刑,在被捕一年多後已經極速處死,本片透過訪問當年與接觸他們的獄卒和宗教人士,形容這六個窮小子鄉下仔罪犯,很快就接受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雖然他們是否真心悔過,別人難以定奪,然而,因為金錢利益而殺死更多無辜市民的豆腐渣工程相關官員和商人,卻只是「疏忽職守」,相對獲得輕判,即使是獨裁者全斗煥當年下令屠殺光州市民,下台後被判死刑,結果也是得到特赦。司法刑罰真的公平嗎?(後來韓國在1997年之後已沒有實際執行死刑。)
《你們的四月》(Yellow Ribbon) 記錄2014年世越號渡輪沉沒,導致三百多人死亡的事故,當中包括二百多名正在前往濟州島畢業旅行的中學生,是意外更是人禍,為何軍方和警察在事發後封鎖現場,不許民間拯救隊伍到場,軍警因「沒有指示」而按兵不動,總統朴槿惠就失蹤七小時,調查繼而揭發大量違規和貪腐,結果直接導致大型「黃絲帶」示威浪潮,朴槿惠終於在2016年被國會彈劾, 2017年初由憲法法庭頒布撤職。
世越號事件全程電視新聞鋪天蓋地直播,對韓國人心理影響至深,而本片並非集中描述事故的因由,訪問對象亦非受害者家人或調查的官員,反而透過訪問一些旁觀者,講述事件對他們的影響,當中有為引導學生關注事件的老師,協助為事件和死難者儲存檔案的大學生,和為示威的家屬和民眾供應熱飲和食物的咖啡店老闆。
民主韓國的問題,固然還有很多要面對和解決,但透過這些紀錄片可以看到過去四十年來社會的進步,和社會逐步的改善。民主還是嘈吵的,黃絲帶示威者令朴槿惠下台,換來卻是另一批更加大聲嘈吵的支持朴槿惠的右翼長者示威者,極有恆心地個個週末上街,去年底我在首爾都見識過。不過,這又如何,越多不同意見可以自由表達,社會才會更加穩定。
最後,還有一部《慰安》(Comfort),講述一位金順岳婆婆,由日佔時期被騙賣至中國東北作日軍的慰安婦,至返韓後的悲慘的一生,透過支援慰安婦團體的記錄和片段,重溫一位代表國殤的人民勇敢面對生命的故事,亦象徵著韓國走出殖民,從封閉走向自由的歷程。
七部紀錄片,算是上了韓國近代歷史的一課,有朝疫情過後可以重遊,自有另一番感受。如果不能全部觀看,七片之中,我最喜歡的是《繁榮之怒》和《你們的四月》。
#HKAFF 香港亞洲電影節 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魚蛋,將廉價魚剝皮拆骨打肉,化腐朽為神奇。王老太,王林記魚蛋粉靈魂人物,粗壯爽朗;年輕時是個美人胚子,困頓苦學至中三,在六十年代殊不簡單。 「我有個老師說,人的遭遇講你出生的環境。龍生蛇竇,你就當蛇,蛇一樣的遭遇;鳳生雞巢,你最叻也在雞群,飛不到哪裏。」68歲的她,從沒飛出筲箕灣,和魚蛋糾結大半生...
順利天主教中學老師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車票》
李家同
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
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然,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
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
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我生下一個多月,就被人在新竹火車站發現了我,👮♀車站附近的警察們慌作一團地替我餵奶,
這些大男生找到一位會餵奶的婦人,要不是她,我恐怕早已哭出病來了。
等到我吃飽了奶,安詳睡去,這些警察伯伯輕手輕腳地將我送到了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成天笑嘻嘻的天主教修女傷腦筋。
我沒有見過我的母親,小時候只知道修女們帶我長大。
晚上,其他的大哥哥、大姊姊都要唸書,我無事可做,只好纏著修女,她們進聖堂唸晚課,我跟著進去。
有時鑽進了祭台下面玩耍,有時對著在祈禱的修女們做鬼臉,
更常常靠著修女睡著了,好心的修女會不等晚課唸完,就先將我抱上樓去睡覺,我一直懷疑她們喜歡我,是因為我給她們一個溜出聖堂的大好機會。
我們雖然都是家遭變故的孩子,可是大多數都仍有家,過年、過節叔叔伯伯甚至兄長都會來接。
只有我,連家在那裡,都不知道。也就因為如此,修女們對我們這些真正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特別好,總不准其他孩子欺侮我們。
我從小功課不錯,修女們更是找了一大批義工來做我的家教。屈指算來,做過我家教的人真是不少,他們都是交大、清大的研究生和教授,工研院、園區內廠商的工程師。
教我理化的老師,當年是博士班學生,現在已是副教授了。教我英文的,根本就是位正教授,難怪我從小英文就很好了。
修女也壓迫我學琴,小學四年級,我已擔任聖堂的電風琴手,彌撒中,由我負責彈琴。
由於我在教會裡所受的薰陶,所以,我的口齒比較清晰,在學校裡,我常常參加演講比賽,有一次還擔任畢業生致答詞的代表。
可是我從來不在慶祝母親節的節目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我雖然喜歡彈琴,可是永遠有一個禁忌,我不能彈母親節的歌。我想除非有人強迫我彈,💔否則我絕不會自已去彈的。
我有時也會想,我的母親究竟是誰,看了小說以後,我猜自己是個私生子。爸爸始亂終棄,年輕的媽媽只好將我遺棄了。
大概因為我天資不錯,再加上那些熱心家教的義務幫忙,我順利地考上了新竹省中,大學聯招也考上了成功大學土木系。
在大學的時候,我靠工讀完成了學業,帶我長大的孫修女有時會來看我,我的那些大老粗型的男同學,一看到她,馬上變得文雅得不得了。
很多同學知道我的身世以後都會安慰我,說我是修女們帶大的,怪不得我的氣質很好。畢業那天,別人都有爸爸媽媽來,
我的唯一親人是孫修女,我們的系主任還特別和她照相。
服役期間,我回德蘭中心玩,這次孫修女忽然要和我談一件嚴肅的事,她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個信封,
請我看看信封的內容。
💓信封裡有二張車票,孫修女告訴我,
當警察送我來的時候,我的衣服裡塞了這兩張車票,顯然是我的母親用這些車票從她住的地方到新竹車站的,一張公車票從南部的一個地方到屏東市。
另一張火車票是從屏東到新竹,這是一張慢車票,我立刻明白我的母親應該不是有錢人。
孫修女告訴我,她們通常並不喜歡去找出棄嬰的過去身世,因此她們一直保留了這兩張車票,等我長大了再說。
她們觀察我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我很理智,應該有能力處理這件事了。
她們曾經去過這個小城,發現小城人極少,如果我真要找出我的親人,應該不是難事。
我一直想和我的父母見一次面,可是現在拿了這兩張車票,我卻猶豫不決了。我現在活得好好的,有大學文憑,甚至也有一位快要談論終生大事的女朋友,為什麼我要走回過去,去尋找一個完全陌生的過去?
何況十有八九,找到的恐怕是不愉快的事實。
孫修女卻仍鼓勵我去,她認為我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理由讓我的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的陰影,她一直勸我要有最壞的打算,既使發現的事實不愉快,應該不至於動搖我對自己前途的信心。🔐我終於去了。
這個我過去從未聽過的小城,是個山城,
從屏東市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才能到達。
雖是南部,因為是冬天,總有一家派出所、一家鎮公所、一所國民小學、一所國民中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在派出所和鎮公所裡來來回回地跑,終於讓我找到了兩筆與我似乎有關的資料,第一筆是一個小男孩的出生資料。
第二個是這小男生家人來申報遺失的資料,遺失就在我被遺棄的第二天,出生在一個多月以前。
據修女們的記錄,我被發現在新竹車站時,只有一個多月大。 看來我找到我的出生資料了。
問題是: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母親幾個月以前去世的。我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早已離開小城,不知何處去了。 畢竟這個小城,誰都認識誰。
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員告訴我,我的媽媽一直在那所國中裡做工友,他馬上帶我去看國中的校長。
校長是位女士,非常熱忱地歡迎我。她說的確我的媽媽一輩子在這裡做工友,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
我的爸爸非常懶,別的男人都去城裡找工作,只有他不肯走,小城做些零工,小城根本沒有什麼零工可做,因此他一輩子靠我的媽媽做工友過活。
因為不做事,心情也就不好,只好借酒澆愁,喝醉了,有時打我的媽媽,有時打我的哥哥。
事後雖然有些後悔,但積習難改,媽媽和哥哥被鬧了一輩子,
哥哥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後,索性離家出走,從此沒有回來。
這位老媽媽的確有過第二位兒子,可是一個月大以後,神秘地失蹤了。校長問了我很多事,我一一據實以告,當她知道我在北部的孤兒院長大以後。她忽然激動了起來,🗃在櫃子裡找出了一個大信封,這個大信封是我母親去世以後,在她枕邊發現的,校長認為裡面的東西一定有意義,決定留了下來,等他的親人來領。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
📨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
校長告訴我,每半年我的母親會到北部去看一位親戚,大家都不知道這親戚是誰,
只感到她回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好。母親晚年信了佛教,她最得意的事是說服了一些信佛教的有錢人,湊足了一百萬台幣,捐給天主教辦的孤兒院,
捐贈的那一天,她也親自去了。 我想起來了, 有一次一輛大型遊覽車帶來了一批南部到北部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他們帶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
捐給我們德蘭中心。
修女們感激之餘,召集所有的小孩子和他們合影,我正在打籃球,也被抓來,老大不情願地和大家照了一張像。現在我居然在信裡找到了這張照片,我也請人家認出我的母親,她和我站得不遠。
更使我感動的是我畢業那一年的畢業紀念冊,有一頁被影印了以後放在信封裡,那是我們班上同學戴方帽子的一頁,我也在其中。
💌我的媽媽,雖然遺棄了我,仍然一直來看我,她甚至可能也參加了我大學的畢業典禮。
校長的聲音非常平靜,她說︰
「你應該感謝你的母視,她遺棄了你,是為了替你找一個更好生活環境,
你如留在這裡,最多只是國中畢業以後去城裡做工,我們這裡幾乎很少人能進高中的。弄得不好,你吃不消你爸爸的每天打罵,說不定也會像你哥哥那樣離家出走,一去不返。」
校長索性找了其他的老師來,告訴了他們有關我的故事,大都恭喜我能從國立大學畢業,有一位老師說,他們這裡從來沒有學生可以考取國立大學的。 我忽然有一個衝動,我問校長校內有沒有鋼琴,她說她們的鋼琴不是很好的,可是電風琴卻是全新的。
🎶我打開了琴蓋,
對著窗外的冬日夕陽,我一首一首地彈母親節的歌,我要讓人知道,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 因為我一直有那些好心而又有教養的修女們,像母親一般地將我撫養長大,我難道不該將她們看成自己的親母親嗎?更何況,我的生母一直在關心我,是她的果斷和犧牲使我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
我的禁忌消失了,我不僅可以彈所有母親節歌曲,我還能輕輕地唱,
校長和老師們也跟著我唱,♥️琴聲傳出了校園,山谷裡一定充滿了我的琴聲,
在夕陽裡,小城的居民們一定會問,為什麼今天有人要彈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
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順利天主教中學老師 在 維也納小日子 Life in Vien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搬到維也納後,生活中一切需要跟官方單位、學校交涉的事宜通通交給先生(如同在台灣時我幫他跑腿打雜一樣彼此互相)。孩子的小學、幼兒園開學後拿到不少書面資料,不想當狀況外的母親,靠翻譯App 一一讀完很有參與感。
----------------------------------------------------
維也納的公立小學這週開學,第一天只上一堂課(50分鐘),帶兒子到他教室,前半小時是新生點點名,告知家長第二天晚上有座談會,發一張課堂所需素材的採購清單。後20分鐘老師跟學生講悄悄話,家長被請出教室,聽主任講話5-10分鐘,剩下時間讓家長們彼此寒暄認識。
/
第二天上三小時課,傍晚則是家長座談會,選家長會代表(沒錢事又多通常沒人想當),發課本(免費)、正式課表、校規班規、課輔申請表/琳瑯滿目的社團活動傳單,最重要的是家長可以選擇是否要讓自己的小孩上一週兩堂的宗教課。選擇不上的話一週有兩天分別可晚到(9點)或早退(12點)
✴奧地利七成以上信仰天主教,大部分是一出生便接受受洗(跟親爸媽一樣,沒得選),大部分的人長大(有自我意識)後並不上教堂做禮拜。
我和先生是無神論者,先生是哲學博士,曾在海德堡大學神學系教書,選擇幫兒子登記上課,為的是課後可以和他思辯宗教信仰的意義。
/
第三天起兒子得照表操課,一週三天5堂課 8-13點,兩天4堂課到8-12點。必須自備點心,利用下課時間吃。課表上除了體育工藝宗教課外,其他必修主科雖有固定時數(例如德文課,每週七小時),在課表上一律顯示GU 或GU/T,意謂結合相關領域的融合課程(或合科教學)和協同教學。
/
🏫課後活動🏫
維也納的小學12-14點有免費安親,最晚可到17點半(費用視父母收入),前提是父母倆都必須有工作,並非登記付錢了就可以留在學校。
也可以報名課外社團:體育性質(柔道/網球/游泳)、音樂(唱歌/合唱團/樂器)、電腦課、科學營、棋藝等等。這些是付費活動,由外面組織派老師到學校上課,一週上課1-2次,每次1-2小時,一學期的費用80-125歐元不等。
----------------------------------------------------
公立幼兒園簡單多了,8-12點是上課時間含早點,可以隨家長作息遲到早退。同樣有到14點的免費安親含午餐(午餐每週菜單都不一樣,還規定50%必須使用有機食材烹煮),雙薪家庭的孩子最晚能留到17點半。跟台灣不同的是,幼兒園沒有課表,孩子在玩樂中學習生活技能、人際社交、行為和語言發展,午飯後也沒有強制一定要午覺。最棒的是免費健康檢查了,除了抽血驗尿,項目簡直跟一般健檢差不多。
----------------------------------------------------
幸運的是,兒女沒有太大適應問題,連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七點多出門搭車趕八點前到校都很順利。每天課後帶著走路、去遊戲場玩耗光他們的能量,回家後再玩桌遊動動腦。晚上八點準時上床,很快就入眠了。這在台灣時是夢寐以求,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奧地利 #維也納 #公立小學 #開學 #親子育兒 #教育 #幼兒園 #Austria #Wien #Österreich #Vienna #Volksschule #Kindergarten #schulanfang #elementaryschool #education #parenting
順利天主教中學老師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魚蛋,將廉價魚剝皮拆骨打肉,化腐朽為神奇。王老太,王林記魚蛋粉靈魂人物,粗壯爽朗;年輕時是個美人胚子,困頓苦學至中三,在六十年代殊不簡單。
「我有個老師說,人的遭遇講你出生的環境。龍生蛇竇,你就當蛇,蛇一樣的遭遇;鳳生雞巢,你最叻也在雞群,飛不到哪裏。」68歲的她,從沒飛出筲箕灣,和魚蛋糾結大半生:小時在魚蛋檔劏魚;24歲嫁予魚蛋佬,做魚蛋軋斷三指;後來魚蛋佬變醉酒佬,工場與店,她苦苦獨撐……橫逆不息,她一一用狠勁對擊。鳳,終究不是雞;就像草根魚蛋,也蛻變為代表香港的美食。
王林記在筲箕灣東大街的盡頭,平日店外沒人龍,但由六七點早市直下,幾近座無虛席。不獨賣魚蛋粉麵,還有濃郁豬手清腸腩白飯多士;來的不是漁民街坊,就是白領熟客。王老太說,兒子阿傑認為貼名人相太老套,所以常來的發哥周潤發、方中信等全沒合照。
不過,眼前的王老太實實在在是一本魚蛋秘笈。是日清晨七點,跟她接收香港仔買手運來的漁獲。卸魚時,她已知魚新鮮不新鮮:「你看,䱛魚眼仔精精靈靈,好新鮮;倒下來那一下是雪味而非腥味,不新鮮才有腥味。」王老太中氣十足,聲大自信。
這天收了䱛魚、黑門鱔和鰽白。「竹籤(魚)我們也照打,因為現在魚很缺乏。今天有,明天不知有沒有。」她見過內地兩三層高「鐵拖」漁船,「戰艦一樣大,有先進雷達,一掃(海裏魚)就捕光了。」十多年前她發覺漁獲漸少,已置雪房,「魚多我就買多些,先冰封它,無魚了就要拉出來用。」
魚要有魚味
「做魚蛋,魚一定要新鮮。」王老太常掛嘴邊。「魚唔靚,你怎樣雪都無用,但新鮮的魚雪了,牠會有幾成靚存在。」在缺魚如休漁期,她預先冰封「撚手貨」,打魚蛋時再混合艇家釣回來的鮮魚。
今天,很多行家採用供應穩定、由越南菲律賓入口的大黃鱔,「那種大黃鱔,肉很白淨,但無味,你要放味道下去。」王老太鍾情中國海域的黑門鱔,「這種鱔魚肉鮮甜,我們潮州人很喜歡用來煲粥,放鹽和少少冬菜,那煲粥就好正喇!」如此鮮味用來打魚蛋,就不需要放太多調味料了。坊間魚蛋有些死實實,有些爽如蒟蒻,她形容「鬆化」才是正宗潮州魚蛋。人家多少會混些澱粉,她卻堅持全用魚肉不下粉,「我們喜歡幾種魚混合,譬如九棍、黑門鱔、大䱛細䱛,纖維不同;愈多種魚,俗稱的明膠就愈強。」至於魚肉混入多少水分和鹽、浸魚蛋怎樣調節水溫以致一粒魚蛋內外爽彈又鬆軟,全要歲月磨練。王老太的叔仔王炎興打了魚蛋50年,就在王林記擔大旗。
鳳生雞巢
不同魚種的纖維、黏性、魚味濃淡……王老太了然於胸,畢竟做魚蛋超過40 年,可是這並非她原來想走的路。她本名劉蘇女,祖籍潮州,在筲箕灣東大街出世,童年喪父,母親再嫁,弟妹眾多,小時候就很窮。「我們去魚蛋檔幫人免費劏魚,人家就送些魚頭魚春給我們作米糧。魚春當飯魚頭做餸,不飽,只是滯。」她想起也打嗝。
因為母親不識字,常被人欺負;蘇女誓要讀書,靠賣爛銅爛鐵讀上小學。她樣子像混血兒般玲瓏標致,成績也好,是校內的風頭躉;順利考上中學,卻交不出學費,加上家人溫飽排首位,只有去工廠打工,但仍爭取返金文泰夜校,努力讀至中三才再沒有精神兼顧下去。
「知識改變命運」終成泡影。就在失落的14歲,芳心許了同鄉小子王炎林,「我們青梅竹馬,也是初戀,雙眼盲咗!」王老太回到少女時,笑眯眯。24歲那年,患癌的母親病危,為了沖喜,二人半夜拜了王家祖先草草完婚,「媽媽心事了卻,我結婚那天她就走了。好淒涼!」
本來,丈夫在北大酒家做燒臘,沒多久轉跟他大哥學打魚蛋。「我好怕做魚蛋,因為我小時拿着石春揼魚,揼到手指全彎了。」當時她沒選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嫁隻馬騮通山走。老公做魚蛋,你就跟他做魚蛋。」
1979年,兩口子在山邊台(筲箕灣天后廟後山)母親遺下的山頂小木屋開設工場,做魚蛋批發。她日做最少18小時,每天吃11碗飯但體重才90多磅。「那時夜晚12點才吃晚飯,男人睡了,我還要洗衫洗尿片洗碗,兩點才睡。朝早四點五點就要起床,魚蛋我一個人浸,一個人切,一個人炸……到老公起床時,我第一批貨已經要出了。」28歲那年,因為睡眠不足,「絞魚肉,一插,插了入去,沒了一截。」她輕描淡寫,摩娑着左手三隻手指:食指和無名指指頭被削平,中指斷了半隻;今天已不當一回事。
牛的反抗
日積的勞累褪盡鉛華,88年蘇女腰痛至無法再推貨上下山,於是和丈夫商量買了東大街現鋪,前面擺十幾個座位賣魚蛋粉麵,後面做工場。兩口子從零開始,胼手胝足捱到有樓有鋪頭,她一直等待上律師樓和丈夫簽契聯名做業主,可是丈夫早已靜靜寫了自己的名字。
「為何我沒有?」有天她忍不住問。「有甚麼呀?你似甚麼呀?你似一隻牛罷了!牛耕田馬食穀。你有腦嗎?你無腦。」王老太憶述丈夫的回應,依然動氣。「就被他一句驚醒夢中人,原來我是一個無腦的女人。」抹乾眼淚,她明白不需再為這男人仆心仆命。
蘇女大解放,即刻重拾舊夢——返夜學,去英國文化協會讀Free Talk,又去劉家傑那裏學英語。家婆是個守舊潮州人,重男輕女,「我生了三個女,她已不喜歡;我讀書更加不得了。她說,你讀這麼多書為何?你想控制我王家呀!」丈夫以前打魚蛋,因魚肉要加冰,冬天尤其寒苦,習慣飲烈酒如瀘州大麯、拔蘭地禦寒。那時已上酒癮,功夫盡喪,也不忘揶揄她:「你學這麼多英文幹甚麼?東大街有幾多個鬼佬跟你說話呀?」
41歲的蘇女做到七勞八傷,於是向丈夫「辭工」。她一離開工場,丈夫無法做下去,唯有將工場和訂戶一起讓給五弟炎興。蘇女不參與批發,只負責店鋪樓面,丈夫自此再沒給她家用。「家婆教他不要過錢給我,怕我『走佬』。實在,我不捨得四個子女,不容易放棄這個家。」她於是跟丈夫「講數」:「得!你不用給我錢,但你供仔女讀書、出國留學。」丈夫對子和女總算公平,後來讓大女和孻仔放洋讀飽書。
貓狗也溫飽
2002年,王老太跟叔仔商量將王林記現鋪全做門市,在對面街另置工場。其時丈夫終日醉昏昏,店務早由她一手打理。至於4年前開大坑分店、今年9月開柴灣分店都是兒子接棒的後話,丈夫無從見證,因為7年前他「被酒浸死了」。
王老太自小命途多舛,心有千千結。45歲到志蓮淨苑學了4年佛學,種下因緣,慢慢放下從前怨恨。「兒女眼前冤,夫妻渡客船。到底是我太強,還是他太自卑?難說。對我老公恨與不恨都算數喇!總之我日日都有三枝香插給他。」她哈哈大笑。
現在,她在王林記已是半退休,主要任務是買魚收魚,9點吃過魚蛋早餐做了QC,便去筲箕灣避風塘游泳兼餵野貓野狗,風雨不改。三道防波堤不接陸地,十足孤島,上面卻有很多水上人棄養的貓狗;王老太見牠們無水又無食物,於心不忍。王林記每日都用老雞熬高湯,她就挑骨留肉,混入魚腩或牛腩碎作貓糧或狗糧。
「我餵了30年了。我們這一代,小時最緊要有溫飽。」她笑言,小時侯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因為前者派奶粉,後者派米,餓肚皮話事。因為自己困難過,幾十年來她買魚日日清數,不需買手墊支;教子女做生意,不可騙人也不可欠夥計錢。
「人又好,貓又好,狗又好,最緊要有溫飽暖著。」她慣租的小機船駛向石壆,高呼一聲:「貓!」十幾隻肥貓即從四面八方的石罅跑出來,翹首朝她喵喵叫;其他堤上的黃狗、黑狗,未待叫喚,老遠看見她,已不停搖着尾巴蹦蹦跳。
撰文:韓潔瑤
攝影:梁偉德
王林記魚蛋粉
地址:筲箕灣東大街10號東寶大廈地下A號鋪
電話:2886 006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6:30am-8:00pm
詳情: http://bit.ly/2R7wbwZ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