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區對我而言,總有著特別的情感。
雖然我從沒有住過九龍城區,但我特別喜愛舊房子、舊屋村、舊人舊事,因為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些舊區總是異常濃厚,總讓我無端的感覺到一陣溫暖。在這裡所展現出的香港,總像個大雜燴,很吵鬧,很多事同時發生。街道上,一間藥房的旁邊,走上長長的舊樓梯,可能便是一間時鐘酒店。正經八百與妖媚多姿,共生於這城。
這個區中我最熟悉的,其實是土瓜灣區。大家可能只知道土瓜灣是舊區,反正樓齡很舊,交通又不便,記憶最深的可能是馬頭圍道樓宇倒塌事件。但這個舊區到底有些什麼,其實說不上來。
土瓜灣其實算是全港市區租屋最便宜的地方,因此積聚了一大羣底下階層人士,多是新移民,難民也選居於此。
土瓜灣有十三街,顏色鮮豔,而且名字非常特別,每一條街的名字均包含有中國傳統吉祥動物。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加上馬頭圍道與木廠街,形成十三條街。
這些街道上的樓,樓齡全都超過50年以上。但租金仍然貴得咋舌,即使是樓層低一些的,也要三千多四千塊一個月。如果負擔不起,只好住進非法潛建的天台屋。曾經跟隨社區的姑娘走進一條天台村。
什麼是天台村?就是從航拍機所拍攝下的片段中,那一個個潛建在天台的鐵皮天台屋。
數間天台屋放在一起,只餘狹小的通道,形成一條村。天熱時天台屋內的室內溫度比外頭更熱;天冷的時候會更凍。而且有很多貓狗會跑到天台流連,經常在各家的門口留下糞便。一打開門,難聞的氣味便撲鼻而來,而且很多跳蚤,夏天會爬到住戶的身上,弄得周身都癢癢。
以上這些,全都是我探訪的一個天台屋戶主告訴我的。但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她是笑着說的,而且說到最後,似乎還是非常感激有這個地方。只因這個地方,較其他市區地方的租金便宜。如果是天台屋的話,租金可能只需三千便可。
雖然這裏的住所環境不是太好,但我卻能感受到當中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創造力。
人與人的關係在這裡是如此的緊密。放學後,小孩便跑到空地去踢球,而不是躲在房間打電動;古董麵包店內每到黃昏時便響起麻將的聲音;行動不便的婆婆走到熟悉的店主面前,店主會得會她打開一張摺櫈,好讓婆婆能坐下休息,吃飽飯後,一家人到海心公園散步,吹吹海風,爬一下魚尾石。
我並不是反對重建,如果重建後這班人能有個環境更好的安樂窩;如果重建後這個地區依舊能保留其特色;如果重建後,這裏能保留這個社區的人際、經濟網絡,那該有多好。
因為這裡雖然很嘈雜,但這是屬於我們,最有人性的聲音。
如果你走過新建的街道,地下的店鋪位置很多都已經消失,變得很乾淨;大廈起得很高,建得很新,但再也沒有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嘈雜的人與車聲。人,默默地低頭走着,車,偶爾經過,劃破了那寧靜。那將會是我們的新城市風貌,人與城市,恍惚像一對分了手的情侶,越愛越沉默。
「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 對花蕊 的牽掛」
縱然失去無可避免,但至少為這些曾經見證這個城市的人與事,留一個記錄。感激這個城市還有個可愛的男子叫 袁學謙 Benedict - 揸住飛機去旅行,拉著我在大熱天時拿著沉甸甸的航拍機到處奔走,甚至還差點想過爬上魚尾石的巨大石旁,雖然害怕髒還是爬去了一個發臭還有蟑螂的海灘,只為拍出更好的畫面。
玩航拍太多限制,網絡上有些人會跑出來質疑他,他也有時會質疑自己這樣辛苦到底為什麼。或許得不到許多讚賞,甚至被攻擊得不到別人的諒解,但至少我們為我們喜歡的地方留了一個記錄,好讓我們不遺忘。
好讓我們不遺忘。
//還有格仔山、九龍城寨、像擱淺在大廈星空的黃埔花園.... Benedict還細心地把地方都標誌出來,天知道不是剪片專業的他為這條片花了多少時間。因為我的中學也在九龍城區,所以對這區著實有很深的情感,太多故事太多感情不能盡錄(再寫下去變萬字感言),留待大家細細觀看影片,慢慢回味。
//IG: walking_travel
#不過他逼我片頭做的那個動作讓我有點無奈 #不過算啦既然他那樣用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石籬邨Shek Lei Estate舊稱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一個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怡峰苑Yi Fung Court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
馬頭圍道塌樓重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石籬邨Shek Lei Estate舊稱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一個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怡峰苑Yi Fung Court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原為籃球場,近石籬擴展區,有兩座樓宇,在1999年落成。石籬邨是葵青區內第3條公共屋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至1972年初期全部落成時,原有15座居住樓宇;至1989年擴建完成,共有20座樓宇;截止2013年7月,重建尚未完成,連同中轉房屋共有住宅大廈23座,按座數計,是葵青區最大的公共屋邨。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而在2017年8月,此項重建再被提上議程,並擬於2020年展開,但仍需進一步共識)。但基於勘察過後,證實結構安全,故政府決定以維修來取代拆卸重建,並於1996年11月6日將第10及11座改為中轉房屋,並在樓宇內設置「石籬收容中心」,即是用來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急需安置但又未能即時符合入住公共屋邨人士的臨時居所,例如2010年1月29日,紅磡馬頭圍道發生唐樓倒塌事故及2011年11月30日的旺角花園街排檔火災之災民便被安排入住。及後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將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