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BIGWE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覺得不錯別忘了訂閱按讚與分享唷! JavPlayer105a與TG下載位置:https://bit.ly/3bPpJaf 【BIGWEI愛教學】播放清單:https://goo.gl/LMNeV7 贊助本直播實況主網址:https://p.ecpay.com.tw/27E93 贊助商品遊戲E-ma...
馬賽克去除器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識 #新興糊紙文化組織
.
糊紙使用範圍很廣,從紅白事、節慶用品、廟宇慶典、甚至是到裝飾品。
.
臺灣這件事也很特別,糊紙、紙紮在亞洲許多國家都能看到自己的發展。但臺灣碰上經濟起飛的時代,加上地區性的民俗環境,也就造成當時蓬勃發展,持續到現代較成熟的工藝表現。
.
「從糊紙作品風格可以觀察出來是哪家師傅的作品,這就是人手作的工藝品、創作。不是靠著機器生產的用品。現在團隊經過廟宇祭典、喪事都會停下來好好觀察,每個師傅風格最大的差異是顏色,像是北中南的配色很不一樣,中南部是用色強調大器!台北是比較重視細節,常常會用到剪紙及套色技法。」
.
紙紮屋的風格會和當時建築流行的相同,有一陣子房子流行漢式搭配歐式,那紙紮屋也是。
「就像是從前從前在做很大的房子,會請兩三個師父,帶著自己的工班去做出負責的部分再拼起來,現場大致就是60幾個人在做。那各自做起來的不太一樣怎麼辦?所以會有一個類似藝術總監的角色,要規劃尺寸、形式,讓兩個作品拼在一起也沒有什麼違和感。」宛瑩的阿公就有被請做為執篙尺的經驗。
過去興盛的時代是這樣工作的,甚至也有和木工配合做場地佈置、戲台。
..
現在現在新興糊紙文化的任務
.
「文化推廣最終是希望大眾對於工藝文化的更多想像、改變只會用在喪事的觀念,因為大眾可能就會因此畏懼這項文化。以前小時候也是不懂,是會幫忙,但不是非常懂糊紙的價值。現在則是投入在做推廣,用教育、展覽、藝術不同的角度試試看。」宛瑩和我們說明新興糊紙文化的理念。
.
「臺灣人自己都不太了解在地的工藝文化、在地蓬勃發展的文化很可惜。在地的東西都很有趣,東方美學也有他的價值,像是廟就有很多傳統文化可以了解,廟宇屋脊的剪黏技法就很有趣很厲害。如果要比擬西方文化的話這就是一種馬賽克拼貼。」
.
現在新興糊紙文化主要工作包含三個部分,
主要是糊紙工藝,紅白事需求。像是大家紅事比較知道的普渡神尊。在儀式中,請神明下來一起參與法會。以前長輩有說「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金」,紙是最接近神明的材質,會更容易請得到神。白事是靈屋(靈厝)、裝飾品、衣服鞋子等等的,客人訂製物品都是故事,希望親友在另一個世界可以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
主要由宛瑩、昱筑負責的糊紙文化推廣,範圍包含工作坊、展演、合作。過去除了兩次去巴黎博物館展演,臺灣人或許有看過在當代展出的小花計畫、Netflix影集《彼岸之嫁》展演,近期參與製作電影《同學麥娜絲》裡的大型紙紮屋與美術組共同協製,以及片中的紙紮造景設計等。。
新興糊紙教育推廣計畫主軸是「在地性、特徵性、故事性和傳統文化可以銜接起來」。在2020年9月和新北市立美術館合作,帶著新莊國小四年級學生,希望讓小朋友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建築物「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做,和作品背後的意義,不要只是美勞課。」。
最後則是張徐展負責的紙偶動畫的藝術創作,最近的作品【AT5】則是受邀到日本的當代藝術美術館參與橫濱三年展,和樂團落差草原 WWWW製作的【種星】。
.
復古元宵提燈手作工作坊:島內散步x新興糊紙文化
工作坊時間|02/27 (六) 、02/28 (日),14:00-17:00
場次資訊|http://bit.ly/36bP0sf
.
.
元宵節的那些故事...
#元宵節十萬個為什麼
場次資訊|http://bit.ly/2Mocymx
#社子島弄土地公前導導覽
場次資訊|http://bit.ly/3psfcX2
#八里龍形恭迎關渡媽祖回鑾遶境
場次資訊|http://bit.ly/2KJ5W1K
馬賽克去除器 在 我的玫瑰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浴室和淋浴間設備大公開🚿
有朋友問起,我整理了一下我們重作浴室的設備品牌還有到現在的使用心得。
有些是我們決定的,例如我從一開始就想要Toto免治馬桶和獨立式浴缸,有些我們沒有特定偏好的我們就採用builder建議的品牌。
先從淋浴間開始,五金部分builder建議德國品牌Hansgrohe
我們兩間浴室都用它的水龍頭
🚿花灑型號
Hansgrohe Raindance S Overhead shower 240 1jet EcoSmart 9 l/min with shower arm
就是花灑,只有一種模式,主要是我家玫瑰花在用,他滿意就好
🚿手持蓮蓬頭
Hansgrohe Raindance Select S Hand shower 120 3jet (它有另一個型號是有EcoSmart,但兩者外觀一樣我分不出來我們家裝的是哪一種)
這個有三種模式可調,一般、強力跟按摩,小玫瑰很愛它的按摩模式,每次都一定要玩。
⏺開關
Hansgrohe ShowerSelect Thermostat for concealed installation for 2 functions
Builder很推薦這個開關說安裝維修都方便,我們對開關沒什麼意見。本來是覺得有點大顆,但是看一看也能接受就用了。
🚰洗手台龍頭
Hansgrohe Focus Single lever basin mixer 100
💠鏡櫃 Roper Rhodes Fever LED Illuminated Mirror Cabinet 515 x 700mm
我家玫瑰花要求鏡櫃要有插座、燈和除霧功能,大小又必須符合需求,最後他選了這個。
事後我們都覺得淋浴間雖然沒窗戶但根本就超亮,鏡櫃其實不需要另外有燈。
🚰洗手台 Duravit Happy D.2 Handrinse basin
Duravit是builder喜歡的衛浴設備品牌,淋浴間我家玫瑰花沒有特別要求就用builder建議的。重點在尺寸符合需求,這個洗手台因為深度比較淺,小玫瑰目前96cm已經可以不用小椅子就自己搆到水龍頭自己洗手了,算是意外的收穫。
🚽壁掛式馬桶
Duravit Starck 3 Toilet wall mounted Compact
這顆馬桶和浴室的Toto比起來高度較低,我自己感覺在進行「人生大事」時相對容易使力。但這是很好解決的問題,馬桶太高腳底下墊個東西就好啦!
🔥地熱的話兩間都是Devi,是電熱的,builder選的。
💸💸💸磁磚
我家玫瑰花堅持磁磚要用"天然材質"🙄,淋浴間的牆壁磁磚用的是Claybrook的Haven Mosaics Millpond(大理石馬賽克拼花),West Haven(灰色大理石),地板是Lakeland Rydall。原先是要用同款灰色大理石鋪地板,買回來才發現那不能用在wet room floor,再改成另外一款適用的。
🛀浴室
浴室主要是我在使用,東西都是我挑的
我們有去一些衛浴設備現場看,但是最後我所有東西都是網購也沒看過實品就買了
💎水晶燈
Marquis by Waterford, Annalee 8 Light Bathroom Chandelier
防水等級IP44,一開始我只挑了5個燈。builder說我空間夠高,鼓勵我挑大的,我加碼到8個燈,成果我很喜歡💕
🛁浴缸
Lusso stone Oval stone resin freestanding bath 1580
從一開始我就想要獨立式浴缸,但這浴缸重140公斤,出動了三個人才把它搞進浴室。實際使用對我來說有點大,可以重選的話我會選1500或1400的。
🚰洗手台
Abacus D-Style Wall-hung Vanity Unit
我很堅持洗手台要有下櫃收納,寬50公分的下櫃選擇不多。最後總算被我找到這款帶圓弧角度還可加購抽屜的洗手台。我們builder不是很喜歡這款,他說材質沒有很好,但我使用起來沒感覺有什麼問題。上方鏡櫃放個人用品,下方下櫃放浴室清潔用品,有足夠的收納浴室不會亂。
🚽馬桶
Toto GL 2.0 + MH close coupled
從一開始我就說我要免治馬桶請builder留電源,我們需要背靠牆並且是牆排的款式。Builder非常堅持浴室不能有插座(shaver除外),免治馬桶電線不是符合英國規範隱藏在馬桶裡的他不幫我裝。意思是我無法請他先裝馬桶跟插座我再另外買免治馬桶座來換。
我前一間房子買的時候改裝浴室我有裝免治馬桶,當時我有說服builder幫我裝,但他也不肯在浴室裝插座,最後是採用固定的開關形式並且遠離浴缸。我們這次的builder更有個性,不合規定的他就是不肯裝。最後我投降直接跟英國Toto經銷商買整組的,不想再節外生枝了。
有點可惜的是因為浴缸、洗手台和馬桶都是不同廠商,它們的白色沒有完全一致。但為了符合我的需求,這也沒有辦法。
💠鏡櫃
嵌入式鏡櫃是builder自己做的,材質是polywood,他也在櫃子裡留了插座。
🚿浴缸水龍頭
Hansgrohe Metris Bath spout
原先我想用那種很浮誇像瀑布的那種,builder說水壓不夠,就找了個中規中矩的。
⏺開關
Hansgrohe ShowerSelect Mixer for concealed installation for 1 function
只有開跟關和調溫,無法調整水流大小。原先我想說為什麼不能調流速?但實際用也真的沒在調,都是直接轉到最大。
🚰洗手台龍頭
Hansgrohe Metris Single lever basin mixer
跟浴缸的龍頭配成一組
🧱地板磁磚 Ca' Pietra Nordic Marble Honed Finish
浴室連蓮蓬頭都沒有,弄濕地板的機率比較低。就挑了我家玫瑰花堅持的大理石磁磚,花色則是我喜歡的。因為不預期會弄太濕,牆面我們選擇不貼磁磚。
其他
Liff limebeater
我們在水管的入水口有裝一個說能減低水垢的小裝置,builder建議的。每五年更換一次。
Adey MagnaClean Pro2 Magnetic Filter
這個是裝在熱水器管線上,作用是把暖氣系統當中的金屬屑去除。當然也是builder自己裝的,我根本不知道有這東西的存在。
#有特別想知道哪個品項的可以留言給我
馬賽克去除器 在 BIGWE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覺得不錯別忘了訂閱按讚與分享唷!
JavPlayer105a與TG下載位置:https://bit.ly/3bPpJaf
【BIGWEI愛教學】播放清單:https://goo.gl/LMNeV7
贊助本直播實況主網址:https://p.ecpay.com.tw/27E93
贊助商品遊戲E-mail:iweibow@gmail.com
Instagram IG:iweibow
臉書粉絲:https://www.facebook.com/ilovebigwei/
#JavPlayer #AI解碼 #破壞版 #迷片神器 #教學 #低調一點 #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