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讀書會📚】
這裡不少和維媽家兩兄弟同期年紀,這次小學生橋梁書團也是一直很多朋友詢問度最高,一直被敲碗的書團,很多套書都超熱賣,還沒跟上的朋友要趕快⚡
維媽家兩兒特愛看漫畫,與其說是娛樂,現在很多結合教學素養的內容其實都很棒,我以前都不太懂小學生為什麼圖書館借書或和同學交換書,都是【X萬獸、X恐龍、X科幻系列】直到有一天簽聯絡薄從迷你寶書包挑出學校借的X萬獸,才發現並不是只有我們想的就是怪獸打怪獸劇情這麼膚淺,每本都是透過冒險刺激、時空穿越、尋寶故事編排引發小孩興趣,從中加深對科學、地理、動物、氣候‥等的知識理解 #小孩對大自然產生的各種好奇心 #從看漫畫裡都能得到答案,難怪小男生會這麼熱愛 X系列真心很大推給小學生們,哥說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好想再邀請哥兒們來家裡看書打電動😂
這次購入的歷史套書很早以前就想買,但怕小孩覺得內容無聊買回家積灰塵,畢竟媽媽我以前是只要翻開歷史、地理課本都會很愛睏 💤但前陣子哥的麻几分享書單也正在看三國演義,對即將邁入五年級的哥哥當入門書似乎也到合適年齡,剛好這次開團也有,跟風又再入手【世界歷史套書】和【漫畫三國演義】而且都是全彩漫畫,昨天收到才一開箱~連迷你寶都說感覺很好看👍
雖然是漫畫,但每本都有超過55個成語註釋與語詞解釋,對未來學習作根基都是幫助,書末還搭配心智圖幫助理解,世界歷史套書還附一張落落長年表地圖和解說,以前上課筆記炒到死還考不及格,現在完全就是直接畫好重點,從看漫畫認識歷史知識,更生動有趣,看來暑假我也要跟小孩一起看漫畫重修歷史了,哈哈哈🤣
這次聯合「親子天下」「小熊出版」「三采文化」「大邑文化」四家出版社,嚴選現在小學最瘋迷的圖書,有橋梁書、知識型漫畫套書,都很值得分享給你們❤️
⭕小學生書團只到明天➔ https://gbf.tw/ql0l9 ⚡⚡
【中低年級】
✅小兔子學理財
✅科學不思議
✅君偉上小學系列
✅神奇柑仔店
✅我會自己讀!小學生的第一套橋梁書
✅字的童話 暢銷新版全7冊(附親子手冊+劇場版7CD)
✅愛思考的貓巧可&君偉系列
✅X萬獸探險隊
✅X恐龍探險隊
✅X星際探險隊
✅X科幻冒險隊
✅科學發明王套書
【中高年級】
✅最有梗的科學教室套書
✅奇想西遊記套書
✅奇想三國套書
✅漫畫三國演義套書
✅希臘羅馬神話漫畫套書
✅故事臺灣史
✅可能小學的西洋文明任務
✅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
✅全彩漫畫世界歷史套書
高一地理第一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一劑小小的施打,都是大大的保護。
桃園市長者疫苗接種計畫,從6/15開始,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們一起完成了23萬1,020位長者疫苗接種,65歲以上接種率高達73.6%,是六都第一。75歲以上接種率更高達74.2%,不僅是六都第一,更是全國第二(僅次於連江縣77.7%)。
我們在全市設置31個接種站,每天一大早7點鐘就開始施打,為了避免長者太熱,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完成。全市最高一天接種2萬1千人,也就是平均1小時就能完成5000位長者接種,如此高的效率,相當不容易。我必須感謝醫療團隊、市府團隊、各區公所及里長、各學校老師及職員,還有所有熱心協助、支持我們的每一位市民,我們一起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萬事起頭難,從一開始的造冊人數、全市境內接種站場地選擇、地理位置遠近、各站疫苗施打量,再考量到長者的交通便利度等,我們馬不停蹄開會討論,在最短時間內,規劃出最合適的場址。
緊接著,調配各站分配的疫苗劑量、組織各站服務人員、場地勘查、動線檢視、軟硬體配置。為了讓動線更順暢,各學校也出動老師及職員協助,解決各項軟硬體問題。為了迅速發送接種通知單,里長、里幹事及區公所,犧牲下班時間,挨家挨戶,用最快的速度把通知單發送到每位長者的手中。
交通局貼心地規劃愛心計程車隊,讓長者可以免費搭乘計程車去接種站,解決阿公阿嬤的交通問題,我也常看到,熱心的運將大哥在到達後,還下車幫忙攙扶阿公阿嬤走進接種站才離開。社會局也協調復康巴士,接送行動不便的長者。愛心計程車共服務47,946趟次,復康巴士服務2,950趟次,這些服務,都是為了讓打疫苗成為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也要感謝幫忙外圍秩序維護的警消同仁、義交、義警、民防、志工、義消,在大太陽底幫忙指揮交通、引導動線、填寫資料,不厭其煩替長者解決各種問題。我們的團隊認真顧好每一個環節,讓人感到服務的熱忱,減低長者接種疫苗的不方便與不安全感。我相信,團隊的用心,是我們能夠達成超高接種率的關鍵。
同時,我也要感謝醫療團隊的協助,我們從「宇美町式打法」改良為「桃園貼心打法」,長者從頭到尾只要坐在同一個位子,不用移動,就可以完成施打,不僅增加了施打的效率,整體流暢度也更好;還有「教室型打法」也讓長者們感到溫馨,彷彿回到了兒時上課的感覺,還有伯伯笑著跟我說:「這是我孫子上課的教室!」
要貼心,就要貼心到底。施打疫苗,我們想盡辦法降低長者的焦慮感、不安感,我們安排樂團演奏、小提琴演奏、氣球表演及相聲表演現場演出,這些都讓長者及陪同家人緩解了緊張的心情。
每接種一劑疫苗,就大大減低一位長者染疫的風險,很有可能,就因此拯救一個生命,一個家庭。所以,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保護市民、保護桃園。
誠摯感謝每一位參與其中的服務人員,也謝謝每一位願意接種疫苗的市民朋友,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團結合作,維持超高接種率,我們可以一起突破眼前的困境,平安健康的生活就在不遠處。
高一地理第一冊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願連線成面、集面成體
-\-\-\-\-\-\回應吳明峯【氣象學家與冷血殺人魔的一線之隔】文
二二八事件七十三週年,世界上又多了一篇把外省人描寫成冷血殺人魔的文章。
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冷血殺人魔,能不能在七十四週年的時候,看起來更立體一點。
闢謠會跑斷腿,我們就集中看他寫的這一段:
-\-\-\-\-\-\-\-\-\-\-\-\-\-\-\-\-\-\
據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四日《民報》報導,當時市副議長楊元丁的質詢:
「一、市府接收時,本省人有一三四名,據十一月二十一日報紙上的統計,外省人七十六名,本省人七十四名是何故?二、公營事業也是外省人佔多數。三、市長前對林兩成的答覆說:因為土地生疏不知,有能相信的找本省人不到(找不到可信任的本省人),所以採用知己的外省人……有人說,現在市府採用人員,像是日本帝國主義一樣的奴隸政策。」
-\-\-\-\-\-\-\-\-\-\-\-\-\-\-\-\-\-\
外省人石延漢真的把台灣人當奴隸用嗎?事隔七十多年,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基隆楊元丁老先生這話說得公道不公道。
陳儀時代的公務員任用,基本上我們可以用三個概念做一個快速地理解,就是:掐頭、去尾、不看中間。
「掐頭」,是要論一個迷思,這個迷思是認為陳儀接手台灣後「政府中的台籍公務員不增反減」。之所以得到這個結論,是因為大家,選擇性地,把日本時代的台籍比例掐頭掐掉了。
日治末期台籍公教人員的比例佔全體的55.53%,這個數字,無論和長官公署的任何時期相比,都是遠遠不及。
你只要不掐頭,長官公署時代的台籍公教人員比例,比起日本時代,根本是爆量增長。
陳儀接手政權後,台籍公教人員比例,在接收初期突然暴衝到76.06%,但在幾個月之間又暴跌到62.11%,之後緩慢爬升,最終穩定在72-73%之間。換句話說,如果你拿後面的任何一個數字和最初的76.06相比,當然你只會得到雇用台灣人越來越少的結論。
問題是這個最初的爆量是怎麼來的?這個76.06%是1946年4月的統計,1946年4月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因為從此時開始,長官公署才大致完成了機關接收的工作,正要開始做組織重劃。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除了極少數的事項,大部分都是日本時代是怎樣、就繼續怎樣運作,就是邊運轉、邊接管的不跳停心臟手術啦。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記者,在好比說1946年3月來到台灣,看到台灣如何如何,然後你就下結論:「中華民國剝削台灣人民!」抱歉,你看到的其實是日本怎麼剝削台灣的。不要笑,大記者Harlow M. Church就犯過這個錯誤。
台籍公教人員為什麼會在4月爆量?很簡單,就是因為新舊人並存嘛,就像每個月沒有付水電瓦斯電信費之前你的薪水一樣。拿這個過渡期間的數據當作比較的基準,根本沒有意義。
過渡期之後呢?別急,我們先看第二個概念。
第二個是「去尾」。
「去尾」主要是要論另一個迷思,就是認為在外省人政權統治之下「台灣人只能當低階公務員」。
和數據無關,我們單純是要說一個造假被抓到的事情。如果你去查維基百科的二二八事件條目,裡面引了一段李筱峰在《解讀二二八》的說法:
「奉命抵台調查二二八事件的監察委員何漢文,在1947年的調查報告中即指出:
簡任官之214人中,外省人佔了202人(94.39%),本省人僅12人(5.61%);
簡任待遇者228人,外省人佔204人(89.4%),本省人僅24人(10.53%);
薦任者1704人,外省人佔1385人(81.28%),本省人佔319人(18.72%);
薦任待遇者,1438人,外省人佔951人(66.23%),本省人佔487人(33.87%);
服務機會不均等,如各機關高級人員以外省人居多,而臺灣同胞每多屈居下僚,所得待遇高低尤不公允。」
很糟糕的是,這是一筆造假的資料,因為有人把何漢文原文的最後一段去掉了,還移花接木加上自己的評論。
原文在引用數據後,其實是說:
「由此可知高級公務員本省人所佔者過少,此固較之日本統治時代十一萬公務員中,僅有台胞簡任者一名、薦任者六名,已顯有進步,然此後台省既重歸我國國土,自應設法培植其本省高級幹部人才,以求糾正過去之偏頗現象也。」
卻被有心人刪改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
換句話說,比起日本時代,台籍公教人不但整體數目上爆量,每一個官等分別去看,也全部都是爆量。
我們稍微看一下這個爆量是怎麼來的。
日本時代有著「玻璃天花板」。官制中所謂的「高等官」,指的是除了最低階的「判任官」外的「親任、敕任、奏任官」。親任官只有台灣總督一人,我們就不談。剩下的敕任、奏任官兩種,目前的研究,一般都認可整個日本時代五十年,台灣人只出了1位敕任官杜聰明。硬要說的話還可以再加上1人,即劉明朝,但他只當了一天就退休。而曾在總督府服務的高等官的總人數,僅僅在三十人左右。
這就是陳儀來台之後遇到的問題:台灣人好可憐!
你是陳儀你怎麼辦?
你想的就是陳儀想的:台灣人全部無條件升官。
方法大致如下:
日本時代「敕任、奏任、判任」,比照中華民國時代的「簡任、薦任、委任」。判任官依日本時代原有級數無條件調高一至三級,最高調到委任封頂。
中階薦任官的資格門檻,從大學畢業降為專科畢業。
低階委任官的資格門檻,從專科畢業降為高中畢業。
委任幹五年以上的就直接給薦任資格。
雇員幹三年以上的就直接給委任資格。
從事公益活動(是的,我沒寫錯、你沒看錯)滿五年的,就直接給你委任資格。
就是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高等官數十倍的瞬間大爆量,此時不過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區區第一年。
但你或許也注意到了,這個政策是有「排富條款」的,把零拉成低階、把低階拉成中階,但這個政策並不希望把原有的中階直接拉成高階。
為什麼?
如果你是真正的菁英,明知道這裡有玻璃天花板,你會硬要去闖嗎?沒那麼賤骨頭吧?最高階的簡任官,當然不能從原有的台籍公教人員直接升,而是要從外部拉新的台灣人進去!
懂這個邏輯,我們就來看第三個概念。
最後是「不看中間」。
前面我們提到了,台籍公教人員的比例,歷經初期的大爆量,後來暴跌約15個百分點,最後才拉回。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由於日本人在統治的最後階段,突然大量印鈔,把公教人員的薪水,一次性發到了1946年3月才離開。這就導致了原有的台籍人員,在1946年的4月後開始出現離職潮。離職的原因當然各人不同,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公教人員的薪水實在追不上戰後的物價上漲,並且經常有欠薪的狀況。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非常、非常有趣的歷史場景。
看過「圍城」嗎?外面的要殺進去,裡面的要殺出來。1946年的台灣就發生了這樣的場景,一方面,參議員大聲痛罵政府不給台灣人機會當公務員,但另一方面,身在公門的台灣人卻大量離開公職跑道。而那些留在公部門的人,也有很多人因為偷偷兼職被抓到而開革。
這裡面的最大宗,正是公部門中的「醫療人員」。這道理不難理解,醫療人員在民間都能有很好的待遇,他當然沒有對這種低薪又欠薪的狀況逆來順受的誘因。由於醫療人員離職情況實在太嚴重,還引得陳儀發布署令,聲明醫療人員未經合法手續辭職即棄職者,不發給開業執照。
在這種狀況之下,你是機關的主管,你的單位沒人了,你會怎麼辦?
將將~~~是的,沒錯,凹自己人嘛!
把自己親朋好友拉下水,用情感的力量,合力撐起搖搖欲墜的公共服務。
這裡面凹最大的人是誰?也不意外是台灣人自己,一方面是地緣關係,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時代末期的皇民化運動,在台灣建構了一個以親族為單位的,在公務員任用上有優待的特殊階級。一個優秀的公務員,當然就容易拉他也有行政經驗的親戚來幫他度過難關。
再去看一眼維基百科二二八事件條目吧,裡面提到「外省人牽親引戚」所舉的證據:
「如臺中法院之大部分職員為該院院長的親戚,佔全法院職員過半數。」
這位拉了二、三十個親戚在自己單位當公務員的「外省人」,名叫饒維岳,苗栗竹南人,日本名為宮崎峰明,在日本時代就是法官,可說是台人菁英中的菁英。(資料來源:《台灣紳士名鑑》頁267、興南新聞《台灣人士鑑》頁386、新民報《台灣人士鑑》頁497)。從台中地方法院院長的任期來看,陳儀接收臺灣司法機關的第一時間,饒法官即獲得留用,並升任該法院院長,任期從1945年12月17日至1946年12月4日。(《司法院史實紀要》,第三冊,頁312)在任期到一半左右,就被《民報》報導了他在自己的單位中任用親戚的「醜態」(無奈)。(資料來源:〈長官禁令哪裡去?索親引戚比比皆是!各地方法院之醜態〉,《民報》,1946年7月6日)
開不開心?意、不、意、外~~?外省人哪來那麼多親戚在台灣啦。
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幫饒法官說話的,他在當時的決定,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麼做的,在當時也不只是他。
這個青黃不接的狀況,後來逐漸改善了,因為長官公署的財務狀況漸漸好轉,大量開辦的短期訓練班,結業的台灣民眾也陸續放缺任用。這就是1946年整年,台籍公教人員比例先下滑、再逐漸上升的由來。最終的比例大致鎖死在外省1、本省3的比例,這大概是陳儀心中的底線吧。
回到當年的基隆,我們再看一眼楊元丁老先生對基隆市長的質詢。
「一、市府接收時,本省人有一三四名,據十一月二十一日報紙上的統計,外省人七十六名,本省人七十四名是何故?二、公營事業也是外省人佔多數。三、市長前對林兩成的答覆說:因為土地生疏不知,有能相信的找本省人不到(找不到可信任的本省人),所以採用知己的外省人……有人說,現在市府採用人員,像是日本帝國主義一樣的奴隸政策。」
有沒有不一樣感受了?
為什麼接收時(1946年4月)本省人有134,到了11月,本省人只剩74名?
為什麼基隆市長要報告議員,因為我人生地不熟,在這裡找不到可以相信的台灣人,只能先用知己的外省人?
楊元丁老先生當年說外省人和日本人一樣把台灣人當奴隸,這話公道嗎?
隔了七十三年,你能跟我一樣,看到當年的基隆石延漢市長回答時,那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笑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