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照片為過往舊照非今年拍攝
常開玩笑說自己是艋舺劉德華,
除了跟劉德華同月同日生以外,
我真的是萬華人。
小時候每個六日不是在龍山寺,就是在《萬年大樓》跟《中華商場》,童年假日活動範圍,都在萬華跟西門町。
我的媽媽從小在廣州街長大,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搬到南機場、板橋、大安、松山,退休後的生活,媽媽還是想回到最熟悉的地方,於是我們全家定居萬華區。
而我人生目前幾個重要階段,都在萬華。
我在萬華學會走路。
小時候爸媽總是帶我到龍山寺拜拜逛街,爸爸說,我在龍山寺的石板路上學會走路。
我在萬華結婚。
在萬華登記結婚,每年的登記紀念日,我和太太會散步去萬華戶政事務所,在不打擾辦公的前提下,和後面的電子板拍張照,這個例行性的紀念照,一直到孩子們出生,依然沒變,帶著孩子們來拍,戶政人員都笑說,你們這麼愛來這裡拍是在記錄萬華人口數嗎。
我的孩子在萬華出生。
人生第一次當爸爸,看著孩子出生,也是在萬華,東園街的美食,伴我度過老婆生產住院的那些日子,這傳說中的加蚋仔,有在地人開的美髮店、小吃店、棉被店,也有許多在地青年返鄉開的居酒屋、pizza 店,不同時代的場景、人情,在加蚋仔形成一條特別的文化走廊。
萬華人很有口福,有美食也有惜食,你可以在《華西街》、《南機場夜市》、《中原夜市》找到許多平價銅板美食,也找的到米其林的「星級」與必比登小吃,更有充滿愛與關懷的社區共餐及食物銀行。
而有台北第二大公園面積高達24.44公頃的《青年公園》是我和孩子們的最愛,在都市裡要找到空曠的大草皮奔跑、踢球,騎腳踏車、滑直排輪、游泳、打高爾夫球⋯,青年公園一應俱全;其中有台北市最大親子館之稱的萬華親子館,還有戶外的遊戲場,許多特色寓教於樂的設施,讓孩子們可以玩一整個下午不想離開,更是太太ㄧ打二時的神隊友與最佳去處。
假日的一早,媽媽最愛去「萬華第一批發果菜市場」,各種蔬果攤,南北雜貨,生熟食及各國香料調味料應有盡有,每去一趟可以把一週的菜全買回來,價格常比一般零售市場還便宜兩三成。
記得過年前太太騎車買了一大堆菜,雙手提的大包小包,買完洋蔥要繼續前往下一攤時,
賣洋蔥的阿嬤問她:
「妳捾彼呢重咧迺欲創啥?物件囥我遮,欲買啥物緊去買,買好才轉來捾啦!我幫恁鬥顧⋯」
於是太太把所有菜寄放在洋蔥攤,再去採買其他菜,這種彼此信任的情感,是萬華果菜市場的人情味。
傍晚時刻的《雙和市場》是我們晚餐想加菜時的救星,也是許多上班族下班後買菜的首選,黃昏市場裡什麼都有,包括許多便宜的生活用品,太太常說雙和市場是她挖寶的地方。
《西門町的萬年大樓》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地方,琳瑯滿目的玩具盡收眼底,但童年的我沒買過任何一次;當了爸爸後常帶孩子們去逛,許多外面找不到的玩具,萬年大樓幾乎都有,媽媽說我是在彌補自己小時候沒玩具的童年。
73種口味的《雪王冰淇淋》及《永富冰淇淋》,是孩子們對冰淇淋獨特的滋味。
《東ㄧ排骨》的服務生幾乎是資深的年長阿姨,服務態度親切又細心,排骨麵和雞腿飯是我們假日放鬆不下廚時的最愛。
《西門町電影街》是許多人約會和看表演的好去處,《西門紅樓》有許多優秀的文創設計市集,也是我去工作表演的地方。
《和平青草原》的各種特色鞦韆、木製攀爬設施、吊床還有馬場町公園放風箏,是帶孩子們玩樂盡情流汗的放電公園。
近年的台北燈節、艋舺大鬧熱 ⋯等,結合了在地特色與文創,讓古城賦予多元新意,也是西區人期盼的大活動。
這些都是我的日常,也是許多西區人的日常,
因為疫情全都停止下來⋯
這次的疫情之中,萬華鄉親展現團結自律的一面,第一時間「我是萬華人」等社團自發性的募資,再發送給各地的弱勢團體、醫療團隊,更將強而有力的社區組織串連起來。
大部分的店家為了配合防疫,自主停業,更有店家主動為萬華的醫護人員送餐。
這林林總總都是我所認識的艋舺,是台北市最有人情味的所在;但這座富藏文化的古城在這次疫情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言論⋯
染疫不是因為「萬華」
是因為「人」沒有做好防護,沒有保持距離。
過去大家辛苦了一年多的防疫網破了洞,
那我們用最快的時間把洞補起來,
彼此提醒!
戴上口罩做好相關防護,保持距離。
第一線的防疫人員真的非常辛苦!
希望這次疫情,除了能修正忽略已久的制度漏洞外,大家也能盡速早日康復。
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不是不幸染疫的人,
病毒才是這場防疫戰中真正的敵人。
萬華加油,台灣加油
同島一命,沒有人是局外人!
期盼疫情快過,恢復正常生活🙏🙏🙏
萬華加油 VIVA BANGKAH
#萬華加油台灣加油
#疫情退散大家平安
#我真的很愛在各種地標合照
#請放心我們一切安好
骨場放風箏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刀》
刀,用之有道,道在於人,道在於法......
#西瓜刀
「看!這是我爸爸給我新買的機器人,你沒有吧!」一個小男孩跑到西瓜攤前,向這個攤主的孩子炫耀著,「那有什麼厲害的?我這個風箏還是爸爸親手做的呢!你的機器人又不是你爸爸做的......」攤主的兒子蠻不在乎的說。
這個面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小男孩是那麼懂事啊,他是他爸爸的驕傲,可白血病讓這個男孩頻繁的進出醫院,身上的針眼讓人禁不住的打個寒顫。
刷刷刷!手起刀落,一個西瓜便被流利的切成好多瓣,這是個滿頭白髮的男人,年齡並不大,但是生活的勞累讓他的頭髮花白,一天不知道要切多少西瓜,打著幾份零工給孩子治病,供孩子上學,而孩子也總是懂事的叫賣,喊著「賣西瓜囉!不甜不要錢!」
終於等到骨髓配對成功,現在只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手術了,這個老爸爸不怕累也不怕苦,他只希望兒子手術可以成功。
#手術室之刀
「一會兒就好了,不會痛的」「我不怕的,你放心吧爸爸。」兒子在被推進手術室時竟然安慰一旁的焦急的父親。「等我好了,爸爸帶我去放風箏吧,那個風箏線快要斷了,修一修還能再玩。」孩子這樣的話語不僅驚呆了父親,也讓在場所有醫生和護理為這個孩子祝福禱告。「好的,病好了,爸爸給你買機器人」父親半跪著,一直握著兒子的手,護理師把孩子推進手術室,門關上了,父親蹲在牆邊哭泣著.....
是啊,怎麼能不哭呢?他害怕了,孩子是他的一切!他忽然站起來往醫院外面走,嘴裡嘟囔著「兒子,等著我,等著我......」
#人心之刀
「心跳為0,血壓為0,沒有生命跡象,疑似排斥反應引起休克性死亡。死亡時間下午3點15分。」
醫生們無奈的看著這個可愛又懂事的孩子,現在卻離開了他們,一旁的護士難以接受,默默轉過身去抹去臉上淚水,他們更不敢想象父親有多傷心絕望。孩子躺在病床上,被醫生們緩緩地推出來,那位父親也剛好趕來,他氣喘吁吁地拿著買來機器人玩具,問道:「還沒有開始嗎?你們弄錯了吧!,我兒子是不是想看看機器人再進行手術,對吧?」
「抱歉,抱歉,孩子他沒能挺過來,您節哀。」醫師難過地說,
這位父親,撲在孩子身上,摸著孩子的臉,「小寶!起來!起來啊!我們回家,我買了機器人,你不用羨慕別人的機器人了。」父親仰天長吼,「是你們害了他,他一直很懂事,他說過等我的,是你們的錯!」
父親說著便拿起隨身攜帶的美工刀,向醫師捅去,鮮紅的血液噴湧而出,護理上去阻擋,也被他劃傷,血液迸濺在白袍上、推車上,頭髮上。醫生及護理人員們跑進病房裡躲起來,父親被關隔在屋門外面,他拿著刀扎向屋門,他拼命的錘著窗戶上的玻璃,反手握起美工刀劃進他的手,可他已經感覺不到疼痛了,更多的是失去兒子的痛苦,他像失了魂一樣......
#法律之刀
"「姓名?」父親沉默,「年齡?」父親沉默,「作案動機?」
警察一遍一遍的審問這個男人,可是這位父親在以沉默抗拒著一切。「那談談你的孩子吧!」警察試圖轉移話題,這時男人抬頭了,他並沒有開口,而是雙眼直瞪著警察,「孩子的手術是風險很高,醫師們已經盡力了。」警察試圖解釋,父親卻不再沉默,他憤怒地吼向警察,「為什麼這麼對我,小寶的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走了,我只有這一個孩子,為什麼!我只想要他活著。他那麼懂事,還那麼小!」他說著邊崩潰的蹲下哭泣。
這時另一個警察遞給男人一個字條,說:「這是你兒子手術時塞給護理師的,他說不管結果如何,一定把字條給他的父親。」
男人顫顫巍巍的接過這封小信,如獲至寶的小心開啟......
「給宇宙中最厲害最無敵的爸爸:
你好呀,爸爸,我想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在恢復中,或者,或者我可能去天堂找媽媽啦!其實那樣也不錯,就可以像別的小朋友一樣吃到媽媽做的飯了
有時候你工作忙,把我放在醫院治療時,那些醫師叔叔和護理姐姐很仔細的照顧我,他們還給我講故事,讓我不要害怕,他們真的讓我感覺到很幸福,我希望你可以幫我謝謝他們。爸爸!你一定要等我呦!等我好了,一起去放風箏吧。
天不怕地不怕的兒子 小寶 」
幾行稚嫩的字,是這個孩子對爸爸最後的寄託。父親看完信,把信翻來覆去,希望還能找到兒子的字,他抱頭痛哭著,「我對不起你們,我對不起兒子啊,我錯了,我錯了!」父親用拳頭錘著自己的腦袋,警察們無奈地拍了拍這位父親的肩膀,他們也是孩子父母,他們也明白對孩子的愛。「我想進牢房之前再去醫院向他們道歉,拜託了!」望著男人期盼的眼神,警察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抗拒的犯人,而是一個懺悔的父親。
警察們把他帶去了醫院,他帶著腳拷沉重的走著,短短的走廊,對這個父親是多麼漫長,每一步都心如刀割,他來到受傷醫師的病房門口,他停下腳步,他如何進去呢?又有什麼顏面進去呢,他跪在門口,眼淚止不住的流著,沒有人拉起他,人們明白,當人的仇恨之刀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必將受傷。
警察押著男人下了樓,走到醫院門口時,男人突然停下望向醫院上方的天空,他笑著說:「看啊,那是我兒子的風箏,飛得好高啊!」
警察們轉過身望去,卻什麼也沒有看見......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骨場放風箏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人都在說香港城市空間有限,孩子卻總可以在當中找到自己的遊戲小天地,心無罣礙,樂在其中。童心,也許就是成年人最容易丟失或遺忘的能力。
在牛頭角公共屋邨平台上,一片空地卻成為跳繩最理想的場所;即使像中上環或堅尼地城這些人與車爭路的繁忙地區,也阻不了孩子歡快的腳步,按捺不住想像無限的心。概念藝術家Francis Alÿs去年10月曾到訪香港,在大館當代美術館首次展出多個重要作品,同期更拍攝了他持續創作的錄像作品《兒童遊戲》系列的香港篇。兩部以香港為背景的作品近日終於正式登場。
《跳繩》中,不過是一條繩子,單人已可以變出不同花式; 雙人或三個人一齊跳,更變成了韻律舞蹈競賽一樣,花式、節奏輪番變化。當腳步愈來愈急速,繩子也化成不同圖案。孩子們他日長大後,可會記得此一刻的自信滿滿?《不要踩到線》則是藝術家在 2009年首次在東京看到的遊戲。即使什麼道具都沒有,孩子邊哼著歌,在鬧市中穿街過路,雙腳盡量不要踏在行人道的線或裂縫上。來到香港,孩子用廣東話唱著歌,背景換上電車和手推車來往不息的中上環街頭,幹活的大人們愈發對比出孩子的自由自在。這些街頭的旅程和偶遇,也為我們帶來另一種觀察我城的新角度。
城市有城市的「玩法」,鄉村、廢墟甚至難民營都阻不了孩子的創意,對環境的敏感也令他們無論身在哪裡,總可以「玩得一餐」。由1999年開始,Francis Alÿs曾前往不同國家,累積了二十個以兒童遊戲為主題的錄像作品。在阿富汗,孩子在土房子前一臉「專家樣」,熟練地拉動空中的風箏,誰會想到在塔利班管治下,曾經連放風箏都被禁止?在約旦安曼,粗糙又凹凸不平的石礦空地,令打彈珠也變得更有挑戰性也更好玩; 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女孩子把樹葉捆成毽子,或者熟練地把玩石抓子,就地取材也能玩得不亦樂乎。在墨西哥城郊,廢棄公屋成為孩子們的「戰場」,各自拿著鏡子碎片,將太陽光折射到其他人身上,光線變成「子彈」,投入得連「陣亡」時也毫不欺場⋯⋯世界各地的兒童遊戲各有其歷史和淵源,也暗藏著當地的文化符號和價值觀,但同時也有相似共通之處,而純真,超越了語言和地緣的界線,也是最大的救贖。在展場中,孩子玩樂時的歡笑聲,幾可媲美動聽的音樂,起著淨化人心的作用。
生於比利時、長駐墨西哥的Francis Alÿs,總是用想像和詩意去回應社會政治議題,介乎遊戲和藝術之間的行動,即使短暫卻帶來無限餘韻和啟思,而骨子裡,則是對人各種生存狀況的無比關懷。2006年時,他分別徵集古巴漁民和美國船主,用船身作串連,讓一海之隔的哈瓦那和佛羅里達西嶼島連接起來,這個名為《橋》的創作,契機來自美國從 1995年起對古巴難民實施的「乾濕腳」政策——在海上被截獲的難民(即濕腳)會被遣返古巴; 相反在陸上被截獲卻可獲準居留。Francis Alÿs用「船」去「建成」大海中的一道「橋」,回應了吊詭的現實邏輯。他又來到西班牙與摩洛哥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在13公里的水道上,先以漁船將南歐與北非兩地接連,後來又演變成另一個「兒童遊戲」——數十名孩子各自手持著以拖鞋做成的模型船,分別從兩邊海岸線出發。《遇河之前莫過橋》(2008)以近距離視角,將孩子在浪中載浮載沉的過程再現出來。這些將人們分隔成「我們和他們」,介乎「熟悉與未知」,卻又寄寓著「渴望與歸屬」的「邊界」,一直以來都是這位當代甚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所關注的議題。
展覽將於今個月28日正式結束,趁近日大館當代美術館重開,把握最後機會到現場親身感受France Alÿs的詩意和童真。
「水限_陸界: 邊境與遊戲」
Francis Alÿs個展
策展人: 譚雪及金宣延
協辦: 首爾 Art Sonje 中心
地點: 大館當代美術館
展期: 即日起至 3月28日
http://bit.ly/3l3gNl1
作品圖片由大館當代美術館提供,關尚智攝影
Francis Alÿs: Amanda Kho攝影
#大館當代美術館 #FrancisAlÿs #兒童遊戲 #邊界 #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