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颱風外圍水氣北上 周四晚到周六水氣多有陣雨
今天台灣還是典型東北風的天氣,東北部迎風面到宜蘭仍持續有雨勢,中南部相對仍晴朗,早晚有輻射冷卻,空曠郊區低溫到15-17度,都會區域仍有21-23度,今天上半天大致上和昨天類似,北部雲量較多,迎風面偶雨,中南部也穩定,不過下午開始到晚上,梵高颱風的外圍環流水氣北上,台灣各地雲量增多,也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中以東半部到東北部較多,中南部山區也有機會,西半部平地則是偶有短暫陣雨,提醒您要留意這波的轉變,要到周六日才會逐步緩和轉晴。
今年第22號中度颱風梵高,目前正穿越菲律賓,上午就會進入南海,周末會侵襲越南中部,這波颱風水氣北上,對台灣的雨勢仍以東北部較多,例如宜蘭到花蓮附近,時間在周四晚開始到周六,周五是最顯著的時候,周六逐漸緩和,周日會轉晴回溫,同時延續到下周一到三四,預期將是回溫穩定的好天氣,還是東北風偏東風,但卻是難得的舒適天氣。
目前中短期的天氣預測上,今晚開始的這波降雨,可能是近期最後一波全台有些雨勢,周日開始到十一月中下旬,環境場顯著的偏乾,也會較為偏暖,會再陷入很難下雨的情境,同時在西太平洋從十月開始,幾乎每周1-2個颱風生成,總共有9個颱風生成的高頻率,也將告一段落,未來兩周相對平靜許多,暫較無颱風生成條件。由於反聖嬰現在正在發展當中,台灣的典型的秋冬季本來就進入枯水期,要有天氣條件帶來顯著降雨,來一場颱風或一場大雨把水庫填滿,就像是突然來個全壘打逆轉勝的條件相對偏少,大家在用水習慣上,可能要有做最壞打算的準備,要能撐到明年三四月以上的長期抗戰。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彭啟明博士提供
颱風生成條件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颱風很多,可說是一週一颱呀
複習一下颱風的形成、路徑,地理地科的重要知識 :)
颱風生成條件
颱風都在靠近赤道的熱帶洋面生成,基本條件是海溫一定要高於26.5℃。不論太平洋西部的「颱風」、大西洋和太平洋東部的「颶風」或印度洋的「旋風」,主要都生成在大洋西半部,因為在地球的赤道附近吹東風(北半球吹東北信風,南半球吹東南信風;「信風」就是很有信用、終年固定這麼吹的風),會把洋流由東往西吹,在流動過程中,洋流一直受到日照,越來越熱,所以大洋西半部都比較熱,適合形成颱風(或颶風、旋風)。
雖然越熱的環境,越適合生成颱風,但離赤道太近的地方,卻又沒辦法生成颱風,因為赤道上完全沒有科氏力,離赤道太近的地方,科氏力也很弱,無法使氣流轉彎,就無法生成颱風。所以西北太平洋的颱風,主要都生成在北緯5度到15度、東經135度到145度之間,大約是在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但也有少數會發生於南海。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054
颱風生成條件 在 颱風BB是怎樣形成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天文台『氣象冷知識』第一百五十一集,為您介紹 颱風 的胚胎階段,並分析季風低壓與 颱風 的分別及關連。 ... <看更多>
颱風生成條件 在 颱風形成條件-在PTT/MOBILE01上電腦組裝相關知識-2022-10 ... 的推薦與評價
台风 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 ... ... <看更多>
颱風生成條件 在 [討論] 颱風生成條件- 看板TY_Research 的推薦與評價
下面是颱風生成環境條件一些比較細的說明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一看
摘自<天氣學>一書
●條件一:高溫、高濕、層結不穩定的大氣
熱帶海洋上低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 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海溫越高, 則低層氣溫越高、
濕度越大、位勢不穩定越明顯。颱風必須形成於海面水溫>=26度至27度攝氏的暖洋面上
。一般來說, 全球熱帶洋面上全年都滿足海面水溫>=26.5度攝氏。只有赤道以南的東南太
平洋上,全年海面水溫低於26.5度攝氏, 這正是該海域沒有颱風發生的主要原因。
西北太平洋上, 夏季海溫特別高。有一片東西長20度至25度經距, 南北寬10度緯距以
上的溫度>=30度攝氏的高海溫區. 這是其他季節, 其他洋面沒有的. 這個高海溫區軸線與
夏季ITCZ位置相接近, 並與25年颱風發生頻數最大軸線幾乎重合。這種極為有利的海溫條
件與大氣動力條件, 可能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主要原因。
颱風的發生還與海面以下水溫垂直分布有關. 據1901-1965年8-9月共89個西北大西洋
颶風的分析, 取海面及其下200英尺間水溫差, 它與颶風生成有以下的關係:約92%的颶風
生成於溫差<=7度華氏時; 而溫差<=3度華氏的竟占87%. 當海面以下水溫很涼時, 溫差>=1
5度華氏時. 颶風生成的比例只占3%. 可見海面以下水溫越高, 分布越均勻, 颱風越容易
發生發展。
●條件二:對流層風速切變小
對流層風速垂直切變的大小, 決定著一個初始熱帶擾動中分散的對流凝結釋放的潛熱, 꼊能不能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範圍之內. 如果垂直切變小, 即通風條件不良, 上下層空氣
相對運動很小. 則凝結釋放的潛熱始終在加熱一個有限範圍內的同一些氣柱, 而使之很快
增暖形成暖中心結構, 初始擾動迅速發展而形成為颱風. 反之, 垂直切變大, 通風良好
. 潛熱將被迅速輸送出初始擾動區的上空. 形成不了暖中心, 也不可能有颱風生成。
風速垂直切變通常取為200hPa緯向風速減850hPa緯向風速之差. 垂直切變的分布與颱風的
發生密切有關. 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與南印度洋的熱帶
洋面上, 垂直切變很小, <=10海里/ 時的範圍正與颱風發生區-對應而略大些。
在北印度洋, 夏季盛行西南季風, 高層盛行強東風, 所以垂直風速切變的絕對值很大
。因而除孟加拉灣北端偶而有颱風生成外, 北部印度洋盛夏很少有颱風生成. 只有在過渡
季節4月和10月, 垂直切變很少. 相應地, 北部印度洋熱帶風暴主要發生在春季和秋季。
在西南大西洋, 東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 垂直切變值相當大(20-40海里/時) , 可以認為
, 這正是這些海域沒有或很少颱風生成的主要原因。
●條件三:原先存在的熱帶低壓擾動쨊 颱風都是從一個原先存在的熱帶低壓擾動﹝即颱風的胚胎﹞發展加強而形成的。這實際上
可歸之為原先已有低層氣旋性渦度存在。據中國氣象局統計, 西太平洋至南海颱風來源於
4種初始擾動:
熱帶輻合帶中的擾動, 約占總數的80-85%
東風波, 約占10%
中高緯長波糟中的切斷低壓, 或高空冷渦, 約占5%
斜壓性擾動, 約占5%以下
過去曾以為大洋中部就是颱風的源地。衛星雲圖揭示出, 颱風胚胎的源地在更遠的東
面。如西太平洋的颱風胚胎很多來源於東太平洋。大西洋颶風60%來源於非洲沿岸東風帶
擾動。1972年6月17-25日的颶風Agnes來自南半球秘魯海上反常的暖水面上一個中尺度雲뤊團往北越過赤道, 而於加勒比海發展成颱風。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上有些低渦擾動移到
熱帶洋面上, 變性發展而形成颱風。
●條件四:地轉參數(f)
地球自轉作用(地轉參數的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 因此, 颱風都在距赤道5
度緯距以外的熱帶洋面上生成, 只有西北太平洋有個別颱風例外地形成於北緯3度左右. ꘊ躧b赤道附近北緯3度至南緯3度, 則從未發現有颱風生成。
附帶介紹:颱風生成參數(s.g.p)
W.M.Gray歸納了六個氣候背景條件而提出一個颱風生成參數(s.g.p),這六個因子是:
(1)低層渦度
(2)地轉參數
(3)垂直切變參數
(4)海洋熱能或60米深處海溫
(5)濕穩定度參數
(6)中層相對濕度
由此六參數經特定公式可算出s.g.p,愈高颱風愈容易生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27.8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