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談自由】
圖/文:蔡頌輝 (Andrew Chai)
多年前,我到一家理髮店去理髮。那理髮店的老板娘很健談,她大概是看我這個年輕人(那時我才二十多歲)梳著一頭老古板的髮型,就問我要不要改變一下。我問她:「怎麼改?」她把時下流行的髮型講給我聽,拿樣本照給我看,還問我要不要染顏色等等。她費了一番唇舌,最終還是被我拒絕了。
「為什麼?」她問。
我當時是這麼回答的:「因為我的職業不允許這樣做。」
呃……等等,聖經哪一處說傳道人不可以理時尚髮型或染髮呢?
的確沒有。現今,很多基督徒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保守了,要接受傳道人的新潮髮型也不難。但還有很多地方,要是傳道人把頭髮染成是綠色或紫色,相信會引起爭議,說不定還會被長執叫去問話。由此可見,即便有些事我們無法直接從聖經看到「可以」或「不可以」的指示,但各人心裡似乎有個限度,至於那限度在哪裡,我們也說不清楚。這就是所謂自由的底線。從事宣教的工人,尤其是跨文化宣教士,不能不懂。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9章所談論的就是自由。當時,保羅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質疑他的身分和權利,於是他寫了本篇作為辯護和陳述,現今的我們可以從中歸納出宣教工人運用自由的實用原則。
一、我們是蒙召得自由的人
保羅用了第1至14節的篇幅,從不同的角度為自己所享有的權利辯護,申明即使自己從所做的工作中得到一些金錢或物質上的供應也是天經地義的。他的辯護方式是發出一連串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建立的,這些辯護是要證明他要從他們得物質上的供應絕對不是不合理的事。他引用了申命記第25章4節(9節)以及民數記18章8~31節關於祭司吃祭物的條例(13節)作為辯論依據,並總結:「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14節)
自由和權利在某個程度上保障了我們的安全和尊嚴。神國的工人雖然講求為人謙和,卻不意味著我們要四處忍受委屈或被佔便宜,相反的,我們應當清楚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只要是正當的事,不觸犯聖經的道德準則,並且在正當的程序和合法的情況下享用,便大可問心無愧地做我們想做的事,無須有罪惡感。宣教事業發展至今,只要加入宣教機構,為保障宣教士的生活,夠用的薪金以及基本福利,諸如保險、退休金、子女教育補貼、年假等都是不能少的。此外,宣教士身處別國,也應該了解當地的外國人權利,避免白白忍受虧損。
然而,如果仔細的觀察經文便不難發現,經文裡面藏著一些與自由相矛盾的字眼:「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既是自由的,又怎會「不得已」呢? 看來,保羅清楚知道自由的局限——他不是絕對自由的人。
二、我們不是絕對自由的人
保羅提到了兩方面的「不自由」。首先,是他不能抗拒神的旨意:「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7)這裡的「責任」是指作為福音管家的職責(參林前 4:1)。我們常聽到信徒說:「事奉神要甘心,事奉得不甘心,倒不如不事奉,神要用的是甘心的人。」可是,保羅在此卻指出,不甘心並不是豁免責任的藉口!身分和職責是緊緊相連的,當老師就有老師的職責、當父母就有父母的職責、當員工就有員工的職責,甘心或不甘心可能影響一個人是否能享受在那職責中,但不能作為拒絕的理由。擁有身分卻沒有盡上相應的本分,終會被問責。
經文提到的第二個「不自由」,是他不能決定自由的結果。保羅這裡並不是說:「若不傳我就失業,沒有飯吃了。」他甚至不是說:「若不傳我就失去了一個最有價值的職分和福氣。」他乃是說:「有禍了!」我們無法得知所謂「禍」具體究竟是指將來的審判,還是今生必承受某種後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絕不是好事,而且顯然是非常嚴重的事!「不傳」是保羅可以選擇的,「有禍」卻不可以。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果他採取正面的心態和回應,讓自己甘心去做的話,保羅說:「就有賞賜。」
神的子民享有自由和權力,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做的都可以去做,不想做的就都可以完全不做。我們必須把身分和職責納入考量。有一天,我們將要為我們這身分所附帶的責任向神交代。耶穌的好幾個比喻,諸如精明管家的比喻、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山羊綿羊的比喻都暗示了這一點。換言之,福音使命對基督徒而言不是一個有永恆價值的工作選項、或一個有屬天意義的活動可參加而已,它是我們被造和蒙召的目的,我們活著就是為榮耀神,並且有一天會為自己是否盡上責任而承受相應結果。
在「自由」與「不自由」的拉扯中,保羅如何處理這矛盾?他把眼光放在長遠之處,放下自由。
三、當個放得下自由的人
這才是全章經文所要表達的中心信息。
保羅被人批評,說他利用福音來賺得個人的利益,他在此解釋自己作為福音工人,就算從中接受一點養生的費用也是應當的……但是,他說:「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12節) 文中提到保羅放棄自由的兩個因素:首先,是為了更多的人得救。保羅用的詞相當肯定,他說他「寧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15節)保羅「所誇的」無非是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福音。保羅的生命以這福音為最高的榮耀,即使自己有再大的權利,一旦自由阻礙了他的工作,他寧願放棄。他在19節繼續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仆人,為要多得人。」這就是他的目標——為要多得人!
今年初,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初,許多人紛紛逃離疫區,或被無奈地軟禁在家中。這時,卻有一批醫務人員被譽為「逆行者」,冒著生命危險衝向疫區,其中有許多人顯然有自由選擇去或不去,但他們看責任比自身的安危和權利更重要。在宣教工場上,保羅就是這個「逆行者」,為福音而放下自由和權利。我們也該如此。
當保羅立志這樣做的時候,他對做事的成果就有確信,他知道他最終必得到獎賞。這就是他放棄自由的第二個原因。「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保羅在24至27節以賽跑為比喻,要信徒齊心為了這個獎賞而努力。(註:本處比喻的重點是鼓勵讀者「這樣跑」以致「得著獎賞」,而不是「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他還指出,和世間的運動比賽相比,我們所要得的冠冕是永恒、不能壞的(25節)。連那些為了搶奪能壞的冠冕的人,都會為了那獎賞而有所節制,何況我們為了得不能壞的冠冕呢?第25節的「諸事都有節制」,在全段經文來看,就是「放棄自由」這回事。
我少年時期學過跆拳道。每逢要比賽之前的幾個星期,除了鍛鍊,教練都會要求我們控制食量。為什麼?因為此類比賽是按照體重來分級別的——羽量級、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等。不小心重一公斤,就可能使我們「升級」,意味著我們要與那些比自己個子更大的對手對打。反之,輕一公斤就可能使我們低過特定級別,對手可能就是比我們個子更小的人。為了減低這個風險,我們要捨棄進食的自由,儘管沒有保證一定會取勝。保羅強調,我們要像運動員一樣地自我要求,好讓沒有任何事物阻礙我們去得永恆獎賞。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短暫而失去永恒。過度執著和強調個人的自由,往往我們使無法專注於神所交付給我們的使命。世上的福再大也不能與天上的賞賜相比,何況我們為神和祂的國所做的犧牲和所付出的勞苦,祂都記念。瑪拉基書指出,有紀念冊在耶和華面前,記錄那些敬畏耶和華、思念祂名的人。到了神所定的日子,他要把這些人分別出來(瑪三16~18)。
說穿了,關於聖經沒清楚說明的許多事,我們實在無法列一個簡明的清單,指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些標準都會因地方文化、或當下的處境而有所改變。但是,「為了福音」、「為了多得人」、「為了將來永恒的獎賞」,就是最大的標准。宣教工人可不可以染髮?在特定的環境中可能不行,但在另一些地方,卻可能變成了一個必須,關鍵是「為了福音」。宣教工人講道要不要穿西裝打領帶?在特定文化中可能是必須,在另一些環境中卻可能是禁忌,「為了福音」我們願意穿,也願意不穿。宣教工人可以吃野味嗎?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也許不吃(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許多人害怕),但在特定的宣教工場和場合中,或許我們要「為了福音」的緣故而有所嘗試……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自主作選擇,也可以用口才把那些質問和批評我們的人駁得心服口服,可是萬一這樣做成了福音的阻礙,就不是真自由。
保羅有眼光,所以他放下了自由……你呢?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3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3.php#imiss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中國的華為被美國總統川普視為科技間諜,我們已經談很多了,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就要來談談什麼是”教育界的華為”。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川貴人現在動不動就拿中國開刀,三不五時、抗中及時,每隔幾天就能聽到他對中共的大動作,而且兵分多路,繼7月底美國突然關閉中國在休士頓的總領事館...
領帶顏色意義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必須懂得「lonely」與「alone」的差異,理解「lonely」的意義,尋覓自己需要的「alone」。
在她的喪禮上,許多人竊竊私語著。
「聽說四天才被發現啊。」
「心肌梗塞死在廚房裡,真危險。」
「一定是子女不孝,這個年代養兒育女真是無用。」
「好可憐,死得太寂寞了。」
「唉,真的,太寂寞了,好可憐。」
「是啊,好可憐。」
在寧靜的氣氛中,一句句刻意壓低聲音的話語顯得更為明晰。
只是他們並不知道她的故事。
兩個兒子結婚後,搬離了老家。兩年前,丈夫過世,她將房子賣了,一個人搬到鄰縣的鄉下居住。
她每日清晨醒來,在庭院裡做操,做一人份的早餐,讀報,蒔花弄草,看點書,打掃環境,做一人份的午餐,午後喝茶,讀書,偶而兩隻貓會跑來蹭蹭她,做一人份的晚餐,沐浴,不到九點便就寢。
一星期出外兩次,購物,辦理雜事。每隔兩個星期,兒子媳婦會帶著孫子來看看她,她與他們不常通電話。她甚少見朋友,因為住得遠,朋友都住在城市裡。
她喜歡這樣的生活,喜歡一人份的餐點,一個人寧靜地閱讀,一個人的平和的清晨、午後與夜晚。
從二十多歲結婚後,她便失去了一個人的世界。她的生命像是重複播放的影片,重複相同的動作,重複類似的情節:早早起床,做飯、洗衣、打掃、購物、繳交水電瓦斯費、與鄰居閒聊建立關係,出席丈夫公司舉辦的餐會,與丈夫同事的妻子們聊著自己也不懂的話題,思考過年過節該送什麼禮物、婚喪喜慶該準備多少禮金喪金,公婆重病時她一肩挑起照護工作,偶有幾次擔心丈夫外遇,擔心金融危機影響家中經濟,更多時候擔心孩子的課業與健康,挨到了公婆逝世,孩子大學畢業,丈夫退休,以為所有的忙碌將停止時,丈夫罹患癌症,孩子的工作不順,她又繼續重複的生活,咬牙再撐了幾年。終於,兩個孩子結婚生子,工作穩定,丈夫放棄化療,逝世那天,她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喪禮讓她分身乏術,身心俱疲,直至喪禮結束,她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房子。
這個從她二十多歲起便一直居住生活的房子,她熟悉每一個角落,她知道哪一個房間的牆壁與天花板有缺口斑痕,哪一個櫃子的隔板壞了,哪一扇門的門把是故障的,哪一片磁磚曾經更換。幾十年的日子,她一點一點地培育這個屋子,屋中最細緻的部分,她都瞭若指掌,然而,當她坐在客廳地板上,舉目環顧這住了近四十年的屋子,她看見丈夫穿上西裝打領帶的身影,她看見孩子晚起趕著出門時洗漱的身影,她看見丈夫與孩子在餐桌上吃飯的身影,她看見他們離開家的身影,她記得丈夫與孩子喜歡吃什麼,她記得他們喜歡什麼顏色,她記得他們喜歡用哪款沐浴乳與洗髮精,她記得他們的談話與爭執,她記得他們的歡笑與落淚。她看見一幕幕的過往與曾經,每一幕她都記憶深刻,屋內的每一處她都熟識,而在這一幕幕的光景裡,在屋內的每一個角落裡,她卻看不見她自己。
她想要找回她自己。
她開始一個人的生活。
在一個人的生活裡,她慢慢想起自己,她想起自己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顏色,她開始選自己的洗髮精與沐浴乳,她讀自己想讀的書,她不再為誰早起,她不再為另一個人的原因而見任何人。
她在自己的屋子裡,看見自己,在這樣的「孤獨」裡。
這幾年,日本有許多「孤獨死」的新聞。老年人獨自在家中逝世,在媒體刻意聳動與誇飾的文字報導下,民眾漸漸不去在乎這些人的死亡本意,他們忘記有許多人可能是自願選擇獨自一人生活的,而死亡是他們早已預見的,他們在選擇此般的生活時,必定已考慮過獨自面對死亡的可能性,於他們而言,死亡並不是餘生最可怕的事情,不能過著自己所要的日子才是最讓人痛苦的。
在森博嗣的作品《孤獨的價值》中,他提及了「孤獨死」,並細述了「孤獨」與「寂寞」的差異。「孤獨」與「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一種選擇,而「寂寞」是一種反應,當一個人確切知道自己渴望的事物是必須獨自承擔才得以完成,無法假外人之手時,他便懂得「孤獨」的必然。若不能獨自面對生命裡的渴望,無法真正獲得自由,孤獨其實是通往個人真實自由的必需,每個人最終都必須面對自己生命裡的孤獨,從而找到自由。
每個人在生命的其後,必須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思考,孤獨並不是獨自一人,而是明瞭在何種的情況下能保有自己的空間。遺憾的是,現代人所處的社會,似乎不容許人擁有「個人的空間」,於是許多人為了保有自己的空間,為了心的自由與真正渴望的生活,必須逐漸走進獨自一人的世界裡。
森博嗣在書裡寫了這段話語:「唯有架構在別人身上的虛構,才有崩壞的一刻,存在於自我內心的虛構,不會輕易崩壞。因為依附他人而活,一旦別人的行為有別於自己的想像,虛構便無法成立,有些人甚至因為虛構崩壞,而遭受致命打擊。」
在生命的路途,因為互相依靠而產生的虛構,在生命的其後,我們漸漸找到了不再崩壞的可能,從而選擇了「獨立」。我始終認為「孤獨」並不是離群索居,而是選擇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依附任何虛構的人際與情感,保留最在乎的人事物,去蕪存菁。
在電影《One Day》裡,男女主角在不斷錯過與遇見中逐漸失去自己,又於其中再次找回自己。他們在彼此的人生旅途中互與安慰及傷害,直到他們理解愛必然要面對痛苦與孤獨後,他們才真正走進愛情裡。安海瑟薇飾演的女主角Emma曾對男主角說過一段台詞,當時的她並不懂得自己所渴望的愛情,她與他都處在情感的茫然與掙扎之中,她以逞強的口吻述說著這段台詞,而這段台詞卻悄然地成為電影裡,男女主角的情感與生命的最好連結。
她說:「I am not lonely, I am alone.(我並不是孤單,我是獨自一人)」
生命的其後會否皆是如此?
我們必須懂得「lonely」與「alone」的差異,理解「lonely」的意義,尋覓自己需要的「alone」。
(本文收錄於個人散文集《我們回家吧》,三采出版)
博客來 https://reurl.cc/6d5a6
金石堂 https://reurl.cc/DlAgN
誠品 https://reurl.cc/E6oZn
三采 https://reurl.cc/OrvkA
讀冊 https://reurl.cc/qvL10
領帶顏色意義 在 Paul's Daily Mix & Match Lab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系列
服裝搭配講求平衡,或者用比較白話但抽象的方式說,就是「順眼」。看起來順眼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對比,也可以是同質性。因此,常見的「襯衫+領帶」搭配方式多是白襯衫配白色以外的領帶或外套,形成對比,因此才會說白襯衫百搭,因為它能與其他顏色組合,不會出錯;又或是格紋、直條紋或其他圖騰的襯衫,搭配一條黑色或深色素色領帶,通常也不易出錯,因為黑領帶也是百搭的基本款,每個男生都應該有一條。
我喜歡白襯衫的百搭性格,而且老實說,這幾年喜歡白襯衫多過於其他顏色,但如果一直用白襯衫來搭配,實在有愧我開這個粉專的職責。Mix & Match就是要大膽,要實驗,玩搭配才有意義,打安全牌絕不是我的風格。因此,這次的任務是要以圖案襯衫搭配圖案領帶。
這次特別請了一位攝影師朋友幫我記錄穿搭,我們一起在民生社區的巷弄間取景,很喜歡他畫面的構圖。我只負責服裝,還有盡量給他不同的姿勢與動作,角度與畫面都由他選取,我當場也不知道畫面長什麼樣子,只是非常放心交給他(多年前一次遊行意外被他野生捕捉,就覺得那畫面極美),還不到一天就收到他挑選出來的照片,比預期中的還好。
前面提到,此次要探討的是襯衫花色與領帶花色之間的關係(講得很哲學的樣子!)當兩者各自帶著花色的時候,如何搭配在一起並達成所謂的平衡,並能互相呼應。雖說我自認為看得夠多(衣服配件也夠多),也大概知道混搭原則,但還是得小心翼翼,先挑出我認為夠花的襯衫(素色、條紋和格紋首先淘汰),是要真正的「花」;即使是格紋,也必須是複雜的格紋。挑出五件之後,再一一搭配領帶。
領帶的挑選也是個挑戰,基本原則是:一,不能是素色;二,圖案和襯衫要呼應;三,如果圖案沒有呼應,顏色要呼應,當然最好是以上三點都具備。
我對這次的搭配和畫面呈現都很滿意(攝影師的功勞其實大一些),而我只是善用自己擁有的服裝與配件,打造出我自己喜歡、然後覺得有趣的樣子。必須說,這些搭配都很「陳保羅風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更不適合參考去參加面試這一類的場合(但或許某幾個產業會很激賞也不一定吧?)但我想帶出的點是,很多東西不一定要Play It Safe,可以大膽嘗試,尤其是服裝,因為失敗了幾乎沒有風險,而個人風格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嘗試中建立起來的。
先Po出兩組以真正的花為主題的Looks~
Photographed by Yung-Shun Wang
領帶顏色意義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中國的華為被美國總統川普視為科技間諜,我們已經談很多了,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就要來談談什麼是”教育界的華為”。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川貴人現在動不動就拿中國開刀,三不五時、抗中及時,每隔幾天就能聽到他對中共的大動作,而且兵分多路,繼7月底美國突然關閉中國在休士頓的總領事館後,日前又放話要在美國境內,禁用中資的短影音app TikTok和通訊軟體WeChat,連中國電商平台阿里巴巴都可能倒楣,最新一招就是連「名義上」的學術機構都遭殃了,為什麼說「名義上」呢?因為這個機構就是近年爭議滿點的「孔子學院」。
美國國務院8月13日宣布,把負責管理全美國孔子學院的「孔子學院美國中心」(Confucius Institute U.S. Center,CIUS)列為「外國使團」(foreign missions),指控他們是中國共產黨出資營運的大外宣機構。
你以為中美關係已經蕩到谷底了嗎?想太多,平常我們說一山還有一山高,中美關係現在是一谷還有一谷低!「外國使團」是什麼呢?我們先前介紹過,現在幫大家複習一下,簡單來說,就代表這個組織是被外國政府實質上擁有或控制的,像是美國在台協會,雖是民間組織,但是由美國政府擁有並完全控制,所以就是美國在台灣的外國使團。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規定,你只要被認定是外國使團,你旗下的機構就必須註冊在美國擁有或租用的房地產位置,你要租或買新的房地產,都必須獲得華府許可,而且不論裡面的員工是不是美國公民,都必須向美國官方報告所有的名單和個資,人事變動也要報告。
美國這就是在說,欸,我沒有要求你們滾出去,我只是要你們說清楚講明白,你們在美國都住在哪裡,用了哪些人,這不過分吧?總之呢,美國指控中方用孔子學院「掛孔頭賣習肉」,欸…這樣講好像怪怪的,總之美國就是在說孔子學院「以文化交流之名,行大外宣之實。」中國當然也不甘示弱啦,馬上請出「戰狼」趙立堅反擊,
這次趙立堅不一樣喔,領帶顏色不一樣。 其他跟以前都差不多啦,連口水噴的方向都差不多,就是批評蓬佩奧無中生有啊,把教育政治化啊,不排除未來可能會有報復性措施之類的。其實早在今年2月和6月,美國國務院就分兩批,把9家中國媒體列為外國使團,這其中就包括《新華社》、《中國日報》等等。媒體被視為大外宣很合理,但孔子學院不就是個教中文的機構嗎?怎麼會惹來統戰爭議?我們先來介紹這個機構到底是什麼。
孔子學院是中國在世界各地設立的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主要是為了增進全球對於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瞭解,2004年試辦後非常成功,短短幾個月內就進駐三大洲。到了2018年的全盛時期,中國一度在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500多所孔子學院(548),上千所中小學孔子課堂(1193),學員總人數達到187萬人,差不多是一整個台南的人口(188萬),累計培育過的學生更上看千萬人(900+萬)。
他們主要和各國教育機構和學校合作,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學院,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主要是教授漢語、中國文化,還有一些特色課程,例如太極啦~茶藝和書法等等,乍看之下很正常,但最近幾年頻頻爆出爭議,主要疑慮有三點:
第一是言論審查。學院的教材是由中國的「國家漢辦」所編寫,但漢辦又是由北京當局資助的,而且孔子學院的教職員大多從中國招聘,是由中國教育部訓練出來的,嗯…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他們會灌輸學生怎樣的思想。三年前美國提出報告,指控孔子學院會刻意避開中國政治歷史、人權問題,聲稱台灣、圖博(西藏)是中國一部分,而且絕對會避開六四天安門事件,如果真的要講到「天安門」,只會拿出圖片說「大家看~天安門的建築很美喔~」,當然也不允許老師提到「法輪功」或是新疆再教育營,總之這個機構只會教一些中共點頭的價值觀。兩年前美國一位主講人獲邀前往一所美國大學演說,甚至被金主爸爸孔子學院施壓,要她把有關台灣的經歷和背景刪除,否則就是挑戰中國主權。另外,美國還指控孔子學院與中共的統戰部門合作,創辦獨立組織「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在全世界有150多個分會,這個組織美其名是「聯絡學生情感」,但實際上他們與駐在國的中共使領館有密切關係,主要工作任務就是監控海外留學生並介入當地學校活動。
第二就是保密協議。基本上中共對孔子學院的經費資助,當然是絕對不會讓外界知道,而且和他們合作的學術機構,必須簽署保密協議,這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啦,如果只是單純的教育單位,保什麼密呢?這就造成牴觸當地法律的問題。孔子學院要求中國選派的教師和學院負責人,就算在國外,也必須遵守「中國法律」,這就妙啦,你跑去人家家裡,還堅持自己的法律才是法律,而且大家都知道中共意識形態跟大多數西方國家是不同的,中國的「人治」和西方憲政擁護的「法治」和民主自由不太一樣,孔子學院以及他們的老師,不可能兼顧兩國的法律,因此摩擦在所難免。
第三就是黑金疑雲。根據美國方面的報告,漢辦通常一開始會向美國大學提供15萬美元的辦學基金(450萬台幣),之後平均每年會撥款10幾20萬美元(300-600萬台幣)。至於中學則是提供5萬美元的辦學基金(150萬台幣),之後每年是1.5萬美元(45萬台幣),「人財兩得」,這麼好康的事情哪裡找呀!十幾年前加拿大BC理工的孔子學院盛大開幕,後來校方被指控,透過孔子學院收了北京當局資助的40萬加幣(888萬台幣),媒體三度前往學校採訪,結果完全沒有課,連孔子學院的櫃台都沒人顧,那筆鉅款到底流去哪,怎麼花的,受制於保密協議,沒人知道,也讓校方捲入黑錢疑雲。澳洲也有13所大學被踢爆,在接受中國資金之後,同意接受中國對設在當地的孔子學院,進行教學審查。
總而言之,各國指控孔子學院的做法就是,我給你一大筆錢,我叫你教什麼你就教什麼,而且噓!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我叫你這樣做~種種跡象讓許多國家的學者擔心,自己的學校裡如果有孔子學院,恐怕影響學術自由,讓學校的聲望下滑。
其實先前北京當局主管意識形態的官員(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就曾經明白表示:「孔子學院是中國海外宣傳機構中重要組成部分」,人家都已經講得那麼清楚了,各國還是溫水煮青蛙,完全沒有感覺,一直到最近幾年才陸陸續續有一些西方國家驚覺,嗯?好像哪裡怪怪的,從2013年起,孔子學院陸續在歐美國家踢到鐵板。在美國,包括芝加哥大學、賓州州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以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十多所大學的孔子學院,接二連三地被關閉。在歐洲,荷蘭知名學府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也宣布孔子學院不再符合校方的中國策略及方向,不願再跟他們合作。萊登大學是公認的漢學研究重鎮,東亞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前期,歷史悠久,它關閉孔子學院極具指標意義。法國里昂第二和第三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傳媒學院,都陸續關閉孔子學院。而瑞典當局更因為中方逮捕了瑞典籍華裔書商「桂民海」,一怒之下把境內所有跟孔子學院沾上邊的機構全數趕走!
這逼得北京當局在今年7月,把孔子學院總部「漢辦」改名為看起來很中立的「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接著又把原本隸屬於「漢辦」的孔子學院,轉到一個基金會(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 )底下,似乎是想稀釋掉孔子學院的「深紅背景」。早在1955年,前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就曾經喊話說:「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聽到我們的聲音!」但中國也明白,光靠軍事武力沒辦法稱霸天下,轉而用「軟實力」來征服全球,用科技洗腦,用文化統戰,向外輸出「中國特色價值觀」,孔子學院也被戲稱為「教育界的華為」。原本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希望中國經濟起飛後,可以加入民主的行列,結果西方國家卻因為高度開放透明,結果反而被中共反滲透。
究竟民主國家該怎麼阻止這種大外宣的侵略呢?其實就是要牢牢記住,孔子學院出錢出力出人,讓你白白有個中文部來收學生賺錢,怎麼可能沒有所圖?要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孔院是外宣
#教育界華為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領帶顏色意義 在 各校/ 院學士服領顏色? -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是畢業季大家都在拍學士服照, 大家來分享一下自己學校跟學院學士領的顏色吧!! 據我所知: 輔大外語學院是桃紅色, 很多女孩看到超心動但是是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