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個識字的大人,你看不懂繪本!》
曾經開過書店,負責童書部門。我至少讀過上千本繪本,家裡則蒐藏了五百本。
我們這些1980年之前出生的大人,因為從小沒有接觸繪本的經驗,頂多只有白雪公主、睡美人、101忠狗...,這類童書可看,對繪本非常陌生。尤其長大之後,「看圖說故事」的能力快速萎縮,我們只習於從文字了解事物。
偏偏繪本是一種需要透過大量圖畫來進入作者心思的讀物,是失去童心的成人所難以親近的,但是,對腦袋充滿畫面的孩子,卻輕而易舉,因為圖畫本是屬於孩子的語言。
繪本,往往跳脫大人期待書本教導小孩成為乖孩子的使命,習慣禮義廉恥忠孝節義二十四孝文本的大人,無法讀懂蘊含於繪本中的創意、幽默、趣味與奇思幻想,而那些才是更接近孩子思維的特質。
有的繪本更是少少文字卻勇於挑戰權威、顛覆傳統,傳遞更進步、更趨近文明、更具理想情操、更宏觀的理念。而讓墨守成規,保守不前的大人不知所措。
「國王與國王」十足就是這樣一本繪本,讓一群只是識字,但是看不懂繪本的大人呼天搶地張皇亂舞。
熟悉繪本的人,都會認識一位獲獎無數的英國繪本作家,名叫巴貝柯爾,她的繪本是不顛覆死不休。
她寫畫的繪本,如果讓台灣這群不懂繪本的大人讀了,大概要臉色發青,雙唇慘白了。
「好事成雙」,豈不是在鼓吹夫妻來離婚?!「頑皮公主不出嫁」,那是鼓勵女孩都單身不要結婚!?「灰王子」,更糟糕,還毀了婚約!「精彩過一生」,教小孩年輕時荒唐過,去世之後變瘦巴巴的雞?
有太多獲獎無數的繪本更是在帶壞小孩:「奧莉薇」、「野獸國」都在教小孩要搗蛋不要聽大人的話;瑞典童書國寶林格倫寫的「長襪皮皮」,依這些教條大人的標準,不僅不能陳列在書架上,根本就是禁書,不准孩子翻閱。
馬克吐溫的名著「湯姆歷險記」,怎麼還能好端端地陳列在圖書館呢?教條大人們應該趕緊把它下架啊!小孩讀了這本書之後,如果學湯姆依樣作亂怎麼辦?
童書繪本不是公民與道德的讀本。一本圖文並茂的繪本,述說的可多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王與國王」。
繪本,當然有年齡的區別。從作者與繪者的著墨,我們可以輕易區別。
標上注音符號的,必然是給中年級以下的孩子閱讀。圖越多文字越少,尤其圖畫既大又鮮豔,筆觸充滿童趣,則比較鎖定低年級的孩子。「國王與國王」便是這樣一本從圖畫中,孩子就能感受歡愉雀躍的繪本。
「國王與國王」是2000年,荷蘭同婚合法化之前一年,以荷蘭文出版的繪本童書,英文版於2002出版。之後,有許多國家陸續翻譯出版,台灣則遲至2018年才出版中文版本。
「國王與國王」不僅談性別平權,它更是打破階級,打破許多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傳統婚姻觀。讓婚姻情愛關係不是建立在門當戶對上,而是建立在兩情相悅,不能勉強任一方;它同時也在說著輕輕放下不屬於你的情愛,歡喜給予對方祝福。女王本人就結過兩次婚,又如何!一樣是女王啊!
書裡的繪圖,是水彩與剪貼並行,甚至運用了窗花的剪紙藝術,有著可供美術賞析的繪畫。單單看著這些圖畫,便已飽滿富足。
繪本一開始,女王叫醒王子起床,一手拉開窗簾,另一手緊握桿麵桿,便已趣味十足。女王與桿麵桿怎麼會扯上關係呢?但是,女王不只是女王,她還是母親,母親與桿麵桿就連上線了。
當女王一面吃飯一面嘮叨唸著王子時,我們看到圖畫上,王子偷偷把魚遞給躲在餐桌下的貓咪。這時候,孩子看到了一定會指著圖大笑。
然後,各國的公主來應徵王妃。透過圖畫,孩子看到不同國家的地理人文風情。例如:有著駱駝的埃及,有長頸鹿的中南非,有東正教教堂的俄羅斯,唱歌劇的奧地利,穿馬靴的美國德州...。
王子的侍從看上了格陵蘭的公主,一點也不奇怪,當王子和另一位王子一見鍾情時,圖畫上兩人的神情,逗趣極了。
兩人舉行婚禮時,來應徵王妃不成的各國公主都歡喜來參加,甚至表演絕活。最後,女王終於卸下大任,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圖畫上的女王,穿著泳裝在曬太陽呢!而侍從與格陵蘭公主正談著戀愛。
孩子讀著這樣一本充滿趣味,結局皆大歡喜的繪本,能享受其中的輕鬆,而呵呵笑。
書裡的人物,在台灣今日的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困頓艱難:離過婚再婚的女性(女王),同性戀的男子(王子),高攀的愛情追求(侍從愛上公主),一群在追求愛情中挫敗的高貴女性(各國公主們)。但是,繪本給了他們自在與寬容的生命態度,而這樣的生命態度,在現實生活中,不是不可得,而是得靠週遭的群眾,也能有這樣的胸襟與視野。
這樣的胸襟與視野,不是一日可形塑,那是從開始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便開始的學習。
馬克吐溫美國幽默獎 在 來趣印度 Go Indi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片預告>> 巴哈旺大飯店(Mukti Bhawan) 10/13上映
以微笑謝幕人生,用慶祝歡送死亡
2013年入圍奧斯卡短片獎的印度天才導演普塔尼(Shubhashish Bhutiani),再夾帶威尼斯影展地平線獎最佳短片的光環,受電影學院資助拍攝【巴哈旺大飯店】,講述一段圍繞在父子關係的悲喜劇,描述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兒子,被迫陪伴年長父親前往聖城瓦拉納西等死,過程不見悲傷氛圍,反以輕快節奏呈現生活中所面臨的大小瑣事,娓娓道出父子情誼及人生意義,細膩捕捉微微顫動的生命景緻,在聖城展開一場撼動人心的救贖之旅,探討這座「以死為名」的城市如何衝擊一個家庭,重新思索自由意義及家庭世代的矛盾關係。
身為編劇的導演,曾聽聞聖城瓦拉納西附近有好幾間「等死旅館」,他前往一探究竟,發現這些旅館隱藏在巷弄間,如同獨立世界般,有其各自的運作規則,每位房客的故事都令人驚喜,其中一對父子的故事啟發他拍攝【巴哈旺大飯店】。導演以輕鬆詼諧處理「和解」與「死亡」,以同情、尊敬看待「老化」與「信仰」;幽默笑看生而在世的束縛與依戀,描繪出傳統印度的生死哲學,死亡不再是禁忌,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凝視與回望,打造出充滿情感深度及生死悖論的印度喜劇,展現飽滿濃厚的人文關懷之情。男主角阿迪爾胡珊(Adil Hussain)在本片中的精湛演技,也為自己擒下第64屆印度國家電影特別評審獎;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更是座無虛席,映後掌聲更長達十分鐘,更不負眾望拿下威尼斯影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與人權獎。
「比歷史還悠久,比傳統還古老,瓦拉那西是一則比任何神話傳奇還要更早的傳奇。」--美國知名作家 馬克吐溫
印度聖城 瓦拉納西(Varanasi) 與「等死旅館」(Mukti Bhavan)
瓦拉納西是印度的耶路撒冷,世人形容它為印度最有靈性的城市,而恆河是印度教徒的聖河,承載著印度人們的前世、今世與來生,印度教徒一生的三大願望: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淨身飲聖水;死後葬身恆河,而聖城瓦拉納西位於恆河最好的地段,是離神最近的地方,通往「天堂的路口」,故虔誠教徒的臨終心願,是死後火葬或撒骨灰於恆河中,可使靈魂不再墜入輪迴的宿命,獲得解脫和救贖。
在瓦拉納西,有許多專門開放給印度教徒迎接死亡之用的「等死旅館」,不收取住宿費,只收電費,不提供飲食,需靠家屬自行解決,也沒有任何醫療資源,只允許快死的人入住15天,若兩周內還未死去,就必須辦理退房。在這個旅館內,打破用眼淚迎接死亡的傳統規則,反要用一種慶祝儀式來面對死亡。導演普塔尼以發生在「等死旅館」的溫暖故事,挖掘生命中最珍貴和最重要的真相,完成這部豐富而令人回味的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馬克吐溫美國幽默獎 在 吳祥輝 Brian W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摘自磅礡美國)
馬克吐溫筆下的黑人是迷信,無知,善良,能幹,服從和感恩的。白人是聰明,虛偽,教條,嗜酒,和重視血統的。充滿人道主義的有趣故事,受到大眾歡迎,和主流社會的詛咒。
「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威廉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如此評價馬克吐溫。福克納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所有的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恩的冒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說。他是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童話故事早就很多。「頑童歷險記」用童心童語,給社會主流價值句句重擊,才是開天闢地。哈克的爸爸是個該死的傢伙。他的死讓哈克解脫,大鬆一口氣。
台灣孩子到1980年代,還在「有耳沒嘴」的戒嚴意識型態下受教育。吳猛餵蚊,黃香溫蓆,王祥臥冰求鯉。還有一位孝子披鹿皮,接近母鹿,擠鹿奶奉養母親。殘忍極點的虐童竟成千年教義。美國孩子早一百年前就在讀「頑童歷險記」。
福克納說的「繼承」,和台灣常說的「傳承」天差地別。美國講創新,追求新標準,新品味,繼承的是新里程碑。台灣講師承,傳承,以傳承過去的標準和品味為大師。先進和落後的分水嶺可能就在此。
思想和情感交織出品味。傳統文學還在雅字中浸淫,引經據典。馬克吐溫用最簡白的少年語彙,和既生動又無厘頭,充滿想像力的鬼心思,創造新的文學語言風格。文學審美的新里程碑。
閱讀里程碑作品,了解那個年代,以及作品在文學歷史的座標是先決。「要聽父母的話,當他們在場時。」就是馬克吐溫幽默的語彙。
(書訊請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