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大停電後,核三1號機迅速併聯,證明蔡政府要解缺電之危,還是少不了核電。看來,2025年能否真正做到非核還有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各種急就章的綠電大折騰,台南沿海的魚塭、嘉義的農田、雲林的養雞場、桃園的埤塘,到處架設起太陽能板,台西處處是風機,候鳥不來了、白海豚轉彎了。國在山河破,家園恐將面目全非!>
三接喚醒了民眾對千年藻礁的關心,然而,蔡政府的電力政策對台灣環境的傷害,遠遠超過藻礁所遭遇的不幸。眾所皆知,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綠電占20%、煤電30%、氣電50%。但是蔡英文執政5年來綠電只成長了0.6個百分點,2020年的綠電發電比只有5.4%,距離目標值20%還差得遠,沒有多少人相信4年後的2025年能夠達標。
然而,就這不過5%多一點的綠電,已經把台灣整得七葷八素,反風電、反光電、反漁電共生的民間團體不知抗爭多少回了,假種田真種電、假養殖真賣電的綠電設施掠奪農地資源的亂象叢生,農委會和經濟部因管理不力,2017年遭到監察院的糾正,但近4年下來,問題仍不見解決,鄉間水田到處種電,農事反而成了配角,甚至是虛應故事。
為了加速漁電開發,漁業署釋出1萬公頃土地做「漁電共生專區」,面積占了全國養殖用地的1/4;此外,漁電專區的門檻,也由25公頃下修至10公頃,如此一來,土地開發將變得零碎化,失去區位集中的優勢;而太陽能板及相關設施造成生態惡化,作物和漁產品質因而變差;因為種電引發的「圈地效應」,使得不同利益方彼此間心結日深,也破壞了地方的和諧。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在蔡政府全民瘋種電的政策引導下,農業用地遭到移轉甚至掠奪,勢必對糧食自給率本來就不足的台灣,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另一個同樣在地方引發強烈抗爭的是風電。2017年起,雲林陸續架起了97座陸域風機,且已全部環評闖關成功,因為其中有6成獲環保署「免環評」同意。這樣的環評當然令在地民眾不安。
居民認為,陸域風力發電的低頻噪音對其健康與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事實上,醫學文獻已證實噪音會讓人體產生壓力荷爾蒙,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離岸風機則可能改變水文、水質、底質、地形及地貌,影響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態或行為,漁民擔心最終會殃及漁業資源。
面目全非的家園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601001118-260109
#藻礁 #缺電 #綠電 #核電 #風力發電 #低頻噪音 #種電 #農業用地 #漁電 #太陽能 #非核家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希臘近幾年積極推動綠能建設,不過卻面臨破壞森林的爭議。尤其現在為了開發風力發電,打算要大量砍伐森林,不但環保團體反對,當地居民也認為,恐怕會把尤比亞島這個觀光旅遊之島,變成工業區。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0564 - ...
風力發電生態破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荷蘭在線Netherlands On Line》3/29
*他們沒有忘記,全球還有8億人喝水難!
自1993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3月22日設立為世界水日。
目的是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6「 (SDG6)——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
首要目標是「到2030年,人人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
* 【荷蘭設計師開展抗冠狀病毒「城市太陽」項目】
荷蘭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推出了一款新的藝術裝置,試圖利用紫外線來減少空氣中冠狀病毒的數量。
「城市太陽」 (Urban Sun)項目開始於2019年,而新冠病毒在全球大範圍的傳播,使得這個項目更加緊迫。
項目背後的科學依據是哥倫比亞大學和廣島大學的科學家撰寫的多篇期刊文章。研究表明,波長為222nm的遠紫外線(far-UVC)可使包括各種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株在內的病毒的存在減少99.9%。即使一般的254nm紫外線是對人體是有害的,這種222nm的紫外線對人和動物都是安全的。
「城市太陽」項目的裝置是將一大圈波長為222nm的遠紫外線照射到公共空間,淨化這些區域內的冠狀病毒,是現今政府發佈的保持社交距離規則的一個附加層。
項目中採用的遠紫外線光源是由荷蘭國家計量研究所(VSL)進行測量和校准,同時符合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的安全標準。
此外,由於設計概念的局限性,這種裝置只能在夜間使用,也只能設置在特定地點。
如果今天夏天政府政策已經放寬,Roosegaarde想要在夏季舞蹈節或者其他活動中設立這個裝置。
「城市太陽」項目目的是激發人們的希望和勇氣,在如今特殊情況下探索接觸社會、創造親密關係的可能。
這個項目將設計與科學相結合,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人們可以更加人性化地見面,產生聯繫。
這是一個起點,是邁向更好生活常態的第一步。
* 【荷蘭未來都市感「燈泡公寓」】
這群獨特的燈泡公寓是位於荷蘭斯海爾托亨博斯、名為「Bolwoningen」的建築群。
在政府實驗性房屋計劃的支持下,荷蘭雕塑藝術家、建築師Dries Kreijkamp於1984年設計建造了Bolwoningen。
這個建築群被高大的樹木和運河包圍,Kreijkamp的設計目的是想要人們更接近自然生活。
該建築群共有50間燈泡公寓,公寓採用球體的造型,是因為我們身處的地球就是個球體。Kreijkamp也認為球體是創造可持續家園的完美形態。
每間公寓都由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纖維建造而成。公寓底部有儲藏室,公寓內部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臥室,第二層是浴室,頂層是生活空間。頂層設計採用了獨特的圓形窗戶,提供360度全景視野。
遺憾的是,Kreijkamp於2014年去世,但他設計的Bolwoningen仍吸引著全世界遊客前來參觀。
* 【#實驗動物的犧牲# :荷蘭實驗室里仍有將近50萬個動物實驗】
一份荷蘭政府的報告顯示,在荷蘭的實驗室里對動物進行的實驗數量並沒有顯著減少。
2016年,荷蘭政府發表聲明稱荷蘭立志成為無動物實驗研究和創新的國際科學領域先驅者,目標是在2025年完全廢除動物活體實驗。從實際數據中可以看出,目前離這個目標有一定距離。
已經有大量數據表明,由於人類和其他動物在生物學上的根本差異,動物實驗的結果最多只是對在人類身上可能發生情況的一個近似值,還有可能出現誤導的糟糕情況。
另外,實驗室里的動物所經歷的極度恐懼和壓力也可能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現如今,科學領域中動物活體實驗涉及的倫理道德方面越發受矚目。荷蘭政府和善待動物組織以及眾多科學家合作,加大對無動物實驗方法的投資,旨在停止對實驗動物傷害的同時,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以及更可靠的毒性評估。
* 【PBL等稱長期氣候變化可能對地方可再生能源供應產生重大影響】
荷蘭環境評估機構PBL、烏特勒支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研究報告稱可再生能源可能對氣候變化敏感,全球範圍內的影響不大,但對地方層面有著重大影響。
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率計算方法,從理論和實際運用兩方面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影響。
計算結果表明,在全球這些影響在幾十年(>2050年)內溫度變化在3-4℃。
然而對地方層面,氣候變化對可再生能源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例如,在南美洲南部、中美洲和地中海盆地,乾旱導致水力發電量大幅減少了30%至40%。
2016年的《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是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理想情況是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
為了達成該目標,協定生效後荷蘭就開始啓動了到2050年的荷蘭循環經濟項目。該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沒有任何廢棄物的、100%的循環利用。
該研究報告發現可能對區域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未來規劃和投資有著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也有助於後續相關方面的研究,例如評估當地氣候對於經濟和自然系統的影響。
* 【萊頓研究人員監測廢棄口罩對野生生物的影響】
萊頓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觀察廢棄口罩、橡膠手套和其他防疫垃圾對野生生物有何影響。
該項目開始於垃圾研究人員在萊頓河的運河中發現了一條被乳膠手套包裹住的鱸魚。這是荷蘭第一個已知的防疫垃圾「受害者」。到目前為止,研究小組已經收集了28只動物的報告,這些動物要麼被防疫垃圾殺死,要麼受這些垃圾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在美國因食用手套而死亡的貓,法國一隻藏在口罩里的章魚,以及在巢中「使用」口罩的鳥。
研究人員在一篇文章中說:「新冠大流行尚未結束,防護用品的使用量將增加,並繼續威脅到野生生物。」 除此之外,亂扔垃圾的物品將降解成更小分子的塑料,並在環境中留存數百年。因此,若要更好地瞭解口罩和手套的影響範圍,進一步監測因防疫產生的垃圾也很重要。
* 【荷蘭自然保護組織對在保護區附近建造風車的計劃感到擔憂】
根據新聞調查組織Investic、荷蘭忠誠報、時事節目EenVandaag以及阿姆斯特丹當地週刊《綠色的阿姆斯特丹人》(De Groene Amsterdammer)的一項研究,在荷蘭發放的新風力渦輪機許可中,約40%位於自然保護區內或周圍,自然組織擔心這些渦輪機對當地鳥類和蝙蝠種群產生的影響。
在荷蘭,現已有600多座風車被建在了自然保護區內。能源公司已經獲得了在Natura 2000地區再建造175個風車的許可,而這裡被稱作是「歐洲最脆弱的地方」。這些公司總共可以在自然保護區內或保護區周圍建造大約300個新渦輪機。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風車對鳥類種群有不利的影響,這包括當地物種和候鳥。此外,蝙蝠也容易受到風車的傷害。儘管對動物在實際中的威脅程度尚不清楚,但風車減少了動物的棲息地,破壞了飛行路線,並容易引起飛行中相撞。
在自然保護區建設一個可持續能源項目之前,能源公司首先必須計算出該項目會對當地野生動物造成多大程度的不利影響。除了自然死亡率外,鳥類死亡率最高不超過1%是被允許的。瓦赫寧根大學的生態學家Ralph Buij說:「但根據目前對飛行行為的瞭解,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有多少鳥會飛到風車上。」「很多動物物種都可能受到風力渦輪機的影響,但我們不知道是哪些,或者影響到什麼程度。」
* 荷蘭萊頓是一座奇妙的歷史名城,數百年來一直激發著藝術家的靈感,它也是荷蘭風格派運動的搖籃。提奧·範·杜斯堡就是在這裡於1917年創立《De Stijl》雜誌的,這為有影響力的藝術運動注入了生命。
萊頓布料廳市立博物館位於萊頓,自1874年以來一直為萊頓市立的藝術博物館。該館坐落於建於1640年的萊頓布料廳內。2017年,就在風格派誕生一百週年之際,博物館購買了提奧·範·杜斯堡的傑作之一:Contra-compositie VII(1924年)。
* 【荷蘭藝術家用三角玻璃創造獨特意境】
Folke Janssen是一位來自荷蘭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往往會運用切割的三角形玻璃,這些玻璃被一種特殊的粘合劑連接在一起,Janssen將玻璃與一系列事物組合在一起,創造出有著獨特意境的精彩紛呈的作品。
Janssen認為物質是用來表達其核心內容的手段,這些作品是對他內心抽象世界的一種反映和探索。
風力發電生態破壞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環團心法
我們要乾淨的電
我們要土地正義的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
我們要不影響海底生態的離岸風力發電
我們不要核能發電 禍害子孫
我們不要火力發電 造成空氣污染
我們不要三接天然氣站 不要破壞環境(沒有蓋在藻礁)
我們要 「沒有爭議的發電」
做不到的蔡英文 就是跟中國國民黨一樣惡質啦
#感謝大大賜圖
風力發電生態破壞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希臘近幾年積極推動綠能建設,不過卻面臨破壞森林的爭議。尤其現在為了開發風力發電,打算要大量砍伐森林,不但環保團體反對,當地居民也認為,恐怕會把尤比亞島這個觀光旅遊之島,變成工業區。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056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