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
(內容或會令人情緒不安,敬請家長留意)
你有沒有一個感覺,就是當我們每次吃片皮烤鴨的時候,明明看到掛爐烤鴨的鴨身那樣大,但偏偏送到枱上的片皮烤鴨,卻好像只是僅得兩三小碟般的這麽少?
我每次都這樣想的。
是不是欺騙我呢?怎樣看,也不只這兩小碟吧?是不是切開時,偷偷藏起了一半,用來賣給別人呢?
你,有同感嗎?
五代時期,已經有片皮烤鴨。
距今有700多年前,當時《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火炙鴨,就是烤鴨。當時民間未有機會品嚐,只有宮廷才有機會享用。及至後來,才流傳至宮員間及有公職的人員可以一試。
把鴨皮片出來,加上青菜,包著吃,又是一絕。我很愛這個菜色,香而不油,肥而不膩,肉質鮮嫩,且易於消化,算是無可挑剔的一道珍品。
只可惜,每次看到明明一整隻的烤鴨,片出來的片皮鴨卻只有這樣少。
雖然我讀書不多,字也不太認得,但我也有求學心態。
我為了探究自己有沒有受騙,自己慢慢地開始練習把鴨進行片皮,果然不差,真的只能片出數碟來,好生納悶。
為了興趣,也為了口腹之慾,我不停鑽研片皮烤鴨。很快我便掌握醬汁調配的技術,後來為了更進一步,想要得到更多鴨片,於是我苦練出如何把鴨進行片皮的技巧。
果然,每樣技巧練習到極致,就是藝術。
這幾年,達官貴人對片皮鴨需求很大。因著本人的超凡技術,是藝術才對,我經常被邀往作公開表演。
今天,我便被要求到一個場合,進行公開表演。
現在,就讓我為大家帶來,富有藝術氣息的片皮鴨。
按要求,我要把一隻鴨,分三日片,共片出3000多份。
可在現場的觀眾們,為求視覺震撼,紛紛要求我要活生生地削片。
說實,要片出3000多份,已經十分不容易,刀要薄,手要定。如今還要生片,且第一天不能傷其性命,那麼,我片出來的肉絲,一定要相當幼細。
哈哈,不過,這又怎會難到我呢?
先由胸腔下刀。
一刀一刀的,肉隨著刀鋒一下一下地,削下來。
海量的群眾,逾萬人圍著我,看我把鴨片皮。
不單如此,他們還一個二個衝上來,搶我手上剛削下來的肉吃。
我的巧手削至第350刀,鴨才氣絕。
最終,我共片出了3543片,內臟都沒有了,最後就只餘下半個頭顱有肉。
但群眾爭相搶出來的,應該遠不止這數字。因為人們不停爭搶,一塊肉往往撕扯成了數塊,如果計及,可能近萬片不止。
我作為刀手,當然要應祟禎皇帝的要求,刀,要削下去。
不過,我倒是後來才知道。
觀眾們口中正在咀嚼的鴨,叫袁祟煥。
在數周以前,他還是人人愛戴的忠臣義士。一聽到其倒戈造反,觀眾們紛紛轉臉,爭相搶其肉,生食之。
說實,口中正咀嚼的人們,又有多少人知道,袁祟煥造反,是真的 ,還是被騙了?
可是現在,他們每一個都正嫌棄,為什麼這麼大的烤鴨,卻偏偏只能片出這麽少的肉來,吃得一口,是不是被騙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
食珍錄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陳子昂的〈鹿尾賦〉|文人私房菜|08 >
在魏晉時代最受青睞的美食「牛舌炙」之後,「鹿尾」似乎逐漸取代其地位,成為南北朝經唐代,一直傳到清代的頂級美食,曾經被認為是「酒肴之最」。而在文人作品中,最早對「鹿尾」有較多著墨的,應該就是陳子昂的〈鹿尾賦〉了。
陳子昂在三十八歲(西元六九六年)時,跟隨建安王武攸宜征討大唐東北的契丹,一再規諫不知用兵的武攸宜;武攸宜卻認為他只是個書生,完全不理會,還降他的官職。陳子昂報國無門,心中悲憤,在登幽州(今北京)「薊北樓」時,觸景生情,想到春秋時樂毅得到燕昭王信任的故事,俯仰天地,感慨不已,寫下了不朽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獨自淚下,悲愾之餘,只能辭官回鄉歸隱,竟被貪婪的縣令段簡所害,死於獄中時,才四十二歲。
除了〈登幽州臺歌〉震驚千古外,陳子昂還有〈感遇〉詩三十八首,在當時就被認為「是必為海內文宗」的詩作。但他的〈鹿尾賦〉,卻很少人注意到。
陳子昂二十六歲時進士及第,當時實際掌權的武則天,雖然欣賞他的文采和氣概,但也只給他「麟臺正字」(武則天改祕書省為「麟臺」。「正字」,正九品下)的小官。當時擔任太子司直(正七品上)的宗秦客,在洛陽「金谷亭」大宴賓客,陳子昂也是座上賓。酒酣之際,眾人以酒席上的食物分題作「賦」。陳子昂分到的是「鹿尾」,因此寫下了〈鹿尾賦〉。(見〈鹿尾賦序〉)陳子昂在賦中,先慨嘆「鹿」的遭遇:「此仙都之靈獸,固何負而罹殃?」再解釋「鹿」罹殃的原因:「豈不以斯尾之有用,而殺身於此堂!」而後借題發揮,引申到「至人無已,聖人不知。予欲全身而遠害,曾是浩然而順斯」的大道理上。陳子昂特別點出了因鹿尾「有用」,而成為「雕俎之羞」、「金盤之實」。陳子昂的〈鹿尾賦〉,是文學史上與「鹿尾」有關的最早作品。可惜,我們無從得知這一次宴會還有哪些別的美食。
「鹿尾」是南北朝時的珍品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會州》上的記載,「鹿尾」原是「會州」(今甘肅靖遠,在蘭州東北)的貢品,應該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和「鹿舌」同樣是進貢朝廷的特產。既然是貢品,當然得來不易。在洛陽「金谷亭」大宴賓客的宗秦客,是武則天堂姊的兒子,既獻策鼓動武則天革命,又替武則天改訂了「天」、「地」等十二個字;武則天取名「曌」,應該也是他的傑作。以他的身分,大宴賓客時有珍貴的「鹿尾」,當然不成問題。
明代陶宗儀編纂的《說郛》,收錄了南朝齊虞悰《食珍錄》,其中記載了:「(南朝梁)劉孝儀曰:『鄴中鹿尾,乃酒殽之最。』」(《說郛》卷九十五上)虞悰是當時有名的美食家。《南齊書》說:「悰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饌享賓;謂悰曰:『今日肴羞,寧有所遺否?』悰曰:『恨無黃頷臛,何曾《食蔬》所載也。」文中的「黃頷臛」,是用「黃喉蛇」喉下部位做的羹。何曾是晉代宰相,「性奢豪。厨膳滋味過於王者。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他的《食蔬》沒有傳下來。虞悰說的話,全文見於五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大意是這樣的:
大約在公元五四一年,南朝梁的劉孝儀和賀季兩人,接待北朝東魏的使臣崔劼和李騫時,有上面這一段對話。劉孝儀當時是梁的御史中丞,對兩位外賓誇耀梁的國勢。崔、李二人藉機奉承。劉孝儀也曾經奉派出使,到過當時東魏的都城「鄴」(今河南鄴縣),脫口說出「鄴中鹿尾,乃酒肴之最」的話,而「鹿尾」並沒有像「魚、熊掌、雞跖、猩唇」,甚至「蟹胥」都見於古書。所以引起了討論。然則,正可以證明南北朝時開始有「鹿尾」美味,被認為是「酒肴之最」。
劉孝儀「古今好尚不同」的解釋,正說明飲食習慣隨時而變,「鹿尾」取代「牛舌」,正是各領風騷。如果再加上「地域不同」,就更得其實了!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食珍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食珍錄 在 中國飲食文化史參考書目 的推薦與評價
虞悰,《食珍錄》.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7~10 卷). 隋.謝諷,《食經》1 卷.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酒食部). 唐.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卷72 食物部 ... ... <看更多>
食珍錄 在 《主播凹鬥Outdoor中》酷暑下職人體驗一日菜農豬農「珍食農」 的推薦與評價
《主播凹鬥Outdoor中》酷暑下職人體驗一日菜農豬農「珍食農」. 401 views · 2 ... 台灣啟示錄全集20160605 - 蔡亞青「正妹返鄉剝蚵,孝順遭酸沒出息 ... ... <看更多>
食珍錄 在 林佳龍- 版畫類第一名-食珍錄-紅樓宴-黃得誠 的推薦與評價
版畫類第一名-食珍錄-紅樓宴-黃得誠. Chang Yen Ming and 26 others. 27. 1. . Susumu Horiguchi. 7 yrs. Related Page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