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是文宣組搖籃 #中國歷史科不教的香港史
來自普魯士的路德會傳教士郭士立牧師 (1803-1851)遇見返英休假的教士馬禮遜,受他鼓勵到遠東傳教,並三度出使中國,最後落腳香港。
郭曾為籌六個月的研究經費去出版他的東海研究及聖經中文翻譯,幫渣甸(William Jardine)打工買賣鴉片,為揸甸的船長們翻釋及走私。在1841年,英、清帝國鴉片戰爭中,憑著他豐富的在華經驗去協助英國。英戰勝後,以他作為外交談判翻譯,並起草《南京條約》。開埠之後,香港港督砵甸乍都要聘請他做華文官。沒有郭士立的中文造詣,難以成就香港這英國殖民地。
他譯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三次中國沿岸遊記》等著作被馬克思多次引用成為反帝反殖的文辛,他翻譯中文聖經又成為太平天國的聖書,連天國南王馮雲山都是其教會「福漢會」的信徒。
睽違廿五年後,他第一次返回歐洲十四個月,在歐洲各國重要城市巡迴演講,獲得各國宗教界、政界和學術界的熱烈歡迎和接待,掀起一陣「郭士立旋風」(Gützlaff-Fieber),更稱為「中國使徒」(Apostel Chinas)。在多次的演講中他提到,他承認自己是一位「中國人」;甚至將中國人民和皇帝稱為「我的人民」(mein Volk)和「我的皇帝」(mein König)。這種靠「中國身份」賺在外國資金,靠「外國身份」打入中國市場的手法,真是有一代香港人的風采。
參考: 余文堂(2012)跨國文化流動與變遷─論德籍牧師郭士立(K. F. A. Gützlaff)來臺旅行與對臺灣的認識(初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