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H&M,有許多我沒看過但一直聽過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鬥陣俱樂部,我不只一次聽過這是大衛‧芬奇導演的成名之作。
說起大衛芬奇,我自己只看過他導演的「社群網站」,也就是描述臉書創立的故事。這部電影我有給學生看過,作為當代歷史的補充。但挺讓我感慨的是,幾年前放,學生都挺有共鳴的,最近這幾年放,卻有越來越多學生表示:「我們早不用臉書了,那使有年紀的人才用的。」聽到這段被嫌棄年紀大的發言,我只能暗自苦笑呵呵了。
說回大衛‧芬奇,他還有不少成名之作,描述一個人從老活到年輕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描述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手─「索命黃道帶」、描述恐怖老婆的「控制」......這些我都聽過,不少都讓我感興趣(特別是索命黃道帶,這其中描述的黃道帶殺手,至今仍身分不明,而且他在犯案期間多次向警方以及挑釁訊息,這樣的行為堪稱是美國版本的開膛手傑克),不過......我就是沒怎麼看過這位導演的作品。
所以這一次又看到「鬥陣俱樂部」的片名,真的讓我好好思考,是否要趁有空的時間去把這部頗具盛名的邪典電影補完了(而這個順序應該還會排在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之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米開郎基羅的成名之作,也是每次上到這段歷史就要讓我看到學生淫笑的來源。
文藝復興被認為是歐洲從落後轉向強大的關鍵,而其中的藝術大師也是鼎鼎有名,畢竟他們都在下水道跟老鼠師傅學習忍術(又是令我感慨的,就是忍者龜在我童年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現在學生則跟我表示:「那啥?我沒看過。」我怎麼最近這幾年都要不斷接受到時代眼淚的感觸呀)。
不過這些大師的生活經歷卻甚少人知道,像是達文西一天到晚讓作品爛尾沒下文、拉斐爾的性生活傳聞十分精彩、米開郎基羅是個超級爆脾氣......
我個人對於美感是很欠缺的,所以我欣賞藝術作品,大多時候是被背後的故事而感動。聽聞「米開郎基羅─無盡之詩」對於藝術家投入藝術的熱愛有非常好的描述,重點是:這可以做為文藝復興章節的欣賞片單,我對本片也是充滿興趣並想要找機會見識一番(不過這個順序排在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以及鬥陣俱樂部之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兩部的說明,我想應該會給人「你根本沒有想要補完片單吧?」的感覺。
其實我是真的會找時間補完有興趣的作品,像是「蠻戰之森」我就趁之前的暑假將它看完了。
「蠻戰之森」是講述羅馬帝國與日耳曼人發生衝突的故事,我之所以被吸引,是看到XXY、Matt與尖端雜誌李大哥,曾一起搞過直播解析,而且李大哥還說這是「高度還原羅馬時代場景」的劇集,裡面的羅馬人角色是講拉丁話,日耳曼人是講德語,而聚集中的羅馬人盔甲......真滴帥!甚至可以看到羅馬軍團在扎營、行軍、禦敵的細微操作步驟。
不過我也想先明白的告訴大家,「我自己」對這部劇集的敘事......沒有到很喜歡(而裡面的女主角更是被我嫌棄到爆)。所以本劇集的看點,我認為是集中在場景上。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一己之見,就好像我看完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電視版結局,我並沒有感到自己見識淺薄,而是覺得......導演你是在耍我嗎?氣到我想扔椅子砸壞電腦螢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周電影,我只看過「蠻戰之森」,大家有看過這的電影嗎?如果看過你們又覺得這些電影和你們胃口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讓我能藉此機會開開眼界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
頗具 詩 名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黎〈舌頭〉
我把一節舌頭放在她的鉛筆盒裡。是以,每次她打開筆盒,要寫信給她的新戀人時,總聽到囁嚅不清的我的話語,像一行潦草的字,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然後她就停了下來。她不知道那是我的聲音,她以為從上次見面後不曾在她耳際說話的我,已永遠保持沉默了。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的「愛」寫得有點亂。她順手拿起了我的舌頭,以為那是橡皮擦,重重重重地往紙上擦去,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
*原詩可見「陳黎詩倉庫」:
http://faculty.ndhu.edu.tw/~chenli/poetry8.htm#tt
--
◎ 作者簡介
陳黎,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辛波絲卡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二○○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曾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
--
◎ 小編 #Y 賞析
從1975年首部詩集《廟前》出版到2000年代的此刻,陳黎的詩一直都頗具實驗性的風格,儘管時至今日,新讀者乍讀也不會覺得這是「過時」的產物,甚至仍然會認為是前衛的寫作。陳黎的創作頗豐,早期的風格也充滿野心。從語言、形式到題材,皆是寫作者意圖不斷追索與玩賞的技藝。儘管陳黎較為人所知的代表是乒乓相接的〈戰爭交響曲〉,但從《動物搖籃曲》中的〈小丑畢費的戀歌〉、〈魔術師夫人的情人〉、〈黃昏過蘇花公路送癌症病人回家〉就已經能看出許多新鮮的文字有機體。
延續著自己相當有突破性的代表作詩集《島嶼邊緣》(戰爭交響曲也是收錄在此書),這首〈舌頭〉一詩收錄在陳黎的第八本詩集《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評論者賴芳伶認為:「這本詩集在歷史性的前瞻與回顧中不斷自我辯證,既反思了舊有的美學軌範,並努力開放更新詩的形式;當然,類似的用心早在他近十餘年來的詩作中迭番出現;不過,仍以此集為最。陳黎自創的語言遊戲,喜歡大量援用約定俗成的話語和意象,常帶有後設式的自我指涉的傾向,讀者受邀進入詩中世界,聽其喃喃絮語的同時,亦回應了詭譎的閱讀反應。」詩人意圖在此編織的「詭譎」形體,或許也可以和這個月每詩本週的「奇怪」互相呼應。當然〈舌頭〉遠遠也不是陳黎最奇怪的詩,但絕對是其「散文詩」中非常精悍準確的一首。
豪不分行的「散文」詩,本質上會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嗎?但是在這個場景的末尾:「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的「愛」寫得有點亂。她順手拿起了我的舌頭,以為那是橡皮擦,重重重重地往紙上擦去,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卻又那麼荒謬而合理。最廣為人知的那些散文詩代表作,如商禽的〈長頸鹿〉、蘇紹連的〈獸〉或許都是如此。作為一種對於「奇怪排版」的想像,散文詩似乎奇怪又不奇怪。儘管表面上沒有分行,但當「不分行」作為一種詩人有意為之的策略,或許詩作中的節奏、畫面、情節都作為一種隱藏的分行,在寫作者心中完成了。
不同於上述兩首散文詩對於動物性的想像或運用,陳黎的這首〈舌頭〉則是將身體器官(陳黎或許是全台灣最會寫『舌頭』的詩人了)與字詞、情愛的意象交錯,拼揍出如是光景。作為某種「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在狀聲詞裡也帶有奇妙的情色意味。
見血是正常的,那畢竟是「我」的舌頭啊。
-
美術設計:佳郁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2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陳黎 #舌頭
頗具 詩 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安徽淮南鋼琴房地標建築,別名「兩琴相悅」,世界奇特建築之一
淮南市,安徽省地級市,簡稱「淮」,是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宜居城市、中國幸福感城市等榮譽稱號。在淮南市,就有一座造型奇特、美麗壯觀的地標建築,當地人稱之為「鋼琴屋」建築。
鋼琴屋建築,實則由形狀為鋼琴和小提琴的建築組成。主體建築為鋼琴,外觀顏色採用黑色典雅色為基色,小提琴其實為連接樓層的樓梯,二者巧妙結合。由於建築造型新穎奇特,故入選了世界最奇特建築行列。
鋼琴屋建築,實為一個規劃展覽館,由於是兩個琴型建築構成,所以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兩琴相悅」,頗具詩意和意境,以音樂的名義,展現出完美的建築藝術之美。
頗具 詩 名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w-onuxqBj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