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6
關於即將舉辦的『木吉他 IR 測試活動』,我原先一直很難取捨應該以錄音室、或是展演場地來做為活動地點:如果在錄音室執行,我們可以在很好的、頻率比較平直以及不會有過多殘響干擾的環境,來理解與比較各類型木吉他拾音器在傳統的『Preamp/DI Box』與套用 IR 檔案,彼此之間音質與頻率呈現的差異;然而,就適用範圍與具體效應來說,展演場地 --- 或者說『現場彈奏』的需求,才是這個新技術最快可以表現出特性的場域。對我來說,其實是應該都要研究的課題;但~『空間』與參與人數之間的連動考慮,讓我感到若干猶豫。
最後,參與人數決定了場域。到上週私訊報名截止的時間點來看,私訊給我表達參與意願的夥伴人數,已經超過錄音室所能容納、得以適當測試的條件甚多,因此,我已經向老同學林正如先生徵詢了公館河岸的時間,確認這個測試活動會先以展演場地的現場實戰需求,做為討論的主要核心議題。
我的想法是:對於這個『軟體/硬體』技術有興趣的夥伴,我們先以類似『網聚』的概念,在『河岸留言』這個具有精神指標意義的場地,來探討它的應用與前瞻性;在活動之後,我會以主動徵詢的方式,邀集對於『宅錄/商業錄音』有高度需求的同好,我們再來計劃何時前往錄音室,做技術層面更深入的探討。
今天這則貼文公佈後,我會用私訊的方式通知前此報名的夥伴,關於確認的執行日期與時間,還請夥伴們收訊後回覆是否在當日確認能夠出席,以便我做後續的行政處理。
不過~ 在今天,我還是想稍稍帶到一點關於『IR』在錄音工作方面可以支援到的範圍。
[三. 電吉他相關器材測試]_測試藍皮書_02 木吉他 IR file 應用實戰討論 – 3
關於『木吉他 IR』的運作邏輯,其實與這幾年興起的數位運算/模擬的黑科技,以及在音樂製作上已經行之有年的『Re-Amp』手法息息相關。我們且先不要用『吉他/吉他手』的本位、而用也是這兩年很有話題性的『麥克風模擬技術/產品』來理解,事情好像就會比較簡單:
https://digilog.tw/posts/558?fbclid=IwAR0-gbblCEoVVzVE-hBGYzM8BRgcvh4JmHyjXtb3poJ7O4kLJsYgHrYrvg0
看完之後,你大概可以理解:用一只非常『中性』(意思是說頻率非常平直、沒有太多頻率特殊分佈所帶來的 “個性”) 的麥克風錄下了任何聲音訊號 (可以是歌聲或是樂器聲或是任何… ),然後用特定的套裝軟體,將這些相對『赤裸』的聲音訊號『染上』那些歷史上非常經典、非常有個性以及通常非常昂貴的經典麥克風所獨有的頻率特性,讓聲音訊號聽起來就像是用那些你有錢也不見得有機會用得到、錄得到的銘器來錄製的一樣!
在此,我們請先撇開對於『數位模擬/類比紀錄』的個人喜好取捨,單就『數位技術發展』與『類比技術發展』的速率來說,我幾乎可以斷言,在很短的時間內,數位所能紀錄的音色呈現,一定會讓你在『盲測』的條件下 (也就是沒有任何心理因素的干擾) 無法判別它與類比紀錄的差別 --- 更不用說到現在究竟有多低的機率,我們會真的聽到一個『AAA』的聲音還原了 (請見古典音樂論壇的提問/解釋:http://www.t-classical.com/archiver/?tid-5124.html )。
而『Re-Amp』~ 你大概也知道 --- 就是在錄電吉他的過程中,除了現在你所使用的『效果器/音箱/麥克風收音』的基本路徑,同時還另外『分』出一個單純、乾淨的『電吉他原始訊號源』,一起錄進錄音軟體的不同軌道,然後將這個原始訊號再次送回設定不同的『效果器/音箱/麥克風收音』路徑來收錄,以增強或取代原來可能還『稍有遺憾』的音色。這樣的工作方式,可以讓你在一次的錄音動作之後,得到無限重新嚐試音色改變的機會 --- 雖然有時候 … 太多的選擇不見得真的是一件好事兒。
對現代大多數的電吉他手來說,『Re-Amp』通常會『再回錄』的『音色套用』,更高機率會是純數位的模擬聲源;而由於『音箱箱體』才是真正決定電吉他音色的最重要條件,所以,現在在說的『Re-Amp』,其實更趨近於『Re-Cabinet』,也因此,市場上最蓬勃發展的付費/免費檔案,最大宗絕對是『箱體模擬』、甚至是『喇叭單體模擬』的 IR 檔案。
而我估計,現在可能有三成到一半的電吉他手,在宅錄的慣用方式,應該是電吉他直接接到『錄音介面』(應該已經不再會有人是直接插入電腦的聲卡吧 … ),然後叫出套裝軟體『Plug in』搭載音色來工作 --- 只要你在之後能夠更換、變動你的音色,基本上,你都是在使用『Re-Amp/Re-Cabinet』的概念。
現在~ 把上述兩個動作加起來,應用在木吉他的面向,大概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木吉他 IR』的整體概念 --- 我們讓自己的木吉他輸出一個很『中性』的音色,然後套用那些我們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的名琴 IR 檔,讓我們的琴音聽起來就像是那些名琴的頻率特徵,它可以在現場彈奏時以極低的延遲、極小的訊噪比來替換掉你原始的琴音,也可以在錄音過程中以『Re-Amp』的概念,讓你挑選出最適合整體音樂性的吉他音色來呈現。
在現場彈奏上,你可能會選擇用便於攜帶的小型『IR Loader』來處理整個音色程序,這些相關的硬體器材,在上週的文章裡有大致的鳥瞰,在接下來的研討活動中,我們也會有實際的操作示範。如果是在錄音的狀況下,除了直接用這些硬體搭載檔案來『一次性決定』音色之外,其實,如同電吉他的『Re-Amp』一樣,我們也可以用箱體模擬的軟體載具來『呼叫』各個 IR 檔案,進行『多次性』的音色挑選,最後才決定你最滿意的組合方式。
譬如刊頭相片的圖二與圖三,這個箱體模擬軟體載具,是這幾年來我覺得『頻率與動態』最佳性價比表現的產品,有趣的是,它的主力用戶,應該比較偏向搖滾硬漢群;但~ 千萬不要被它的外觀誤導了!它其實就是一個搭載平台,當它做為一個『IR Loader』、而且可以同時處理兩種木吉他 IR 來相互混合、微調頻率差異時,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另外,它除了有表現相當不錯的『等化器 (EQ)』區塊,還有一個『來自於音箱頭模擬,但我們 by pass 了前級所留下來的後級模擬』 --- 我非常想強調這個部件,因為,往往我們覺得電吉他真空管音箱破音所能帶來的豐厚感,大多都是來自於『真空管後級』所擠壓、激發的豐富泛音;而這兩三年來所有的數位模擬開發單位,幾乎都要在這個部件上殫精竭慮地鑽研其中的奧祕,來提高自家產品的像真度。在我實際測試使用上,真的覺得這樣的後級模擬部件,的確讓木吉他琴音在中低頻得到無法只用 EQ 就能呈現的厚實感。
也許你很難理解,這種用於電吉他的概念,真的能用在純淨的木吉他音色裡嗎?
如果你看過像鍾興民老師這種大師,早年在還沒有『取樣音色』的年代,如何用硬體音源器材去『堆疊』音色,你就可以理解:沒有任何『絕對』的正確方式,所有的音色、頻率,其實都是用『耳朵』來決定的!任何可以幫助達成所需要的頻率需求,你千萬不要被主觀的『想當然耳』給限制了。
不過!科技再怎麼進步,黑科技再怎麼黑科技,那些日新月異的麥克風模擬技術,永遠沒有辦法讓一位不講究、苦練發聲方式與共鳴位置的歌手唱出天籟!你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得到某一位大師所珍藏、愛護的琴音,但你永遠不會有他的手感與美感 --- 如果你沒有相襯的鍛鍊。
所以,也請千萬不要玩物喪志 --- 音色、器材的研究,終歸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兒!真要有豐厚、感人的音符,那得要你能彈得出來才算數。
「類比輸出意思」的推薦目錄:
類比輸出意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27
在 2018 年 10 月的一篇『上帝視角』文中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301478950459656?__tn__=-R ),我提到了在錄音室 (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舞台) 創造或執行音樂工作時,我們必須學習『如何拉高一個維度』,用一種『超越本體』的視角,來觀察自己當下所執行的每一個動作 --- 我覺得這是做為藝術家應該要有的『自覺』式機能。不過,這種『自我檢查』的作用,應該是發生在自我的意識層面,在真實的錄音室工作過程中,除了『正在發生錄製』的那段時間,你應該要喚起這種自覺意識,之外~ 其他會有很多的時間,你其實必須與許多外界的人、事、物發生互動 --- 譬如說製作人與錄音師,來共同完成一個音樂作品。
先不論新世代的音樂工作者會有多少種突破傳統音樂製作的手法,可以完成足以在市場流通的音樂;如果此刻你選擇了『傳統本格派』的音樂製作流程:由製作人在錄音室協同錄音師一起完成你的音樂,那麼,這就是一種緊密的團體合作 --- 也就是說,那個音樂作品的『純度』,很可能就不再是那麼『自我』了。又或者說,也許你是一位由製作人找來 (通常是付費形式) 在錄音室完成音樂製作物的樂手 (或歌手),雖然你將會在製作物中貢獻你所擅長的才華,但那應該會是在製作人某些的『指導原則』下所呈現的局部性的你,在這種工作條件下,你必須更在意這些與外界互動的種種狀態。
回想許多年前,我透過參與華語流行音樂器樂的錄製來鍛鍊自己音樂能力的那些過程,很多時候,當我帶著樂器走進錄音室的前一秒,我根本不知道等一下要面對的音樂內容究竟是長成什麼樣子;在所有音樂內容都還是錄在盤帶上的那個年代,由於前一個錄音班在交班的時候,都會把音控台 (Console) 上所有的推桿、控制鈕都歸零,所以新的錄音班把盤帶上到機器、準備接下來的錄音工作時,都必須將所有的音樂軌道重新調整一次音量平衡與位置擺放 --- 我們後來習慣稱呼的『Rough Mix』,其實就是來自於這種類比世界所必須重複操作的標準動作。
當錄音師開始重新擺放這些音樂內容時,我就必須開始繃緊神經,努力去判知現在已經有哪些樂器在做哪些事,當錄音師大致擺好了所有樂器的音量、位置時,我就必須對等一下要錄製的吉他內容做好初步的配器規劃以及一些情緒面向的準備了。江湖上有一個鐵錚錚的事實:倪方來老師通常是在 Rough 做好時才走進錄音室,他坐下來、音樂播放第一次的同步時間裡,他已經用紙筆聽寫出整首音樂的和絃進行與重要的節奏切分,以及如果有特別指定交由吉他彈奏的主要線條的所有筆記;他通常會要求放第二遍,那只是用來再次確認筆記譜面的正確度,以及他開始建構整個吉他樂器彈奏內容的樣貌。然後他會與製作人交換意見、同時調整、準備馬上要開始錄製的第一把吉他音色,當音樂播放第三次的時候,他就開始正式錄製了。
比較令人困擾的是:第三遍音樂播放完的時候,他的第一個聲部的吉他,也!錄!完!了!!!
我個人差距倪老師的能力,大概有九個太平洋!我約莫要來來回回聽個十幾遍,才勉強知道整個音樂設計的脈絡以及和絃與旋律的相互關係。在瞭解製作人希望要有的吉他內容之後,我會用剛才聽過十幾次音樂的印象,用還可以的時間,現場編寫出一些與現有音樂有所呼應而又別有創意的彈奏,然後錄製下來。
當然,在錄製的過程中,製作人會時不時地提點、修正目前的執行方向與內容,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抓準他話語中表面上與隱藏著沒說的所有訊息全貌,然後用樂器的彈奏回應他的明確與隱密要求。最理想的狀況是:在製作人可容許的時間範圍內,我提供給製作人超乎他預期以外的設計內容與音樂畫面,而我在其中也做到了『音樂生產的輸出,同步成為音樂經驗成長的輸入』,讓這種緊密的團體合作,所產生的『共同人格』,可以在市場上被辨識出來,並且得到實質的聽眾支持與回饋。
然後在下一個錄音班再重新鍛鍊一次。日復一日。
我觀察過前輩高手,也長時間親身經歷,在這樣的『本格派』音樂製作過程中,做為樂手 (或歌手) 的你,絕對需要兩種能力:『理解』與『反應』。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11
通常,我們得先『理解』了別人的話語,才能做出適切,或超出水準的『反應』;在我粗淺的人生經驗看來,『理解』,往往艱難勝於『反應』。
『反應』,我也會歸類在比較偏物理性、可重複操作與驗證的音樂能力 --- 譬如:當下你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用一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階上行來『回應』製作人提出在這幾拍想要有一種情緒上揚的音樂表情的『要求』;當然,同一個時間你可能還有其他幾種選擇方案,也能達成這種情緒需求,但你還是覺得『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階上行』是比較有趣的,然後~ 重點是!你接下來就彈出來了!乾淨、清楚,絕不囉唆而且還帶有漸強的表情。
譬如製作人希望歌手在這個旋律音程跳動的過程中,第一、第二個音要直接唱到、不要用滑音來掩飾跳動音程時音準的問題,但緊接著在這個旋律句子的最後一個長音時,可以『用一點帶有 Blues 慵懶感的滑音』來裝飾一下,而且在長音的過程中段之後開始有一些 Vibration 的情緒 --- 他說了,你就要唱得出來,然後再來討論你喜不喜歡。
是什麼讓你可以『在你想做什麼彈奏、演唱,就能做出那樣的彈奏、演唱』呢?沒有別的,就是大量、極大量的練習。
你的反應能力是用練習質量所定義出來的,任何一秒鐘,你有彈奏上『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我幾乎可以斷定『那就是練習不夠』 --- 『你不可能有效彈出你想不到的音符』,除了這個天花板限制之外,任何你想得到的音符或組合,你無法有效地彈奏出來,基本上就只能是『練習不夠』的這個因素了。
但練習得夠不夠,往往與你所花下去的時間,沒有真正的線性關係 ---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練習的『效率』有沒有真正地被建立起來。我們在上一週討論過『錄音或演出的那個當下,要去關注的是接下來的那一個音』;但『練習』的狀態,卻是完全相反過來的:『你要一直去關注你剛剛所彈出來的那一個音』!你要非常嚴苛地去回想、感受與要求對於上一個剛剛彈出來的音是不是夠乾淨、清楚,絕不囉唆又帶有表情,如果做得不夠好,就再來一遍、再來十遍,做到你的『上帝視角』覺得『有個樣子』了為止。
有了這種練習的『質』,如果你再願意擴充練習的『量』,我覺得在『反應』的這個事項上,應該沒有你做不出來的。
眺回那個我還在鍛鍊的年代:我幾乎每天都維持著寫一小段原創吉他彈奏的練習習慣 --- 也許四小節、也許更長,有時候只是一些 Pattern,有時候可以是一段完整的吉他獨奏樂段,這樣的練習,只是為了讓我在聽那首我這輩子第一次碰到的歌曲重複十幾遍時,腦筋裡可以有某些的『資料庫』讓我做出有效的反應,而這些『資料庫』,對於我後來發展的編曲工作,也有莫大的助益。
我不敢說『練習一定帶來完美』,但我知道:沒有練習而還能完美 … 這應該是火星人才敢有的想像吧?
而『理解』,理解別人所說的話語,不論是音樂性的、或非音樂性的,我會歸類在比較心理的、化學型態的心智能力。再一次,牽涉到心理層面的,我不是專家,不敢亂說;但我有一個很簡單的經驗所得:『你的理解力等同於你的人文素養程度』。
你不會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對於製作人、合作夥伴、你的情感對象、你的同胞,他們所說出來的話,你到底可以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透過理解了對方的意涵而能有進一步的溝通或觸發聯想,絕對與你自己本身對於事物真相所能掌握的程度有線性關係。而充分的『理解』才能帶來適切的『反應』,你的『反應』會充分呈現你的『理解』能力,在那樣『本格派』音樂製作環境中所帶來的,很可能是遠遠超過『完成音樂製作物』的基本要求,而更接近『修養』與『自我成長』的人生目標啊!
事情是這樣的:當我在音樂錄製過程中,製作人會提出一些音樂上的見解,以及他希望呈現的處理手法;有一些,我覺得真是太酷了,因此我努力去執行出來,同時,也成為我自己的經驗資料庫,下一次,還可以演化而應用到別的事物。但有一些,我會有點兒三條線的感覺,不過,不論如何,我一定先照製作人的意思執行到他點頭的可以程度,然後我會說:『老師~ 關於這裡,我有一些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有時間讓我試著錄一次?』
我後來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有在音樂產業裡做事情,其實是來自於我所提出的『我的想法』,絕大多數都取代了製作人原先的想法,而被留在音樂製作物裡了。
而現在,我每天彈吉他最大的樂趣,仍然是試著逼自己寫出一小段音樂的那些時光與過程。
然後去聽著年輕人說著他們的音樂想像,與他們一起進行團體合作的深度對話。
類比輸出意思 在 飛教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淺談阻力訓練與"純"有氧訓練的相容模式,以及背後的理論🤔🤔🤔
結論:阻力訓練對於有氧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如果目標放在發展”有氧能力”,那阻力訓練絕對是必須要執行的,但有氧耐力的訓練對於阻力訓練的影響卻非常大,所以目標是以增強肌力為主,那麼有氧訓練就必須要斟酌了,若兩者都想要訓練,那可以試著排在同一天,隔天休息後,再繼續。
飛教練前陣子忙著考試與教課,偷懶了很久,今天終於抓到一點空檔趕快打篇文章刷刷存在感,話說今天想打這個主題的原因,是因為發現很多新手在對於自主訓練的菜單安排上都有一個相同的模式,一天重訓一天有氧,或是認為有氧可以消耗比多熱量,所以有氧訓練量總是大過阻力訓練,然後滿頭的黑人問號,為什麼力量總是進步很慢,甚至停滯不停,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或許可以從訓練菜單的安排方式去下手,重新檢視一下。
最近讀了"肌力與體能訓練 第四版"這本書,對於這個話題有了一些感想,首先,一定要講講我們的肌纖維,最常聽見的莫過於紅肌(Type I)(耐力型)、白肌(Type IIb or IIx)(爆發力型)和粉紅肌(Type IIa)(較能抗疲勞以及兼具力量的類型),其實還有更多的分類比如Ic型、IIc型、IIac型以及IIax型,為了不要複雜化,我們討論前面提到的那三種肌纖維類型就好。
Type IIx 他其實扮演著一種「預備隊」的角色,隨著IIx會慢慢轉變成IIa,也代表著你的肌肉在相似的絕對力量輸出下,"抗疲勞"的能力提升了(臥推100公斤從6下變成8下),所以我們的肌肉纖維類形是會互相轉換的,這個轉換代表甚麼意思??如果從RM表來看,也就是100公斤從6RM的重量變成了8RM的重量,換句話說,你的力量其實可以算是有進步的,伴隨而來的肌肉量,也是會慢慢成長的。
進入重點,然而過多的有氧訓練,或是同時進行有氧訓練和阻力訓練(這邊說的是”訓練”,不是跑步機上走個20分鐘這種”運動”),這種訓練方式,其實是會妨礙肌纖維間互相轉換,所以也會讓肌力成長的結果降低,尤其是爆發力的選手,在過度的有氧訓練情況下,影響是最大的,其中若有氧與無氧一起進行時,過度訓練也有可能在影響肌力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若是以發展有氧能力為目的,去進行阻力訓練呢??研究證實,阻力訓練是有助於幫助發展有氧能力的,但若以發展無氧能力下,做了過多的有氧訓練,反爾會適得其反。
那要怎麼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呢,其實有研究發現,每周三天的阻力訓練,中間穿插每周三天的有氧耐力訓練,(連續六天訓練)或四到六天高強度訓練配合有氧訓練,會出現不相容的狀況,但若是把訓練放在同一天,則不相容的狀況就降低了不少,所以如果在減重的人,可以考慮一下把跑步和重訓放在同一天試試看,該休息的時候就好好讓身體休息吧。
那麼先後順序呢??如果是在同一個時段,我個人是比較建議先重訓再有氧,這個能量系統的應用就不多加贅述了,如果時間比較充裕的人,也可以考慮早晨空腹有氧,然後下午或晚上重訓,那隔天呢??如果以這種研究結果顯示,其實是可以繼續做阻力訓練的,那麼有氧就暫停了,但是如果把前一天的訓練量都考慮進去,就得好好評估了,不要出現過度訓練結果就好。
圖片轉載自: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37934
#NSCA #CSCS #NASM #CES #ACE #CPT #IFBB #FNI
#PersonalTrainer #一對一私人教練 #說書團 #說書團精神 #增肌減脂 #健康瘦身 #安全運動 #運動矯正 #運動營養
#基隆上課地點 #自由重量健身俱樂部
#台北上課地點 #阿基里斯FitnessGym
類比輸出意思 在 顯卡1060名稱請益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無類比、Gaming ← 這2個是什麼意思?? ... NV AMD的新卡都不支援類比輸出所以螢幕至少要有HDMI或DVI 長卡散熱正常會比短卡好 ... <看更多>
類比輸出意思 在 我們會盡快提供您協助。 【本周主題–VGA、AV端子、HDMI 的推薦與評價
【本周主題–VGA、AV端子、HDMI、與DP影像輸出之差異】. ... 三、DVI (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 ) [數位訊號,但支援類比訊號] DVI 也是一種電腦顯示 ... ... <看更多>
類比輸出意思 在 [閒聊] ROG ALLY Q&A - 看板PC_Shop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2OGL9mN4o
官方直播節目
由於最近ROG ALLY review解禁
不少玩家針對評論有許多疑問
官方就開了一次直播統一回答問題
以下破英聽懶人包
1. 不少YTer提到ABXY卡鍵問題 已經確定被修復了
他們給評論者的是早期樣機 後來有重新設計
6月發售的機子不會有這問題
2. 有少數1、2位YTer提到類比有延遲問題
他們沒感覺到 但已經有回報工程師團隊 會持續追蹤
3. 為了達到這個有競爭力的價格
他們費了很多心思
所以不少東西都是trade-off的結果
例如沒觸控板 但有1080P 120HZ螢幕
4. 目前只有單色(白色)
會不會有黑色? 只能說聲量夠大就有機會
很多人擔心白色會髒掉 主持人是說其實不會
5. 有在持續針對Z1 Extreme效能調整
有些YTer測試TDP 10W的效能甚至不及6800U
他們有注意到 並且已經推送更新 低TDP的表現有變好不少
(SD大概還是低TDP之王)
6. 雖然有官方dock 但要使用任何usb hub都OK
7. 沒有官方保護貼 但已經有其他3廠如dbrand在做了
8. 可以裝SteamOS 但沒法得到官方支援
9. 官方有打算長期支援ALLY 不會輕易放生
就算幾年後有後繼機 該有的更新還是會有
(聽聽就好)
10. 可以關掉他們自訂的開機畫面
11. 可以自行設定關掉core跟thread(給評論者的版本還沒這項功能)
減少電量消耗
12. 最多支援1+3支手把 可以自行把主機那支關掉 就能外接4支
13. 可以針對每個遊戲設定專用的硬體設定檔
如按鍵佈局、效能、TDP 就像Steam Deck一樣
14. 開啟遊戲或使用手把不需要強制經由Armoury Crate SE
他也不會跟你要其他平台的帳密 就只是整合的工具
15. 他們有跟許多遊戲大廠合作 如暴雪、Capcom跟微軟 以及其他遊戲小廠
針對ROG ALLY最佳化他們的遊戲效能
尤其他們跟微軟合作的很密切
還有特別提到微軟的cloud gaming 只要有WiFi5以上 幾乎不會感到延遲
16. 可不可以把螢幕更新率調成40HZ(目前只看到60 120 兩個選項)
他們沒正面回答 只說有VRR 有fps限制器
應該就是沒法限40HZ了
17. 不支援HDR10或Dolby Vision
官方能不能信看自己
總之我先刷了一台
畢竟原生Windows對遊戲支援度還是比SteamOS好上不少 裝mod也親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7.108.15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84499482.A.85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