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之城:兩千年蜀錦傳承與成都錦官城|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中國古代絲綢的歷史非常悠久,四川巴蜀之地的先民們很早就種桑養蠶,最早的古蜀國君主就號稱「蠶叢氏」。「蜀」字起源若從甲骨文考索,有一種說法也解釋為蠶蟲,代表當地是手工紡織的起源地之一。而蜀錦是古代絲綢品中一種高檔錦緞,今天很多人因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知道四川成都有「錦官城」的別稱,但蜀錦究竟何時產生,為什麼成都被叫錦官城,蜀錦在歷史上的演變和功用,都值得今天人們回味和探究一番其中的淵源。
精美的蜀錦
一、成都什麼時候開始生產蜀錦?
古代絲綢的歷史非常悠久,四川巴蜀之地作為中國古絲綢的起源地之一,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來說,關於中國絲綢的如何起源一直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正如古代傳說中教會人們種桑養蠶的蠶叢氏是古蜀人,畢竟是傳說故事。同樣,關於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教會世人紡織也是傳說,而且嫘祖的故里西陵到底在哪裡說法不一,但有一種說法就是今天江油市的鹽亭縣,她也是古蜀人。
古代傳說無法作為確信的史實,但能夠側面說明四川與絲綢紡織起源的某種關係。而且,古印度地區也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就有中國絲綢通過以四川、雲南為重要媒介的南方絲綢之路輸出,南方絲綢之路產生於秦漢大一統之前,也是客觀事實。
錦緞作為高級絲綢品種,原本並非四川地區獨有,著名建築學和營造學大家朱啟鈐的《絲繡筆記》中說:「蓋春秋末時蜀未通中國,鄭、衛、齊、魯無不產錦。」又云:「自蜀通中原而織事西漸,魏晉以來蜀錦勃興……」西漢時,蜀錦品種已經因為花色繁多,品質優秀而行銷中原和海外。三國蜀漢時期譙周在《益州志》記述:「織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盛於初成」。兩漢到三國,蜀錦的地位一直在國內高級絲綢品中遙遙領先,成為中國優質絲綢品的代言人,也創下歷史上的巔峰榮譽。
三國蜀漢時期,丞相諸葛亮把蜀錦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據資料顯示,成都聚集的錦緞織工多達7.6萬人,直到蜀漢滅亡時,庫存的蜀錦綢緞依然多達20萬匹。雖然當時三國之間互相敵對,但像蜀漢和曹魏對蜀錦的貿易一般沒有中止,以曹睿等君主和貴族生活崇尚奢侈,他們對蜀錦卻非常鍾愛。雖然蜀漢北伐階段會中斷貿易,但很多曹魏商人卻會冒險走私大量蜀錦,有時候貴族的需求量大,曹魏官府還會從吳國採購蜀錦,哪怕滿足東吳從中賺取差價。而東吳從劉備入川以後,雙方就開始展開蜀錦貿易。後來劉備伐吳,雙方一度敵對,但諸葛亮恢復與孫權通好以後,貿易就淵源不斷,成為支撐蜀漢經濟的重要渠道。
通過以上,其實大體已經可以了解蜀錦在古代的主要功用,大部分是用於貿易,而變相來說是用於皇帝、貴族的封賞和體現奢華,能夠穿戴蜀錦的無疑都是貴族顯宦。
看到古代諸多文獻資料對蜀錦等高級綾羅綢緞的各種讚美,以及歷史上廣受歡迎,其實並不說明這些高級絲綢品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恰恰相反,古代絲綢基本沒有流通民間。儘管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大量民間百姓加入絲綢生產,紡織技術非常普及,但民間很少有人穿得起綾羅綢緞。之所以大量百姓都會生產紡織各種布匹綢緞,主要是提供給官府充當賦稅,尤其南北朝到隋唐實行租庸調制,一是繳納穀物,一就是繳納布帛。
從古到今,蜀錦通過官方貿易到塞外諸國是一大渠道,正如很多史料提到絲綢之路貿易,不論北方草原之路還是南方海路都如此。例如西域一些邦國的蜀錦都普及,如張騫出使西域見到當地流行蜀錦。好比如今眾所周知的精絕國發現的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錦護膊》,是漢代蜀錦體現「五色輕絲」高超技法的一級品種,絕無僅有的實物證明。
著名的五星出東方是漢代蜀錦工藝的實證
南北朝之後,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依然主要用於皇室用錦、貿易用錦,蜀錦的流傳進一步遠銷到日本、高麗、新羅和波斯。唐代蜀錦保存到現代的有團花紋錦、赤獅鳳紋蜀江錦多種。北宋再次建立成都府錦院,繼續以貿易輸出為主,尤其南宋半壁江山依然保持富庶與蜀錦的暢銷不無關係。元明以來品種應用更廣,可從元代《蜀錦譜》中窺見一斑。
二、錦官何時出現?成都=錦官城?
成都織錦生產源遠流長是沒有多少爭議的,但是,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錦官,說法有兩種,但兩種說法並不完全割裂。一種比較冷門的解釋,因為四川蜀錦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頗有盛名,古人利用流經成都的江水濯錦,色彩明亮鮮豔,而且人數非常多,江水經常呈現五光十色,豔麗似錦,習慣上就稱流經成都的江水為錦江。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大軍攻佔巴蜀。不久,張儀和張若修參考咸陽城而修建成都。有鑑於古蜀以蠶桑紡織著稱,為富庶之地。秦國佔據巴蜀奠定超過中原六國的實力基礎,所以,張儀所建的成都城本就是一座突出商業特徵的城市,於夷里橋南立錦官,專門在蜀錦發達的成都管理蜀錦織造。因此這一說法認為,錦官早在戰國後期就已經出現。
雖然不能完全肯定這一說法的真實性,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的確在外邦見到有精美的蜀錦流傳,基本是事實。蜀錦流傳西域的客觀實證,也是凸顯古代絲綢之路名揚天下的一個重要依據。西漢武帝多年開疆拓土,因為張騫出使得到市場需求,為了通過貿易絲綢充實國力,進一步加大蜀錦的生產和管理,再次設立錦官,西漢中期將錦官制度化可能更有說服力。
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提供了秦漢時期紡織機的證據
但另一種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還是三國時蜀漢專門在成都設立錦官,以集中管理織錦工匠。從兩漢到蜀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手工業特別發達,南北兩條絲綢之路都不斷輸往外邦,蜀錦美名遠揚。蜀漢在三國中處於弱小,蜀錦是對外貿易、支撐經濟的主要商品,因此專門設置「錦官」集中織錦工匠,規模化地進行蜀錦生產,並特別築城以保護蜀錦生產,被稱為「錦官城」,後人簡稱「錦城」。
南朝蕭梁的李膺在《益州記》裡寫道:「錦城在益州南、笞橋西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也。其處號錦里,城墉猶在。」顯然,成都的確專門為生產蜀錦開闢過一處比較封閉的地方專門叫錦官城,位於城南錦里、其實不完全就等於今天的錦里,而是以老南門大橋以西的一個片區,而錦官官署含糊其詞是「流江南岸」。據《成都街巷志》等書籍考證推測,從今天錦里背後到百花潭一帶都屬於錦官城,而錦官官署大概位於成都以南某處,具體位置測可能是成都百花潭公園以南介於武侯祠之間的某個地方。
據資料顯示,「錦官城」南的織錦工場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官辦織錦工場。成都東南一直延伸到雙流華陽一帶,還聚集有許多民間手工業織錦作坊。總之,成都城南是最集中、最興盛地區。後來為方便官員和客商往來運輸蜀錦,專門設立錦官驛,是歷史上成都最大的驛站之一,大概位於著名的九眼橋一帶,附近的碼頭也是成都古時候最大的錦江碼頭,著名古詩「王浚樓船下益州」,就是從成都城東南的碼頭出發。
到唐代,巴蜀之地以及成都的工商業一直繁華興盛,號稱「揚一益二」。巴蜀是支撐長安、洛陽京城的經濟重鎮,所以唐玄宗、唐德宗、唐僖宗遇到危難都會往四川逃跑。杜甫的著名詩句「花重錦官城」之所以流傳千古,因為杜甫的優點一貫寫實,他居住在成都城西浣花溪一帶,能夠看到當時錦官城的優美環境,唐朝成都的芙蓉花有名正是從錦官城開始。
杜甫是喜歡花花草草的人,他的草堂周圍樹木,花草,都是他到處向別人要來種子親自種的,所以寫下當時見到城南錦官城花團錦簇樣子。但錦官城並不指整個成都,正如杜甫的另一名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是寫錦官城之外紀念諸葛亮的祠堂。而到五代後蜀的後主孟衍,才把皇宮所在皇城四周也種上芙蓉花,成都就因此流傳蓉城的美名。
成都浣花溪是古代織女們濯錦的地方
唐朝時期的蜀錦在新羅、高麗、日本等地也十分風靡,尤其日本專門流傳「蜀江錦」這一獨特稱呼,在京都正倉院、正隆寺均珍藏有不少高檔精美的蜀錦。從貞觀時期開始,流行古代書法藝術的「文字錦」,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之類。
當時,由益州大行台檢校修造竇師倫主持設計的一批蜀錦圖案式樣,被唐代宮廷作為內庫織錦的標準範式。竇師倫作為一流蜀錦織造專家,早年是秦王李世民府上的屬官,但他並不是四川人,而是關中望族竇家一份子,據說父親竇抗是李淵之妻竇氏的堂兄。竇師倫廣泛吸收西域地區的圖案技法,設計出許多精美款式,以對稱圖案為基礎,一直風靡到唐代後期。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竇師倫,…敕兼益州大行台檢校修造,凡創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謂之陵陽公樣。太宗時,內庫瑞錦,對雉、鬥羊、翔鳳、游鱗之狀,創自師綸,至今傳之。」後來新疆吐魯番、青海都蘭等地都出土過這種蜀錦,如新疆出土的國寶《五星出東方錦護膊》《黃色連珠龍文綾》都是精品。如前段時間五星錦才用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的漢代織錦機重新仿製修復了全部圖文,而《連珠龍文》的背後明確寫有景雲元年(710)雙流縣字樣,都能證明蜀錦的風靡。當時唐朝的貴族女子大都以擁有一件「陵陽公錦」為時髦。
唐玄宗以後,四川地區生絲產地以果州(今南充)、保寧(今閬中)等地著稱,成都主打產錦,如貢品五彩背心在長安每件價值百金。唐朝後期南詔屢屢騷擾成都,多次強行帶走許多蜀錦工匠,使南詔地區也廣泛流行蜀錦,客觀上擴大蜀錦和紡織技術在雲南民族地區的傳播。
宋代蜀錦依然興盛,每年十二月中,專門以四月號稱「錦市」,分門別類生產不同的錦緞,貢品生產有花式和標準,用來市馬的花式圖案又有區分。《宋史.輿服志》中,寫了各級官吏服裝用錦的不同品種。如:「中書門下、樞密、皇親、大將軍以上,天下樂暈錦;三司使、學士、中丞……諸司使、廂主以上,簇四盤雕細錦;三司副使、宮觀判官,黃獅子大錦……凡七等。」基本都是以蜀錦為普遍。北宋流行過一段時間上元節穿的「燈籠錦」,寓意一種五穀豐登的吉兆,也是蜀錦。相傳仁宗的張貴妃穿上燈籠錦,皇帝很喜歡,貴妃趁機告訴仁宗說是名臣文彥博設計的,仁宗十分高興,就把文彥博進一步提拔重用。這個故事記錄在梅堯臣所作《碧雲騢》中,因為張貴妃父親當年曾經是文彥博府上的門客,為了幫助文彥博提議用蜀錦討皇帝喜歡。
宋代開始流傳流水落花錦體現了文人雅趣
文彥博這個故事也標誌了蜀錦開始增添許多文人士大夫的審美風尚,宋代蜀錦的一些風格開始轉變,最著名的就是「流水落花錦」,似乎來自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以梅花和桃花圖案夾雜波浪紋為主,這種蜀錦一直到明代都十分風靡,而且其他各地錦緞都大量山寨、仿製。也是從宋代起,以蜀錦為標竿,其他地區織錦開始興起,如打著宋錦旗號的江南地區,尤其南宋主打杭州、蘇州的紡織工業,充分借鑑蜀錦的工藝,迅速提升,成為宋朝織錦的代表。但其審美和工藝基礎是蜀錦,正如南宋大詩人陸游來到成都以後,也曾在《晚登子城》詩中感慨:「錦機玉工不知數,深夜窮巷聞吹笙」。
到清代,四川的蜀錦和其他紡織品生產都是全國重鎮,即使太平軍一度佔據江浙十餘年,也以大量生絲和絲綢品遠銷海外賺取利益。而清朝方面就把「織造府」(即著名的江南織造局,曹雪芹祖上出任的)轉移到成都。據《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光緒年間,「成都有機房二千處,織機萬餘架,織工四萬人;絲織品佔全川總額百分之七十,成都以產錦為主」,有「晚清三絕」的「月華」、「雨絲」、「方方」錦。
四川的手工紡織業在西洋機器布匹大量進入以後,曾掀起過著名的土布洋布之爭,一度受到很大衝擊,跟著也順應歷史趨勢進入縫紉機為代表的機器時代。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讀書時,就知道張騫是漢朝通西域的大功臣,他不僅將中原絲織品傳入西域,也讓西域的音樂、良馬、水果,傳入中原。 歷史記載,張騫前後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是漢武帝即位初期,為共同抗擊屢犯邊境的匈奴,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聯絡同樣飽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連山舊地。 於是張騫從隴西入河西走廊,途中遭伏,張騫...
「騫古人」的推薦目錄:
騫古人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網文激怒哈薩克斯坦 哈國急召中國大使提抗議
由歐美、至非洲、到最近的泰國,中國政府和部分網民戰狼式的外交思維,均觸怒了不少原本跟中國友好的國家。中國網站近期出現一篇文章,聲稱“在歷史上,哈薩克斯坦屬於中國疆域的一部分”,還稱“哈薩克斯坦渴望成為中國一部分”,上述言論引發哈薩克人,尤其是來自新疆穆斯林的抗議。哈國政府外交部罕見召見中國大使也表達抗議。
新冠疫情下,中國近日大力加強外交與外宣力度,發動輿論資訊戰,引起多國不滿和批評。據法新社努爾蘇丹14日報道, 中國網路日前流傳一篇名為《哈薩克斯坦為何渴望回歸中國》的文章,哈薩克當天為此召見中國駐哈薩克大使張霄。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在網站上發表聲明並向張霄表示,這篇網路文章不符合“哈中戰略伙伴”精神。
這篇文章日前刊登在中國門戶網站搜狐(Sohu),內容稱哈薩克在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疆域的一部分,在哈薩克的一個小鎮上,村民們堅持說自己是李白的後裔,還有一部分人說自己是漢族後裔。該文作者看似沒有中國官媒色彩,而原創的博客大多都是發表一些不雅的內容。但是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官方在測試哈國的反應。
中國民間想法反映國家意圖
哈薩克斯坦阿塔珠兒特志願者組織創辦人賽爾克堅長期從事新疆歷史與突厥文化的研究。他對本台說,中國共產黨和前蘇聯,對中亞地區早就心懷鬼胎:“當時蘇聯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一個在遠東地區,一個在新疆阿拉山口和塔城地區,打仗打完以後,蘇聯和中國共產黨通告各自的宣傳機器大肆宣傳,蘇聯說中國政府占領了長城以外的屬於少數民族的大批領土。”
賽爾克堅說,哈薩克斯坦獨立後,中國向哈國派遣了大量人士:“ 往哈薩克斯坦派了大量親北京人士,建立了很多親中國社團,成立了所謂華人華僑組織,而這些人早在二十多年前重新制造了民族意識形態的定時炸彈。他們把唐朝的李白制造成哈薩克人,甚至把李白的名字寫入哈國官方編輯的百科全書”
該文還寫道“哈薩克斯坦的人認為,他們混合了部分漢人血統,盡管據考證哈薩克斯坦與歐洲人同源,但他們說,他們有一部分人是躲避中國戰亂移民過來的,成吉思汗驅趕一部分漢人來到哈薩克斯坦境內,進行了民族融合.......”
受官方洗腦大中華思想根深柢固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在1998年解決了領土爭議,哈薩克斯坦自此成為北京的重要伙伴,也成為習近平一帶一路的第一站。但中國在哈薩克斯坦的經濟擴張以及新疆哈薩克族所受到的壓制,引發哈國人持續的抗議。
哈薩克網民“騙撒旦的乃蠻”對本台說,哈薩克斯坦渴望回歸中國的文章,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習慣性的給他的國民洗腦:“他們不僅會歪曲歷史真相,並且向民眾灌輸假的歷史,如果按照中國的說法,那麼俄羅斯也可以說哈薩克斯坦是俄羅斯的,蒙古國也可以說中國曾經是蒙古國的。在全世界你找不到第二個國家會這麼無賴。”
中共建國後一直改寫歷史
哈薩克文史學者熱依斯汗對本台說,欺瞞造假各國都有,但中國的造假現像,特別是中共政權已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從歷史來看,漢武帝張騫出使西域就被寫成,西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在後來就是中國被滅國多少次,就拿三個朝代來說,唐朝是突厥人建立的國家,元朝是蒙古人與色目人建立的國家,而同時期的金帳汗國是我們哈薩克人的國家,清朝是滿洲人的國家,我想奉勸中國現行政府的各級官員和戰狼外交官們,請記住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的歷史意義,不要愚蠢的發動五毛憤青們通過各類媒體發布不符合真實歷史的文章來意淫地球都是中國的。”
熱依斯汗說,哈薩克人支持哈國政府外交部就中國媒體發布有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系的文章提出抗議,不僅僅是這篇搜狐發布的《哈薩克斯坦渴望回歸中國》,中國媒體還經常就這類話題在主流媒體發布同類文章,灌輸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蒙古等國家都是屬於中國領土的觀念,這次哈國外交部抗議只是開始,希望中國政府引以為戒。
目前,相關文章已在中國網站消失。有中國網民評論道,大國自從崛起,世界不得安寧,何止可憐的哈薩克,那些實力不弱的日韓鄰居都成為盲目愛國主義者針對的對像。
記者:喬龍 責編:胡力漢 嘉遠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騫古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唐河西名將張議潮:唐帝國在西域最後的輝煌(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大唐帝國,是中華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歷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為後世無數中華兒女敬仰追憶的豐碑!大唐帝國中、前期的疆域極為遼闊。極盛時期最西端曾經瀕臨西海(注:今裏海)東岸,鹹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湖。最南段進入今巴基斯坦境內。而在西漢就已經併入中國版圖的西域,此時更成為溝通東亞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樑。西域地處亞洲大陸內陸,戰略位置和價值極其重要。
自西漢武帝時起,西域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翻開古中國歷代王朝疆域圖,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時的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上的領土都有個特點,就是基本上分為兩大塊、東方的是中原故地;西方則是龐大的西域疆土。這兩大塊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王朝疆域。而這兩大塊之間,則是由一條狹窄的地域相溝通的。在這塊地域北部,是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的蒙古高原。南部則是同樣居住著游牧民族的青海地區。這一狹長地域在歷史上,溝通了中原和西域這兩大中國領土。他就是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劃時代影響的--河西走廊!
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使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進入並控制西域領土。也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得以開通溝通古人類東、西方兩大文明世界、對後世產人類文明生無法估量影響的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對古代中國中央王朝具有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巨大戰略價值和意義。而就是這樣一塊土地,卻在大唐帝國中期安、史之亂後淪陷,被唐朝西南宿敵吐蕃王朝所侵佔近百年之久。幾乎要經歷和後來北宋時期燕雲十六州一樣的悲慘命運!
但是,就是在唐王朝已經衰敗,吐蕃王朝進入鼎盛時期並開始不斷大肆入侵唐朝的情況下,本來已經註定要永遠淪落胡塵的河西走廊地區的人民,居然奇蹟般地擊敗鼎盛時期強大的吐蕃,重新回歸中原母國,創造了讓後世感覺不可思議的奇蹟!這就是發生大唐中、晚期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甘、涼十一州歸唐」大起義。而成功領導這場偉大起義的,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被後世讚譽為「西域雄獅」的大唐名將——張議潮!
正是他,領導河西人民英勇反抗吐蕃殘暴的奴役,最終成功的回歸中原母國懷抱,譜寫了一曲彪炳千秋的壯麗史詩!那麼,「甘、涼十一州歸唐」大起義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呢?張議潮究竟如何以單薄之裡,得以在故國早已衰敗的情況下擊敗當時東亞地區強悍的吐蕃王朝呢?
要講述「甘、涼十一州歸唐」大起義,首先應介紹一下事件發生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走廊地區。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中國甘肅省境內。實際上甘肅省這個名稱就來源於其境內甘、肅這兩個州的古代地名。具體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龍首山以南。屬於典型的「兩山夾一澗」地形。由於地處黃河以西,因此被成為「河西走廊」。該走廊地域狹長,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200公里,最狹窄處僅數十公里。境內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與周邊滿是荒蕪的沙漠、戈壁不同,由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灌溉,該地區水肥草美,農牧業極其發達。
歷史上,在西漢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地區基本被游牧民族所控制,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牧場和前沿陣地。公元前120年春,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率數万騎兵出擊河西地區,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戰。是役,漢軍以自身損失近十分之三的代價,取得斬殺匈奴32000餘人,生俘6500人的輝煌戰績。
匈奴在河西地區的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慘重的損失極大的激怒了當時的匈奴單于伊穉斜。而且引起匈奴內部貴族的極大不滿。盛怒之下,伊穉斜遷怒與駐守在當地的匈奴休屠王、渾邪王,企圖殺二王洩憤並轉嫁內部矛盾。一面是西漢強大的武力震懾,另一面是自己的老大企圖殺人嫁禍。
內外交困中的匈奴休屠王、渾邪王在反復權衡後,絕對投降漢朝。公元前120年,匈奴休屠王、渾邪王正式上表,歸降西漢帝國。這種匈奴兩名親王率領數萬部眾集體投降中原王朝的重大事件是以往從未發生過的。將信將疑的漢武帝為求穩妥,派霍去病率精銳騎兵前往受降。結果情況果如漢武帝所料,二王中的休屠王在部屬的鼓動下忽然臨陣反悔,率屬下譁變。
面對危局,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以後人難以想像的氣概,在部署妥當後。只帶幾名親兵,隻身前往匈奴大營,直面渾邪王力陳厲害關係。霍去病沉著冷靜的無畏氣勢,以及他身後數万漢軍鐵騎的聲威極大的震懾了匈奴部眾。同時也穩定了以渾邪王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在漢軍的巨大壓力下,渾邪王斬殺休屠王及其譁變部眾。隨後率所轄四萬餘眾正式歸降西漢帝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的西漢霍去病「河西受降」事件。這是中國中央王朝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對外集體受降,極大的鼓舞了當時西漢帝國舉國上下的軍、民士氣。對匈奴造成心理和軍力上的巨大的雙重打擊!
而更重要的在於,「河西受降」後。西漢帝國獲得了匈奴渾邪王舊部控制的河西地區。在這片西北少有的水草肥美之地,西漢陸續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此,河西走廊地區正式併入中國版圖。河西走廊的併入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方面,地處兩山之間、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扼控從中原進入廣袤的西域地區的戰略咽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意義。奪取河西走廊就意味著西漢從此正式打開通往西域的陸路門戶。不久之後,在先期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西漢中央政府的使節和軍隊通過河西走廊正式進入西域並驅逐了侵佔當地100多年的匈奴勢力。從此,西域(注:即今中國新疆)地區正式併入中國版圖!並再也沒有與中華祖國分離。
(六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騫古人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讀書時,就知道張騫是漢朝通西域的大功臣,他不僅將中原絲織品傳入西域,也讓西域的音樂、良馬、水果,傳入中原。
歷史記載,張騫前後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是漢武帝即位初期,為共同抗擊屢犯邊境的匈奴,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聯絡同樣飽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連山舊地。
於是張騫從隴西入河西走廊,途中遭伏,張騫等人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之久,並娶妻生子。張騫並未因此忘了漢武帝給的使命,終於在十年後的某日,趁著匈奴監視放鬆之機,逃離匈奴地區,繼續向西進發,最後終於到達大月氏。然而相隔十多年後的大月氏,早就沒有回敦煌、向匈奴復仇的想法,張騫只好踏上歸途,歷經千辛萬難,才得以返回漢朝!雖然並未完成使命,但因其親歷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對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比較詳細的瞭解,也成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交通要道的重要Know-how。
爾後,在漢軍再次大敗匈奴且控制河西走廊後,武帝便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四年後張騫成功歸來,西域各國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漢朝與西域和中亞、西亞的交通從此開通,外來文化的輸入也自此開始,而我們所謂的「絲綢之路」也因此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管道!
想去走走絲路嗎?別忘了二千多年前的外交家兼探險家——張騫!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uee7s0E8M/hqdefault.jpg)
騫古人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孔門十哲」在《論語‧先進篇》有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從此可以看到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的理由,他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因此教育出各類別的的高手!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也因為這些學生,不但將他的思想精華整理成《倫語》,並將孔子思想口耳相傳,才能在時間洪流中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xxxyI-MPuE/hqdefault.jpg)
騫古人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論語》對孝道的論述很多,孔子的學生中閔子騫不但列為十哲之中,他的孝行還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無獨有偶,本集的男主角曾子(曾參)也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孝行也被列入二十四孝中!
「曾子受杖」典故來自曾子老爸在瓜田怒棒責曾子,力氣大到曾子昏了過去,孔子聽到了,特別提醒曾子說,這不是盡孝,而是陷父親於不義!而「囓指痛心」則描述曾子與母親的母子連心,曾母在家中有客人來時,因不知所措咬了自己的手,而在山上砍柴的曾子,立刻心痛感受到母親必發生事情而速速趕回家中!
不止對父母行孝,曾子也用心做兒子的榜樣,「殺彘教子」就是曾子不因兒子小就不遵守諾言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繼承者與與傳播者,他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成了一種理想,以及後世讀書人一生遵守的圭臬!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XWyLT87kY/hqdefault.jpg)
騫古人 在 高雄算命推薦#高雄市千里眼命相館#開運磁場風水專家南方周 ... 的推薦與評價
高雄算命推薦#高雄市千里眼命相館#開運磁場風水專家南方周#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周騫古Line : chtcht ☎:0926559173 as above, so below 在吃飯時想 ... ... <看更多>
騫古人 在 【先行版】騫帝教室原來古人一早預知未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先行版,頂住先,大家有咩意見嘅盡管提出~(Btw, 同之前嗰條內容無分别,係多左啲effect, 伏左你唔好意思)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