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2020年12月特刊—月球背面有什麼?】
從月球如何成為文化符號的歷史到登月秘辛
呈獻最完整的月球探測與科學圖解
我們對月球的了解,有許多是仰賴阿波羅號帶回的382公斤樣本,以及蘇聯月球號的450公克樣本。這些樣本都位在月球正面,而且不是在赤道就是在緯度不到30度的範圍內。
2019年嫦娥四號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太陽系裡最大且最古老的撞擊南極-艾肯盆地(簡稱SPA)馮卡門隕石坑,月球探索的新篇章已經開啟。
月球探索的下一個篇章,會是什麼樣子呢?
【國家地理2020年12月特刊—月球背面有什麼?】發現新上市!!
最新上架,各大書店及這裡買得到👉
📣博客來:http://bit.ly/37V3Oga
📣誠品:http://bit.ly/2KUZ9Sp
📣讀冊生活:https://bit.ly/37RiFbA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bit.ly/2WSV83w
📣國家地理PChome店:https://bit.ly/3aP3f9M
📣蝦皮大石商城:https://bit.ly/3n2Cgdj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埃及博物館位於埃及首都開羅,是1858年由法國人馬里埃特創建的。入口樓前是一個水池,種植了埃及的國花蓮花、國草紙莎草,周圍則是一座座仿古的雕像。博物館分為兩層,陳列著古埃及時期的遺物、展品。博物館下層按年代展示展品,上層按主題展示。其中尤其以上層展品為珍貴。著名的圖坦卡門墓內珍品也長期於館內展出。當...
馮卡門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太空的邊界是哪?】
#本日冷知識1537
上上週我們講了三位蘇聯太空人不幸在太空罹難的故事。該事故迫使工程師從失敗中學習,並持續改進系統。使後繼者:來自各國的數百名太空人有安全可靠的方式定期往返國際太空站。
但說來奇怪,大多數太空人所到的「太空」,也只是在海拔約 400 公里的國際太空站「而已」,400 公里差不多是把台灣豎起來那麼高。相較於地球這顆直徑 12742 公里的巨球,國際太空站像一隻緊貼著地球臉皮飛的小蚊子。
定義上,太空的邊界是在海拔100 公里的地方,那條想像的界線叫「卡門線」(Kármán line)——太空人其實離家不遠。#當我張開翅膀試圖往夢裡闖
卡門線出自西奧多.馮.卡門先生(Theodore von Kármán, 1881–1963)出生於匈牙利的航空動力學工程師,身為猶太裔的卡門隨後移民美國,在加州參與成立「噴射推進實驗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JPL,現隸屬於 NASA 的超酷組織(火星歸他們家管轄)。
* 德文名字有馮 (von) 不見得代表是貴族。馮卡門的 von 只是指出他來自卡門村。von ≒ from。
卡門本身是超音速飛行、飛機翼型、流體動力學,尤其是紊流方面的泰斗。簡而言之他是造飛機專家,怎麼會管到太空去了呢?
故事要說到底,就得從......牛頓說起!讓我們倒帶,回到西元 1665 年,英國鬧大瘟疫,青年牛頓實行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措施,就宅在家,看著蘋果掉落忽然就想通了萬有引力原理。天才小神童是想通了啥?原來他是頓悟惹:月亮和蘋果是完全一樣的,在向著地心做自由落體!之所以蘋果會著地,但月亮永遠不會掉下來的差別在於,月亮的橫向(公轉)速度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之快。
什麼跟什麼,有聽沒有懂 XD 是,牛頓的頓悟超抽象的。幸好多年後,牛頓決定出本科普書解釋他驚天地泣鬼神的萬有引力理論(月亮與蘋果一體適用,故名萬有),想出惹另一個天才比喻,或是說更具體的思想實驗:
▆ 牛頓的砲彈(Newton's cannonball)...... 出自《原理》第 6 頁。
我們一般人沒吃過砲彈也看過大砲走路 (x) 知道砲彈是怎麼一回事 (o)。從砲管飛出的砲彈,會開始受地球重力影響而往下掉,呈拋物線軌跡飛行直到著地。
牛頓請讀者想像在高山山頂有一具性能極佳的大砲,能用任意的高速射出砲彈。由日常經驗我們知道顯然是射速越快射程越遠。而當砲彈超快、極快、有夠快時,會發生有趣的情況:地球是圓的(人類自古希臘甚至更早就知道了),隨著砲彈橫著飛,地球的曲率開始起作用,使地面好像在加速向下遠離砲彈——高中物理課本會教你證明這個貌似存在的加速度的大小是 v^2 / R,其中 v 是速度,R 是曲率半徑,詳解略。
牛頓大神指出,當砲彈速度 v=√(gR) 大約是每秒八公里 (!) 時情況變得大有蹊蹺,儘管砲彈一直在自由落體,但地表也一直在遠離著它,這兩個加速度的量值相同方向相反,使得砲彈只要維持著該速度就永遠不會著地。
在物理上有兩種方式描述這現象——A、重力恰好提供物體繞地心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或B、重力恰與離心力抵銷。兩者敘述彼此等價,只是觀點不同。
我們只要記得重點是國際太空站、月亮、人造衛星、喬治克隆尼和珊卓布拉克......全都像牛頓的砲彈一樣,憑藉著橫向的超高速度而能「一直自由落體,但永遠不會落地」,換言之就是:上軌道(in orbit)啦。
回到卡門,#男人不過是一種消遣的東西有什麼了不起......咳咳,錯頻惹,是我們的航空飛行/空氣動力學專家卡門先生。當年他在認真推敲的問題其實是:
▆ 「一個國家的領空該往上算到多高?」
身為飛行機專家,他知道飛機能維持飛行是靠機翼維持足夠的升力(Lift)以抵抗重力。飛機的升力和幾個因素有關:速度的平方,空氣的密度,還有機翼的面積。蠻直觀的,可以想像機翼是藉由把空氣向下推擠讓自己獲得反作用力向上升。
但不幸的是高空的大氣密度越來越稀薄(具體上是指數衰減—— 90% 空氣分子都聚集在離地表 20 公里內),為了提供足夠升力,飛機的巡航速度就需要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直到某個海拔高度,速度值(呈指數增長)已高到金離譜,和牛頓的砲彈的 √(gR) 速度相差無幾。與其說那還是架飛機,不如說是自帶推進器的火箭。
總而言之,卡門線的初衷就是:「已不算是開飛機那樣靠空氣提供的升力飛行,而是像開外掛 (x) 火箭 (o) 是靠離心力遠離地表」的海拔高度。如果飛機算空軍,火箭算太空軍,卡門線就順理成章的代表太空的邊緣。
當年卡門得到的值差不多是海拔 62 英哩,100 公里的一個概略數字。但他的計算面臨到各式問題:地球的大氣密度其實隨著緯度、季節、溫度、甚至太陽黑子的活躍程度的影響而起起伏伏,不完全符合他簡化版計算中的條件。
因此隨著知識與技術的進步,有人大膽異議說「很可惜,卡門先生算錯了」並提出新的分界提案。例如,美國空軍傳統認定的太空邊界是 50 英哩 = 80 公里的高度。曾經有數種實驗性的「太空飛機」(混合傳統空氣動力學和火箭推進的飛機)突破那個高度,包括有名的X系列火箭飛機——「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便曾經做過 X-15 火箭飛機的試飛員,達到過太空的邊緣。而突破 80 公里的空軍飛行員一樣會獲得太空人的稱號。
大概是醬。科宅這番長篇大論,只希望大家記得一件 Take home message:上太空不只是往上爬一百公里那麼簡單而已。若只單單上拋一百公里,地球引力會立刻讓你像蘋果一樣落回地面。
上太空真正的重點是往橫向加速,只有飆超快,達到水平方向約每秒鐘八公里的東西(參考:國際太空站 = 7.66 km/s。哈伯望遠鏡 = 7.59 km/s)才會維持「牛頓的砲彈」的狀態,待在低地軌道上。
反之亦然,太空人要回到地面,也不是咕咚一聲往下跳就行。他們需要劇烈的減速,主要是利用大氣層的摩擦生熱,把太空和地表的每小時兩萬六千公里的速度差異給磨掉......速度的平方差和動能成正比,這份奢侈的速度需求也是上太空代價辣麼高昂的原因之一喔。
插圖:俄國航太總署的聯盟號(Soyuz)發射太空人和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示意圖,你看,關鍵是火箭橫向的推進,就像牛頓老大說的那樣。
馮卡門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至今在太空中喪命的人類只有三名】
#本日冷知識1536
圖中的是前蘇聯「聯盟十一號」(Союз-11)的組員,左:帕薩耶夫(Паца́ев)、中:指揮官多布拉沃斯基(Доброво́льский)、右:沃科夫(Во́лков)。我們懷念他 x 3。
三人在 1971 年乘坐太空發射系統聯盟十一號,成功登上了在美蘇太空競賽中,由前蘇聯獲勝的項目:人類第一個可以長期居留與進行實驗的太空站——禮炮一號(Салют-1)。在距離地表 200 公里的低地軌道中待了 23 天,繞地球公轉 362 圈之後準備返回地球。
1971,那是美國人在月球上插旗的兩年後,蘇聯太空總署把他們的登月計畫整個塵封埋葬,對外稱他們一開始就把重心放在太空站開發,並沒有計畫載人登月ㄛ(心虛掩飾的搖手.gif)。潛台詞大概是說,這樣我們就不算輸給美國人了。但事實是蘇聯分明有登月計畫,首先使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的就是他們。嘿,有時大國政治和小孩子嘔氣的心境很相似唄。
在聯盟十一號之前有聯盟十號:史上最囧任務,在於聯盟十號都飛到了禮砲一號太空站的大門口,卻因機械故障,怎麼樣都無法完成硬對接(機械固定至建立氣密等等),故無法安全進入太空站,組員只能無功而返。
此例一方面顯示,最早期的系統因為實測機會太少,三不五時就會發生故障,太空人怕.jpg。另一方面,聯盟十號組員大概內心氣得跳腳——他們和成為國家英雄的機會失之交臂。就像當年成功繞月球公轉、測試登月艙的各種功能,但沒有實際進行登月的阿波羅 10 號一樣,當不了人類英雄,不會有以他們為主題的電影、書和影集。但至少他們能平安回家。
總之,聯盟十一號的帕薩耶夫、多布拉沃斯基、沃科夫成功硬對接登上太空站。他們立刻變成全蘇聯「我們的英雄」。禮炮一號太空站上甚至有攝影機,三人的 23 天歷程全都在莫斯科電視台直播,是首創的太空站實境秀(讀作大外宣)。
國家英雄在太空站上都做些什麼實驗呢?不多,其實齁,他們三人本身就是實驗內容啦 ← 首先是太空站的維生系統,空氣和水的再生需要測試。此外,當時沒有人知道人類在太空長期居留,會不會有危險的副作用——阿波羅任務雖屌,發射登月到返回,全程也只有八天而已。所以聯盟十一號的英雄們,只需要正常起居、進食、排泄、運運動,體驗前所未有的寬敞太空站中的無重力居家生活,醬就可以了。
此外,帕薩耶夫還操作了太空站上的望遠鏡「獵戶座一號」對恆星的遠紫外線光譜進行了測量。三人先前的經歷是,多布拉沃斯基是空軍中校,沃科夫和帕薩耶夫則是考進太空人班的平民工程師,各自參與過蘇聯太空任務的開發。
然後他們就要返回地球了——其實是被迫返回,內情是禮炮一號上發生了電線走火。滅火後,太空中心研判那會造成太空人健康不利的影響,便提前終止任務。
三人返回聯盟十一號飛船,點燃引擎反向燃燒,開始減速脫軌(de-orbit)返回地球。在看起來完全無懈可擊的一番操作後,太空人進入聯盟號機身中段,呈錐形耐熱的著陸艙待命,拋棄了軌道艙和服務艙......忽然,不知怎麼太空人和地面的通訊忽然中斷了。
從任務中心收發的訊號看來,聯盟號一切系統都正常運作,制動火箭成功點燃,降落傘張開,多餘的聯胺燃料在降落途中拋棄(避免落地撞擊爆炸),著陸艙穩穩的減速落地,位置在哈薩克拜科努爾太空中心東北東方 550 公里的荒漠之中。
但令人不安的是,仍沒有通訊回報,靜靜的。地面尋獲小組到達座艙,敲擊艙壁,沒有回應,靜靜的。當艙門打開,恐怖的景象,帕薩耶夫、沃科夫、指揮官多布拉沃斯基......三位國家英雄都沒了生命跡象。
這邊有非常揪心的 1971 年歷史片段,是地面人員徒勞無益的在替太空人心肺復甦。
後來由鄰近醫院的死後相驗(就是驗屍)加上座艙內的生命跡象記錄器的證據顯示三人是死於窒息。眼、耳、肺臟、腦部破裂的微血管在在顯示下降之間,座艙內壓力曾一瞬間降到真空。他們不只是在太空喪命,而且是直接死因就是無防護的暴露於太空。
為啥不著太空衣?是那時蘇聯人不認為有此需要,太空船內很安全,就像在太空站裡一樣,只穿著一般的飛行服/工作服就行了。
調查結果是,事故發生在聯盟號進行脫軌操作、燃燒減速之後不久,在海拔約 168 公里處,三節船身(軌道艙-降落艙-機械艙)進行分離,只留下載人的中段。這時可能出於晃動一個排氣閥門異常鬆開了,艙內無預警地和太空互通。太空人帕薩耶夫的一隻手掌有著瘀青,可能是在昏迷之前曾試圖關閉漏氣的氣閥。
在制動火箭一邊發射一邊減速下降的過程中,太空人估計毫無防護的暴露於近真空將近 10 分鐘。生命跡象監控器顯示在猝不及防之下,頭 20~30 秒的窒息就要了三人的命。就算準備充足先有預警,要閉氣 10 分鐘也不是大多人可以做到的事,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閉氣,而是肺部被抽成真空,體液在沸騰的殘酷情況。
這次慘劇讓俄國人痛定思痛(只是不曉得有多少要為此事負責的人被流放西伯利亞齁),規定以後上太空和回地球的飛行途中都要身著加壓、密閉的太空服,以防萬一。
不過因為事關重大(動搖國本!面子要緊!),當年的調查結果,蘇聯嚴格保密直到兩年後才公布。讓同時期也在進行自己的太空站 Skylab 開發的 NASA 方超擔心,不能排除長期暴露在無重力會害死太空人這個可能性......
雖然蘇聯已輸了登月,但在太空站的開發上面是功不可沒。正是因為發生過諸多小意外,和少數幾次非常恐怖的意外,後續針對它一直改進系統安全性,才讓後來從沒再發生類似的事情的。
到今天,改進的聯盟號(現代版為第四世代)總計已經發射了 1700 趟以上,其中包括載人任務,也有無人的補給任務。聯盟號仍然是本星球(我們的)最可靠的低地軌道發射系統。在 2020 年五月美國民間企業 SpaceX 的 Crew Dragon 艙載人首飛之前,無人能與之挑戰。
歷史上,因為太空任務而死的人類裡面,大多都是在訓練中、發射或降落過程中出事。包括阿波羅一號測試事故(太恐怖就不描述),非常恐怖的聯盟一號那未張開的降落傘(寒意)。挑戰者號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喪命的共計十四名太空人......他們有的上過太空才身亡,有的沒有(太划不來)。但所有人都是在【馮卡門線】:海拔 100 公里以下喪命的,定義上都是在大氣層之內。唯獨聯盟十一號的那次事發現場,海拔 168 公里,在定義上是處於外太空。
其他意外,包括阿波羅十三號那次人類史上最成功的失敗,全員生還。禮炮七號太空站驚險地出過包(最近拍成同名電影,但請注意內含神扯虛構劇情)。和平號(Mir)太空站上發生過驚險的火災、太空船相撞意外。最近國際太空站上還破洞漏氣。但幸好——至今已經有 560 人以上出過馮卡門線,再也沒有人在太空喪生。
「只有三個人」的紀錄想來有兩解,其一是美蘇兩強不把人命當兒戲,出意外後系統性檢討改進的努力很頂真(tíng-tsin)不馬虎。但從反面看,這是否表示人類其實不算真的出過外太空,至今都還只是貼在地球母親的肚皮上轉呢?到什麼時候,才會有人類在深太空(月球軌道以外)喪命呢......
是說,為什麼馮卡門先生要把外太空的界線定在離地 100 公里的地方?先賣個關子,以上已經發太多字惹,我們下回再續聊ㄅ
by 科宅(顯示為欠打)
馮卡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埃及博物館位於埃及首都開羅,是1858年由法國人馬里埃特創建的。入口樓前是一個水池,種植了埃及的國花蓮花、國草紙莎草,周圍則是一座座仿古的雕像。博物館分為兩層,陳列著古埃及時期的遺物、展品。博物館下層按年代展示展品,上層按主題展示。其中尤其以上層展品為珍貴。著名的圖坦卡門墓內珍品也長期於館內展出。當年英國伯爵卡爾納馮資助考古學家卡特,於帝王谷發現圖坦卡門墓罕有未被盜墓賊搜刮一空,據說第 20王朝拉姆西斯六世建造陵墓時,工人把挖掘出來的土石,堆置在鄰旁建於 200 多年前的圖坦卡門陵墓之入口前,使本來已緊密封閉的入口,又再增加一層土石掩蓋,因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其中發現重242磅的純金棺槨,共有七層,用上彩色琺瑯、寶石、彩色玻璃鑲嵌。 陪葬品還有雕像、靈床、椅子、船的模型、武器、座車、器皿、箱子及各式各樣的小盒子5000余件,全是純金或鍍金的,世上需要的一切都包括在內了。他的金面具、金鷹、金鏈子、各種寶石飾品擺滿了一屋子,把展室映襯得金碧輝煌。此外,博物館還收藏了包括拉米西斯二世在內的多具木乃伊。館內的展品備為埃及學家和考古學家所推崇。博物館幾年前已全面禁止拍照,之前容許拍照亦不得使用閃燈,因此網上的照片及錄影資料並不多,有質素而拍了下來的相片更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