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genetics
病史是問診的主要內容,包括主訴、現在史、過去史、家族史等。其中以家族史最容易被年輕的醫生忽略。
CKD 的遺傳度是 30-75%: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或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研究發現有關的基因是尿調理素 UMOD(又被稱為 Tamm-Horsfall 蛋白質 )、SHROOM3、溶質轉運器、E3 ubiquitin ligases 等。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都只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相關,亦即 CKD 可能是多基因遺傳。更複雜的是即使是遺傳疾病,病人的表現型也會受到環境的交互影響:表現型的變異數 = 基因型變異數 + 環境變異數 + 基因 x 環境變異數。遺傳度 = 基因型變異數/表現型的變異數。
最常見的單基因遺傳性腎臟病是多曩腎(ADPKD),盛行率是百萬分之 270。其次是 Alport 症候群,這是腎絲球基底膜 GBM 第四型膠原蛋白 Col4 基因突變(缺乏 Col4 的 α3、α4、α5 鍊)引起的性聯遺傳腎臟病(少數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盛行率是百萬分之 100。
其次是法布瑞氏症(性聯顯性遺傳,盛行率是百萬分之 20),其病因是缺乏 A 型 α 半乳糖苷酶(GLA)基因導致 glycosphingolipid(globotriaosylceramide) 堆積,α-galactosidase 酵素補充治療有效。
最近有人針對遺傳性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FSGS)的家族做全基因次世代定序 NGS,結果發現有高達 10% 的病人有 α3 或 α4 鍊的基因突變,亦即由臨床和病理表現都無法區分亞伯氏症候群和 FSGS。也有人用 NGS 發現曩腫性腎病患者有 78% 有基因異常,家族性腎絲球腎炎患者有 62% 有基因異常。
其他的單基因遺傳性腎臟病有體染色體顯性腎小管間質性疾病(ADTKD,以前稱為家族性青少年型高尿酸血性腎臟病、幼年性腎消耗病-腎髓質囊腫疾病 MCKD)是一種纖毛病,分為 UMOD、MUC1、REN 數種,其症狀是 CKD、沒有血尿/蛋白尿、尿液沈渣陰性、尿液濃縮能力下降等。
一個對歷史學科了解不多的人
https://medium.com/…/%E5%B0%8D%E6%AD%B7%E5%8F%B2%E5%AD%B8%E…
「你的父母是誰?」
https://medium.com/…/%E4%BD%A0%E7%9A%84%E7%88%B6%E6%AF%8D%E…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在 林思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親婚姻
今天來聊聊不同的觀點
關於婚姻
兩個人相愛如果可以結婚
包含同性婚姻都通過可以合法了
我們是不是應該來檢討台灣近親婚姻這條禁婚的法律
因為在我的行醫生涯中
已經碰到太多太多所謂的表兄弟姐妹懷孕來產檢
卻因為法律而沒有婚姻關係
這樣的族群就跟同婚一樣
我們不能裝作視而不見 是真切的存在台灣社會當中
近親婚姻
在世界上的部分地區是被允許的
但在部分地區卻是亂倫禁忌
有些宗教,如天主教禁止近親通婚
然而許多王室貴族為了血統純正卻一定要近親通婚
所以可以和不可以, 是平行的出現在世界上的
台灣民法983條1998年修正後規定
血親禁婚範圍是六親等以內
也就是往上朔及到阿祖以下關係的同輩都不可以結婚
回頭想想也已經是20多年前的規定了
應該重新被檢視討論
我不是說一定要能夠開放近親結婚
只是我覺得
而是應該用更科學的觀點來看婚姻這件事
很多人怕近親結婚是因為怕會有遺傳性疾病產生
事實上增加的只有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些微增加而已(約不到2%)
而這些疾病由於基因醫學的進步
已經幾乎可以藉由 #帶因者篩檢
完全可以在懷孕前了解可能的風險
甚至透過許多方式預防疾病的發生
(牽涉到醫療專業,有需要的人可以門診諮詢)
在21世紀
我們不能以過往的觀念來思考許多事情
就像過去的時代 同樣姓林的被禁止結婚
現在的我們覺得很可笑
同樣的
近親婚姻這個議題是不是現在也應該被拿來重新檢討
免得被將來的後代覺得很可笑?
不過如果扣上倫理的大帽子
就什麼都甭談了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峰醫師分析營養性生酮。
某些人以為吃的夠不夠身體會懂,其實吃成飢餓生酮還不自知。
生酮飲食需要追求高濃度的「酮體」嗎?
淺談營養性生酮狀態(Nutritional ketosis)。
近來年生酮飲食在台灣的十分流行,無論透過高脂低碳飲食、防彈咖啡或斷食法等,大家都不斷的追求所謂的高酮體,而且認為高酮體才是強迫身體燃燒脂肪的唯一方法。但這樣追求高酮體的想法是對的嗎?足夠的科學証據嗎?
在我們談論血酮(blood ketone)之前,我們必需先了解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Nutritional ketosis)。營養性生酮狀態是由Steve Phinney博士跟據1980年的兩篇論文所提出的結論,這張營養性生酮狀態的圖表首次出現在《低碳水化合物生活的科學與藝術》的書籍中,Jeff Volek博士是其中作者之一。Steve Phinney博士目前也是Virta Health的首席醫療官。(圖二)
(注: Virta Health目前是美國最大的生酮飲食研究單位,以生酮飲食來治療第2型糖尿病並改善健康)
Steve Phinney博士認為一旦人體適應脂肪做為能量,在高脂低碳飲食的情況下最好可以維持血酮在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0.5-3.0 mmol/L),甚至於在最佳血酮水平(optimal ketone level, 1.5 - 3.0 mmol/L)。但隨著生酮飲食的流行及越來越多的生酮飲食研究被發表,我們發現Steve Phinney博士所提出營養性生酮狀態的概念是有其問題的,而且有可能未來需要進一步修正。
以下是一些研究証明為什麼一般人很難維持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或最佳血酮水平,就算長期實行生酮飲食。
研究一:(圖三)
此研究來自Virta Health的糖尿病10週的生酮飲食研究。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血酮落在0.4 to 1.4 mmol/L。而第1至10週的有一大部份血酮都沒有在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 0.5 mmol/L)內。接下來我們看看更長期的研究。
https://diabetes.jmir.org/2017/1/e5/
研究二:(圖四)
也是來Virta Health長達一年的生酮飲食研究。研判發現平均血酮從0.18 mmol/L上升至0.6 mmol/L,隨著體重的下降,平均血酮一年後下降至0.3 mmol/L。大部的患者在體重穩定後都無法維持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 0.5 mmol/L)。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10.1007%2Fs13300-018-0373-9
研究三:(圖五)
同樣來自Virta Health長達二年的生酮飲食研究。血酮兩年後平均下降至0.27 mmol/L。同樣在患者體重穩定後都無法維持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 0.5 mmol/L)。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fendo.2019.00348/full
同理,我們也可以在Marty Kendall的Nutrient Optimiser Challenge中的個案觀察到同樣的現象。而其中三週左右平均血酮上升至0.8 mmol/L,隨著個案的體重下降,平均血酮下降至0.4mmol/L以下。特別是代謝健康者比起胰島素阻抗者在體重下降後,有更低的血酮數據。(圖六)
https://reurl.cc/XMGZj
----------------------------------------------
或許會有很多人質疑,住在北極的因紐特人(Inuit)或所謂的愛斯基摩人
他們長期的高脂飲食,難道沒有長期生酮(chronic ketosis)或 達到所謂營養性生酮狀態嗎?我想答案是:沒有!(圖七)
科學家發現因紐特人(Inuit)為了在北極長期適應高脂飲食,他們的基因產生了變異,他們有高比例的罕見體染色體隱性遺傳CPT1A基因突變(Arctic variant cpt1a),在極圈地區族群高達68-81%。此基因突變可讓他們直接代謝長鏈脂肪酸,而不是酮體。因為有這樣的CPT1A基因突變,他們也有高嬰兒死亡率,因為嬰兒再禁食或感染時,容易產生低血酮和低血糖(hypoketotic hypoglycemia)。
人誌學上紀錄因紐特人有多餐的習慣,這可能是高CPT1A突變造成的,因為長時間未進食對於這群有基因突變的人是危險的,尤其是做完激烈運動後。因此可推測此基因突變是為了因應因紐特人低碳水化合物與嚴苛的環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5%AE%E7%97%87
以上是因紐特人為了要長期在下極圈地區適應高脂飲食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及挑戰,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自己想像的「好棒棒生酮飲食」!
—————————————————————
以上的結論看來,在減重的過程的中短期之內,血酮是有可能短期內上至0.5-3.0 mmol/L。一旦體重下降至一定的水平,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血酮很難維持在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0.5-3.0 mmol/L),而且更難維持在所謂的最佳血酮水平(optimal ketone level, 1.5 - 3.0 mmol/L)。
這裡有一些例外,有一些運用添加油、中鏈脂肪酸(MCT)或嚴格生酮(脂肪比例非常高)的情況下,是可以維持所謂的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0.5-3.0 mmol/L)。這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醫學上治療癲癇,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所進行的治療性酮症(therapeutic ketosis)。
其實營養性生酮狀態(BHB 0.5-3.0 mmol/L)這個範圍的血酮,或許應該稱為刺激/壓力性生酮狀態。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沒有任何特殊疾病下、強力運動、禁食/斷食、體重下降加上高脂飲食或生長曲線在劇烈變動時,較容易產生高的血酮。以下有好幾種特定情況下產生較高的血酮。
1. 減重過程進行高脂低碳飲食(中短期)。
2. 嬰兒快速生長期。
3. 強力運動。
4. 禁食/斷食。
隨著生酮飲食的流行及越來越多的生酮飲食研究被發表,我們對營養性生酮狀態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大部分人無法長期維持在此高血酮的水平。或許未來Steve Phinney博士及Jeff Volek博士會對營養性生酮狀態提出修正。
----------------------------------------------
飢餓生酮(Starvation ketosis)
我個人在臨床上常遇到體重過輕或標準體重在進行生酮飲食的好幾個個案,BMI大約在18~22左右。這些個案在沒有添加油或中鏈脂肪酸(MCT)的補充下,檢測到血酮高達1.5~3.0 mmol/L以上或者尿酮測試3+,這種情況也常出現在各大生酮討論區中。我稱這種現象為「台式飢餓生酮模式」,就是體重在「標準水平」加上「高血酮」,進行的是極低熱量生酮飲食。在這情況下體重會繼續往下掉,進而流失瘦体重(lean body mass)或肌肉量,一點一滴侵蝕著自己的健康,而完全不自知。
----------------------------------------------
文章的結尾,我用兩句名言來提醒大家不要過度追求「酮體」。一個是來自於Ketogains,另一個是來自於Marty Kendall。(圖八)
追求結果,而不是酮體!
Chase Results, Not Ketones – Ketogains
你的飲食不需要名字或信仰系統,只需要足夠的營養。
Your diet doesn't need a name or a belief system, just enough nutrients. - Marty Kendall
----------------------------------------------
在此非常感謝optimisingnutrition.com的Marty Kendall,容許我運用他網站中的部份的內容及圖像。
有興趣或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網址https://optimisingnutrition.com。
https://reurl.cc/XMGZj
https://reurl.cc/Gyj5A
FB:Optimising Nutr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