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了,還有人記得野澤尚嗎?
⠀⠀⠀⠀⠀
不過,對於九零年代的日劇迷,這三個字,猶如充滿鄉愁的中華商場吧。當年的衛視中文台把他的《素晴らしきかな人生》翻成詩意的「相逢何必曾相識」,搭配井上陽水的主題曲正好對味。這齣戲是那時還不知將成為七瀨美雪的友坂理惠第一齣連續劇,女主角是那時剛演完《101次求婚》的淺野溫子,男主角是那時剛演完《東京愛情故事》的織田裕二。富田靖子(現在的日劇迷也許只知道她演過結衣的媽媽了),佐藤浩市,若再加上後來以《P.S.我很好,俊平》奠定人氣的瀨戶朝香的話,演員皆是一時之選。
⠀⠀⠀⠀⠀
有人把《相逢何必曾相識》,與後一年的《為愛而活》(青澀的深津繪里),以及大名鼎鼎的《戀人啊》(當年還沒遇到宮藤官九郎的長瀨智也真的是超美形…),視為野澤尚的夫妻純愛三部曲,探討夫妻關係,對愛情的痴迷,也有人說九零年代是日本連續劇的巔峰期,我想,那是因為有野澤尚這個腳本家吧(還有那時的野島伸司,如今只可惜我們親眼見證到他的低迷)。
⠀⠀⠀⠀⠀
一個從二十四歲就開始創作,到四十四歲結束生命,二十年的時間,若攤平野澤尚的創作史,在他創作最為旺盛的那幾年,每一齣作品都有令觀眾難以忘懷的角色:《美味關係》可愛的中山美穗,《青鳥》神秘美艷的夏川結衣,《沉睡的森林》的木村拓哉(是的,看過那齣戲的人都研究過充滿巧思的片頭了),《冰的世界》冷酷的松嶋菜菜子,以及《水曜日的情事》魔性的天海祐希(再也沒有見過日劇界有哪齣不倫戀能玩得過這齣戲)。
⠀⠀⠀⠀⠀
野澤尚太懂了,太懂得在通俗的連續劇裡用角色去抓住觀眾的心,也懂得怎麼在故事裡將糾纏難解的角色身上寫出強韌的生命力。
⠀⠀⠀⠀⠀
但,太懂得創作謎團的編劇家,最後留下至今仍無人能回答的自殺謎團就結束生命,他真的太早離開這個世界了。
2002年,他受邀替《名偵探柯南》的第六部劇場版撰寫劇本,國民推理漫畫,加上他這位擅寫通俗推理的編劇家,確實也是一時之選,而他以厲害的想像力,為這部目標族群為兒童的劇場版,寫出了到目前為止可能仍是《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系列作裡最優秀的劇本:「貝克街的亡靈」。
⠀⠀⠀⠀⠀
為什麼?因為2002年的他,創造了一個以新概念去懷舊世界的故事:有如十幾年後史匹柏電影《一級玩家》的虛擬實境(他命名為聖經裡的「諾亞方舟」),演繹了通俗文化的推理源頭,有「福爾摩斯」的十九世紀末倫敦。而他別出心裁地,讓富家世襲的孩子們跟著主角柯南,除了要破現實世界的案件之外,還要追查百年來無解的開膛手傑克案。
⠀⠀⠀⠀⠀
也許是因為青山剛昌刻意使用「柯南」這名字,驅始他想出這個故事,也許是二十一世紀初的當時,世界變遷猶如百年前的動盪,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這部刻意遠離主線的劇場版(博士的道具通通失效,怪盜基德沒有出場),是一部野澤尚要告訴日本孩子們:請創造出自己的未來。
⠀⠀⠀⠀⠀
要創造出自己的未來,這話誰都能講,但我們也很清楚,天生資源豐富的孩子們,擁有更多的機會及本錢(事實證明,他一直是對的),可是野澤尚不仇富,他要告訴這些有可能改變日本的孩子們,最簡單的道理:不要驕矜自滿,要懂得互助合作,以及,你要相信他人。
⠀⠀⠀⠀⠀
2021年,離這位擅於創造推理故事的編劇的逝世,已經十幾個年頭,他在二十世紀末創作的謎題,至今仍有可觀性及吸引力(數年前仍有電視台在翻拍他的作品,包括韓國),而這部要讓孩子解謎的《名偵探柯南》劇場版,我想,現在的觀眾應該仍還能體會到野澤尚的有趣,以及野澤尚的希望。
⠀⠀⠀⠀⠀
⠀⠀⠀⠀⠀
--
《名偵探柯南劇場版 貝克街的亡靈》現在CATCHPLAY+可以看到,也有其他劇場版作品:http://bit.ly/3beZgm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奧克巴將軍是大清真寺的最初設計建造者,這位第三次遠征軍的阿拉伯統帥,既是驍勇善戰、富於謀略的軍事指揮官,又是個有治國方略的總督。他意識到要治理北非這蠻荒民眾,除行政統治外,還要從精神上用宗教去教化。因此在創建開羅安之初,就決定建2個機構:清真寺和總督府。這座長135公尺,寬80公尺,院牆高4公尺的大...
香柏木聖經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角落裡一雙眼睛正好斜望你: 敘事詩作的鏡頭運用──以詩集《光隱於塵》為例 ◎韓祺疇
一、前言
日常的題材不會使詩歌變得平庸,只要把平淡的場景加以調度,不難挖掘其中藏匿的詩意,香港詩人周漢輝於2018年出版第二本詩集的《光隱於塵》,正是作出這樣的美學嘗試,光與塵的互相隱現,便是詩與日常的藏顯。《光》獲得2020年文藝復興純文學類大獎,此前周漢輝已屢獲港台的文學大奬1,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2018年代表香港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評論人鄭政恆形容:「毫無疑問,他是我輩中,最出色的詩人之一。(所謂我輩,指七八十年代之間出生)」2。截止本文撰寫的2021年1月,有關《光隱於塵》的書評不多,論者多以其單首(或三至四首)作品作為評論對象,計有鄭政恆〈我與你:香港詩人周漢輝〉3、吳美筠〈複調與多重視角的生死相聚──評周漢輝〈禮儀〉〉4、鍾國強的〈結束與開始,天上與人間──讀周漢輝〈阿們〉〉5和〈茶與水,那些消逝中的光影──讀周漢輝〈姑姑〉兼及中年的詩〉6;或把周漢輝放置在同代作者中,指出他有異同輩人的寫法與關懷面向,例如《聲韻詩刊》第34-35期的「香港青年詩人專輯」收錄了鄭政恆〈香港詩人的個性〉7、關天林〈十八羅漢,各自證果:「香港青年詩人專輯」引論〉8、余文翰〈詩意的承擔──略觀香港青年詩人寫作〉9,都特別點出周漢輝詩中鏡頭技巧的自覺運用,和對基層生活、宗教主題的發掘。
礙於篇幅,本文雖以《光隱於塵》作為評論對象,但主要挑選其中〈迴轉〉、〈無傷〉和〈阿門〉三首,分述其中不同的鏡頭技法,繼而說明這些寫法如何呈現詩集的概念,構成其「光隱於塵」的詩學概念。
二、香港敘事詩的承接與革新
1994出版的《十人詩選》中,也斯在序文裏陳述「生活化」的定義,希望在當時「政治主導的壯麗言辭」與「堆砌典故的偉大文本想像」兩種主流之間,書寫非政治化的個人日常生活10。此後成為了本土詩歌一個重要論述。如果循敘事詩的傳統往上回溯,則有1969年古蒼梧、戴天主持「創建學院詩作坊」,他們反對超現實主義,強調明朗的詩句、口語,影響李國威、關淮遠、鍾玲玲、癌石 (張國毅)、關夢南、李家昇等學員11,1970年代中關夢南、葉輝等人創辦《秋螢詩刊》,幾度停刊又復辦,周漢輝正是從《秋螢》中成長的詩人。但與他的前行者不同,周漢輝雖然重視日常情味,但在《光隱於塵》裏更展示對敘事技法的自覺摸索,於前代香港詩人的作品中少見。周漢輝詩作的敘事和關注面向也多向電影取材,如他曾在訪問中自道:「我很喜歡侯孝賢導演曾說到的『藝術就是距離』。以往我傾向熱情投入、充滿能量,自從轉寫平實的寫法後,便覺得距離很有用,距離令你看很更清楚。」12
但必須提出,敘事詩只是香港詩歌的傳統之一,與周漢輝生於同一年代的詩人,例如關天林《空氣辛勞》對字辭的尖銳摸索、陳子謙《豐饒的陰影》擅以時政入詩、羅樂敏《而又彷彿》透過山海思索哲理,儘管詩風相異,都對香港詩歌各有開拓承繼,其中風貌可參考吳耀宗所編的《香港新詩80後22家》。
三、文本分析:詩作裏的鏡頭技法
(一、)蒙太奇:〈迴轉〉13
詩作講述在老人院工作的「你」是單親媽媽,但這所安老院卻會把老人安置在天台上,赤身露體地洗澡,事情被揭發後,安老院倒閉,「你」因而失業。〈迴轉〉一詩密度甚高,幾個場景包括「與女兒在壽司店」、「在安老院工作」、「在教會崇拜吃聖餐」,反覆轉換但不散焦,靠住食物來凝聚 「你」一生的盼望與苦難:「你再喝/一口熱茶,從前日子歷歷流過/是你來為苦難命名,婚變,失業/迫遷,誕女,杯中霎餘風暴與閃電」。
詩作的蒙太奇場所轉換,共有五處,除了運用視覺上物件的重疊,也借用宗教典故作嫁接。以下舉其中兩例,說明其場所跳接以及連結兩處畫面的媒介:
1. 「軍艦壽司航去,你喝一口熱茶/杯中霎餘風暴與閃電──擱下」(壽司店)跳接到下句的「杯子筷子,純熟戴起手套口罩/一列老人早脫光衣褲,向你蠕進」(老人院),借放下餐具這一動作進行轉換,運用視覺作重疊;
2. 「生活在門牆以外,而安老院/明天開始停業整頓。最後晚餐/(…)/眾口吃掉簾邊日暈,霉牆上/聖母塑像合掌中漸暗了臉色──」(老人院)跳接到「當光復照,她轉換姿勢和神情身形豐滿起來,懷抱著聖嬰」(教會)。此處的嫁接較為複雜,從老人院結業前吃的最後的頓晚餐,轉接到教會為紀念《聖經》中最後晚餐的事跡,所舉辦聚餐;同時在畫面呈現上,借老人院的聖母像與另一教會聖堂的塑像作為參照物,讓時空轉換,所以聖母塑像才會「轉換姿勢和神情」,因為在畫面漸暗與陽光復照之間,詩行所述的時空已經改變。
由此回看詩題〈迴轉〉,既指涉迴轉壽司,也是「你」人生之迴轉,為老人喂食、洗澡。其後糞污排泄物、糊狀飯菜、肥美的三文魚、聖母塑像等景物,不斷在詩作中交替,像是人世繁盛與虛弱的兩面,被作者翻來覆去,驟現在眼前。〈迴轉〉一作厚實,用詞極其濃縮,如:「朽軀」、「緩嚼」、「接啃」,加上畫面短促嫁接,營造獨特的敘事語感,與一般強調通暢易明的敘事詩,大為不同。其中一大分別,是因為周漢輝的作品雖多有真實藍本,亦以生活細節架構故事,但敘事涵接卻以想象力居多。若要勉強類比,就彷似記錄片與電影,周漢輝的詩作像後者,即便走寫實風格,也免不了營造情節。因而這種手法雖有其魅力,也並非無往不利,像何福仁評〈守山人〉一作,形容〈守〉雖是好詩,收結卻「過於戲劇性」,並指周漢輝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稍嫌意象繁密,像搖得很厲害的鏡頭,反令焦點模糊起來」14。另外,〈迴轉〉在場景的嫁接上,多使用破折號,雖意在提醒讀者,不致在層層轉移中失焦,但未免有濫用之嫌,令行句變得累贅囉嗦。
(二、)倒向回轉鏡頭:〈無傷〉15
〈無傷〉一作中,詩人把一宗樹木倒塌事件,以倒向鏡頭的方式呈現,回溯「你」在意外前的種種。把詩作的倒向時序弄清後,整首作品與現實事件的時序對應就變成:
現實中事件時序先後,1為最早,括號內為詩句對應的現實事件
5.(你死後,街燈熄滅,下了一場雨)
細雨後街燈亮起,你
也醒來,向光點了點頭
4. (你受了重傷,胸骨從皮肉露出,流血不止,在呼喚中失去呼吸──打呵欠、打噴嚏指涉呼氣和吸氣)
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
打呵欠止血,打噴嚏吹掉傷痕
3. (第二件塌樹意外發生,你被塌樹壓倒)
而樹未倒下來,你下班再路過
停住:想看幾片又一年的落葉
卻見葉子飛回枝頭,你仍守著崗位
代替在此受傷的同事:昨天也有塌樹
2.(第一件塌樹意外發生,原本看守此處的保安受了傷,工人們以電鋸鋸去樹枝,清理現場,之後下了一場雨,你代替同事看守塌樹處崗位)
工人們收拾電鋸,斷樹們一一接合自己
那麼雨水是朝天灌溉的,陽光是收成
而你正坐在管理處,面對噪音投訴
有時勸解,有時只好同怨
1.(你待業在家,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
像當保安前,待業時你總是
清早躺著聽鄰居鑽牆、敲鑿
以此概念重讀詩作,就能發現「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打呵欠止血,打噴嚏吹掉傷痕」「工人們收拾電鋸,斷樹們一一接合自己/那麼雨水是朝天灌溉的,陽光是收成」,其實是極為高超的敘事手法,詩人把倒播的鏡頭畫面,描寫得不動聲色,令讀者誤以為是正常的物理活動,即便是「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也只不過是超現實的寫法。但在詩作的結尾揭盎回轉鏡頭的概念後,前事種種就翻轉成新的景像。而詩題「無傷」,既是指把鏡頭倒播,一切意外就不曾發生,也判批城市的冷漠,在一單樹木倒塌意外後,工人們清理現場,彷彿一切無礙,然而過了不久又再次有同類意外,釀成致命死傷。〈無傷〉一作寫死亡,但筆調克制,倒轉鏡頭的寫法也拉遠了讀者與事件的距離,但仍見其中的悲憫與控訴,不落俗套,避開了周漢輝詩作中偶有累贅之嫌的缺點。
(三、)空鏡頭:〈阿門〉
空鏡頭是周漢輝詩作時有的手法,透過定鏡,任由事物演化,展示他對人間種種不動聲色的觀望。鍾國強評〈阿門〉16的空鏡頭運用,有以下說法,值得參考:
周漢輝顯然喜用鏡頭的切換來表達言外之意:向逝者―─親人、甚或至親的人(詩裡沒有明言,但如依〈姑姑〉的脈絡觀之,當可如是理解)―─道別,「你」卻沒把焦點完全放在「儀式」和「靈柩」上,而是一再「分心」:先是「凝看天花板漏滲水滴」,繼而「偷看靈柩旁的一朵水花起起滅滅」。這種貌似與逝者「疏離」的述寫,一如詩的開首寫「你」位於「末座」的「距離」,都是一種正言若反的手法:親人離世觸發的思緒與記憶、死別傷懷與往生寄盼之間的容隙,在在需要一種空間化了的時間來消化。此所以兩個穿插其間的空鏡頭,是緩慢的、悄靜的「水滴漏滲」;是「一朵水花起起滅滅」,而不是「一朵朵水花起起滅滅」。」
空鏡頭當有借物喻情、引發聯想的作用。「一朵水花起起滅滅」,自然聯想到時間之流上的人之生死。這隱喻其實稍欠新意,但配合全詩的生(嬰孩/嬰兒車)―死(靈柩/輸送帶)、開―關、昇―降等一系列關連喻象,亦能恰切地起呼應作用。17
生死議題重大而沉重,借用水滴這樣微細而輕盈的意象,不是平靜過後的舉重若輕,而是把悲痛藏得更深遂。空鏡頭在〈阿門〉作裏支撐起整首詩作,主題與技法的鋪展互相補充,但仍需提出在一些作品中,空鏡頭的出現未能起到點睛之效,反覺刻意,例如〈大尾督環保行〉寫作者帶年幼學生郊遊,敘事結構相對顯淺,以景托情,借人事流露情意,但結尾的「天空飄過第一朵雲」18,無論是營造氣氛還是連結主題,都未如〈阿門〉般引人深思,或可再斟酌。
四、結語
《光隱於塵》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你」作為第二人稱敍事,時刻與人物保持距離,但作者對「你」的生活全盤掌握,亦間有俯瞰/遠景觀察的視角,令這種第二人稱敍事已幾近是全知的上帝角度,同時又提醒我們其實對人物的遭遇無能為力。周漢輝的詩作從不避人間險惡,甚至詩中所述一宗慘劇的餘悸猶在,另一層艱苦又再掩至;然而他的作品也並非賣弄悲情,人世的苦況恆常,但暗地裏總會存有盼望。書名《光隱於塵》叫我們相信在蒙塵的世界裏,光明才是本質,但我更喜歡「只有大暗生自微光」(〈山海十四行〉)的形容,就像〈阿門〉的結尾:「雜物圍堆起一棵鳳凰木/花燄借外光點燃你的瞳仁」,平常的事態也有其光芒,縱使這「點燃」其實是呼應前文裏,輸送帶盡頭火化靈柩的烈燄。絶望與希望互為表裏,我們在日常裏思考死亡和生存,更貼合詩中的種種人事。
參考資料:
1包括青年文學獎首獎、秋螢新人詩獎、城市文學創作獎首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首獎、大學文學獎首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首獎、聯合報宗教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等。
2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162至169。
3同上註。
4同上註,頁154至161。
5同上註,頁148至153。
6同上註,頁142至147。
7宋子江編,《聲韻詩刊》(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7年4月第35期),頁7至8。
8同上註,頁20至25。
9同上註,頁9至13。
10王家琪,〈本土詩觀的角力史──從七十年代說起〉(香港:《字花》,2016年第五十九期)。
11杜家祁,〈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 ── 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
與詩風〉(香港:文學論衡第18-19期,2011)。
12黃柏熹訪,〈凝望城市的「沉默」人物——訪詩人周漢輝〉(香港:《虛詞.無形》,2019年
11月),網站: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1108.html。
13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39。
14關夢南編,《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作品集2017》(香港:白綠出版社,2018年)。
15同註13,頁34。
16同上註,頁138。
17鍾國強,〈結束與開始,天上與人間──讀周漢輝〈阿們〉〉,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150。
18同註13,頁50。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0.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周漢輝 #光隱於塵 #鏡頭
香柏木聖經 在 SWEET大好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紀愈大,就越懶得建立新關係,餐廳也是,一但遇到了真愛就擱在心裡,想不到要吃什麼的時候,就跑來這蹭飯。
.
這裡就像到人家家裡吃飯,所以店裡擺滿了木雕民藝品或是店家興趣蒐藏,侍者就老闆女兒一人顧全場,下午四點店裡滿是客人也是日常。
.
#但越不期待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生一些讓人期待的事。
.
這裡的炒飯很好吃,鑊氣滿逸,油潤又乾爽。每次點炒飯,在座位上聽到廚房裡傳來陣陣鍋鏟炒飯聲就期待的要命。
.
必點的還有煎魚卵,應該說其實我從小就很愛吃煎魚卵,但元味做得還真是好吃,乾爽飽滿,甚至還帶點空氣感,魚卵的鹹香在嘴裡纏繞,啤酒就更好喝了。朋友有痛風,每當我們又點內臟又點魚卵的時候,他都抱怨血管堵住,但手上那雙筷子還是沒停下來。
.
小捲也是,老薑扁炒,可惡明明都是家裡有的材料,在這裡吃味道就是特別香。
.
還有「 每日鮮魚 」,神奇的市場靈感與時價,端看你要 #吃巧 還是 #吃飽,吃過黑喉、紅喉,還有吃來脆口的海蛤,上次則是午仔魚,都是海釣,我還看到有人居然預定龍蝦XD
.
「 每日青菜 」也是妙,之前綠竹筍正當時就點來吃,一盤居然兩吃,一半切條清炒,尖端嫩筍則水煮輕甜,完全掌握食材最美之處。最近還在店裡吃了台灣白蘆筍,也是水嫩好吃。
------------------------------------------------
.
.
#這裡不用開瓶費,因為是老闆家裡XD 所以喝酒自在又開心,沒有冰桶,但看到我買了超商冰塊還主動拿大碗公給我裝,你說開不開心XD
.
帶過啤酒、也帶過調酒,葡萄酒在這裡開喝也是隨性,像家裡喝怎不開心。
.
想想每年十一月第三個禮拜四的薄酒萊新酒節快到了,也錯過好幾次「 拎薄酒來迺夜市 」活動,就帶了村莊級的薄酒萊 : 《 #法國喬治杜柏夫經典弗勒莉 Georges Duboeuf Fleurie Prestige 》來元味,試試林裕森老師口中 #最適合配海鮮的紅酒。
.
.
喝一口 ,酒裡的覆盆子與野草莓香氣引出番茄炒飯的甜。(《酒食聖經》上說薄酒萊跟麥當勞大麥克的蕃茄味很搭,果然不出所料。)
.
糖醋排骨的酸甜,薄酒萊絲滑的丹寧更是完全加分。
.
紅燒魚搭薄酒萊也是順,你儂我儂。
.
最後還點了煎魚卵,以為絕對會被打槍絕對有腥味,一搭起來居然也過關。
.
想不到薄酒萊能這樣的海納百川、成為台式家常菜的最佳拍檔,醬油、糖醋、海鮮、炒飯、甚至清炒蘆筍都能潤口。
.
.
.
.
#絕對不會被打槍的紅酒 vs #絕對好吃的海鮮
.
請記得來橡木桶帶上一瓶 Georges Duboeuf Fleurie Prestige 去元味坐坐,在家裡吃飯不用付錢,邊吃飯邊說好吃就是這頓的飯錢,但去元味記得付錢🥰🥰
------------------------------------------------
@橡木桶洋酒網路門市 #橡木桶洋酒
理性飲酒_喝酒不開車
香柏木聖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奧克巴將軍是大清真寺的最初設計建造者,這位第三次遠征軍的阿拉伯統帥,既是驍勇善戰、富於謀略的軍事指揮官,又是個有治國方略的總督。他意識到要治理北非這蠻荒民眾,除行政統治外,還要從精神上用宗教去教化。因此在創建開羅安之初,就決定建2個機構:清真寺和總督府。這座長135公尺,寬80公尺,院牆高4公尺的大清真寺,寺的四角設有崗樓。大清真寺由一露天庭院、叫拜樓及一群祈禱堂組成,整座建築外形為不規則長方形。大門的門樓上有禦敵設施。走進大清真寺果然氣派非凡!廣場以大理石鋪地,三面由300根石柱頂托的拱形長廊環抱,不愧是穆斯林西部世界最古老的寺院,也是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大殿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門,木材是從黎巴嫩來的香柏,這是古代聖經世界中最出名的外銷奢侈品之一。殿正門入口處聳立著仿波斯建築風格的圓頂。天花板掛著威尼斯吊燈,地上鋪著地毯和草席供穆斯林跪地誦經。大殿內可容3千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千人同時禮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da_7zb6aL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ugwPjyeba6HjuCy1t01jDK7qikQ)
香柏木聖經 在 香柏木福音頻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請大家按"影片" 或"播放清單" 就可以收看到香柏木福音頻道"一節一節讀聖經" 以及"真理建造課程" ... <看更多>
香柏木聖經 在 「佳美的樹木,就是黎巴嫩的香柏樹,是耶和華所栽種的,都滿 ... 的推薦與評價
在聖經當中,有許多地方寫到香柏樹這種樹木,撒母耳記、列王紀和歷代志中經常提及「黎巴嫩的香柏木」,常常用來象徵莊嚴、有力、高貴、雄壯、巍峨和宏偉等印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