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後肌緊 需要一直伸展嗎??
#動作影片在後面喔
其實一直是很多人在討論這個話題,的確有些人應該要伸展,但我覺得下結論前還是必須要先評估看看,至少我遇到蠻多腿後肌緊的人,伸展的幫助都蠻有限的,那有沒有人因為靠伸展活動度變好?答案還是有的
腿後肌很緊的原因其實蠻多的,我學生的狀況是核心不穩導致需要腿後肌縮緊來幫忙穩定骨盆,所以髖鉸鏈做不出來,這個其實在久坐的族群中非常常見,那是不是腿後肌緊的人,只要呼吸、棒式死蟲練一練就會變好,這不一定,我也遇過骨盆旋轉的、橫隔膜卡住的...一大堆的原因,所以總歸一句話,需要先評估
圖片中可以看到我學生剛開始教他硬舉的時候,請他回去練習錄影給我看會發現,髖主導的髖鉸鏈做不出來,硬做下背就會不舒服,上課評估過程發現核心肌肉的張力一直很高,找到主因並且重新訓練核心,再慢慢開始練習髖鉸鏈,動作比較能做出來,而且下背不舒服的感覺也少非常多了,原本都用30公斤練習,也慢慢試著加重到40公斤了
肌肉緊繃有時是保護性的收縮,硬是把這層保護機制拿掉,反而會讓身體暴露在受傷的高風險下,這時先找出動作做不出來的主因,再慢慢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骨盆一路代償到肩膀的學生
https://www.facebook.com/2169851359909202/posts/3182315905329404/
為什麼要先優化弓箭步
https://www.facebook.com/2169851359909202/posts/3184834305077564/
#疫情期間沒上課
#不知道大家在家運動狀況怎麼樣呢?
#疫情過後
#基隆台北上課請私訊
#飛教練
骨盆旋轉 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懷孕🤰與產後🤱運動的15個大哉問】
這幾天整理了孕媽與產後媽咪對於懷孕與產後運動的大哉問,其中不乏關於「骨盆變大有救嗎?」「腳變大有解?」的疑問。所以我從貼文粉絲的留言問題,統整了15個Q&A,如果你生過孩子,都很值得看一下喔!
#跟哺乳有關的
Q1:我是餵母乳的媽咪,且以親餵為主,也以躺餵為主,想了解躺餵的姿勢要注意什麼嗎?有時候餵太久,好想在躺餵是也做點簡單的動作伸展一下~~適合嗎?
A1:要注意到兩邊均衡,兩邊都要均衡的躺餵,不然很容易身體左右兩側失衡,單邊圓肩變嚴重,或者骨盆歪斜喔~伸展是可以的,但是當身體骨骼沒有在正中位置時伸展更容易受傷(譬如你在烏龜脖的狀況下伸展胸背,脖子後側頸伸肌與上斜方肌更容易受傷)!反而以拚軟滾筒全身按摩會很適合喔~
另外補充說明,運動不會改變乳汁的品質,哺乳媽咪不用擔心乳汁變質而不敢運動喔!
#關於產後多年與屁股啦腳啦變大的
Q2:產後運動,產後多年也有用嗎?/是不是來不及了救回了,產後已經十年了!
A2:產後多久,只要開始適當運動,身體都來得及恢復良好喔~我自己很多學生,上課後,即使孩子已經青少年了,也改善了身體不舒服、酸來痛去的狀態,也找到使用身體更輕鬆的方法;「孕婦運動指南」這個課程,對於任何孕期與產後,生過孩子都適合,因為身體經歷了懷孕過程後,必須靠矯正運動訓練、深核心肌群運動、適度放鬆深層緊繃肌肉,來幫助身體骨骼回到對齊正中位置;骨骼回到對齊,肌力才能充分發揮,運動才會更有效率,以及減少腰痠背痛~(如果想要身材更好也才更有效率喔)
Q3:請問腹直肌分離可以解決嗎?只能用手術的方式嗎?上一胎距離現在超過5年!
A3:要看嚴不嚴重,如果分離兩指左右靠運動是可以改善很多的喔~改善包含分離的寬度和深度改善。基本上建議要手術的可能是分到可以一個拳頭塞下去這樣~~通常會常常腰痠背痛到難忍了~
Q4:生產完腳痛,醫生看了之後說是腳錯位嗎?有什麼運動可以幫助的?
A4:腳錯位的定義可能要再精確些,腳骨結構很複雜。這個課程裡有矯正運動可以幫助恢復,讓肌肉骨骼在對的位置運動,產後多年也適合。我向來倡導赤足運動,因為腳掌位置與姿態正確了,才會正確啟動到核心肌群與臀腿,簡單舉例:如果足弓坍塌的狀態下運動,怎麼運動都很難讓臀部與腿後側有感的!對了~腳的錯位如果影響了日常生活,建議先再找醫生、治療師看一下喔,因為必須確認軟組織沒有撕裂傷、骨骼沒有受傷。
Q5:生了小孩,腳也變大,有辦法嗎?
A5:有解!我生完小孩腳大了一號半,後來學習赤足運動後,意外的腳長度變回原本的尺碼囉~原因也跟我們懷孕過程中,隨著子宮變大,身體骨骼力學改變有關!譬如,沒有肌力支撐變重的身體時,骨盆旋轉過多,接著足部的骨頭會整個往內轉,然後足底坍塌變成後天扁平足......腳就變大啦!而這個課程的運動,以赤足為主軸喔~多次訓練後可以幫助恢復,而且腳變小了,臀部還更會使用了呢!
Q6:骨盆可以回得去?請問這個對假胯寬有幫助嗎?
A6:「孕婦運動指南」課程中,骨盆是個大重點!懷孕過程中,激素與骨骼力學改變,會讓我們骨盆位置改變,過度旋轉,也會變寬!而有效的運動訓練,可以讓腹部肌群、臀腿肌群做出良好的協同使用、幫助身體在懷孕過程中,不因為子宮變大過度改變骨骼位置,產後自然不容易骨盆走鐘嚴重~~那萬一真的懷孕時沒運動,所以骨盆變寬了、過度傾斜了,適當的矯正運動,都可以幫助身體找回原本的樣子!只是要花的時間比較多一點而已;有耐心有毅力,用對運動方法都能改善困擾!(所以如果用了不適當的方式運動,反而可能讓原本的問題變嚴重喔)
#關於可能涉及病理問題的
Q7:筋肉媽媽有聽過子宮脫垂嗎?有什麼什麼運動是可以幫助子宮脫垂恢復的呢?
A7:子宮、膀胱脫垂,會跟骨盆底肌失去功能有關,但是骨盆底肌也是深層核心肌群的一環,所以必須從整個核心肌群深層訓練起,而不是單單只有做凱格爾運動就能避免。
(其實孕程中有輕微脫垂是正常的,記得產檢時要與醫師討論)
如果真的有脫垂,外表上還是有些表徵可以觀察出來,譬如子宮失去與脊椎的對齊;記得還是要先看醫生喔,而「孕婦運動指南」這一個課程裡面的教的運動,是整個深層核心肌群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預防,萬一脫垂經過醫療治療後,當成復健運動也很棒,通通有幫助~懷孕,產後,產後很多年都好適合~(當然也會教你怎麼去維持孕期子宮與脊椎對齊)
Q8:老師,我訂了您的另一個高效燃脂的線上課程以及接下來的核心和臀部超啟動,請問是否還需要這部影片? 我是骨盆和恥骨異位!
A8:「孕婦運動指南」線上課有250分鐘,裡面談及歷經懷孕後我們女人的身體骨骼力學變化、荷爾蒙變化,包含為什麼當初可能骨盆恥骨易位,所以才會更理解怎麼利用課程中的方式調整回來~但是還是提醒,運動是預防與復健改善,不是治療,找醫生評估還是最優先的第一步。另外,我的每一個線上課內容都不同喔~放社團內的線上課,主要有更多肌肉解剖觀念。
#關於孕婦運動指南線上課與為什麼我值得信賴(羞)
Q9:妳的內容跟其他健人很不一樣!
A9:我自己在唸的是運動健科科學研究所;過去也是直接到美國受訓,導師是ACE與NASM(美國跟健身有關的四大認證)的運動安全模組的撰寫人,是美國很有地位的運動科學家;疫情之前也是每年到國外讓他受訓;現在也是進修了很多運動與復健功能恢復的國際課程喔~~但因為我自己又比健美、教學、寫教程,所以可以把理論應用的很多元~我已經教學過超過400位教練做孕婦與產婦運動囉~
Q10:請問影片有運動教學嗎?適合孕期媽咪的?
A10:有喔,「孕婦運動指南」課程250分鐘,運動非常多!包含運動前的肌肉啟動練習,練習讓大腦用正確的順序去啟動肌肉;接著是三個孕期、產後、產後多年的矯正運動,有非常多套喔。
Q11:請問線上課可以拿到電子教材嗎?還是都只能上線重複觀看?還有因為是線上課程,就是會擔心跟著做可是姿勢或用力的地方做錯了,沒有老師在旁即時糾正!
A11:這個課程之後募資到200%會給一個自我評估表格,課程沒有另外的電子教材,可以線上重複觀看。後續會加賣補給包直播課程,確保萬一跟著課程,但是擔心自己做錯的同學可以直播發問與再學習。
Q12:請問小腹很大該怎麼處理
A12:請問您有生產過嗎?如果有,「孕婦運動指南」課幫助很大。如果沒有經歷過生產,或者你已經具備了良好動作控制能力,「女性專屬!筋肉媽媽的高效增肌減脂課」一定對您幫助很大!課程連結我放在留言,可以參考喔~
Q13:請問~剖腹產的媽媽,身體的狀態與自然產一樣嗎?
A13:大多數的狀態與適合運動都是一樣的喔~~但是剖腹過,你的腹部筋膜是被截斷過的,神經也被切斷過,所以神經連結與動作控制會比較差~~運動前按摩一下剖腹過的部位,會幫助很大喔!力氣瞬間變大~下次試試看!(也是剖腹的媽媽我~)
Q14:可以只買產後的課程嗎?
A14:孕期,你身體的變化,會延伸到產後,甚至產後多年喔。所以產後運動,建議還是要從孕期運動的矯正運動開始,才能找回身體自在運用的能力~
Q15:請問開刀生完多久可以做回運動?
A15:醫生評估可以就可以喔。因為每個人癒合能力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建議是六週可以恢復運動~不過誠如之前放過的文章,產後就可以開始做的運動是呼吸訓練與改凱格爾運動,兩者要協同一起做,越早能開始,身體恢復能力也會越好~
#從懷孕到產後_筋肉媽媽的孕婦運動指南
課程早鳥優惠中放留言
骨盆旋轉 原因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脊椎側彎
(復健科醫師X光及繪畫教室)
近期越來越被大家注意到的馬煩氏症候群,是第15對染色體基因突變的遺傳性疾病,會造成全身軟組織脆弱,最可能會致死原因是主動脈剝離,而因韌帶不穩定,關節過鬆或是脊椎側彎也是在青春期常見的症狀。
脊椎側彎大多為無聲的疾病,會造成脊椎旋轉、高低肩、長短腳,小於15度多沒有症狀,而25度之側彎建議穿背架矯正,而40度以上會壓迫到心臟肺臟,則建議手術治療。
分享上個月門診矯正成功案例:
一位11歲女性因為長期下背痛,無法久坐,被外籍母親帶來門診求診,當時X光照出來脊椎側彎角度為12度,因病人左右兩邊肌肉力量不平均,建議4個月後追蹤。
當時她母親問: 是否很嚴重需要開刀? 醫師回答她: 不嚴重,不用開刀,但需要密切追蹤。
而母親聽到不嚴重不用開刀,就忘記要回診了。
一年後病人因明顯高低肩,腰痛時間更長,再度求診,且常常體育課完屁股跟小腿明顯痠痛,坐姿歪斜不正,而且身高不僅沒長高,還矮兩公分。
再照一次X光,脊椎變成S型側彎,側彎角度為31度,且有骨盆旋轉及長短腳,故會有以上症狀。
當下向病人解釋這需要穿背架矯正及密切追蹤時,病人媽媽崩潰蹲下哭出來,媽媽說: 之前不是說不嚴重,現在我女兒怎麼會這樣? 需要多少錢? 可以讓她正常? 雖然我們沒甚麼錢,但我會請我娘家湊錢.....
我也蹲下來拍拍她們母女的肩膀,回答: 不用擔心,女兒因為還在骨頭發育長高,這時候好好穿矯正背架,骨頭會被矯正回來,她現在一年就增加近20度,如果不穿背架,真的有可能到時候影響到心肺,就需要開刀。現在矯正加上運動都還來的及。
我請病人回去做脊椎伸展和強化運動,量身訂做矯正脊椎背架。
一個月後追蹤,病人再回門診追蹤,脊椎側彎角度進步至17度,背痛及外觀等症狀消失,才一個月駝背及高低肩改善,這位小女孩變得有自信,變成亭亭玉立小公主。 我們建議病人再穿一段時間,在青春期結束以前固定追蹤,或許未來很快她脊椎角度可以回到正常。
在台灣,脊椎側彎發生率是1%,通常開始於10到13歲兒童,好發於身體快速發育成長的青少年時期。而女生是男生之4-6倍。因為女生骨頭較軟,相對愛吃甜食或因肌肉力量先天因素較不足,在生長發育時,肌肉和骨頭長的速度不協調所致。
故提醒大家,在國小至國中發生的脊椎側彎不要輕忽,因為此時間骨頭生長快速,可能短間角度嚴重惡化,要定期追蹤遵照醫囑,25-40度可矯正,25度以下可靠運動治療。脊椎側彎不可怕,醫師提醒早期發現即可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