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要戒用塑成癮,蛋盒政策卻走回頭路
2016-12-26 02:48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為了防疫,農委會修法,規定生鮮禽蛋須使用洗選塑膠包裝或紙盤包裝。 記者楊萬雲/攝影
菜市場常常是最好的民怨測量器,從高麗菜天價到香蕉居高不下,都聽得到人民心聲。這兩天的最新民怨,是買雞蛋。農委會為了防疫,要求裝載雞蛋必須使用「一次性包裝材料」,以往用大型塑膠箱籃裝運的散裝裸蛋,今後皆屬違法。對此,業者與民眾怨聲四起。
新的蛋盒政策,從批發到零售買賣雙方皆感不便,且可能造成蛋價上漲兩成,都招致民怨。更大的疑問,則是政策的合理性。新政策強制實施後,將製造大量的一次性包材,紙盒或塑膠盒廢棄物勢必氾濫成災。諷刺的是,環保署日前才宣布將擴大限用塑膠袋政策的適用對象,從水果店到手搖飲料店都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目的是在「減塑」。但對照蛋盒一次性包裝可能製造的大量塑膠類廢棄物,前後兩項民生政策對於限塑的態度,卻互相矛盾。
台灣過去曾因雞蛋散裝運載而導致禽流感或其他疫情的案例嗎?疾管署坦言「沒研究」,並說大家勤洗手、戴口罩也有防疫效果。再實際點說,若是為了防疫,根本之道應回到蛋場源頭進行衛生控管,例如要求業者清洗、消毒蛋品等,而不是在容器上做文章。
再不然,要求目前散裝蛋品的塑膠箱籃每次用後皆須遵循固定的清洗消毒程度,也是簡便又環保,為何捨此而不為?何況,就算廢了塑膠箱籃,但如果一次性包裝容器中裝的是衛生有疑慮的蛋,仍然可以四處擴散。那麼,除了增加廢棄物及其清運銷毀之負荷,對防疫又有何實質作用?
可見,目前各部會自行其是已是常態,既未思及政策手段的整合,也未考慮對民眾的衝擊,甚至連政策是否合理都無法自圓其說。事實上,政府作成決策後,若能提出有效的輔導對策,引導業者及民眾改變既有的營運及消費模式,或許有成功的機會;但若只會嚴推禁令,等到民意反彈後,再後退緩衝或鬆綁,這種拖拉施政模式,已非「徒勞無功」足以形容。
以政府施行十四年的限制使用塑膠袋政策為例。一開始,環保署嚴格要求商家不准再提供免費塑膠袋,即使花錢購買,塑膠袋厚度須達○.○六公釐以上,以為可以提高消費者重複使用的意願,卻被譏為「全世界最厚塑膠袋」,諸多不便當然引起反彈。限塑三年後,署長換人,限塑政策也跟著縮水,用量最大的小吃業者不再限塑,湯湯水水都可以打包帶走;此後,限塑效果便大打折扣。
根據環保署估計,限塑十四年,約減少塑膠袋廿億個。但如今台灣一年仍然用掉兩百億個塑膠袋,十四年減廿億的成績,對比我們的實際用量,並不值得誇耀。
人民日常的經驗是,在超商、量販店等無法免費取用塑膠袋的場所,已很少人要求袋裝;可見,政策對民眾行為確有引導效果。但上一趟傳統市場下來,四五個紅白塑膠袋跑不掉。這個景象,讓波蘭來台留學生古正浩為台灣環境痛惜,他並在網路發起連署向蔡總統請願:「讓免費塑膠袋從台灣消失吧!」環保署隨後因應宣布的第二波限塑,卻仍然不敢毅然「讓免費塑膠袋從台灣消失」,只將限制對象由兩萬家擴大到九萬家,小吃業仍不包括在內。
如果減塑是要戒掉台灣的「用塑成癮」症,今天,要求雞蛋使用一次性容器,則是反其道而行的矛盾作法,除加劇低成本塑膠包裝的用量,也將加重垃圾處理成本及環境的負荷。當然,任何政策都可能引起反彈,但施政者必須有策略、有步驟地慎選手段,讓官民走在同一條路上。為防疫而修訂的「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公布兩年,農委會四處找紙廠研發可一次使用的紙箱,仍說服不了業者,仍有五成雞蛋使用大型塑膠箱籃盛裝。
決策見樹不見林,同樣的錯誤模式不斷重覆,除讓台灣不斷虛耗,老百姓也都覺得好累。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