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大停電後,核三1號機迅速併聯,證明蔡政府要解缺電之危,還是少不了核電。看來,2025年能否真正做到非核還有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各種急就章的綠電大折騰,台南沿海的魚塭、嘉義的農田、雲林的養雞場、桃園的埤塘,到處架設起太陽能板,台西處處是風機,候鳥不來了、白海豚轉彎了。國在山河破,家園恐將面目全非!>
三接喚醒了民眾對千年藻礁的關心,然而,蔡政府的電力政策對台灣環境的傷害,遠遠超過藻礁所遭遇的不幸。眾所皆知,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綠電占20%、煤電30%、氣電50%。但是蔡英文執政5年來綠電只成長了0.6個百分點,2020年的綠電發電比只有5.4%,距離目標值20%還差得遠,沒有多少人相信4年後的2025年能夠達標。
然而,就這不過5%多一點的綠電,已經把台灣整得七葷八素,反風電、反光電、反漁電共生的民間團體不知抗爭多少回了,假種田真種電、假養殖真賣電的綠電設施掠奪農地資源的亂象叢生,農委會和經濟部因管理不力,2017年遭到監察院的糾正,但近4年下來,問題仍不見解決,鄉間水田到處種電,農事反而成了配角,甚至是虛應故事。
為了加速漁電開發,漁業署釋出1萬公頃土地做「漁電共生專區」,面積占了全國養殖用地的1/4;此外,漁電專區的門檻,也由25公頃下修至10公頃,如此一來,土地開發將變得零碎化,失去區位集中的優勢;而太陽能板及相關設施造成生態惡化,作物和漁產品質因而變差;因為種電引發的「圈地效應」,使得不同利益方彼此間心結日深,也破壞了地方的和諧。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在蔡政府全民瘋種電的政策引導下,農業用地遭到移轉甚至掠奪,勢必對糧食自給率本來就不足的台灣,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另一個同樣在地方引發強烈抗爭的是風電。2017年起,雲林陸續架起了97座陸域風機,且已全部環評闖關成功,因為其中有6成獲環保署「免環評」同意。這樣的環評當然令在地民眾不安。
居民認為,陸域風力發電的低頻噪音對其健康與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事實上,醫學文獻已證實噪音會讓人體產生壓力荷爾蒙,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離岸風機則可能改變水文、水質、底質、地形及地貌,影響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態或行為,漁民擔心最終會殃及漁業資源。
面目全非的家園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601001118-260109
#藻礁 #缺電 #綠電 #核電 #風力發電 #低頻噪音 #種電 #農業用地 #漁電 #太陽能 #非核家園
養殖用地 太陽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漁電共生
#光電#養殖業#太陽能
最近大潭三接的議題越來越多人關注,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育,也逐漸受到廣泛的討論。我國2025能源政策,光電綠能至少要達到20GW,而農委會分配到的目標容量是9GW,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漁電共生」,可見漁電共生對未來政策藍圖影響深遠,所以特地來嘉義、台南,參訪漁電共生與光電的相關案場。
產業升級與轉型的契機
漁電共生的初衷是,維持養殖漁業一定產值下,結合綠能發電的新經濟模式。當傳統養殖業有足夠的資本投入,可以重整養殖用地、導入智慧養殖系統、建立品牌行銷等,藉此契機促進漁業的升級。
而養殖工作權的部分,業者若讓原養殖戶優先承租,養殖方式、物種都不改變的狀況下,相信養殖戶的合作意願也會提高。
光電產業與在地的關係
多數的光電業者並非在地居民,因此在尚未溝通完全的情況下,貿然開始建造光電場,與當地居民容易產生衝突。也因此要如何讓光電產業,與在地居民產生連結,是需要去努力溝通取得共識的。我認為出發點可以從:業者對於在地的回饋,以及讓居民產生參與感這兩點著手。
我參訪的其中一個案場,利用養殖戶的租金成立基金,再回饋地方以改善養殖漁業發展,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循環經濟模式。
國外也有一些案例是業者釋出部分股權,讓當地居民認購。不論是何種模式,最重要的是,讓居民有意願去了解溝通,同時也改善業者與在地的關係。
生態與能源的兼顧
雲嘉南地區有過去廢棄的魚塭,逐漸變成野鳥、候鳥棲息的重要濕地,要整建為漁電共生用地,勢必會有所破壞。因此如何在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也是需要不斷的溝通協調。今天參訪的艾貴義竹綠能生態教育館,在80公頃的用地當中,保留了24公頃的生態復育地,取得了與當地環保團體的共識。
漁電共生模式牽涉到綠能業、養殖業以及生態環境等領域,因此,就像蔡英文總統自己說的:要達成綠能產業、養殖產業以及在地生態的三贏。所以,我也呼籲執政黨不要為了達成進度,隨意犧牲環境或是忽略反對方的意見,達成共識才能成為綠電發展的墊腳石。
#台灣民眾黨台南黨部
#江明忠
#李思慧
養殖用地 太陽能 在 農藝女孩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半夜碎念很長,不想看的自己左轉出去蛤)
能源只要扯到農業都沒有好事,十年前生質能源夯的時候,玉米大豆拿去餵汽車,國際糧食價格飛漲,生質能源後來果然不了了之。
十年後的現在,綠能夯了,開始要廣舖太陽能板,家家戶戶來做屋頂型的我當然贊同,但是你拿防汛功能的土地(水利用地),也就是埤塘地,變更地目,抽乾以後架太陽能板,什麼意思?會被編成水利用地的地方,自古可能就是天凹(天然低窪),具備儲水、緩衝雨量、緩衝地表徑等功能,防汛,也就是下雨的時候能避免淹水,許多埤塘還在乾季時能灌溉附近的農田,附近的看天田還仰賴它,人類廣泛的舖水泥柏油已經讓疏洪排水夠不易了,還能搞掉水利用地作死自己,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的今日,這還真是好棒的防災思維呀。
浮動式光電的發展,到底影不影響水利功能?影不影響防汛?政府要評估,要說清楚講明白。如果沒有影響,滿水面鋪也沒人會有意見。
除了水利用地,光電業者的主意還打到了養殖用地,漁業不是農婦的專業我不敢嘴,養魚的養蝦的你們自己出來講講,自己的蝦池魚池倘若鋪設了太陽能板遮光,還能不能正常地進行漁業養殖,倘若都沒有影響,也就能放心的視為畜禽舍等屋頂型太陽能,安心看待。(倘若水面全部遮光,菌類掛光,藻類掛光,真的不知水裡的生物還怎麼活。)
農地就不用講啦,早就講爛了,農地遮光二十年,不管好菌壞菌微生物全部死光光,寸草不生,農地等於是死了,到時無法復耕怎麼辦?變更地目蓋房子呀怎麼辦。這麼遠的陰謀論你不信就當我嘴砲的好了。
說農委會是綠能殺手的人,腦子是不是有洞啊,它叫做農委會又不是經濟部,光電業者一直逼近,農政單位一直阻擋,這叫做職責所在好嗎。
農政單位的職責是甚麼?是''維護農業永續經營'',不是你要搞綠能了,就能來對農地殺雞取卵耶。
許多人會說''反正農民都很老了,遲早死光光,大家都離農了,土地最好拿來再利用啊,鋪太陽能板啊蓋工廠啊蓋房子啊。''
說的好像這代人死了,後代人都不會長大似的,阿公阿嬤死了,你也還是要吃飯的吧?
何況農機科技不停的進步,農業經營逐漸地科技化,未來的糧食生產是否需要這麼多人力也未可知,然後你因為務農人口老,說農地可以被能源犧牲,這樣的說法忽略了''農地是後代子孫的命脈'',甚麼叫做''永續經營''?就是你的後代子孫世世代代都有飯吃,上位者的思維本就是該看到十年二十年後的事,農地鋪下去了,二十年後你糧食只會更依賴進口、二十年後的氣候比現在更差,災害更劇,希望我們的防災應變只會比現在更好。
只要全球暖化沒有減緩的趨勢,極端氣候也越加劇烈,世界的糧食生產只會愈加困難,國際局勢也只會越加緊張,許多學者已經預警,現今的世界距離戰爭爆發或大量人口滅絕很近,今年看到日本水災,伊朗異常高溫,都是過去三十年從來沒發生過的現象,往後這種情況只會更頻繁的發生,誰能賭台灣不會?
這時你卻自斷國家命脈,不是傻了嗎?車沒油加,燒廚房的沙拉油是蠢貨,農地拿來生綠能也是蠢貨啊,搞清楚生存優先順序,末日打殭屍也是先確定冰箱有沒有食物,再看汽車有沒有油吧?要是真的戰爭或末日了,好歹要有能源自主的能力呀?
綠能發展步步直指各種農業經營,令人十分不蘇胡。
種電二十年很短,生個孩子轉眼上大學而已,差不多就是你現在下個蛋,當他長大成家立業的時候,就要承擔你現在政策的苦果,不生孩子,也得想想別人的孩子長大要面對什麼樣的世界吧?。
(圖片來源:2018愛爾蘭農夫月曆)
(完全不用管我講甚麼,台灣有人才就出來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