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國際運動場🇭🇺】電影在香港譯為《愛水球愛自由》,通過水球切入大時代是明智的,總比隨便創作一段「大時代小故事」或製造一雙戰地戀人真實。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那場蘇聯vs.匈牙利水球比賽,確是真人真事,在水球史上稱為「血水球之戰」。當時匈牙利水球隊是衛冕冠軍,出發前被安排在捷克集訓,避開衝突,到達澳洲,才知道國內革命失敗。由於水球是匈牙利實力最強的團隊運動,四強又碰巧面對蘇聯,這就成了政治事件。比賽過程極度暴力,最後一分鐘演變成群毆,賽事被腰斬,最後匈牙利以4:0獲勝,運動員Ervin Zador 回到水面時頭破血流,成了經典圖片。泳池據說被血染紅,自然是誇大。
共產國家運動員都屬於特權階級,正如《愛水球愛自由》所說,全隊金牌水球隊幾乎都是花花公子,除了打球以外,什麼也不懂。安排這樣背景的人參與革命,襯托了激進學生的純潔無知,也是聰明的。在墨爾本奧運,匈牙利整隊一百人代表隊有一半變節,「投奔自由」。比賽期間,他們堅持昇起沒有共產徽號的國旗、唱被蘇聯禁止的民族國歌,因為已無須擔心秋後算帳......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265518
▶️馬啟仁 Keyman:社交媒體如何顛覆奧運新聞?盛事後如何延續關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tL9xG4UK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偶然的嘗試,人生從此改寫,被改寫的不單是自己,還有他人。 十年前,何賢藝(Angel)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從事美容行業月入三萬元。 那年她26歲,第一次接觸獨木舟便愛上:「我以前並唔係一個運動健將,根本覺得自己無一樣好,好自卑。」 在獨木舟上,她可以放鬆自己,把所有壓力釋放。漸漸地,她發現自...
香港水球比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東奧64真相:Tokyo Olympiad (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今晚東京時間八時(香港七時)舉行東京奧運揭幕禮,與之前歐國盃一樣,在這個像被疫情停頓了般的世界時空,名義上仍稱2020年東奧,世人卻身處2021年,與其自欺說是new normal,實是有種身不由己,失去自由的感覺。至今晚還有半天,介紹大家趁這幾小時上網觀看這部當年東奧特別找名導演市川崑拍攝的官方紀錄片,get in the mood 吧!
市川崑固然是上世紀日本最著名導演之一,但據說日本奧委會當時首選導演是黑澤明,不過,黑澤大導要求完全百分百創作自由,東奧委會怕了,找了市川崑,不過市川大導「俾面」都只是多些少,畢竟他自己成名作品中不乏爭議題目之作,這次亦不是為了拍一部歌功頌德、集中勝利者的祝賀式紀錄片,而是從人性角度,把這「東奧64真相」,呈現出來。
結果,紀錄片得到一致讚賞,甚至被後世列為「1001部一生必看電影」[1] 中少數紀錄片之一,不過,多年來亦曾被剪輯為多個不同版本,有些cut了幾乎一半,當中最方便大家今天找來看的,可以在奧委網站的原裝超過2小時45分鐘的原日文版,或在YouTube官方奧運頻道上的英文2小時版本。我推介日文版,原汁原味但數碼修復,有多國語言字幕,而英文版除了cut短,旁述似乎亦被簡化,略去不少。
日文版:https://olympics.com/en/video/tokyo-1964-official-film
英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t0eAdCCns
市川大導從片中第一個shot,已經有他的話兒要說。好一個白色太陽在一個紅色背景上,似是代表日本「日出之國」,但顏色卻把日本國旗反轉了,鏡頭一轉,變成一個黑色大鐵球wrecking ball,把一棟一棟的舊建築物破壞、擊毀、拆除,片中最先出現的人,不是奧委會主席,不是日皇,不是運動員,是一個表情茫然的建築工人。當鏡頭一直破壞,旁白卻「正經」而且抽離地,逐一讀出每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名字。
這短短一幕,令我不禁想起之前為大家介紹過的柳美里作品 《JR上野駅公園口》(Yu Miri: "Tokyo Ueno Station") [2] ,這本呼應1964和2020東京奧運會,描寫弱勢社群的小說。
鏡頭再轉,全球聖火傳遞由希臘雅典開始,片段包括途經香港,而當聖火在飛機上飛向日本第一站的廣島,首個影像就是廣島原爆圓頂樓(廣島原爆ドーム,Genbaku Dōmu),也許是表達和平、反戰,和重生?
當年的奧運會,原來是在「雙十」十月十日當地下午二時舉行開幕禮,是十月,而非現在的夏季奧運會的七、八月。下午二時,也許是因為晚上燈光照明未及現在高明,要在天黑前完成典禮吧,而當年電視尚未普及,而奧運一向亦不特別遷就美國主要電視直播市場的時區,事關日本下午二時,北美東岸是半夜一點。不過今年的日本晚上八時,香港固然方便,對歐洲時區還好,美國東岸卻是早上七時,西岸更是半夜四時,不利收視了。
從片中看到開幕禮出場運動員的衣服設計,蠻是有趣,因為多數西方國家的女子制服,很像當年的航空公司空姐啊!而當年仍以歐美國家代表團人數最多,普遍都是白人面孔,一些非洲國家代表團只得幾個人,但有趣的是,東、西德原來早已聯合參賽(雖然德國在1990年才真正統一),這早已忘記了(冷知識,原來德國聯隊協調用上的「國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另外,鏡頭出現「台灣」數十人代表團(英文卻是ROC),還有「南越」(不是越南)和南韓(可惜卻沒有播出北韓當年首次參加奧運代表的片段)。當年祖國和黨還在忙別的事情,沒有參加,可以理解。
再想今晚的開幕禮,人數因疫情將大幅減少,實在可惜。
奧運是運動會,紀錄片當然花最多的時間和片段介紹各項比賽,而佔最多篇幅的,不意外是田徑部分。男子100米美國選手以十秒正完成,平了世界紀錄;英國美少女選手Ann Packer意外地在最後段後來居上勝出800米跑,過終點後直衝向她的未婚夫兼隊長擁抱親吻(兩人今天已八十歲)....日文版的確比較原汁,片段較完整,包括多些選手受傷和落敗者的片段,應該也是導演原意。十月天時,有些項目要在雨中比賽,只得攝氏十多度,而導演在鏈球雨中比賽用上黑白菲林拍攝,捕捉獨特氣氛。導演後段在拳擊部分亦用上黑白菲林,像後來馬田史高西斯的經典拳擊電影《狂牛》,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田徑後有體操項目,當年仍是白人選手為主,亞洲體操運動員中,除了日本男子隊,尚未上位,就是游泳項目片段中,還是美國代表為首,而當澳洲選手勝出時,當年播出的國歌,仍是採用英國國歌「個個揸住個兜」。其他出現的賽事片段,還有舉重、摔角、劍擊、射擊、馬術、足球、曲棍球、籃球、水球、划艇、風帆、競步等。
此外,較特別的還有穿過美麗日本郊外田野的公路單車賽,和男子柔道決賽,6'5"的荷蘭選手擊敗了「細一個碼」5'9"的日本選手,在日本柔道主場擊敗日本選手,固具特別意義,但這位荷蘭冠軍獲勝後仍保持頭腦清醒,鏡頭見他走向場邊揮手示意,原來是叫隊友們守日本規矩,不要踩上柔道蓆慶祝,以示尊敬,可敬。
不知道是否導演總有點偏心,播出美國選手勝出的最多,雖然他們當時亦是獎牌榜之首,但實在比第二位的蘇聯出鏡多太多,美國國歌也播多很多次了。日本當年在獎牌榜排第三,以主辦國而言導演主要只在體操等對他們落墨較多,另外就是首次成為奧運項目的女排決賽,日本對蘇聯,當然是瘋魔一時的東洋魔女最後勝出!
導演最後花上較多時間在最後的比賽項目,當然是馬拉松!那個閉幕前又熱又潮濕的下午,跑手經過橋底時,頭上還有火車經過,而萬人空巷的東京街頭,不乏分別身穿小黑帽和水手服的制服男女中學生,看得有趣。而在比賽部分,導演特別描繪不支退出比賽的選手的失望和痛苦、落敗選手在完成後脫下跑鞋的傷勢。
紀錄片中段有一段關於非洲小國乍得(Chad)選手的特寫,是日本版才有,在英文版被剪走的部分。喜歡電影的,欣賞本片時會留意導演拍攝手法的流暢、取鏡角度的多元、配樂的細緻、氣氛的掌握,他應該在have fun,我們觀眾也enjoy!
最終,一如傳統,閉幕禮各國選手「撈亂」進場,可惜今屆又是因為疫情可能只找些代表算了。本片中,紅日落下,1964年的選手閉幕派對,銀幕打出SAYONARA,天上煙火,奧運火焰熄滅,好樣我們預先重溫這今屆可能將會的失落。
結束前,導演分享了以下詩句:
(英文版)
"Night,
And the fire returns to the sun
For humans dream thus only once
Is it then enough for us
This infrequent, created peace?" (英文有點怪)
(日文版中的英文字幕)
"The sacred flame returns
Humans share a dream every four year
Is it enough for this peace
To be merely a dream?"
(我嘗試綜合翻譯)
「晚上,
聖火回歸太陽
人們四年才一次同夢
這和平足夠嗎?
還是不過一場夢?」
最後一個shot,是個空空如也的場館,場中剩下最後一人的工作人員。市川大導,最後都要玩一玩嘢,幽奧委會一默。
最後一提,今屆東奧找了近年多部傑出作品的女導演河瀨直美(《甜味人間》、《光》、《晨曦將至》等)執導2020東奧的紀錄片,珠玉在前,但要表達這沒有觀眾的奧運,又要反映疫情下的困境、無助、希望、重生,挑戰極大,亦令人格外預望!
#TokyoOlympiad #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市川崑
#東奧1964 #東奧2020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Note: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001_Movies_You_Must_See_Before_You_Die
[2] https://www.facebook.com/CharlesMokOffice/posts/348050616677454
香港水球比賽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體育 不牽涉 #政治,從來只是童話故事。1956 年 #墨爾本奧運 前夕,蘇聯舉兵入侵匈牙利,殘暴鎮壓當地的反蘇革命,接到噩耗的匈牙利水球隊決意在比賽中復仇,並成功以 4 比 0 完勝 #蘇聯。但體育精神終究敵不過民族仇恨,雙方在水中大打出手,更有球員被打至血流披面,引發匈牙利球迷騷動。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iqj5to
延伸專題:
【與奧運抗衡:冷戰時期的新興力量運動會】
https://bit.ly/3B3AAZ5
【認定種族滅絕後,關鍵在冬奧?】
http://bit.ly/3uB6F7a
【體育與政治 —— 禁賽如何打擊俄羅斯?】
http://bit.ly/36SXkLw
==========================
*CUP 出版去年無法拿著新鮮熱辣的《從前,有個香港》親身與讀者見面,只能在今年達成去年的願望,並一併帶來今年的新出版《美麗新世界》(附加兩本書的新周邊產品),與大家一同走進美麗新香港。在還有空間自由閱讀時,但願我們好好把握每個見面的機會,今年就在 HALL 1B-A37 攤位碰面。
香港水球比賽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個偶然的嘗試,人生從此改寫,被改寫的不單是自己,還有他人。
十年前,何賢藝(Angel)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從事美容行業月入三萬元。
那年她26歲,第一次接觸獨木舟便愛上:「我以前並唔係一個運動健將,根本覺得自己無一樣好,好自卑。」
在獨木舟上,她可以放鬆自己,把所有壓力釋放。漸漸地,她發現自己愈划愈好,機緣巧合下參加了比賽,又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划得比想像中遠,令她開始渴望划上國際舞台。
「老實講,我年紀唔細。再諗起,咁多年嚟,我好似從未試過為夢想而努力。」作為單親媽媽,是家庭重要的經濟支柱,毅然放下本職去做運動員,值得嗎?
沒想到,一對兒女很支持媽媽去追夢,更鼓勵她:「得啦,我哋一齊慳啲使咪得!」得到家人的認同,Angel努力去衝,先後在海外賽事奪得金牌,更取得仁川亞運的入場券。
但Angel的夢想裡,其實不只自己一個。
有人說,迷失了的靈魂,就好像一艘在黑夜裡迷失方向的船。過去十年來,Angel義務教導一班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希望他們坐上獨木舟,找到自己要扒的方向,不會再四處漂泊:「佢哋唔玩獨木舟,可能會俾人踢入會(黑社會),依家至少佢哋無學壞。」
「未玩獨木舟,未識何教練前,我夜晚通街走唔返屋企。」黃子傑跟隨Angel玩獨木舟已經五、六年,關係亦師亦友,有心事都會與她分享。
現在Angel已是一名全職教練,把夢想延續到青少年身上:「呢一份係我夢寐以求、一生中最愛嘅工作!」
今集《港。故》帶大家到獨木舟水球的訓練現場,看看這位天使教練的故事。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