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時刻,
巫師地理想要推薦給學生、家長、老師
這一本新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若是要說,培養國際觀,不僅是外語學習跟媒體文章,還是懂點國際情勢,有的時候是透過遊記的人生體悟,那些文化饗宴與交流的心境,更顯得珍貴,也拓展了一種視野。地理的一種視角吧!
旅行的風景,壯遊豐富了自己。
搭便車的勇氣,開啟了奇幻之旅。
讀萬卷書真的是行萬里路!
公路上奔馳著,從城市到城市,
穿越國界,每個地點都有著不凡的記憶
#中東路線:穿越以巴的耶路薩冷,鄰近約旦河,再到西奈半島,最後抵達開羅;#中亞路線:歐亞大陸的中央,中國與哈薩克地之間,綿延的山岳;#南美路線:彷彿是《摩托車日記》再現,熱帶到溫帶,繞行安地斯山脈的東與西。
#移動總是迷人
第31頁,「後來搭便車搭上癮之後回想,時刻表、地圖這些事物之所以讓我如此迷戀,或許是因為他們總能讓我在其中摹想移動,探索未知。」
易安,比起背包客,更加深入造訪每個旅程,搭便車的歷程,都是刻苦銘心!他從2014年到2018年,累積了高達三萬五千六百公里,非常不簡單!
易安,每一段地景描述,活生生跳入眼前的感受。
第87頁,「我們在國土狹長的智利一路向北奔,奔過了寒冷雪山,奔過了淒美的峽灣,奔過了荒蕪的沙漠,奔成了一堂五千公里的實境地理課。從南到北,我們跟著貨車背後載的貨物,逐一細數了智利那些跟氣候型態一樣多元的物產:酪農業、林業、礦業,以及走到哪裡都有的漁產、水果與葡萄酒。」
#複雜的國家
第133頁,「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共產陣營維持不到半世紀的烏托邦理想潰散一地,南斯拉夫聯邦的加盟國紛紛背離。作為南斯拉夫聯邦的核心國,塞爾維亞共和國無法忍受聯邦的分崩離析,決議向剛獨立出去的新國家們宣戰。」
易安的文筆易讀好懂,穿插了歷史脈絡或是地理概念,對於地理老師巫師在閱讀的時候,覺得許多概念得以連結,又有許多畫面跳出來,好像有種在現場,又有種地圖上游走的意味。
中東、中亞、南美的這些路線,填補了一些台灣民眾還沒有經常造訪的地點,透過易安搭便車的體悟,這些路途上的感受,很多聚落生活得以讓更多人知道,更能夠感受到真實,增進了我們在台灣,意會遠方不一樣的景色,特別是疫情當前無法出國,但是這些文本就可以和易安,一起搭便車的感受!
巫師會知道李易安,也是偶然在臉書滑一滑,看到這位端傳媒記者的臉書內容,不時分享對於國際時事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見解,文字遣詞也與社會科學概念有所發想,覺得有得到啟發。雖然還沒有見過本人,但也已經被圈粉,很榮幸在今年這個夏天,接到聯經出版的邀請,推薦這位作家,這本好書。
邀請大家閱讀,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各界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何欣潔(《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楊宗翰(「沙發客來上課」計畫發起人)
陳柔安(《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作者)
李明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主持人)
巫師地理(高中地理老師)
畢恆達(台大城鄉所教授)
廖科溢(金鐘旅遊節目主持人)
──盛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你可以在以下平臺上找到他:
FACEBOOK
李易安
端傳媒
theinitium.com/author/cEoTwTZK
轉角國際
global.udn.com/author/articles/1020/1458/share/2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085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附贈限量便車明信片,3款隨機出貨)
高中地理填圖 在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貼 孟群老師的分享(感動🥲)
(2021/7/3~2021/7/4 線上桌遊心得與筆記)
因為疫情爆發來得太突然,導致本來有在上實體桌遊課的我,必須快速想出如何在線上呈現桌遊課的辦法。雖然在去年就已經大致上跟數理班的另外一位夥伴老師(也是我敬愛的學長前輩),模擬了完全線上情況,接觸了不少軟體,但當真正狀況來了,其實也小慌了一陣。
學期間,總會固定反思自己的課程內容與進度、方式;進而學期末會來個總檢討,思考如何引導同學跟啟發同學潛力,覺得品質必須再向上提升。
/
這兩天的桌遊課學習內容,我簡單筆記一下跟分享。這兩天,分了四個探討主題:人際責任與界限、邏輯表達與積極溝通、生涯歷程的挑戰與轉機、協力合作與需求察覺。
/
【I】人際責任與界限
使用的桌遊為 "NO THANKS."。這遊戲的設計很有趣,能引導思考對於拒絕這一件事的認知。在身旁,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朋友,不太會拒絕別人的朋友,常在自己考量後想拒絕卻又礙於人情等因素而免強接受他人要求的朋友?或許,玩這款遊戲,可以讓他稍微明白,有時候拒絕,也可以是一種溝通,一種坦誠的溝通,一種並不完全是對親情、友情等人情因素的扣分因素,有時甚至是一種加分。
在課程期間,除了對於遊戲體驗與主要引導,講師也提供了GGD的反思流程:1.Good. 2.Difficult. 3.Different. 其實這樣的反思流程,在數學思考裡面是一種常態,從高中數學老師就一直強調的反思重要性、到P'olya的解題,反思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智歷程,是將概念加深、將所學固著、將結果延伸的重要歷程。然而,不同領域所提出的回饋,細節上還是有些不同。
這裡的GGD,good是談遊戲很棒的部分,difficult 是談遊戲困難的部分,different是討論如何對遊戲進行不同的引導或改變;而對於NO THANKS.,講師就分享了有健教老師將這樣單純的分數拒絕卡,改成了對於一些飲食的拒絕卡,很妙的一個idea;然後也有地理老師,改成了許多關於對於環境與科技的間的拒絕拿捏問題卡,那種必須拒絕環境的破壞,但又礙於經濟或科技的無奈,非常的融合呢!選與拒絕,拒絕與所付出的代價,如何做出抉擇?
/
【II】邏輯表達與積極溝通
這裡介紹的桌遊是,語破天驚跟另一款我叫他"火柴人的一生"的桌遊(還有被稱為動口不動手的桌遊!?)。
關於邏輯,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這一次的線上桌遊,我是參與遊戲者之一。每次我猜題,我都差了那麼一點,然後就看著最後贏家只是跟我差一個字然後得分...,然後看著那位贏家,就被當成高手,沒完全猜中的,就是沒猜中...。或許是我太敏感了,但那種氛圍,其實是有的,不過這另外再談吧。這樣的體驗,其實讓我驚覺到,溝通這件事,非常吃溝通彼此文化生活背景的重疊度,而要突破這樣的困難(很難有百分百的重疊,就算同個家庭的手足,也絕對有差異),必須要有很深的同理心,以及耐心。
在某些領域下A->B從A聯想到B,或許是常態;但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A->B從A聯想到B,是根本不可能的。今天晚上跟輔導室的輔導老師與夥伴實際又玩了一次,大家也都有這麼感覺:要容易猜中題目,真的要有共同、高相似的背景,不然就必須發揮同理心與耐心、愛心了...。
這裡的反思,提供了啊哈復盤法...。看到這個,感覺有人會在下方留言啊哈...!?(線上課程,我的學生都會留言啊哈...到底是在啊哈什麼啦,吵死了!)。
/
【III】生涯歷程的挑戰與轉機
課程前的小活動,移動火柴棒遊戲。這對數學幾何人來說,應該是個有趣且不困難的...,但是我提出的解答太有創意了!?沒人欣賞...(so sad)。
這堂課,介紹的桌遊是"糟了個糕!"。是一個非常充滿挑戰與抉擇的一款桌遊。這裡我就談剛剛跟輔導室同事與夥伴的再體驗心得與觀察。遊戲中有個骰子,是隨機讓你碰到不同的扣分卡並做出選擇;然後我真的從開始到結束,真的不是很好運唉,一開場就遇到扣最多的-9卡,接著又遇到-7,然後又包了-8...,又加上有人默默都偷走我一些高分卡...,但遊戲後結算,我竟然不是倒數呢!?這整個過程,大家都很歡樂,這樣的結果,讓我想好久,有一些些感觸。而輔導老師們,也感覺這些真的可以讓同學來玩,充滿了各種人生挑戰!?
這門課有講到兩個我喜歡的東西:1.如果有時間,關於桌遊、關於新東西,可以給孩子試試看在不要先講規則情況下,透過自己的觀察、聯想、組織,去討論這遊戲可以、可能該怎樣玩。2.遊戲終究只是工具,重點是我們要透過遊戲,可以給孩子的東西,我們要如何去引導。(關於第二點,我們都知道,...但有時候玩嗨了,我會忘記我要引導什麼了...哇哈哈...尷尬)
/
【IV】協力合作與需求觀察
這裡介紹的呢,是"寧靜號",據說是很難很難買到的一款桌遊。
在寧靜號前呢,先來個暖身,命懸一線!?。這裡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對於可量化的事物或概念,1到100每個人的量化不同,如何將這不同量化的每個人,透過溝通,達成默契,完成量化一致的任務。嘖,我就想到了數學裡動態系統這門課,久了,種總能達成一致的印象...。而量化的數值,有老師就聯想到可以打什麼樣的暗號來跟自己的領域做連結,有人想到了以紀年來做連結,複習文史用;有人想到可以用原子序來做連結,與理化做連結...,雖然我是想說可以透過圓周率的第幾位來打暗示,但覺得很爛,就保持了沉默(然後因為是下午,有不小心地發了呆一下...)。
而寧靜號也是一種透過溝通、暗示,不同人將排卡號碼一致依大小排序完成任務。嗯,很好,可是我不是參與遊戲者,在旁邊觀察跟紀錄。看到一群人為了數字在做決定,感覺很有趣,然後看到有些空格的選擇,有時候會讓我很想插嘴...,這是如何喬定與預判間格的問題,一開始必須知道總共80張數字(1~80),然後依順序排出填滿36個空格(6X6空格),四人手上各有五張牌,打牌跟棄牌的選擇也是關鍵,所以腦中會有如何將1~80分成6區域的畫面...。講的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看起來是很難完成的...吧?哈哈。
/
如果要將腦中、筆記,所記錄的東西騰上來,實在有點多。不過這樣的分享,我想應該有提到了一些重點。雖然寧靜號的分享,我覺得寫的偏數學味兒多了,反而不見到需求察覺...;但如果真要說,我想,也是從遊戲中的溝通來談吧。
/
感謝這兩天的講師與線上夥伴,沒有什麼截圖,附加這一段音樂好了,感謝大家。晚上也揪了同事與夥伴,馬上分享,加深概念與技巧,希望能達到更高品質的課程呈現,讓教與學的內涵有更深度的成長。
---
~更坦誠的溝通能讓人心更靠近~
~謝謝好多貼心善良的夥伴~
~如何在遊戲中帶給學生的能力與建立善良的人格呢?~
---
對了,我忘記貼上線上桌遊平台連結了,這很重要,哈哈哈!
線上桌遊平台(網頁,不用下載什麼哦,免費註冊):
https://zh.boardgamearena.com/welcome
南瓜妹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高中地理填圖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計畫移民?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
跟Grace同輩份的臉友們
除非成長的家境比較好
不然所受的英文教育
應該跟Grace一樣 都是公校裡
台師一念、學生一復誦的背多分的教育環境
Grace在先前的文章有提過
自己學英文沒有什麼先天的優勢
唯一比較特別的
就是Grace的爸媽在Grace三年級的時候
雖然把Grace 送到了一個英文補習班
但是該補習班也是以填鴨教育為主
單字沒背好可是會挨打
在那裡當然也沒有享受任何學習語言的快樂
所以三十多歲才出國唸碩士的Grace
絕對不敢號稱自己英文多好
雖然申請到了美國百大大學的博士班
我自知我的口音還是很重
文法也常常出錯
博士班作業完成後的文法校對
都得仰仗google大神
跟office word自動糾錯功能
再加上自己一字一句反覆思考
一份作業往往花上比母語者
雙倍甚至三倍時間完成
可以說是十分憋腳
(Grace沒錢如何提升自己英文能力?
如何在台灣準備出國後馬上要用的口說能力?
可以查查Grace以前的舊文)
Grace自己一直嚮往優秀外語能力
既然此生自知不可能非常流利的講英文
對小孩從小的英語能力培養就花了些力氣
當時當然沒想過會被婚變提離婚出國
很單純的希望讓我的孩子能講一口沒有台腔的英文
在Grace的一雙孩子非常幼小時
Grace很幸運的在某間上櫃建設公司上班
因為公司本身有經營私立雙語學校
孩子們得以用非常優惠的價格在雙語幼兒園上課
後來離開該公司後
Grace讓孩子繼續在其他口評良好
且有外師任教的美語機構繼續學習
Grace在孩子2-3歲的階段的任務
就是很單純地讓他們喜歡英文
此階段Grace自己並不開口跟孩子說英文
純粹帶他們接觸美國節慶及文化
讓外師教他們純正的口音跟自然發音
接著孩子四歲左右的時候
他們已經可以認讀跟寫短句
重點是他們的口音也已經定型
Grace的任務就是帶孩子親子共讀
並且慢慢進階到自讀(非常重要)
Grace當時所在地的圖書館有原文書區
當時Grace每週帶著孩子去借有趣的繪本
回家幾乎每天花一小時
進行親子共讀
一開始媽媽念、小孩聽
有興趣之後輪流念
再來孩子唸、媽媽聽
最後放手 讓孩子自讀
Grace在孩子讀完後
跟孩子分享閱讀心得(以查證孩子是否讀懂)
繪本的階段大概半年左右
Grace的孩子開始可以讀橋樑書
如Henry and Madge,Frog and toad
當時女兒7歲、兒子5歲時
去戈果測過程度
兒子程度1c~2A
是看橋樑書level2例如henry and Madge
姐姐程度2c~3A
是看magic tree house程度
中間更換的步驟訣竅
就是按照小孩程度找他適合的題材
一開始還是要媽媽陪讀
中間書中有不懂的字
搭配英英字典(個人推薦Oxford for kids 或Oxford for student)查找生字
培養孩子用字典習慣增加單字量
這個階段維持興趣
不要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厭煩感很重要
所以當時每次要介紹孩子新的一套系列書
只要該系列有有聲書
Grace都會搭配有聲書
讓孩子在車上聽
孩子聽出興趣了
就借回家讓他們閱讀
另外國家地理雜誌兒童版等科普雜誌
也是非常的有幫助
列舉些有趣的有聲書有...
A to Z mysteries
Charlottes web
Diary of the wimpy kid
Junie B
My weird school
Ready Freddy
The 39 clues
Zach’s files
另外Grace自己創了個計分表
孩子每日完成特定閱讀量就能蓋章上去
Grace買了很多孩子有興趣的玩具、文具等東西
放在櫃子頂上(如圖)
達成特定集點孩子就能換獎品
這時候Grace除了讓孩子在美語機構上課
也帶孩子認識美國筆友
參加教會的ESL課程
陪孩子慶祝萬聖節、聖誕節
特別是十二月初必然讓孩子寫信給聖誕老人
信件內容:
問候、禮物內容、以及為何自己值得這些禮物
很快的短篇小說看不過癮
我的孩子在階梯書約卡了一年
就換讀長篇小說
孩子開始看英文長篇小說後
就是父母退場時期
因為一但孩子對劇情讀上癮
也不管有沒有獎品都想看
有時還要父母制止讓眼睛休息呢
當時孩子的書單
依稀記得有
Worries
Harry Potter
Darren Shan
一開始培養孩子英文環境的念頭萌芽
Grace當時的想法是小孩還小
給他一個機會
現在還有充裕時間跟上腳步
學到戈果4A大概可以應付到公校高中程度
趁小時候課業輕鬆
讓孩子可以用快樂的方式
而不是公校填鴨教法學英文
先打好英文底子
以後課業壓力大時
孩子少一個主科要應付
也沒有想到冥冥之中
在孩子能夠自行閱讀長篇英文小說後
命運的安排讓我帶著孩子
來美國落地生根
Grace也因為孩子優異的英文能力
初入美國公校英文能力測試就過關
不需要ESL老師的協助
(反倒是Grace自己去孩子學校時
校方聽到我的外國口音
就會叫ESL老師出來協助我)
因為在學校聽課、溝通、社交無礙
課業成績一直維持良好水平
我在異國的學生時期也少一件事情要掛心
亞洲的父母大部分都把孩子當心頭肉
要移民第一件就操心兒女
Grace 提醒父母要記得一件事
「要移民,爸媽好,孩子才會好」
不論做什麼規劃、準備
一定要把大人先安頓好
再幫小孩考慮
這樣移民之路才會長久
畢竟孩子的適應能力
比大人好太多了
而且大人快樂安心
小孩才有安定的環境成長
最後
謹以我在近七年前女兒6歲時
寫的一篇小記當本篇結尾
<邪惡的大人>
這個小女生自從開始看magic tree house後,為了想學「魔法」這件事,一直嚕我,我就告訴(騙)她說,魔法師都是外國人,她要先把英文學好才能跟他們溝通,然後我會買魔法書給她,英文沒練好,書買了她看不懂咒語也是無用。
於是她整個暑假聽有聲書,看英文章回小說看得很勤。
今天早上她一邊吃早餐,一邊看書時又問我:「看了魔法書就會魔法嗎?」我說:「你要看書裡的咒語,照咒語念,媽媽到時候會幫你準備魔杖, 學起來的話,在英國有個魔法學校我帶你去上, 學不起來,媽媽也幫不了你。」
媽媽在心中默默的想著:「女兒呀,Harry Potter我已經幫你準備好了,等你看得懂就照咒語唸看看有沒有效,練過之後,如果發現自己是麻瓜不要怪我喔!😁」
圖:1. 七年前初讀哈利波特的女兒。2. 八年前的集點贈獎櫃。 3.七年前的孩子專用書櫃。4. 兒子小一開始讀向達倫。5. 2016年,孩子(8&6yrs)寫給聖誕老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