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即時報【郭婞淳三破奧運、舉起金牌!台灣連3天奪牌,獎牌數達1金2銀3銅;羽球男雙「麟洋配」拍下世界第一晉級;女拳王陳念琴順利闖頭關】
台灣「舉重女神」郭婞淳,今(27)日下午在女子59公斤級的舉重項目,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236公斤,三破奧運紀錄的優異成績,為台灣代表團奪下2020東京奧運第一面金牌。已拿過世錦賽、亞錦賽、世大運與亞運金牌的郭婞淳,在這面奧運金牌入帳後,也完成生涯的「國際賽大滿貫」。
郭婞淳這一金,讓中華奧會會歌首次在2020東奧比賽會場響起。站在頒獎台最高階位置上、自己為自己掛上金牌的郭婞淳,眼眶含淚,讓人激動。這也是台灣奧運史上第6面金牌。
2020東奧開幕以來,台灣選手天天都有讓人振奮的表現,累積到今天,柔道的楊勇緯(銀牌)、「三劍客」魏均珩/鄧宇成/湯智鈞的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林昀儒/鄭怡靜的桌球混雙(銅牌)、跆拳道羅嘉翎(銅牌),再加上今天的郭婞淳(金牌)、陳玟卉(銅牌),累積總獎牌數達1金2銀3銅。
■59公斤級抓舉「銀牌」競爭激烈,金牌郭婞淳「自己和自己比」
本屆東奧北韓未派代表團出賽,郭婞淳在59公斤級實力太堅強,由於每個國家有4個名額的限制,中國也刻意避戰郭婞淳、閃過這個量級;而里約奧運金牌的泰國蘇拉特(Sukanya Srisurat)因禁藥遭到禁賽,整個泰國舉重隊也被禁賽。賽前,連國外媒體都形容,這個量級中,「其他選手幾乎看不到郭婞淳的車尾燈」,也被評為本屆台灣代表團最穩的一面金牌。而郭婞淳也「毫不意外」,抓舉結束就遙遙領先其他選手7公斤,輕鬆以103公斤破奧運紀錄佔上排名首位;挺舉則採取先求穩當、再求破紀錄的策略,第一把125公斤就「定金牌」,第二把舉起133公斤,最後一把在已沒有奪牌壓力下進一步挑戰自己的世界紀錄140公斤、設定141公斤,雖然差了一步,但仍然超越奧運紀錄。
由於郭婞淳的實力遠遠高於對手,這個量級形成激烈的「銀牌搶奪戰」,不過其他選手發揮奧運精神,力拼到底也令人動容。地主日本選手安藤美希子抓舉舉起94公斤,但比21歲的土庫曼選手格里耶娃(Polina Guryeva)少了2公斤;進入挺舉項目,第一次試舉兩人都是116公斤平手,第二次試舉安藤挑戰120公斤失敗,土庫曼選手成功舉起119公斤,安藤第三次則是挑戰120公斤希望一舉挑戰銀牌,成功後雙手掩面激動落淚,幾乎無力舉步,由教練團扶著出場。但土庫曼格里耶娃並未放棄,第三次試舉完成121公斤超越安藤確定抓下銀牌,她興奮地與教練擁抱並激動落淚,兩人一路較勁成為比賽的另一個亮點。
■舉重女神由坎坷邁向巔峰,人美心美獎金捐救護車、均分給教練
27歲的郭婞淳在上一屆里約奧運參加女子58公斤級,即被看好有奪金實力,賽前狀態也極佳,可惜臨場稍緊張,未能百分之百發揮,以抓舉102公斤、挺舉129公斤,總和231公斤拿到銅牌。2018年重新劃分量級後,郭婞淳轉戰59公斤級,近年幾乎包辦所有重要比賽冠軍。目前這個量級的抓舉、挺舉與總合世界紀錄都是由郭婞淳保持,分別是:抓舉110公斤(2021年4月19日塔什干亞錦賽)、挺舉140公斤(2019年9月21日泰國芭達雅世錦賽),與總和247公斤(2021年4月19日塔什干亞錦賽)。
阿美族血統的郭婞淳,原本是練田徑,後來轉練舉重後,成績非常突出,但初期國際賽的路十分坎坷。奧運初體驗是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當時僅以第八名作收。但2014年備戰亞運時右大腿不慎被槓鈴壓傷,導致大腿肌肉有70%以上的撕裂,在醫療團隊與自己努力復健下才康復,並於2016年里約奧運以絕佳狀態出戰目標金牌,沒想到可能是太想表現,加上被泰國兩位選手夾擊之下,僅奪銅牌;這次能拿下金牌,是為自己卓越的舉重生涯中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郭婞淳是國人口中「最正」的舉重選手,不只是形容她清秀的臉龐,而是她「心更美」,雖然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優渥,出生時因體重過輕在宜蘭羅東聖母醫院倖存下來,因媽媽長期在外工作,從小由外婆帶大,一路靠著體育獎金負擔自己的學費,但在舉重領域發光開始有了獎金後,總是大方回饋社會。曾透過自己出生的羅東聖母醫院捐救護車給澎湖惠民醫院;就連上屆奧運銅牌的國光獎金也拿出來均分給教練團,感謝這群在背後幫助她的教練們。甚至之前談到以後退休後的計畫時更表示,想回家鄉台東開一家「早餐店」,為的只是希望讓台東的學弟妹,「每天第一餐能吃得營養又有活力。」
■羽球男雙麟洋配,擊敗世界第一印尼組合前進八強
台灣羽球男子雙打項目李洋、王齊麟組成的「麟洋配」,第一場小組賽意外在激戰中輸給印度組合後,在小組中陷入困局;但麟洋配並不沮喪,昨天面對英國組合恢復過往水準,展現絕佳默契,以2比0直落二取勝,必須再拿一勝才能保證晉級八強,萬一再輸,就要看印度與英國的勝負才能決定。
今(27)天遭遇小組中最強的世界排名第一印尼組合吉德翁(Marcus Fernaldi Gideon)與蘇卡穆約(Kevin Sanjaya Sukamuljo),有著輸不得的壓力,王齊麟特別在臉書上說:「能和世界最頂尖的對手較勁是我們的榮幸,我們一定會把握這個挑戰的機會,全力以赴給他拼下去!」
麟洋配果然說到做到,第一局雙方激戰,比分持續拉鋸,麟洋配以21比18驚險拿下第一局,可是第二局印尼組合急起直追,展現非常好的默契配合,多次讓麟洋配疲於救球,麟洋配沒能直落二拿下,以15比21輸掉,必須進入決勝局。
第三局一開始王齊麟抓到機會就重砲猛攻對手,讓對手不得不互換守位,打亂對手布陣,加上李洋展現在網前高超的回擊能力,持續領先;10比7時,王齊麟一度因為救球坐在場上,但仍然穩穩回擊兩球,才找到空擋起身,而這一分也順拿下,過程讓比分一直都保持三到四分的領先差距。麟洋配穩紮穩打最終在賽末點中,靠著李洋一記網前反手殺向對角得分,兩人立刻雙膝跪地仰天怒吼,驚險擊敗世界第一,靠自己不求人就攜手晉級八強。
■桌球林昀儒、陳思羽與拳擊陳念琴同日晉級
昨天才剛拿下桌球混雙銅牌的「小林同學」林昀儒是大會男單第五種子,休息不到12小時後,一大早就在男子單打小組賽登場;面對實力有一段距離的瑞典選手,他維持一貫冷靜特質,以4比1擊敗對手晉級。下午16強出賽面對巴西的日裔選手坪井,原本一路領先拿下3局,坪井突然在第四局開始甦醒,連追兩局,第六局更是一路緊跟,小林同學展現冷靜穩住第二個賽末點讓坪井回擊出界,驚險地晉級八強。桌球女子單打陳思羽,面對美國選手穩穩地以4比0擊敗對手晉級;比較可惜的是「小林同學」混雙搭檔「怡靜學姊」,面對新加坡好手于夢雨出現太多失誤,狀態一直無法調整回來,以0比4落敗遭到淘汰。
拳擊今天由來自馬祖的陳念琴在次中量級出賽,面對義大利選手在第一回合比較採取守勢,等待對手出拳再伺機而動反擊,有掌握到幾次機會,陳念琴甚至打到對手頭套歪掉,以4比1領先。第二回合陳念琴更是加強腳步的移動,好幾次躲過對手的勾拳,只是這回合並沒有太多有效攻擊,回合結束以3比2縮小領先差距;最後一回合雙方都加強了進攻,尤其是義大利選手幾乎死命地出拳,所幸最後裁判以3比2判陳念琴勝出,驚險闖過第一關晉級八強。
游泳池畔,昨天表現傑出的「台灣蝶王」王冠閎今天在準決賽中第四水道出賽,一開始入水後維持競爭力,完成100公尺時名列第三,最後50公尺開始加速,一度擠進前二名,但最後15公尺左右沒能維持優勢,最終以1分55秒52的成績名列所有選手第13名,距離擠進前八名的決賽僅差0.21秒。王冠閎賽後表示,最後50公尺爆掉,失望一定會有,但會記取這次教訓,好好向下一步邁進。接下來王冠閎還有100公尺蝶式項目會出賽。
#晚間22點更新
【女子舉重選手陳玟卉再摘一銅!桌球男單莊智淵、女單陳思羽苦戰落敗,止步16強】
舉重女子64公斤級,台灣代表隊24歲選手陳玟卉首度前進奧運舞台,就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27公斤、總和230公斤奪下銅牌。在挑戰抓舉時,陳玟卉三次都成功,讓成績一直往上攀升,其中最後一次抓舉舉起103公斤時,漲紅的臉堆滿笑容,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完成抓舉時排名暫列第四。進入她擅長的挺舉項目,第一次試舉就成功舉起127公斤總和來到230公斤,一度暫居第一位;只是後面兩次試舉都無法成功舉起130公斤,而哥倫比亞選手與英國選手則是在後面緊追,分別想舉起131公斤與133公斤挑戰一舉奪牌,但都失敗收場,最終陳玟卉第一次前進奧運就以實力抱回銅牌。
「桌球教父」莊智淵今晚面對一路都以七盤大戰晉級的埃及選手阿薩(Omar Assar),莊智淵男團賽中的男雙老搭擋陳建安特別到觀眾席為老大哥賣力加油。面對身高196公分的阿薩莊智淵陷入苦戰,先被拿走一局後,再追回一局,雙方勢均力敵。進入第六局時,莊智淵一度陷入落後,主動喊暫停,一個人坐在休息區低頭沈思,慢慢走回桌台後,果然有中斷對手氣勢並調整策略的功效,連續拿分並超前比數,順利拿下第六局追成3比3平手。可惜在第七局,體力下滑的莊智淵腳步跟不上,失誤逐漸出現,比分也被逐漸拉開,以7比11輸掉第七局,最終以局數3比4止步16強。
莊智淵在賽後給一路支持他的《報導者》球迷一段話:
希望大家都開心,每個人都好好的,如果因爲看球,大家目標和心都聚在一起,不分你我,那就覺得很棒了!當然今晚我肯定不好睡,不過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對我來講只有一條路,不知道走去哪, 但就繼續往前走!
另外,桌球女單選手陳思羽也在一旁遭遇中國選手孫穎莎,第二局與第四局都試圖扳回比分,但最終仍輸掉,以0比4止步16強。台灣桌球單打賽事僅剩小將林昀儒闖入男單8強。不過,莊智淵、陳思羽都還會繼續參加男女團體賽事。
【今日(7/27 )台灣選手成績戰報】
舉重女子59公斤級郭婞淳(金牌)
舉重女子64公斤級陳玟卉(銅牌)
羽球男子雙打小組賽李洋、王齊麟(2:1 晉級八強)
拳擊女子次中量級陳念琴(3:2 晉級八強)
拳擊女子輕量級吳詩儀(4:1 晉級16強)
桌球男子單打林昀儒(4:1 4:2 晉級八強)
桌球男子單打莊智淵(3:4 16強止步)
桌球女子單打陳思羽(0:4 16強止步)
桌球女子單打預賽鄭怡靜(0:4 淘汰)
射箭女子個人排名賽譚雅婷(4:6 淘汰)
游泳男子200公尺蝶式王冠閎(未晉級)
10公尺空氣步槍呂紹全、林穎欣(未晉級)
【明天(7/28)奧運賽程預告──幫台灣隊加油!】
射箭女子個人林佳恩(18:15 淘汰賽)
羽球男子單打周天成(17:40 小組賽)
羽球男子單打王子維(17:40 小組賽)
羽球女子單打戴資穎(08:00 小組賽)
桌球男子單打林昀儒(15:00 八強賽)
射擊男子個人不定向飛靶楊昆弼(09:50 資格賽)
游泳男子200公尺個人混合式王星皓(19:01 分組賽)
競技體操男子全能李智凱、唐嘉鴻(18:15 決賽)
比賽時間為台灣時間,實際比賽時間日程依東京奧運官網公布為準,體育署東奧專區於每日賽程結束後公布隔日賽程(https://olympic-ct.sa.gov.tw/schedule.html)
(文/嚴文廷;攝影/中央社、AFP)
#延伸閱讀
【江湖,在哪裡?莊智淵,永遠挑最難的那條路】 https://reurl.cc/Q9g4QO
【石明謹/歧視、抵制、恐攻和病毒──不完美的奧運,更激發人類追求美好】https://bit.ly/3eY4eWl
【沒有煙硝的戰爭──奧運的歡呼與悲鳴】https://bit.ly/3zmoxnY
#報導者 #2020東奧特輯 #Olympics #Tokyo2020 #TeamTaiwan #東京奧運 #東奧 #奧運 #中華隊 #台灣選手 #舉重 #金牌 #郭婞淳 #奧運紀錄 #銅牌 #陳玟卉 #李洋 #王齊麟 #陳念琴 #莊智淵 #林昀儒 #鄭怡靜 #陳思羽 #王冠閎
馬祖人口組成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馬祖涵蓋率全國第一:民眾對各島配比與跨島施打仍有疑問🤔
根據最新的疫苗接種統計資料,馬祖獲配送6,200劑AZ疫苗,3,000劑莫德納疫苗,總數達9,200劑疫苗。以第一劑的接種數來計數,6,252(AZ)+2,094(莫德納)=8,346。以全縣戶籍人口13,424來計算,涵蓋率62%,目前為全國第一。
能有目前的進度,真的是很感謝馬祖全體防疫人員的努力,也非常謝謝中央以多配給疫苗的方式,來補足離島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問題。
最近,我們仍然持續接受到許多民眾的疑問,特別是「離離島」的朋友,對於疫苗通知與接種進度,有較多疑慮。
由於馬祖為四鄉五島所組成的列島,雖然全縣的涵蓋率已經相當高,但究竟南北竿、東西莒和東引,各鄉分配多少疫苗?各島接種疫苗的人次與進度如何?
哪些情況下,需要「跨島」施打?如果現行設備與醫療能量,無法在個別島嶼施打莫德納疫苗,原因為何?相信縣府對許多問題,都已經有完備的資訊,但或許仍需強化對外資訊揭露、溝通與說明,也可避免各級政府(如各鄉鄉公所、村辦)出現資訊落差的情形。
我們曾在6月28日(https://reurl.cc/VEeRW5 )提醒過,縣府應該要適時公開疫苗的接種數據。在相關資訊能公開透明的情況下,以利民眾更了解疫苗施打的進度,不僅可以降低鄉親們的憂心,也可以讓民眾安心。
🔺他山之石:
以同樣有複數島嶼的金門、澎湖為例,
金門縣衛生局每天都有公佈「金門地區新冠肺炎現況說明」,清楚告知金門鄉親各醫院、衛生所有多少劑疫苗,以及接種的總數。
澎湖縣長賴峰偉,也於7月11日的臉書發文(https://reurl.cc/dG8eyD),主動告知澎湖的民眾,「東嶼坪、東吉、員貝、大倉接種率高達90%以上。」
以上想法,供大家參考討論,也希望馬祖的防疫繼續進步!
📊 7月13日 COVID-19 疫苗接種統計資料(統計到7月14日 10:00)
https://reurl.cc/GmDEmd
馬祖人口組成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陣子我以系列英文投書,投稿外媒 #9DASHLINE (九段線),這是一個討論亞洲時事與外交事務的網站。
最新刊出的一篇文章,詳細討論馬祖獨特的文化和地區認同,以及如何以「群島家園」概念,將台澎金馬視為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挑戰傳統的單一族群國族主義觀念。
【連假期間來翻譯半學術性質長文囉......文長慎入】
🌊🌊🌊
🔺《馬祖列島:挑戰「單一族群國族主義」》2021.3.25
Challenging Ethno-nationalism from the Matsu Islands
https://tinyurl.com/zfcf9va4
🖊️中譯全文如下
馬祖地理位置橫跨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政治斷層,長期以來,發展出獨特的在地認同,挑戰傳統的(單一)族群國族主義觀念。
【註:ethno-nationalism 指傳統的國族主義觀念,主張基於共同的血統與文化,由單一族群建立統一國家。】
儘管馬祖由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作為一個離島縣,其「前線」位置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到20公里。這也代表,馬祖與福建擁有長期的歷史與文化連結。
距離戰地政務解除將近29年,今天馬祖的發展案例讓人更了解,台灣和離島之間所共享的民主制度,如何跨越歷史文化差異。
同時,馬祖愈加成熟的民主與選舉政治,也形同對「中華」文化內涵提出了不同的詮釋,有別於北京當局所採取的觀點。
然而,馬祖並不是唯一的案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本身就存在多元的族群與區域認同。台灣本島與離島澎湖、金門及馬祖之間的歷史軌跡,也大不相同。台灣南部及東部外海的離島,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甚至是語言。
就如同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邊境地區,馬祖列島的案例提醒我們,在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文化與政治邊界往往無法完全吻合。
這同時也促使台灣持續提出對於國家認同內涵的新觀念:把區域多元性視為優勢,而非劣勢。
【強烈的中華民國認同】
馬祖和台灣本島最大的差異,首先在於歷史發展。台灣從1895到1945年是日本殖民地,至於離島金門馬祖則是從中華民國於1911年以來就是其領土。由於日本殖民歷史經驗,往往被視為傳統「台灣認同」重要的元素,而金門、馬祖則是傾向強調「中華民國認同」,以及中華民國所引含的中華文化認同。
認同議題,其實也反映在過去的政治傾向。民主化以來,馬祖展現對國民黨的高度支持。過去幾次總統大選,馬祖是全國支持國民黨比例最高的選區。馬祖「深藍」的傾向,只有同是離島的金門縣可以媲美。
另一方面,國民黨主要的政治對手民進黨,持續在金馬地區緩慢但穩定成長。民進黨從1996年以來已有顯著進步,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彭明敏,在金門馬祖分別獲得1.66%及1.33%選票。相較之下,蔡英文總統在2020大選中,在金門獲得21.77%、馬祖獲得19.81%。
在台灣全國政治的層次,過去以「中華認同」或「台灣認同」的國家認同議題,作為傳統的政黨政治分歧。許多人認為,這是離島政治立場傾向泛藍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前線」的島嶼因為害怕戰爭排斥台灣獨立;甚或有些人,抱持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台灣獨立支持者對於未來國家領土的想像,不包括金馬。
以馬祖來說,獨特的區域文化認同也跟語言有關,因為馬祖列島講福州話(在馬祖又稱馬祖話)。這表示馬祖當地語言,與台灣多數族群所講的母語無法相通。台灣話相近於閩南語言,而福州話則屬於閩東語。這讓馬祖在全國具有獨特性,因為台灣閩南語是台灣本島最大族群福佬人的母語(佔人口約70%),其他兩個離島縣澎湖和金門也講閩南語––儘管彼此間也有區域差異。
馬祖在語言上的獨特性,也有獲得對岸民眾的關注。網路上,縣議會用福州話進行辯論答詢的影片下方,即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友大量留言。
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留言寫道:「我是福建人,第一次觉得民主离我好近」。
【民主價值與民進黨在馬祖的成長】
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在馬祖的選票成長,具有重大的象徵意涵,代表民進黨在傳統支持者之外,獲得成長。以我個人而言,決定在2020年參選馬祖立委,即是深信必須跨越歷史藩籬,不分族群地域,讓更多人支持守護主權及民主價值的理念。
雖然我們在這場被稱為「不可能的選戰」中,未能取得勝利,但是民進黨達成顯著的成長。距離上次提名立委候選人,已經超過十年前。這鼓勵我們的團隊,在2020年七月設立馬祖黨部,讓馬祖成為民進黨最後一個設立地方黨部的縣市,也成為民進黨全國觸及率的「最後一塊拼圖」。
以前,捍衛台灣主權的傳統論點,往往強調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但是在馬祖,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論述,捍衛主權並非因為台澎金馬擁有共同的文化,而是因為台灣與離島享有共同價值理念,包括共同支持民主、反對威權。
如此,便能建立一個寬廣的聯合陣線,結合了傳統的台灣獨立支持者,並團結聯合泛華人世界中,因民主理念反對中共併吞的民眾(反共的中華文化認同者)。
除了在馬祖,後者包括許多台灣本島及其他離島的民眾,這些民眾或許喜愛「中華」文化或文明,但又同時堅定反對共產主義。從這種「挺民主」的立場出發,也能夠與更多海外使用中文的族群進行對話。
或許,有些人先入為主認為,由於離島在文化與歷史上與福建相近,代表當地民眾就一定不會批判中國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現在號稱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事實上,這種觀點過於簡化,混淆了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想要告訴全世界,如果一個人認同中華文化,就必須支持中共,把兩者綁在一起。然而我們現在在馬祖看到的,特別是在年輕世代,一個人可以同時對中華文化(或閩東文化)感到自豪,同時也反對威權專制。
「中華民國認同」隨著時間演進,一方面對傳統中華文化保有好感,卻又在台澎金馬持續在地化。於是,「中華民國認同」成為台灣國家認同的其中一種版本,這種觀點與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不同,卻並不排斥傳統中華文化或歷史傳承等遺產,包括不排斥既有的國旗、國歌等其他符號。
【尊重區域認同:群島家園】
對台灣來說,尊重文化與區域多元性至關重要,特別是當台灣希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治理模式上,有所區別。相較於中共威權主義企圖打造同質性的國家認同,台灣可以擁抱更具細緻的國家團結觀念,避免忽視國內少數族群的文化。
當台灣逐漸凝聚自身獨特的國家認同,我們所提出的國族論述,是否能避免抹滅離島獨特的認同?目前,中共試圖在國家邊疆,大動作剷除區域文化認同,包括香港、西藏、東突(新疆)等地。
相較之下,台灣對於少數族群或具有歷史特殊性的地區提出政策時,必須採取不同的治理模式。畢竟,如果台灣無法正視自己國內的文化與區域多元性,我們便犯了跟中共一樣的錯誤。
從金門與馬祖獨特的案例來看,如果以文化同質性高的傳統「族群國族主義」觀念,將無法建立完整的共同體論述。歸根究柢,關鍵取決於台灣是否能提出較接近「公民國族主義」的願景,讓國家的想像,涵蓋各種擁有不同文化與區域認同的群體。
一般來說,東亞國家諸如中國、日本與南韓,並不見長於營造多元族群的環境。但是台灣可以參考歐洲或東南亞的案例,思考鼓勵多元區域認同的可行路徑。
儘管很難有完美的案例,其他國家的做法或許值得讓台灣借鏡,讓台灣更能夠擁抱自身的文化與區域多元性。舉例來說,強烈的巴伐利亞區域認同,不必然與德國國家認同衝突。而馬來西亞的多重族群社會,也在馬來西亞的國族敘事中,也有一定的空間讓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發展各自的文化主體性。
去年,民進黨新成立的馬祖黨部推出一張地圖,圖中除了台灣本島,也把離島放大,包括澎金馬三離島縣,以及三離島鄉:蘭嶼、綠島、小琉球。
這張地圖稱為「群島家園」,從海洋觀點出發,並將台灣視為西太平洋上多重島嶼組成的國家:文化多元歧異,卻因民主價值團結在一起。
🔺【延伸閱讀】
另一篇英文投書討論金馬所面臨的「非軍事」威脅,包括海洋環境等:
《民主的邊緣:中國對台灣「前線」島嶼的影響措施》2021.1.25
Edge of Democracy: China’s Influence on Taiwan’s ‘Frontline’ Islands
https://tinyurl.com/26uw8d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