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裡的創傷會發作在愛情裡]
情變後,她踏上漫長的療傷之路,一開始的憤怒、悲傷、毀天滅地的破碎感,都讓她驚懼不已,她總是回想自己是如何一路一路陷落,那段看似美好的關係,是在何時破裂的。她感覺自己完全失控了,無論私底下怎麼想,只要到那個人,就又會回到原來的模式裡,她總是扮演照顧者,她為他打點一切,即使她那麼傷心了,看到他的時候也只想到他的需要。
「不知道為什麼,在他面前,我就沒有了自己?」她說。
我問她認為怎樣才算有自己?
她說,內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敢於去爭取,對於不要的,能夠拒絕。考慮任何事,不要忘了自己的能力與需要。
她說得很好,但自己卻做不到。
「因為你一直很不安吧,覺得自己的價值就是為別人付出,而每當你付出的時候,才會感到安心。」我問她。
好像真的是這樣。她點點頭。
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就是個照顧者,失能的雙親,無法照顧小孩,她只能強迫自己長大,在最應該被愛、被照顧的時候,她都在照顧別人,她記憶裡的青春期,都在打工、賺獎學金,送父母去醫院,很多時刻,她都是超過極限地透支自己,在校園與醫院跟打工的地方奔波,吃睡都隨便,「只想活下去。」
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她一直以為因此她非常堅強,也不輕易相信別人。
沒想到,一旦戀愛,她卻從內心深處把自己託付給了對方。那種深深的依賴與託付,是前所未有的。
因為依賴與託付,所以她盡全力去對那個人好,因他就是她,他好她也才會好,正如從小照顧家人,她對所愛的人能做的也就是照顧、付出、凡事替對方著想。
「這樣不對嗎?為什麼最後他卻覺得被束縛,感到不自由?」她問我。
因為從來不曾真正接納別人,一旦接納了就毫無保留,不曾託付過,一旦託付,也就是全身心的託付,這樣的心態,無疑是把自己整個人的重量壓到了別人身上,自己或許覺得這是真愛,是信任,是愛對方的表現,你也盡力在這過程裡,努力對他好,但出發點錯誤,結果就不會正確。任何人,無論多麼深愛,多麼需要,內心曾經歷什麼樣的傷痛,都不能把愛情用來取代親情,不能把戀人視為父母的化身。
我們時常這樣做而不自知,我們時常在愛情裡索取童年時得不到的,比如無止盡的關懷、永遠不變的保護、不會切斷的聯繫。
這些都是血緣上的親情才能給予的,是我們在襁褓期、幼兒期、童年時代,父母應該給予我們的,那種無私的照顧,全然的安全感,型塑了我們的性格基礎,也造就了我們的感情模式。
但愛情是平等的,是兩個成年人的自願關係,與親情不同,我們誤以為愛情也是只要努力付出,只要認定,就會得到回報,就會被好好珍惜,但我們只需想想,這世上尚且有無法盡責的父母,更何況只是戀人,當人墜入情網,往往起因是一時衝動,是一種浪漫的心緒,既無血緣上那種無法切斷的連結,也沒有友誼那種長久累積的基礎,愛情,憑藉的是一股突然間的吸引、相知、或者某種說不出是什麼的氣息,只是個觸媒,將兩個人毫無關係的人聯繫起來,接下來各憑造化。
真正的愛情,是在親密關係裡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建立的。
所以,當你不自覺複製了童年感情的模式,扮演照顧者,或者期待對方成為照顧者,當你期待童年時沒有滿足的(或童年時代習慣被給予的)都能在愛情關係裡被滿足,你甚至期待一個給予你愛情的人,能夠扮演救贖者,將所有你渴望擁有的都帶給你,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選擇戀情,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配偶,所以在戀愛之初,我們腦中已經充滿對這段戀情的過度想像,我們賦予戀人太多責任與期待,甚至也對身在戀情中的自己有了不準確的評估,我們以為自己天生是個夠好的情人,我們以為只要墜入情網,就知道怎麼去愛。
愛沒有那麼容易,愛人需要能力。
天生即有的只是一股愛的慾望、衝動、能量,要化成什麼樣的行動,應該如何舉止,如何決定,需要後天學習。
在愛情裡扮演照顧者,付出者,這種照顧與付出都像是本能以及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做出的反應,她雖能付出卻不是強者,她無法確知對方是否需要這樣的付出?這種付出與投入是否造成了彼此關係的失衡,也讓自己日居劣勢,越付出越沒有安全感,越期待對方同樣的回報,在付出的同時也給自己預設了「天長地久」的期待,只顧著照顧對方,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成長,是否在關係裡失去自我,對未來的期待與計畫,是不是都圍繞在對方身上,一旦對方有異變,她的世界全盤瓦解。
失戀一定會傷心,被背叛,被欺騙必然會難過、失望、受傷,然而所有關係都是互動的結果,這段關係是不是複製了你習以為常的模式,你有沒有在關係成長,你是否在關係美好的時候努力去處理自己過往的傷痛,設法從那些會導致你受傷的習慣裡掙脫出來,你已經不是那個需要養家的少女了,卻還用這樣的方式去寵愛你的戀人,你以為這是付出,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導致關係失衡,姑且不論他是不是渣男,你自己就要學習「愛的心意可以無限,但愛的能力卻有其限制」,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安心而去愛,要做對於愛情好的事,無限制的付出,毫不節制的給予,都是寵溺,是讓對方無法成長,不能與你平等相處,真正對愛情好的付出是,我對你好,並且期待這份善意可以成為關係的材薪,為彼此帶來良好的互動。
失去自我,要如何付出?
走過情傷,我們可以期許自己的是,我們已經不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小孩了,面對一個所愛的人,要記住彼此都是成人,所有成人關係的第一步都是,彼此成熟獨立,主動付出,且深知這份付出不計回報,也不會因為失落而支離破碎,我愛你,但失去你,我的世界依然繼續運轉。
#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
9/1 正式上市(電子書同步上市)
博客來 http://bit.ly/04400280-B
金石堂 http://bit.ly/04400280-KG
誠 品 http://bit.ly/04400280-EG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4400280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電子書 在 郭葉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好友是更生人,因為自己曾經迷惘過,所以去幫助未成年但是已經犯刑法的青少年。
我請教他,有沒有什麼話要告訴我的讀者。他告訴我,絕對不要去羞辱與標籤做錯事的孩子。他細細的描述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小時候不能講台語。講了台語就要背一個牌子在胸前,讓全校知道你被罰。
當時我心裡就想,好吧,反正我已經被所有的人認為我是爛人了,那就這樣吧。於是我把心給抓橫來,背著牌子繼續大聲講,用力講台語。我心裡想著,你能拿我怎麼?給我第二個牌子嗎?第三個牌子嗎?反正我已經沒辦法翻身了。」
好友描述這個過程時,我膽戰心驚的看到了一個孩子是如何的從被羞辱,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放棄,與世界為敵。
讓孩子因為怕被處罰而不去做一件事固然也是個辦法,但是讓他學會怎麼做會更好,不僅可以維持成人和孩子的關係,也可以幫助孩子轉移這個經驗到未來的生活,譬如書讀不下去的時候,戒菸的時候,和伴侶有衝突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我舉個哥哥老是打弟弟的例子來說明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圓滿。
與其每次憤怒的說:「為什麼你老是講不聽?你聽不懂人話嗎?去罰站!」讓孩子自我烙印是個聽不懂人話的壞孩子,還不如用正念練習中所說的認知行為療法和社會獎勵的方式來幫助哥哥。
首先,家長先要明辨是非,如果弟弟老是去侵犯哥哥的領域,就算弟弟只有一歲不懂事,你都不可以說「弟弟還小不懂事,你要讓他」,這只會讓哥哥覺得社會不公平,並且造成兄弟鬩牆。
你可以跟弟弟說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因為弟弟太小聽不懂人話,你可以邀請哥哥一起動動腦,怎麼樣可以讓弟弟碰不到他的東西。譬如把東西移到高一點的地方。
有了家長的支持和邀請,讓孩子未來碰到困難時,第一時間不是回想起過去如何的被不公平對待,進而怒火更旺,而是怎麼解決問題。
如果哥哥反射動作就是打人的,可以先同理哥哥的生氣。
同理不等於同意。別害怕同理。
你同理他,換了你被侵犯領域你也會生氣,但是這個社會的運作是不管誰錯在先,動手的人就是不對,問他是不是願意學怎樣可以控制住打人的衝動?
如果在氣頭上他說不想學,那就不要勉強他,等他冷靜以後有機會再詢問他。
如果孩子願意討論與學習,你可以運用正念訓練中的「覺察」概念,詢問他快要舉手起來打人時有哪些前兆。譬如「看到弟弟動你的東西,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
你可以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頭部,胸口,胃部。孩子或許會跟你說,快要舉手打人時自己的胸口有一股氣快要衝出來,或是覺得腦門熱熱的,胃部緊緊的。
接著你可以詢問孩子,覺察到這些前兆的時候,怎麼做可以幫助他不把手舉起來打人?他或許會說找爸爸媽媽申訴,如果他說不出來,你可以直接建議他來找爸爸媽媽申訴,或是到房間大叫發洩一下。
在社會獎勵上,你可以跟哥哥說,只要你一個上午沒有打弟弟,我就給你一張貼紙。當你領到十張貼紙,你就可以選擇週末我們要去哪裡吃週六晚餐。這可以鼓勵他為了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而願意努力。
我之所以不建議給孩子錢或食物當獎勵,是因為人類對金錢的追求,最終是在追求自由,因此不要讓孩子誤以為錢是最終的追求。
從上面的案例分析,你或許就可以了解,何以家長來問我怎麼解決孩子的問題時,我很難一言以蔽之的回答。畢竟問題的解決包括了考量事情的前因後果,邏輯的思辨,除此之外,還得考慮到當下的處理會讓孩子學到什麼,帶到未來的生活。
我在「我們,相伴不相絆」的引言中寫了一段話:「教養子女這條路如同一幅卷軸,你沒辦法知道最終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好多人會給你意見,孩子叛逆時,有人說你太寵孩子了,孩子受不了暴走時,又有人說你管太嚴了,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也經常不斷地自我責怪。
身為已經度過青少年風暴的成年子女母親,我想告訴你:當你願意看這本書,你就是好父母了。你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的船,孩子給你的挑戰有小風小浪,也有大風大浪。當你拿起這本書,就表示你正嘗試著讓自己變成一艘更有肚量的船,就算風浪大一些,也能夠乘風破浪前行。」
隨著你願意不斷的閱讀新知與成長,隨著你願意自省,思辨,學習,犯錯,道歉與改變,即使孩子現在有著讓你頭痛的事情,那都只是過程而已,一切都會沒事的,你和孩子都會因為因此而變更好。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誠品:https://pse.is/MY2J6
金石堂:https://pse.is/MLX8X
MOMO:http://bit.ly/3c47v3a
讀冊:https://pse.is/NTHV6
三采:https://pse.is/PVELG
台灣漫讀:https://www.bookwalker.com.tw/product/85281
google play: https://reurl.cc/KkrGvp
KOBO:https://www.kobo.com/tw/zh/ebook/Yt9iqIvTIz2BaieYQd1JTA
READMOO:https://readmoo.com/book/210133557000101
PUBU:https://www.pubu.com.tw/ebook/191884
HyRead:https://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06082
MYBOOK:https://reurl.cc/D9Z07e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電子書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習,為了幸福﹞
我的母親得了巴金森症,很少活動,日益衰老,連清晨坐在床上要站起身都困難。一直以來,不管我要多早出門,都必須先叫醒她,扶她起床,才放心離開家。這件事,造成她的困擾,也成為我的負擔。
母親越來越老是無可逆轉的,我以為這是無法改變的,直到有一天親眼看到居家照護員張小姐教母親做了一個小動作,我才發現,原來老人家起身是可以經由學習而改變的。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一點都不必費力,母親居然在1分鐘之內站起來。後來為了證明她做得到,母親還連續做了3次上下起身給我看,我驚訝到下巴都掉了…
張小姐不過是把助行器靠著床邊放,要求我母親把右腳頂著助行器與床邊「借力使力」,接著教她右手支著床﹑左手扶著助行器,四兩撥千金,她就輕而易舉地站起來了!天啊,怎麼如此簡單﹖張小姐看著我瞪大眼睛的模樣,帶點得意的神色地說:
「江湖一點訣!」
接著她跟我說,在她照顧的長者家庭之中,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要照護員「做」,而不是「教」。大家總認為付了2小時的錢,就是要照護員來做牛做馬伺候長者大小事;當照護員想教長者自己做時,家人會誤解為照護員要偷懶,因此後來張小姐不教了,免得引起爭議。
不過她看我的態度和其他家庭不相同,不僅大表高興﹑放鬆不少,還建議我去上居家照護的課程,她說:
「有系統的學習,先教你正確的觀念與道理,你比較容易融會貫通。」
張小姐這番說法,我非常贊同。寧願教你釣魚,也不要只是給你魚,自己學會照顧自己,具有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才能夠一勞永逸,減少對別人的依賴,與家人的相處也可以更融洽,畢竟久病床前無孝子啊!
當母親可以自行起身之後,我輕鬆多了,隨時可以出門,不必心有掛礙。令人慶幸的是,現在她有更大的進步,張小姐教她自己換尿片,而且只需要一個小秘訣,就是黏著處要在前面,母親才方便貼黏。過去我們沒有抓到這個要領,不僅手忙腳亂,也經常因為沒對準,還要事後收拾,弄得一團糟﹑情緒大壞。
可是你一定沒有想到,當家人或自己逐日老去之後,連居家照護都是一門人人必學的技能,不是僅限於從業人員才需要學習!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是一個實打實的生存法則,也是一個讓人倍增幸福的關鍵密碼。而且看起來,一般講「自學力」主要在講培養職場上的競爭力,其實生活與心理層面也很重要。
由於教斜槓,在進階班中,我也有一個新發現,那就是每班至少有1成學生在學身心靈課程,比例之高,讓我注意到這個市場的潛力無窮!當然,身心靈課程的範圍極廣,像是占星﹑塔羅﹑催眠﹑生命靈數等,我就好奇地問這些學生當初怎麼開始學這些課程的,原因不外乎這個—
「我想了解自己。」
不論在工作或生活,有時候不管我們有多努力,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會遇到不少挫折失敗,對人生充滿失望,甚至有放棄的念頭。可是轉頭看看別人,完全不是這個樣子,輕輕鬆鬆就搞定工作,獲得重用或升遷加薪,或是不怎麼費力就擁有完美的伴侶﹑幸福的婚姻,就會很想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是我﹖」
這個百思不得其解,使得很多人想要了解自己的命運是怎麼一回事,於是去上各種身心靈課程。像我昨天上課,有位學生跑來怯生生地問我生日,原來又是要用另一個工具看看我是怎麼樣的人。輸入APP之後,跑出來一個圖,加上是日文,我沒看懂,她倒是驚喜萬分地說:
「超準的!我終於了解老師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個人!」
其實不論哪一種工具,大家要找的不過是一個「理由」,拆解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背後的那個為什麼。心理學說每個人都有一種基本心態,凡事都需要一個理由,就像小孩子不斷問為什麼。如果得到一個理由,心就會安定下來,不再在困境裡盲目衝撞;如果得不到理由,就會焦慮不安﹑不斷尋找下去。
至於這個理由是否合理,反倒不重要。甚至說,就算是理由荒謬,也會被接受。因此用什麼工具﹑得到什麼解答,相對不是重點。這也是為什麼學習身心靈的人不會只學一種工具,大家想要從不同角度去解析自己,發掘出更多藏在自己命運裡的神秘難解。當有了理由之後,他們會說:
「啊,我原來是這樣的人,所以會有這樣的命運。」
於是這些人自然地接受自己了,不再質疑與否定﹑不再憤怒與怨恨。在得到理由的那一刻,獲得一生未曾有過的平靜與幸福,終於可以夜夜好眠,非常神奇!
所以不論是學習生活自理或身心靈,起因大都不脫這一個,遇到挫敗卻找不到究竟的方法,而目的則只有一個,讓自己更幸福。你開始學習了嗎﹖
#职场斜杠
#尹星知识管理学院
*** ***
欢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点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师影片:https://reurl.cc/jD2nn
【教你强大 Be A Star】课程资讯:https://lihi.cc/KM8OI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强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书店与网站都可以购买: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s
圖/上海外灘的夜店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電子書 在 【#瓶說書——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活動辦法請見留言處 ... 的推薦與評價
➀ 叢非從心理師與他的作品--- 00:16 ➁ 關於《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 02:18 ➂ 憤怒背後六個理所當然感 ... <看更多>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電子書 在 都是受傷的人——《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瓶說書39】每一個憤怒的人,都是受傷的人——《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 ✨本集重點✨ ➀ 叢非從心理師 ... 電子書 博客來:https://reurl.cc/k7bbz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