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監會調查7.21報告中,提及一份「得元朗得天下」的網上文宣,稱「有人呼籲在7月21日在元朗舉行公眾集會」。然而相關文宣一直於網上被指屬謠言。偵查團體與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合作,在社交媒體數據庫搜尋發現,「得元朗得天下」文宣最先於一個叫「風中微塵」的微博帳號率先發布,時間為2019年7月18日13:12時發布。廿分鐘後,再有人於「保衛香港運動」建制公開群組發同一張圖。而「風中微塵」曾接受新華社訪問,自稱是一名「警嫂」。
另外,團隊又發現7.21當日,激進建制組織「珍惜群組」召集人李璧而,曾在元朗帶頭與白衣人遊行。另外,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前競選義工黃四川、十八鄉鄉委會主席程振明、十八鄉鄉委會前主席梁福元、屏山鄉委會前主席曾樹和,都曾在7.21事發前,曾到7.21現場之一鳳攸北街出現。記者曾向他們求證,但都未得到正面回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孫中山史蹟徑是一條位於香港中西區的步行徑,由中西區區議會在1996年設立,藉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由於一直沒有統一的識別系統,遊人難以穿梭其中。為配合於2006年落成的孫中山紀念館,中西區區議會連同建築署、旅遊事務署斥資四百萬元修葺史蹟徑。翻新後的史蹟徑以香港大學為起點,沿般咸道至德己立街...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在 吳文遠 Avery 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唔該即刻拉咗啲真正煽動暴力人士
【前港台團隊再查7.21事件】
【揭「得元朗得天下」謠言來源 「珍惜群組」召集人當日現元朗】
//警監會調查7.21報告中,提及一份「得元朗得天下」的網上文宣,稱「有人呼籲在7月21日在元朗舉行公眾集會」。然而相關文宣一直於網上被指屬謠言。//
//偵查團體與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合作,在社交媒體數據庫搜尋發現,「得元朗得天下」文宣最先於一個叫「風中微塵」的微博帳號率先發布,時間為2019年7月18日13:12時發布。廿分鐘後,再有人於「保衛香港運動」建制公開群組發同一張圖。而「風中微塵」曾接受新華社訪問,自稱是一名「警嫂」。
另外,團隊又發現7.21當日,激進建制組織「珍惜群組」召集人李璧而,曾在元朗帶頭與白衣人遊行。另外,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前競選義工黃四川、十八鄉鄉委會主席程振明、十八鄉鄉委會前主席梁福元、屏山鄉委會前主席曾樹和,都曾在7.21事發前,曾到7.21現場之一鳳攸北街出現。記者曾向他們求證,但都未得到正面回應。//
#七二一
#鏗鏘集
#鄭思思
#蔡玉玲
#得元朗得天下
#李璧而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立場》真係好勁,呢一輯係延續《鏗鏘集》的能量,不單繼續追尋真相,更讓香港人再次感受到宦官掌權前的港台,那份堅守真相的力量依然存在。
這輯有 21 分鐘,最正係聯同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分析 SNS 資料,再睇到建制派點樣無恥地散佈假消息,企圖鼓吹建制者行暴,並把暴行合理化。
// 《立場新聞》獲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協助,透過中心的社交媒體數據庫分析,搜索包括連登、高登等多個討論區,以及超過十萬個微博帳戶、數以千計 Facebook 專頁、IG 帳戶、Telegram 頻道發布的歷史內容。
我們使用元朗及「得元朗得天下」圖逆向搜尋,結果發現 7.16 後有網民在連登討論區提出「光復元朗」,但並沒有提出在 7.21 進行、亦沒有相關文宣,主流聲音更強調要先集中 7.21 的港島區遊行。
數據庫第一次出現 7.21 元朗集會消息及「得元朗得天下」圖,是源自一個叫「風中微塵」的微博帳戶。這位「風中微塵」曾接受新華社訪問,自稱「香港警嫂」,我們透過微博向她查詢,但一直未有回覆。
「風中微塵」出帖後不夠 30 分鐘,有關消息開始在 Facebook 建制公開群組出現,更有建制網民附加「元朗一眾鄉紳恭候你們」的圖片。 //
追查的紀錄片段有 21 分鐘長,邊看邊感動。感動的原因,是因為知道要堅持真相的人,即使被打壓,被滅聲,但最終也會轉移不同崗位,繼續堅守真相!
希望《立場》會拍更多長片!
(另外《立場》近排開了 podcast,好聽。)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7%B9%BC%E7%BA%8C%E8%BF%BD%E5%B0%8B-721-%E5%A4%A7%E6%95%B8%E6%93%9A%E5%9B%9E%E6%BA%AF%E5%8F%AF%E7%96%91%E6%96%87%E5%AE%A3-%E9%96%89%E8%B7%AF%E9%9B%BB%E8%A6%96%E5%AE%9A%E6%A0%BC%E8%9B%9B%E7%B5%B2%E9%A6%AC%E8%BF%B9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孫中山史蹟徑是一條位於香港中西區的步行徑,由中西區區議會在1996年設立,藉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由於一直沒有統一的識別系統,遊人難以穿梭其中。為配合於2006年落成的孫中山紀念館,中西區區議會連同建築署、旅遊事務署斥資四百萬元修葺史蹟徑。翻新後的史蹟徑以香港大學為起點,沿般咸道至德己立街為終點,全長共3.3公里,行畢全程需時120分鐘。景點則由13個增至15個,新增景點分別是第一景點的香港大學,它前身為香港西醫書院,是孫中山來港時學醫的地方,大學正門設立展板,介紹孫中山與港大的關係。將孫中山生前在香港活動過的地點串連起來,包括他在香港讀書、做禮拜、居住及與革命黨人聚會的地方,以突出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目的使公眾緬懷孫中山的足跡之餘,能對他的革命思想及愛國情操有更多認識,從而亦加深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史蹟徑原名「中山史蹟徑」,為配合孫中山紀念館啟用而更名。
香港大學前身爲倫敦傳道會創辦的香港西醫學堂,當年商人摩地籌款一百三十萬港元,聘請李•柯倫治建築事務所設計,奠基於1910年3月16日,1912年創校,盧押港督主持掲幕,並作首任監督。共收學生七十二人,工科卅一人,醫科廿一人,文科廿人。「陸佑堂」主樓爲「文藝復興式」設計,樓高三層,頂樓部左右各有小塔,中爲鐘樓。中間有四個院子,U字形迴廊環繞着課室及辦公室。「陸佑堂」本是指大禮堂,並不是主樓全部。現大學部除了「陸佑堂」還保留外,其他很多舊式建築物都已一一拆卸,擴建新的校舍。梅堂及儀禮堂 位於香港大學內,是香港的歷史建築物,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本來有三幢,作為宿舍。於1969年,此三幢樓,盧迦翼、梅翼及儀禮翼宿舍,合併名為「明原堂」。現存只餘兩幢建築物,改稱「梅堂」及「儀禮堂」,用作「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通識教育及寫字樓等。此宿舍門前,設有「月明泉」噴水池,是由李嘉誠為紀念其夫人莊月明而捐款設立。小說家張愛玲寄宿港大時,曾生活於此。日治時期被日軍佔用。台灣作家龍應台也曾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