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藝術史上最知名的馬鈴薯或許首推梵谷1885年春天所作-《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那年三月,梵谷老爹剛因心臟病去世,一向情感細膩的梵谷雖然傷心,卻沒有忘記成為畫家的志向。父親逝後不久,梵谷來到荷蘭南部布拉班特(Brabant)的紐南(Nuenen)小鎮進行創作與研究。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傑出的人物畫家,他捕捉當地農民最真實不加矯飾的面貌,甚至跑到農民家裡,畫下100多張各式各樣的肖像素描和兩張油畫。
《吃馬鈴薯的人》就是如此誕生。事實上,梵谷不只畫過這麼一次馬鈴薯。
=======================
從《吃馬鈴薯的人》可以見到,屋內陳設簡陋燈光昏暗,圍在桌邊的五位農民正在喝咖啡吃馬鈴薯。除此之外,並無其他配菜,看起來只有簡單粗糙的水煮馬鈴薯。這是布拉班特農民-德・格魯特-範・魯伊(De Groot-van Rooij)一家人的晚餐。
梵谷用灰暗色調描繪出農民生活的樸實艱辛,這些馬鈴薯甚至沒有削皮。他們都有著疲憊的面容和粗糙堅硬的雙手,得經歷風霜日曬辛勤勞動,才能從土壤得到足夠的食物果腹。
畫面和色調看起來既不討喜也說不上悅目,但人家是有遠大抱負的梵谷耶~他的人物畫才不想因循那些繪製達官顯要之往例,而是傳達靠天吃飯,以勞力獲取溫飽的踏實滋味。
熱情好客的農民可能還會邀請梵谷一同享用熱騰騰的馬鈴薯與咖啡,工作狂如梵谷,應該要等到手上創作告一段落,才會坐到桌前咬上一口馬鈴薯。冷掉的馬鈴薯其實做成沙拉也很美味(喂~)。
即使《吃馬鈴薯的人》由於用色晦暗沉重,不同於當時主流,或是人物比例明顯不符合透視法,都無損無梵谷自成一格描繪人物,進而書寫藝術史的能耐。
=======================
然而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吃馬鈴薯的人》不見得會出現。
=======================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與船隊在歷經兩個多月的航行之後,穿越大西洋來到巴哈馬。
此刻他以為自己按照預定計畫抵達了亞洲,當地原住民也因此被他稱為「印地安人」(indios,西班牙語中的印度人),只是這些地理與人類學上的無知,相較於接下來美洲原住民即將面對的慘絕人寰屍橫遍野之慘況,一點都不算什麼。
美洲新世界與歐洲舊世界從此開始建立聯繫,無論是文化、經濟、種族、生態之間的差異,以及疫病彼此傳播,都大大改變了兩座大陸。即便這場接觸對於美洲原住民來說,傷亡絕對比獲益來得多。當年新大陸被哥倫布登陸後,最直接的結果是西班牙締造眾多殖民地,也為歐洲各國接下來的殖民經濟開了先鋒,同時讓美洲成為基督教亟欲征服的新對象。
1972年,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教授透過生態觀點,將1492年哥倫布染指美洲大陸以來,東、西半球之間各項領域之衝突、影響與交流,所引發的明顯轉變,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這也是歷史學研究中,首度以生態觀點解讀昔年往事。
身為開路先鋒,向來得冒大不韙,克羅斯比教授當年同樣如此。《哥倫布大交換》一書那時不僅得苦苦尋求出版商印刷發行,出版後還得面對一連串負面書評,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進入主流。
=======================
一頭栽入《哥倫布大交換》,完全可以感受到豐沛充實的知識量與考證講究的眾多資訊。
舉個例子,全書共344頁,光是注釋和參考書目加起來便有113頁,很驚人吼。在此真要感謝克羅斯比教授努力研究貢獻所學,便宜了我們老百姓爽爽看故事。
你知道的,悠閒地窩在沙發上,一頁一頁翻著,遊走於眾多驚人史料與情節之間,一直發出〝OMG〞或〝原來如此…〞的喃喃自語個人時光,其實非常享受。
=======================
拿《吃馬鈴薯的人》來說,如今已成為歐洲人主食的馬鈴薯,初來乍到現身於歐洲時,曾經被誤認帶有毒素還會引起痲瘋病而遭到嫌棄,因此頂多只能充當豬飼料。
當時整個歐洲只有愛爾蘭人張開雙臂擁抱馬鈴薯。多虧馬鈴薯的無私餵食,讓愛爾蘭人口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約90年之間,成長超過三倍。只是過度依賴單一主食的結果,也使得愛爾蘭在馬鈴薯枯萎病肆虐之下,造成慘重傷亡。
其他歐陸國家則要經過幾次嚴重飢荒之後,才知道馬鈴薯有多麼溫良恭儉讓,美德可感天。馬鈴薯到了19世紀末終於迎來她的春天,產量與接受度大幅躍升,約莫就是梵谷畫下《吃馬鈴薯的人》之時。其實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ㄧ般農民都還是以麵包粥為主食。
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梵谷的主題大概會變成《吃麵包粥的人》。
親近藝術,若有廣博歷史知識相佐,往往能夠激發更多感受,創造更多聯結,也有助於全面性的理解。了解「哥倫布大交換」,那些16世紀後的靜物畫和風俗畫裡許多細節會看起來更其來有自。當然,「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遠不只如此。
=======================
就我們而言,500多年前的往事,而且還是發生在地理位置毫不相干的歐美地區,聽來似乎頗為遙遠。
但若細數現代台灣生活面貌,卻會發現不少「哥倫布大交換」,而且你肯定嚐過:薯條、烤地瓜、燒番麥、花生糖、鳳梨冰、木瓜牛奶、番茄蜜餞、麻辣鍋、甘草芭樂、臭豆腐、火雞肉飯、金瓜米粉、巧克力…blahblah。
這些台灣日常中熟悉的各色小吃,主要食材其實都是源自於「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登陸巴哈馬的那個清晨,哥倫布肯定沒想過他除了拓展殖民帝國、開發金銀礦等重要任務之外,會以這種方式影響到遙遠的島國生活。等到讀過這本書,下次逛夜市的時候,或許你也會認真尋覓哥倫布。
(狀態顯示非常餓…)
#哥倫布大交換
#人類走進世界史的第一步
#精彩非常知識量滿滿
#夜市到處哥倫布
#給我台灣小吃(打滾+摔酒瓶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wiki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馬鈴薯晚疫病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產量比「克尼伯」多6成! 這款馬鈴薯油炸不變色】
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每公頃產量達40公噸,比國內種植最多的「克尼伯」品種增產48%至60%;克尼伯可販售規格馬鈴薯比例約6成,種苗6號可售薯比例高達73%,產量多更多。
種苗6號馬鈴薯還可供鮮食、加工兩用。國內育成馬鈴薯經低溫儲存,塊莖澱粉容易分解成還原醣,加工油炸會發生梅納反應褐化,因此不適合加工用途,但種苗6號冷藏後還原醣含量低,油炸不褐化,做洋芋片更適合……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馬鈴薯 #種苗6號 #洋芋片
馬鈴薯晚疫病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幾天和朋友們聊到台灣人童年的卡通,有人說飛天小女警、美少女戰士、皮卡丘、中華一番,接著一個好友突然興奮地對著我說:「小蓮!」我困惑一下,接著開始有很多內心戲在心裡對話:「我應該要知道她是誰嗎?我應該要裝懂嗎?如果要裝懂,我應該要順著她的情緒,也對著他大喊小蓮吧?可是...小蓮到底是誰?!(崩潰的瑞士人)」
可能我的內心戲都寫在臉上了,朋友們覺得很好笑,才對我解釋,這是一齣日本動畫,描述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小蓮」的故事,我才想起來原來他們說的是「Heidi 」!
對啊,這是一部很著名的小說,1880年出版後,在瑞士和德國、得到相大的迴響,作者Johanna Spyri在一年後出版了第二部,隨後又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等共70種語言,之後又被改編翻拍超過15種電影。以及朋友提到的那部日本動畫,確實很有名!
Heidi可以說是全瑞士最著名的孩子了,她天真、獨立、善良,在小說中也可以看到她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渴望,但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單純描述,一位可愛的少女在瑞士成長的故事,那就錯了,因為在這部原著作中,更多的是反應瑞士在19世紀時的移民歷史。
¶ 19世紀瑞士人的移民歷史
這部小說是以悲傷的故事作為開場,Heidi是個孤兒,她的父母在她還小的時候過世了,轉由阿姨照顧。然而在當時,瑞士的工人和農民為了生活,都選擇移民到國外謀生,而Heidi的阿姨也是,在她還5歲時,把Heidi留給住在Maienfeld的「Alp-Öhi」祖父家,「Alp-Öhi」意思是「阿爾卑斯山的叔叔」。而在外人眼裡這位性格古怪的阿爾卑斯山叔叔,卻被Heidi的活力與快樂的性格所暖化,而開啟了一系列令人感動的故事。
如同我剛剛提到的,19世紀的瑞士的工作環境是非常糟糕的,工廠貧困、工人飢餓,以及不人道的工作條件,許多工人、農民,為了謀生,選擇到外地工作,這樣的場景在當時的瑞士是相當常見的狀況。更糟的是,在1850年至1880年期間,許多瑞士農民所種植的馬鈴薯,紛紛遭受晚疫病的破壞,許多大量農產品無法採收,衝擊整個歐洲的農業,也因此大約有33萬瑞士人選擇移民。
¶ 日本動畫引起西班牙人發起抗議!?
在日本,Heidi在1937年的電影版上映前就蠻受歡迎的。但是正式的日文版卻在1920年出版時,並不是這麼有名,是一直到5年後,被改編成新的版本,把主角的名字換成日本人的名字,才使得這部小說開始受到日本人的注意。
而終於在1974年日本的動畫導演高畑勳,把這部小說改編成動畫,台灣翻譯成「小天使」,原著小說Heidi的名字,被改成朋友們熟悉的少女「小蓮」!這齣動畫不僅僅受到全球的歡迎,甚至在1976年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抗議!因為觀眾希望這齣動畫,可以在黃金時段播出,而非只有在下午的兒童時段播出。
我也很喜歡這部日本動畫!朋友們小時候有看過這齣動畫嗎?那讓我們再次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台灣的朋友們小時候是看什麼卡通長大的呢?
(圖片來源 | IMDb)
#老師也有很多內心戲
馬鈴薯晚疫病 在 英國科學家找到最強的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基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在一種叫做光果龍葵的野生茄科物種中,找到一個最強的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 基因Rpi-amr1。他們將抗病的Rpi-amr1基因轉殖到馬鈴薯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