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內看真實世界,用三大方法:反轉、放小、放大
最近跟香港朋友談起中國牆內消息一事,說消息封鎖嚴重,我倒是想起很多年前,有一位身處中國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在牆內也可以看到真實的新聞,只要反著去看,就能幾乎瞭解全局了。」
而在中國的輿論系統,不論是對外還是對內,由於有官方鼓動,必須適當地方放大,適當地方放小。例如平台禁制某類聲音,所以當你看到異見的聲音,就要在印象上放大百倍,才能反映較符合實情的輿論。又例如政權有計劃地操控對外對內的宣傳,所以在臉書上看到小粉紅,也要壓小百倍(或以上),才能知道實際的民意。
有關反著去讀新聞的方法,以中國外交部在 2020 年 7 月發表的一篇萬四字長文為例,該文題為《關於涉華人權問題的各種及事實真相 》,看這種文章,只要看小標題已經知道中國的政事。
當中列舉 36 個所謂的「謬誤」,其中「7」提到,「涉港國安立法是中國中央政府單方面強加於香港」,中國外交部辯解是:「基本法第23條授權香港……自行立法,但回歸近23年來,由於反中亂港勢力和外部敵對勢力的極力阻撓、乾擾……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面臨嚴峻局面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既有權力也有責任及時填補漏洞、彌補缺失。」
讀來讀去,好像就是證明瞭中國中央政府把國安法單方面強加於香港,那又何以稱之為「謬誤」?
還有「8:中方未就涉港國安立法與香港民眾進行有意義協商,有關立法沒有民意基礎。」,其辯解也真的一如所料,套用上由建制派發起的「撐國安立法聯合陣線」的發水聯署作為理據,聽起來也覺可笑。「香港各界代表第一時間表達支持態度。近300萬港人聯署『撐國安立法』簽名行動,超過128萬港人參與『反美國等外部勢力乾預』網上聯署。」
另一例子是「14:中國拘留李文亮醫生等『吹哨人』」,然後又說「李文亮是眼科醫生,不是『吹哨人』,沒有被拘留。」直頭是昨天的我打倒今天的我又一見證。
中交部《聲明》大篇幅提及香港、武漢肺炎、新疆等,但沒有提及西藏。
大家就一起看看,由華大媽同事整理的 2020 年年中的中國大事回顧,以是是《關於涉華人權問題的各種謬論及事實真相》,由中國外交部發表,長文可見於: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794112.shtml (文章日期為 2020 年 7 月 2 日)
1:涉港國安立法將破壞香港居民人權和基本自由,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2:涉港國安立法可能列入定義模糊的罪行,並被中國國家安全機關濫用以壓制民眾。
3:涉港國安立法令在港外國企業難以依照《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履行尊重人權責任。
4:香港警察過度使用武力而不受懲處(包括使用化學制劑對付抗議者、在警察局對女抗議者實施性騷擾和侵犯、騷擾醫療工作者等)。
5:中國政府鎮壓香港的抗議活動和民主宣傳。
6:涉港國安立法違反中方在《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承諾和義務。
7:涉港國安立法是中國中央政府單方面強加於香港。
8:中方未就涉港國安立法與香港民眾進行有意義協商,有關立法沒有民意基礎。
9:涉港國安立法意味著「一國兩制」終結,剝奪了香港高度自治權。
10:涉港國安立法危及香港繁榮穩定。
11:中國試圖掩蓋疫情,導致疫情擴散蔓延,全球超過一千萬人感染病毒。
12:武漢採取「封城」的強制措施控制疫情,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
1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政府報復在網上行使言論自由權的記者和醫務工作人員,導致信息不透明。
14:中國拘留李文亮醫生等「吹哨人」。
15:中國借疫情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大規模監測,侵犯公民隱私權。
16:新疆教培中心是「集中營」,關押了超過100萬維吾爾族人。
17:新疆教培中心對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進行「政治灌輸和恐嚇」。
18:教培中心條件惡劣、醫療設施缺乏,學員被強迫政治教化,遭受酷刑,宗教習俗、語言自由等權利被剝奪。
19:新疆大規模拘留營中的被拘留者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外國永久居民。
20:新疆嚴厲打擊暴恐活動專項行動是以打擊恐怖主義為藉口鎮壓少數民族。
21:中方以反恐、去極端化鬥爭為由,限制新疆維吾爾族人的通訊、行動自由等權利。
22:新疆大規模監控當地少數民族。
23:新疆存在針對少數民族的大規模強迫勞動現象。
24:新疆大規模拆除清真寺。
26:新疆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是為了監視新疆少數民族。
27:新疆政府把維吾爾族孩子強制送進寄宿制學校。「強迫」他們與父母分離。
28: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人及其他少數民族實施強制絕育、墮胎和計劃生育。
29:中國政府殘酷鎮壓「穆斯林」,是二戰以來從未見過的侵犯人權行為。
30:中國政府利用新冠病毒「消滅」穆斯林。
31:境外一些媒體和社交平台有「尋人貼」,海外維吾爾人稱自己在新疆的「親人」「朋友」「失聯」「失蹤」。
32:「中國以拒絕換發護照為武器,迫使海外維吾爾人回國接受法外拘留或監禁」。
33:《墨玉名單:關於中國在新疆拘留運動的剖析》研究報告。
34:熱比婭的30名親屬未經審判被關押。
35:甫爾海提·教待提、艾拉帕提·艾爾肯和早木熱·達吾提等所謂「活躍人士」家人「遭到騷擾、監禁或者任意拘押」。
36:木他力甫·努爾麥麥提從教培中心獲釋9天後死亡。維吾爾族著名作家努爾買買提·托合提在拘留營死亡。沙依拉古麗逃離中國前在拘留營看到有人遭受酷刑。維吾爾音樂家和詩人艾依提被判處八年監禁,在服刑的第二年死亡。
37:漫畫《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維吾爾女子的證詞》講述新疆維族女子米日古麗·圖爾蓀從教培中心出逃的經歷,自稱在關押期間目睹9名女子死亡,還稱其弟在教培中心被虐待死亡。
香港居民的義務例子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戴麟趾的「香港的現況與前途」》東講西讀
香港的前途會如何?五十年前的人如何看香港的未來?這是前港督戴麟趾爵士於1971年卸任後於夏威夷講學的講詞,內容包含了他對當時香港的看法與分析,以及香港與中國的關係。
從文中可以看得到,他與大部份港督一樣,當坐在其港督的位置上,他們都必然把香港的利益放在首位。
以下為部份節錄:
>>談到當時香港在國際上的經濟實力:
• 我們雖然是如此之小,然而我們卻是世界上第十八貿易地區,而在世界出口方面,更排名第八。
>>談到中國的敵意與捍衛主權:
• 我們得與中國相處,雖然這一個中國認為所有香港的地方都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個中國現時對我們大多數人持為可貴的價值觀充滿敵意。掩飾這種情形,並不是件好事。而香港正是要在此種情形下,並無選擇餘地,盡力來保留它自己的自由與主權。
• 香港不會做任何愚蠢和與中國合法權益有衝突的事,但在同時,也不允許她自己被人毫無理由地推著走。
>>談到在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重建香港:
• 以一個廿六年前尚是個廢墟的城市的基礎上,應付這龐大而又快速的人口增長,真在是一件艱巨的工作,但我們總算在主要需求方面都達到了。
• 現在諸位可能要問,我們是怎樣取得這些成就,又提供了如許多的就業機會,並為政府的收支供應了歲收?我們完全是依靠自己來達到的,是香港自己的歲收,幾乎是完全沒有接受外來的支持。
在這點上,我需要提醒諸位一點,在英國的制度之下,附屬的地區在任何意義上,都不算是英國的一個省份,而是有其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法律和財政安排等的。
但公道地說,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通過其志願機構的援助,已認識到我們一直來獨力所處理的是件國際性問題,故給了我們某種程度上令人很感激的幫助。
>>談到香港民主化的阻礙:
• 但第一個原因是,中國已很明顯地讓我們知道,它不會願意見到一個走向代議制度或內部自治的政府的香港。這裡面當然包含了許多原因,但概括言之,可用一句話說出來,誠如各位所知,中國不會接受所謂「兩個中國」的情形。那麼她當然更不會接受「三個中國」,讓香港與中國和台灣鼎足而三了。
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香港不是如政治那樣處於現今這個位置,她可能在卅年前已經獨立了。
• 在卅萬至四十萬有資格在市政局選舉中登記的成年人,祗有三萬四千人登記,其中許多還是非中國人,而祗有約八千人正式投票,其他對此毫不感興趣。
>>談到民生:
• 香港為廣大數目的人民在法律的前題下提供了一個希主與自由的避難所。
從一個荒蕪城市的難礎上,它使人民從貧困提升至一比較富裕和安全的環境,並為他們富有自尊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需要。
而在這些方面,它每天都在進步。
>>談到小國生存之道:
… 讓我提醒諸位,歷史上有許多小國長久存在於強鄰之間的例子,祗因為有了他們,對大家都有好處。
>>談到英國的責任:
• 但最後,為什麼我們英國人仍留在香港呢?我們的存在產生了些什麼呢?隨便過去的原因是為了什麼,但現今我們之在那裡,坦白地說,不是為了商業或帝國主義者的所謂利益,因為它們肯定是不存在的。我們在那裡是因為我們提供了保護 — 經濟或政治的保護,直接的或間接的 — 給一數目龐大的居民。
祇要他們仍然需要我們在那裡 — 他們基本上確實如此 — 我們有十分強烈的道義上的義務留在那裡,直至香港人民找到了另一方案而叫我們走的時候為止。
--------------------------------------
PS. 在家整理史料時無意中重拾這份講詞,我認為在今天這個終共港共劣質殖民統治期間,這很適合讓大家對比當年的所謂「殖民地」與今天的所謂「特別行政區」,誰的統治更像殖民地。當你看到更多不同的香港歷史史料,當你認識更多香港歷史,你就會發現,二次大戰後的香港管治模式,是以一個近似獨立國家一樣的方式去管治。知否當年英國殖民地部如何稱呼香港?香港共和國。
香港居民的義務例子 在 林家興 Alfred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國民黨的黨名「維持現狀」才能「改變未來」】
-
「為什麼陳根德跟丁守中會是同一個黨?」友人問。
-
-
這是個一時之間很難回答的問題,我相信大家在國民黨內一定也能想到更加反差的組合。你可能會說,一個黨的成員五湖四海,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構成要件,這自是當然,那請你告訴我把上述組合的兩個人,包括你腦海裡想到的那個組合,真正凝聚、連結在一起的象徵或價值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說「中華民國」,但這過於表面,還不夠深入核心。君不見現在綠營也拿起國旗、轉彎承認九二共識(會談)?更別說親、新等泛藍政黨,誰不認同中華民國?(搖旗)
-
-
先給答案,我不支持中國國民黨改名。
因為這不是符合支持者情感、邏輯與歷史正確方向的選擇。中國國民黨應該要在維持本名的情況下,直面自己過去的功過、找回曾經值得奮鬥的價值並轉化為當前臺灣社會政治新浪潮與海外自由派都能接受的論述,這個黨才有未來。如果唾棄自己,以為單純改名就可以和過去一刀兩斷,重新出發,這樣的黨,又怎麼可能不被人唾棄?(即便要透過改名而達到價值昇華重新出發的可能並不是零,容後再敘。)
-
-
今年是張雨生逝世十九週年,也是他的五十歲冥誕。新世代(此指約20歲以下)的年輕人知道張雨生的人可能不多了,大抵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天天想你〉,有在玩吉他的大概還彈唱過〈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政大吉他社社歌),關心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可能還會知道〈沒有煙抽的日子〉,這是當年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在1989年所發表的新詩,後由張雨生譜曲而成。但很少人知道,張雨生還有一首在軍中寫就,描寫父親的印象,闡述外省第一代在鄉愁與失根之間掙扎、在臺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從疏離到理解父親想望的歌曲,叫做〈心底的中國〉https://goo.gl/TuCm1q,建議搭配本文服用。
-
-
為什麼要談張雨生和這首歌?從張雨生本身的人生故事和這首歌要表達的意義,你可以快速地理解中國國民黨今天在臺灣的困境,如果你是屬於這個族群或瞭解這個族群的歷史記憶者,想必更加能感同身受。這首已是1992、將近24年前的歌了,但中國國民黨的認同困境,早在1992年以前就開始,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註定。
-
-
我早就想談談這件事,遠因是起於我在這五年來進入這個黨後所面臨到理想、歷史與現實的糾結,無法使我將心中的中國國民黨和待了近五年的這個地方完全重合;近因當然是零一一六的大敗,使談清楚「中國國民黨究竟是什麼」這件事產生了更加急迫的需要,更沒想到這件事會在昨天突然成為引發大家討論的話題。原本昨晚便想分享看法,在下午與晚上分別與幾位老中青好友淺問、深談與模擬激辯後,回到家已是午夜,想想乾脆就來「禮失求諸野」,問問大家的看法,也實踐我希望有更多公開討論以求思想火花激盪的初衷。
-
-
許多人批評,改名是形式主義的作為,該找回的是黨的思想、信仰、路線與價值,我當然明白,也再同意不過,因為這正是我選擇以「改名」為切入點來談的原因。其目的不在於「推動改名」,而是透過「討論改名」,釐清本名存在的意義,並在為本名尋回過往美好價值的同時,提出足以面對未來的新論述。要解決這個與臺灣淵源超過百年,扎根七十年的政黨,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找到未來的大哉問。
-
-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命名(naming),就是創造符號,反映權力的支配與佔有,縱觀政治史,無處不是代表權力流變的符號。
-
-
故我認為,透過討論改名:
-
-
一、先談清楚政治上的意識型態問題(民族主義:國族與兩岸),定義自己,清理內部支持者迷失與外部反對者攻訐的戰場,重新凝聚與召喚真正「因為理念而支持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改造黨員結構,才可能找到方向。如果只是覺得國民黨背負右傾財團化的標籤而突然說要改走左派路線,缺乏符合歷史連結的論述與支持者,這個外界認為上層充斥權貴買辦、下層價值分裂的黨撐得起什麼樣的左派路線?
-
-
二、改造黨員結構,產生有益思想辯論的土壤後,才能繼而有效開展對社經政策路線的規劃與社會結構願景的建立等重建工程(民生主義:社經發展與分配);對內推動黨自身的結構改革、對外扮演負責任的在野黨,在推動國家政體、選制、公民權利、進步議題上有所貢獻,達到深化臺灣民主的目標(民權主義:政體、政制與人民權利義務之維繫與發展)。
-
-
討論「改名」問題,確實有流於虛無、紙上談兵而忽略現實問題(黨產、政策議題、選舉經營)的危險,但帶著充滿一群「金錢黨員」的黨(王立,2016)去談左派路線、社會改革及進步議題,無異事倍功半,更可能遭到保守勢力反撲而全軍皆沒。穿著西裝改西裝,是不得不的現實困境,但質料不好,遲早要多費針線手腳。
-
-
回到「改名」,「中國」國民黨要不要改,要不要處理?怎麼處理?
長久以來,有一種來自反國民黨陣營的命題是這樣的:
-
-
「對臺灣來說,中國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不是本土政權。」
-
-
反國民黨陣營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建構了一套:
1、順應歷史發展脈動(臺灣在政治上與大陸的日漸分離與差異化);
2、符合當前領土格局(臺灣命運共同體);
3、提供未來願景(臺灣獨立建立臺灣人的新國家);
這套「過去、現在、未來」三位一體的國族論述,同時處理了臺灣自身角色定位與面對大陸的關係的再造,進而改變了在中華民國治權範圍內的臺灣居民、尤其是新世代的國族認同,重新劃分了那道「我者」與「他者」的界線。
-
-
這個論述能夠成功,不在於它是多麼牢不可破,而在於隨著時移勢易,大環境的不利,讓國民黨自己也越來越相信這套論述並感到害怕,而努力想要破解它,但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在歷史造就的地緣格局(國共內戰、冷戰)之殘餘、選民板塊因世代變遷鬆動以及兩岸經過六十多年各自發展並鞏固差異的情勢約制之下,中國國民黨原本立基於中國大陸的意識型態逐漸被解構,代表全中國法統的萬年國大被迫改選就是一個最具象徵性的例子(雖然我也認為該改,但從我的立場出發自然會將重點放在反映民意,而不是反中華民國)。解構的發生與動能的累積,除了外在環境發生改變,很大的問題在於中國國民黨近二十年來在相信了這套論述邏輯的同時,卻又提不出長久有效的意識型態轉型論述。
-
-
在地化並不是錯誤,但持續往本土移動的同時,在原本的中國(ROC)認同面對內(綠)外(紅)交逼的狀況下,國民黨的選擇是繼續往本土移動,卻未能夠達成某種平衡,帶來最大的副作用是流失堅持原本中國(ROC)國族認同的群眾,新黨的出走是最明顯的範例,也是國民黨近三十年來少數有意義的路線之爭而不是山頭間的權力鬥爭;親民黨的離開在外界普遍來看,則主要是牽涉到當年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跟意識型態的路線鬥爭沒什麼太大關係,這也是後來大部輕易回到國民黨的主因,因為沒什麼非堅持不可的大義(近來倒是晚節有保)。
-
-
國民黨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處理「中國」與「臺灣」的關係,以建立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正當性(有人認為這句等於我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沒有正當性,但即便是本土政黨,要執政一樣需要一套正當性論述,獨立建國同理),更麻煩的是,這個「中國」不單指中華民國,更逐漸在不同脈絡和語境下抽換詞面,變成了指涉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加了國民黨解決問題的困難度。其實國民黨一直有在試著處理,也並不是不願意使用「臺灣」作為政治認同的符碼:
-
-
從蔣經國自我表述的「我也是臺灣人」、政策上的「催台青」;
到李登輝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這邊注意,李使用「中原」這個暗示中國正統的符碼,將地理上的台灣作為文化上的中華中心,進而打造政治上足以結合的認同,持平對事而論,我認為是順應時勢演變的成功範例,如果能堅持,即使放到今天都有可為);
馬總統當年競選臺北市長時的「新臺灣人」,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時的「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競選第二任時的「台灣加油讚」、「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此項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處理方式,雖然將國與家分開表述,但「國家」一詞又可同時結合政治上的國家與地理上的家園所在這兩個概念,透過「家」的表述,更多了一點溫度)等;
到朱立倫市長擔任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時提出的「One Taiwan」,訴求一個多元、包容、團結的臺灣。
-
-
雖然可以看出國民黨對於解決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但就效果來說,已經不是有沒有做、做得不夠的問題,而是如何再次提出「可信、可行、有效」的新論述,不再是單純將這兩個符號放在一起或用「臺灣」取代「中國」那麼簡單了。重點在於,形成連結的「價值基礎」在哪裡?而這個價值基礎產生的論述,必須具備從「歷史而來的連結正當性」、「符合現狀的合理性」、「提供值得奮鬥的未來美好願景」等三個條件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中國國民黨」沒有要改名拿掉「中國」,那怎麼處理這個「中國」,就是面對當前臺灣內部認同板塊已經完全翻轉後,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
-
順帶一提,國民黨這兩三年以來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處理得最成功的文宣,就是【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的十二個小故事】:http://goo.gl/l4mTCB,擺出十二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與有溫度的故事,告訴你中國國民黨其實與臺灣的淵源不但超過百年,中華民國的誕生與臺灣也密不可分,看得我當時是大呼過癮。
-
-
既然有人提出要討論改名了,我們就來看看昨天我舉例與大家比較認真給出的一些選項:
-
-
❂臺灣國民黨:
我印象中最早出現是從媒體跟政論節目總是喜歡煽動所謂的國民黨本土派出走所創造出來的,但其實目前真的有這個政黨:https://goo.gl/Z1KKw5。另,改成臺灣並不等於就是本土化,通常人取名字都是缺什麼才叫什麼,中國共產黨現在共產嗎?民主ㄐㄧ…(被鎖喉拉走)。如果改成臺灣國民黨,源自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光榮都將不復存在,包括革命建國、北伐統一、黃金十年、抗戰衛國、力行共和憲政等等。國父臨終前說的是什麼?想想就知道如果改名為臺灣國民黨,價值與論述的建立將會非常困難,一個沒有國父孫中山跟三民主義的國民黨是什麼?對臺灣社會來說,要支持進步的本土政黨,我幹嘛不選時代力量要選你呢?
-
-
❂國民黨:
有些人支持這一項,目前看到唯一提出的論述是來自於恢復宋教仁的國民黨(楊偉中,2016)。當年這個國民黨是民國元年時,同盟會和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等五個政團一致同意合併,並宣言:「共和之制,國民為國主體,吾人於使人不忘其義,故顏其名曰國民黨。」而成立。有歷史連結,情感上還可接受,也存在去除「中國」與「臺灣」之辯的功能性,具備填塞未來可能性的的容量,是目前最有競爭力的選項。但其想解決的問題也反倒是最困難之處,對許多支持者來說,去掉「中國」這個舉動,除了抹殺他們對於中國文化與正統中國(中華民國)的情感與認同(那正是在無論治理成績之外,他們死忠支持中國國民黨的原因),更代表向反國民黨陣營的論述投降的屈辱之舉。即便不是「士可殺,不可辱」的深藍支持者,一般人也很難接受。
-
-
❂中華國民黨:
把「中國」改為「中華」,好處在於脫離當前「中國」幾乎代表「PRC」的問題糾結,乾脆放手與一搏,爭取將視野提高望向後主權時代(范疇,2014)更大的價值內涵,以軟性、無形的「文化」認同取代西伐利亞式( Westphalia)的民族國家認同,以自身的文化相對優勢建立政治正當性,更可超脫地域的束縛連結港澳、美加、新加坡甚至大馬等華人聚集地的自由派與憲政民主派,將自己和中國共產黨放入一個對己方有優勢的軸線上進一步差異化,不失為積極進取之舉。但我看目前是沒人有這種閒情逸緻、氣魄跟眼光。
-
-
❂福建國民黨:
這是一個朋友跟我提起的網路惡搞,起自網友說國民黨輸到只剩馬祖,乾脆改名福建國民黨。我想,這個邏輯跟臺灣國民黨差不到哪裡去。認同土地,為熱愛的土地努力當然可以,但如果改名的動機向量是根基於領土的範圍而不是該片土地代表的價值,這樣的政黨格局也太狹小。
-
-
❂中華民國國民黨:
主要應是立基於進一步講清楚「中國」內涵的動機,明確化「為中華民國奮鬥」的願景。不過,世界各國似乎沒有把正式國名放在政黨名內的政黨?在我的感覺,這個改法最大的問題,不是它很糟糕,而是平淡,平淡到令人覺得多此一舉。除非進一步提出「中華民國」的內涵與願景是什麼。
-
-
我不支持改名,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板友們也相當聰明,舉出了很多實際的理由來反對,包括搞錯重點、自陷困境、流失支持者、難道綠營就不會追殺等等,我們來參考一下這份具體的表述:
-
「試著換位思考:對不支持國民黨的人來說,改不改名,與我無關;改了名其他什麼都不改,就開始支持國民黨?不可能。對他們來說,真正有效的討論要嘛是別的實質議題;要嘛是改名議題加上國族與兩岸路線討論然後加上形象整體工程再加上實踐的檢驗,否則注定淪為空議題。如果問藍營的朋友們,『各位反對最力的政黨叫民主進步黨,你覺得她足夠民主,足夠進步了嗎?』我相信各位可以得到類似結論。」(Wei Yin,2016)
-
-
再來談談❂中國國民黨如果保留本名,那又該怎麼處理「中國結」?
-
-
過去國民黨除了在「外來/本土」這個命題上無法止血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大、完全是核心價值的品牌戰場被放棄或是呈現無效狀態。那就是:
「自由民主/保守威權」
堪稱國民黨過去近三十年以來最大的敗筆,我個人認為甚至比「外來/本土」還嚴重。國民黨會輸給民進黨/反國民黨陣營,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國民黨儘管推動解嚴,開放黨禁、報禁,依然撕不掉保守、威權的標籤,無限期承擔一黨專制的原罪。這些Credit只留存於蔣經國與李登輝等被認為或英明或本土的「強人意志」上,並沒有增添於國民黨的功勞簿(也有人會認為連還以前的負債都不夠,打你剛好而已)。而新時代的民主與自由面向的議題呈現在各個領域,包括人權、媒體壟斷、居住正義、民主決策程序、開放政府、「中國民主化」等等。在這些議題中,國民黨有些並非沒有努力,但面對一個比你更自由開放進步的競爭對手,你在政治光譜上就依然被定位為那個相對保守威權僵化的「Grand Old Party」。
-
-
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革命黨的志士們是為了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共和國,才願意前仆後繼地在我們剛成年左右的年紀去死,只為了明天同胞起床能夠生活在一個更有自由與尊嚴的國家。這種精神直到現在,還是很多我接觸到的年輕世代願意認同國民黨的原因,但這個黨的上層結構與整體方向,早已不是銳意奮進的革命黨,而是保守、穩定的執政黨。這對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穩定發展來說沒有不好,但在政治上面臨中共與反國民黨陣營內外進逼的鬥爭時,這種安穩求生的心態,使國民黨忽略了進取深耕與發展這個世代的自己在民主、自由層面上的論述與使其成為黨的主要形象,國民黨並不是在這個政治戰場中奮鬥而落敗,而是除了少數人,全黨上下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有這個戰場。想想慈禧太后、北洋海軍、地方督撫與日本之間的關係,你就知道甲午之敗並非冤枉的偶然,而是自找的必然。
-
-
相較於1989年,全國同胞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前的全國大合唱與血書明志,今天,哪個國民黨人會持續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當年與另一位朋友參加紀念六四的學生工作團隊,近20人只有我和她是國民黨)或是持續聲援大陸人權與為香港爭取普選發聲?從上到下只有一個,那個人叫馬英九。但僅靠馬總統一個人談六四、聲援大陸人權、支持陸生健保(這個議題因為牽涉到立法,相對來說比較是讓外界感覺國民黨有在整體投入推動的,來「華」的陸生小夥伴們,真是對不起你們...),很難扭轉整個黨相對於民進黨來說的形象分野。當這個黨充滿了許多在大陸有利益往來的「金錢黨員」,你怎能指望他會去關心黑牢下獄的記者與律師?補充一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不是仇富,仇的是「不義而富,為富不仁」!中國國民黨曾經是理念與道義的結合,如今卻很有可能只是利益的集合罷了。
-
「當年,他們把大陸搞垮了, 我們還可以退到台灣, 但是如果今天,他們把台灣也搞垮了, 我們還可以退到哪裡去?」──《黑金》,1997。
-
-
回到定位問題,檢視歷史,
1911年辛亥革命建國,是「中華民國在大陸」;
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臺灣,是「中華民國在大陸與臺灣」;
1949年渡海來臺,是「中華民國到臺灣」;
有人說,現在是「中華民國是臺灣」,
姑且不論憲法尚未放棄大陸,你把外島跟南海群島放哪?
-
-
對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來說,中國大陸是文化與歷史情感上的「根」,而臺灣則是立足發展的「本」,根本相結合,才站得穩。更何況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在臺灣扎根已超過七十年,臺灣無論在思想、文化、政治、社會各個層面,也早已成為這個黨和這個國家重要的「根」,讓它們更加多元繁盛。只有接受與融入臺灣意識,同時又不失根,中國國民黨才有可能在找回自己之後,對臺灣這塊土地產生正面的意義。
-
-
(今晨有板友提醒我臺獨與臺灣意識的不同,這我瞭解。因為這又是另外一個大命題,故在本文先略過不展。昨晚在看資料時,我認為在處理這兩個概念上表述得最好的是宋楚瑜:「台灣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認同台灣人跟地的一種情感,“台獨”是要把中國從中國大陸徹底的去割裂的一種企圖。」(宋楚瑜,2005),而在努力在地化的同時,卻又有部份人把臺灣意識當成臺獨追打,這當然又是另一個國民黨,或說泛藍陣營未能成功之處。)
-
-
故我主張,在不拿掉「中國」的前提下,中國國民黨應該重新建立立足臺灣、胸懷大陸的態度與精神,定位當下的狀態為
「中華民國在臺灣」,
在階段與方向上取法《國統綱領》的精神,推動兩岸交流往民主自由及政治制度層面改革方向走,而不是「只經不政」地強調賺錢(蘇起就曾經批評過國民黨對於和平紅利的論述只有經濟層面相當失敗)。當年大陸經濟改革,臺灣明裡暗裡主動被動出了不少力。如今臺灣已經第三次政黨輪替,民主成就舉世稱羨,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只要找到對的球路,仍然具有發球權,何需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民主臺灣,自由中國」
(堅守現在的民主臺灣,追求未來的自由中國)
-
統不統一,誰統誰,這個可以先放一邊。但是推動中國大陸逐漸從一黨集權專政走向威權再到憲政民主,應是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下一步可以做的事情。透過強化、捍衛目前民主的臺灣,結合港澳與海外的自由派,爭取在未來成為協助中國大陸推動政治改革的基地。在做法內容上,這個主張在民進黨內部其實也有人支持(雖然是在兩國類似兄弟之邦的前提下),也因此讓民進黨有效吸納一批來臺陸生、海外民運人士。如果中國國民黨竟然放棄自己這個具有歷史正當性、擴展當下支持度與提供未來理想願景的品牌價值,難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請參考〈「臺灣」與「中華民國」戰略價值的分別〉http://goo.gl/Z47vFh)
-
-
透過提出進步論述與價值,找到理念型黨員,才有可能在國族與兩岸以及其他社經政策上進行有意義的價值倡議與論辯過程,形成政策路線,再來才是培育青年之類的枝節問題,國民黨即使到現在,在各地從來都不缺優秀青年,只是缺乏能夠凝聚他們的認同,而能夠發揮的舞台又稍微擠了些。
-
-
改名無法結束過去,而是徹底失根的開始,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往榮辱,找到足以立基的價值,才能抬頭挺胸往前走。認同沒有對錯,既然選擇了就要走到最後,我支持中國國民黨,我以身為中國國民黨黨員為榮。
中國國民黨 KMT
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
香港居民的義務例子 在 學習重點: 《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的相關結果
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香港非永久性居民是. 指「有資格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取得香港居民. 身份證,但沒有居留權的人。」 5. 例子:外籍家庭傭工. Page 6. 香港居民 ... ... <看更多>
香港居民的義務例子 在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的相關結果
(乙) 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 香港居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 香港居民不受任意或非法逮捕、拘留、監禁。禁止任意或非法搜查居民的身體、剝奪或限制居民的人身自由。禁止對 ... ... <看更多>
香港居民的義務例子 在 一國兩制與基本法: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的相關結果
《基本法》第四十二條亦列明:「香港居民和在香港的其他人有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法律的義務。」陳弘毅強調守法是香港人的義務:「香港居民亦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