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貧富 該課稅或降稅…
【聯合報╱林嘉誠/大學教授、考選部前部長(台北市)】
2014.10.21 03:32 am
在全國民眾處於食安危機,年輕世代疾呼社會正義、世代正義、居住正義,實質所得十六年未升,廿二K陰影揮之不去的情況下,國人對台灣未來經濟遠景,眾說紛紜。美國皮尤研究機構最新調查發現,不論已開發、新興或開發中國家,民眾都認為貧富差距持續惡化;物價上漲、缺乏工作機會,更加劇不同階級間流動困難,讓貧窮世襲,富有也世襲。
貧富差距,不僅全球民眾有感,數字會說話。OECD指出,當前世界所得不均顯著擴大,貧富差距程度和一八二○年代相同,這是兩百年來世界經濟發展最令人憂心的情況。瑞士信貸報告:最貧窮五十%人口僅擁有不到一%全球財富,最富裕前十%人口卻掌握全球財富的八十七%,前一%最富有的人掌控全球近一半(四十八%)的財富。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說,美國整體經濟流動性偏低,隨著經濟逐漸復甦,貧富差距再度擴大,創十九世紀以來高點。經濟機會四大來源:養育子女資源、教育機會、創立小型企業、繼承,機會的分配愈來愈不均等。貧富不均可能刺激經濟成長,但也可能變得更糟,代際流動機會變少。
即將來台灣演講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書中,對於財富分配的長期演變,有精闢分析。私有資本累積的慣性,必然導致財富與權力愈來愈集中少數人手中;抑或諾貝爾經濟學得主顧志耐所稱:經濟成長、自由競爭與科技進步等平衡力量,將會在經濟發展後期階段減低財富分配不均,使社會較平和穩定。台灣在一九六○到七○年代兼顧成長及分配的經濟發展,曾經被顧氏視為模範生及學理部分依據。皮凱提指資本及分配不均的深層結構未曾改變,顧志耐曲線(經濟成長終將使所有人受惠),實因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及第二世界大戰所帶來衝擊,美國高所得被壓縮。
近數十年,金融、石油、房地產等失衡,所謂平衡成長路徑已不存在,國與國之間或是國家內部財富分配不均,日愈嚴重。財富分配視為核心議題,試圖探究長期趨勢,盡可能蒐集歷史數據,俾能了解過去的演變和當前的趨勢,比較不同國家的經驗,耐心整理出事實與規律性。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課徵富人稅,或透過降稅提供富者、企業投資誘因,促進經濟成長。諸多矛盾情結,唯有客觀分析,不要先入為主,尤其主政者、在野黨、智庫、大學等,責無旁貸,看清趨勢,對症下藥,防止貧富擴大,有效解決貧困問題。
國內由於食安危機,衍生政治經濟複合體討論,頂新集團在大陸功成名就,衣錦榮歸,在台灣再創事業王國,有人刻意將兩岸經濟互賴關係無限上綱。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台灣出口總值四十%集中在大陸,如果分析其中上下游產業鏈及產品性質,所謂對大陸市場過度依賴,以及就業率未能提高、產業策略有偏差、實質所得低落、只有利特定廠商等影響所得分配的爭議,均宜再理性檢討。貧富差距惡化,全球民眾有感,台灣民眾也八成以上認為愈來愈嚴重,政府、人民均義無反顧,集思廣益,參酌相關學理、資料、國內狀況,尋找對策。
【2014/10/21 聯合報】@ http://udn.co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