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場《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活動中,幾位參與者不約而同的分享了面對自我認同與社會對於「女性」角色期待之間的掙扎。講者May則是透過自身在經營IG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類學視野如何幫助她能夠重新定位自身作為健身網紅可以發揮的正面意義,化為這個世代如何理解女性之美的行動實踐。今天晚上將會是這個系列講座的最終場,邀請林宛瑩分享她如何將人類學觀點應用在職場上,以及她自己如何看待當代女性面臨的公私領域張力,大家可別錯過了喔!
接下來一起來關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的這篇書摘,藉由瑞典社會理解與體現性別概念的例子,反思自身所處世界看待與界定性別角色與分工的價值觀。
------------
...
從小建立新的男性特質——男孩們的「更衣室談話」
珊亞(Shanga Aziz)和羅傑立(Rogerio Silva)是兩個來自瑞典南部工業小鎮芬斯朋(Finspång)的大男孩,兩人都是體育健將,他們看見身旁的男性友人對待同性或異性的態度,像是用汙辱女性的字眼當口頭禪,把「同性戀」當髒話互罵,把女孩子當戰獵品炫耀……等等,這些種種在運動員中很常見、被認為很有男子氣慨的言談和聯想,威脅著整體社會的安全。
怎麼說呢?他們認為,男性為了滿足這樣的男子氣慨,往往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造成憂鬱、抑鬱,從瑞典自殺人口中有七成是男性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心理衛生需要更多重視。他們也發現,性犯罪的罪犯大多是男性,這種從小就強調陽剛氣慨,貶低其他性別的態度,是很危險的。
為了更了解這個議題,他們在進行活動之前,特地和一百多位女性接觸,了解她們對男性與性暴力的觀點。他們得到了一個結論:當男性成群結隊時,較容易出現逾矩行為,於是他們決定從他們很熟悉的、極強調陽剛氣質的運動社團上著手改變。
自二○一六年起,這兩個才十七八歲的大男孩,在芬斯朋當地的各個體育俱樂部進行一個叫「更衣室談話」(Locker Room Talk)的活動。他們鎖定十到十四歲的男孩,在他們進行運動訓練前,到更衣室內跟他們做十五分鐘的對話。
對話內容包括討論各種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性別議題,例如:男孩子可不可以哭?為什麼罵人「同性戀」?為什麼用貶低的字詞形容女孩子?他們不只跟男孩們對話,也跟著他們踢球、打球、訓練,透過相處,試圖把性別平等的觀念帶給他們。這個活動為期八週,雖然時間不長,但珊亞和羅傑立希望,至少可以在這些思想尚未定型的男孩心中種下一個性平種子。
他們的發想和行動不斷成長、發酵,從學校的創業課程作品,到獲獎、成立非營利組織,還有瑞典知名足球明星以身作則、出任代言人,更得到知名品牌支持。「更衣室談話」也從小小的地方行動,蛻變成一個全國性,甚至跨國的行動,受到體育社團和學校的廣泛支持。
這樣由兩個男孩開始重新定義「男子氣慨」的行動,十足展現了瑞典式女性主義的精神。無論從哪個性別觀點出發,性別平等與互相尊重,從來就不是一個只關注單一性別的議題。重視性別平等,並不是為了抬高社會中的單一性別群體或是打壓特定的性別,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和改變,讓人人都可以不因性別受歧視,過上好生活,Alla ska må bra,如此而已。
(引用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181618)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體育精神例子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有人在現場的藝文展演——疫情下博物館與表藝團體的數位轉型與未來挑戰】
疫情衝擊下,為了防疫新生活,不只照顧基本民生需求的餐廳,屬於精神糧食類的體育、藝文等娛樂產業也推出「外帶」體驗——體育賽事有電視網路轉播,而博物館與表演團體則推出線上導覽、線上直播、釋出舊作劇目,希望維持收益與關注,別被觀眾忘記。
以英國為例,知名的大英博物館除了將典藏品數位化、製成3D照片,更與BBC合作拍攝紀實節目《Museum in Quarantine》(隔離中的博物館),讓策展人帶你逛博物館。
被迫轉型過程讓科技與藝術擦出不少火花,有人受惠於數位化,不出門就欣賞國內外藝術表演與展覽,但也有人覺得「少一味」現場感。
疫情中,你看過什麼數位展覽或線上表演嗎?看完本文分享的英國例子,你對於藝文產業這波數位轉型嘗試,有什麼看法或建議?https://bit.ly/37WaMRk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藝文 #展覽 #劇場 #疫情 #Covid19 #影音
體育精神例子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週末奧運閉幕,應景的閱讀關於奧運的經濟學。當奧運主辦城市到底是賺到了,還是虧大了?
(有中文版!)
為什麼日本東奧碰到疫情和抗議,卻無法不辦?
為什麼沒有足球文化的卡達可以舉辦明年世足賽?
為什麼世足和奧運最後花費都遠超過原本的預算?
如果多數主辦城市虧錢,那到底是誰得利?
與其說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東京奧運的節奏,還不如說這場疫情讓支撐奧運的單薄經濟學,和原有的漏洞全部攤在陽光底下,無所遁形。
作者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其實2024年美國的奧委會要求波士頓出來代表美國競標,於是作者和其他幾位經濟學家深入的研究了過去數十屆奧運和世界足球賽的帳。從當中看見幾乎都會造成巨大的財務虧損。但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發現其實美國奧委會請他們做經濟學顧問,但卻沒有真心想要採納他們研究的意見。於是他索性把這些研究都做完然後也出的這一本書將他們研究的結果公諸於世。這本書不算長,但前面的數字研究還蠻有經濟學教授的風格。雖然不是一個故事性很強的書,但如果非常好奇這些大型體育賽事的發展,這本書裡面有很多紮實的數據和論述。
從最開始為什麼會舉辦奧運比賽和世界足球盃 (原來跟法國的教改有關!),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中許多的意外以及國際間的不信任,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因為意外的受到好評而且城市也稍有獲利,才挑起了各國間競逐想要成為奧運主辦城市。而在金磚四國興起的同時,更是視這種國際體育賽事,為提升自己國際地位的重要方式。
我很喜歡他把幾個城市的舉辦經歷,兩兩配對作為對照組比較。包括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的成功,和想要仿效的蘇俄索契 (Sochi) 冬奧,如何只是學到的皮毛,但沒有抓住基本精神,再伴隨獨裁的決策和獨厚幾位富有開發商,整體花費超過500 億美元。另外一批對照組是倫敦奧運和巴西里約奧運,同樣是為了讓離市區偏遠的一塊地方建設起來,但最後的結果卻天差地遠。
另外一個讓我收穫很多的,是作者把一些我們一般認為舉辦大型國際賽事的好處,用實際結果的數據一一檢討。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辦奧運可以提升觀光經濟」的一個想法。根據許多年的數據,發現反而會排擠原本可能有的遊客,更不要說原本的居民會想要暫時離開自己的城市。而那些大型建設帶來所謂的「工作機會」,不但是短暫的,而且常常成為剝削外勞的一個結果。幾個所謂帳面上獲利的奧運,都刻意的把一些附帶的花費給忽略了。從一開始競標前的預備,可能就會花上數百萬美金,然後藉著預備場地之名大興土木的費用(最後常常都變成蚊子館),到土地規劃變更時所造成居民的遷移 (有位獨裁者說 “民主國家不容易辦奧運”),還有對環境的破壞 (巴西為了辦奧運蓋了一個大型高爾夫球場,破壞的環境而且事後也廢棄了)。到最後如果說是為了提振城市的知名度以及民眾的榮譽感,這要如何從事後的結果歸功在花上大筆公帑舉辦這些活動呢?
最後作者拋出幾個問題讓讀者思考:
*城市是否值得花上數十億元舉辦個17天的派對
*城市有辦法興建體育館,是否可以逃避蚊子館宿命
*耗費大量資源興建設施,是否有更環保永續的做法
*規劃奧運場地是否能同時保護弱勢族群的居住權
*奧運是否能夠回歸初衷,慶賀頂尖運動員和運動家精神,而不是成為一個房地產和開發商的盛會
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到底是傾全城市的資源為奧運(或是其他大型國際運動會)效力,還是城市應該依循自己長久的規劃,讓奧運著她一臂之力?要培養公民的意識或許就該練習思考這樣的問題,才不會被短暫的感受和面子綁架,能真正思考城市長期的永續規劃。
全文與書中圖表以及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
https://dushuyizhi.net/circus-maximus/
#Circusmaximus #奧運的詛咒
體育精神例子 在 阿仙奴獲得【2012/13年度英超公平競技獎】的背後很長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足球運動不只是冠軍,還有很多球隊都忽略了的公平競技、體育精神! ... 舉幾個「有品」的例子: 科拿(英格蘭)12碼渣流維護足球尊嚴一九九七年三月一場阿仙奴對 ... ... <看更多>
體育精神例子 在 #體育精神-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收藏關註一屋) #我為亞運打call #體育精神#國乒#亞運會#shorts ... 一些有關勃定律的例子,讓你知道為什麼經常送禮物給女朋友,效果竟然比不上偶爾送一次禮物給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