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6/5-6/11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G7 會前會 英美簽署新《大西洋憲章》
本屆 G7 會議於今日於英國舉行,為期三天( 6 月 11 日至 13 日)。
而昨日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先行會面,並在會後共同宣布簽署新版《大西洋憲章》,強調在公衛、民主、人權、國防、科技創新、經濟等方面,宣言深化合作的願景。
《大西洋憲章》是在 1941 年 8 月,由時任兩國元首邱吉爾、小羅斯福所簽訂,旨在宣誓兩國對二戰後民主世界的願景,羅列針對戰後秩序重建的八大原則,包括民主、民族自決與自由貿易。
而適逢 80 週年的新版本,也提出八大重點,關注國際合作、及替安全、金融穩定、打擊貪腐、注重勞工權益、環保與公衛等議題,重申兩國合作關係的強化。
值得關注的是關於 COVID-19 的啟示,除兩國的合作,也支持與 WHO、G7 成員建立一個「全球疫情雷達」,以及時應對未來可能爆發的新疫病,目標是疫情傳出 100 天內就防堵疫情、提供疫苗和診療方法。
❷ 國會若不延會 日本在野四黨不排除倒閣
日本國會原訂將於 16 日結束本會期,但由於國內疫情依舊嚴峻,加上即將到來的東奧和相關措施仍未取得朝野共識,在野黨團達成共識,要求延長本屆會期。
今日,立憲民主黨和執政的自民黨進行國會對策委員長會談,立民黨以「東奧應否舉辦」及「疫情應對措施的審議不充分」為由,正式提出延長本屆國會會期 3 個月的要求。
此前,包含立民、共產和國民民主黨在內的在野三黨就曾進行會談,確認了延長會期三個月的共識,並取得社民黨的支持。
四黨更共同商定,若執政黨執意休會,不排除提出不信任案作為對抗措施。
對此,自民黨國會對策委員長森山裕表示,將待下周一首相菅義偉回國後予以答復。
不過外界預估執政黨將拒絕延會要求,倘若在野黨提交倒閣案,也將迅速否決。
❸ 巴西人來自叢林? 阿根廷總統為失言道歉
6 月 9 日,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Alberto Fernandez)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一場正式活動時,說出:「墨西哥人源於印地安人,巴西人來自叢林,但我們阿根廷人搭船來,而那艘船源自歐洲。」
而與會人士還包含西班牙總理桑傑士 (Pedro Sanchez)及許多企業家。
這番言論隨即在巴西引起一陣風波,隔天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為此便在推特發了一張與巴西當地原住民的合照,並附上了一句「叢林!」
阿根廷總統後來也在推特上為自己的失言道歉,並以族群多元為榮。
#經時事
❶ 事隔近五年! 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將復談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於 6 月 10 日與我國經貿談判代表鄧振中進行視訊會議。
根據 AIT 的新聞稿,戴琪在會議中強調臺美雙方經貿合作的重要性,並承諾近期將與我國召開第 11 屆的 TIFA 會議。
臺美雙方於 1994 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截至 2016 年年底止,一共舉行了 10 次的談判會議,內容包含農業、投資、智慧財產權、技術性貿易障礙、醫藥品、區域及多邊合作等議題。
TIFA 是美國為了解決與世界各國地區貿易相關問題而簽署的協定,經常被認為是雙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準備過程。
❷ 疫情後復甦,美國報復性消費潮來襲
疫情爆發後,美國通過了一連串的紓困法案,總金額高達五兆。
部分紓困金透過額外失業補助與紓困支票進到民眾口袋中,但由於疫情使民眾儲蓄率變高。
而後隨著疫苗施打率上升與各地陸續解封,可以觀察到美國消費支出開始回升。
今年 3、4 月的消費支出已經超越疫情前的數字,加上疫情時期民眾大量的儲蓄金額,未來消費支出可望進一步的上升。
目前美國至少施打一劑疫苗的人數來到了 51%,大家開始漸漸地回到了疫情前的消費模式。
與 2 月底相比,4 月相關娛樂消費、遊樂園、俱樂部與飯店的消費金額都大幅增加,按照美國總統拜登的計畫,美國將於 7 月 4 日前達成成年人 70% 的完整施打率,有助進一步提高這些過去受壓抑項目的消費金額。
❸全球糧食進口價格創新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本周公布今年糧食價格的預測,預期在 2021 的糧食進口價格(包含運送成本)將達到 1.715 兆美元,漲幅達 12%,創下歷史新高。
FAO 表示在疫情期間農產品的貿易成長是因為糧食消費的彈性低,此次糧食價格變動的主因來自穀物、植物油、油菜籽價格上漲。
這次的報告同時也顯示出窮國及富國的在糧食進口價格上的差異。
開發中國家的糧食進口價格漲幅達 21%,不過富國的進口成本僅增 6%,也意味著窮國依賴糧食進口的風險。
#臺灣 #時事 #生活 #新聞 #本週時事 #一週時事 #政治 #經濟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疫情 #大西洋憲章 #日本國會 #日本 #美國 #英國 #TIFA #FT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年,政大校方礙於學校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長年不足,決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興建法學院,且於2015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與校外人士異議。 2015年11月二日,化南新村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的列冊追蹤名單,校方計畫因此擱置。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
願景計畫暨南大學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賀!300弱勢生錄取國立大學】
為了讓更多弱勢生能進入在地的國立大學,教育部執行蔡英文總統的教育政見,在這個學年度的大學個人申請招生設立「願景計畫」,第一年共有暨南等11所國立大學參與,其中,在原有招生名額中設置的「願景組」,共有97個校系、410個名額,吸引1,048名學生報名,初步正取加備取595人,在學生重複錄取等情況下,最後共分發234人。
#願景計劃
#弱勢生
#國立大學
在「願景計畫外加名額」的部分,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表示,首年有高雄大學與金門大學兩校的19個校系開出107個名額,最後在210位報名的學生中,分發66人,兩種管道共錄取300人。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0232
願景計畫暨南大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測申請在今年度多了新的扶弱管道-
「願景計畫」(就近照顧弱勢學生)
110 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
有願景計畫外加名額(含願景組)校系
共116筆資料
11所大學今年首推就近入學計畫
包括海洋、台南、東華、屏東、台東、暨南、嘉義、宜蘭、聯合、高雄和金門等11所國立大學參與。
教育部規畫「願景計畫」,讓國立大學以外加方式招收弱勢生,今年起為期五年,每年約1000個名額。
報名訂有「願景計畫外加名額」校系或「願景組」校系之考生,須符合該校系於分則內容規定之「願景計畫」身分,並須於報名時在報名表內「身分別」勾選「願景計畫生」選項。
同時具有原住民、離島及願景計畫身分之考生,須於報名時就「原住民生」、「離島生」或「願景計畫生」中擇一身分報名。
願景計畫暨南大學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年,政大校方礙於學校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長年不足,決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興建法學院,且於2015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與校外人士異議。
2015年11月二日,化南新村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的列冊追蹤名單,校方計畫因此擱置。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大租約短期之住戶,舊居已全數遷離。
法定聚落建築群登錄:於2018年一月二十三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102次文資審議大會,文資委員無異議通過決議將政大化南新村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是指定範圍與保存方式,則留待下次文資審議會再作討論。政大總務處表示尊重決議,且若全區保留或無法興建法學院,原址也會以教育目的作最有效利用。
臺北市文化局於2018年三月三十日召開第104次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暨文化景觀審議會,政大代表與當地里民代表各陳述意見,委員會最後則宣布化南新村全區保留。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去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政大不服,以行政程序瑕疵為由,向市府提出訴願並成功翻案,化南新村目前身分為暫定古蹟;不過,5/24上午重啟文資會勘,居民提出疑義,政大要求撤銷文資身份的理由之一竟引用到舊的文資法。
這已是文化局、政大、社區代表化南萬新願景團隊,第三度至化南新村會勘,受邀參加的文資委員也都是去年曾出席的老面孔,對化南新村的文資價值都有所了解。
室內討論過程氣氛和平,政大派總務處秘書和承辦人作代表,僅表示政大會提供書面意見給局裡頭,還是多聽聽社區代表的發言,一併帶回,強調只是來聆聽,其餘完全沒有提到政大的訴求。
化南萬新願景團隊則把握機會,針對訴願書整理出3項政大撤銷文資的理由一一作出回應。訴願書中,政大對文化局文資審議會議紀錄出席委員人數和表決程序有疑義,認為不應將乙區空地(現為化南新村停車場)劃入聚落建築群中,和文化局未在登錄前對化南新村具體提出維管措施和指定登陸範圍影響、財務規劃等。
化南團隊強調,政大的撤銷理由引用到錯誤的法條,文資法106年修法,修法前,登錄文資前需做財務規劃,修法後這項規定已被刪除,政大不慎引用到舊法。
他們也認為,關於停車場的空地,翻查地籍圖發現,此地和建築是同一筆地號,且經口述歷史調查,該處早期是農地,居民會種茭白筍、抓蟬,直到民國96至98年間才改為停車場,屬於居民共同記憶,是不可或缺的一塊,仍堅持要全區保留。
有文資委員在席間提到個人看法,指出政大確實引用條文不太正確,而過去的確有些資料不足,或發現引用條文錯誤卻沒適時糾正,因此要再重新審議程序。
文化局今日派文資科長王秉五作代表,他表示,委員閉門討論時,主要針對訴願意見釐清、討論、交換意見,有討論到停車場空地是否有必要登錄文資,會遵照當時的歷史紋理和社區關聯性作價值判斷,全案要等送進文資會大會上才作決議。(維基百科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