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無性婚姻,一場高級的出家
--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當代婚姻中,「無性」比例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但是現代人對「無性婚姻」的敏感度有多高,基本上我們心裡有數。
凡是提到無性婚姻,不管已婚的、未婚的,都豎起了耳朵。無性婚姻的比例應該不小。大家好奇,正是因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以便確定自己是否正常。
也許很多人覺得「無性婚姻」是一種困擾。我之前也經常思考,婚姻的品質是否會受此影響。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就像兩個挑食的人,我不吃大蒜,你不吃香菜,因為這兩道忌口,我們兩人就不能一起生活嗎?大可不必。因為大蒜和香菜都不是主食。我們吃的主食已經太多,讓人的精力和胃口都到了極限,那麼大蒜和香菜的有無,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婚姻差不多就是這樣。那麼多瑣碎的煩心事擺在眼前,愈來愈多人沒空去思考「性」的存在。
今時不同往日,現代婚姻有新的結構,不要偏離本質就行。至少不要因此過於困惑,也不要跟別人比。我有些朋友,孩子都挺大了,她們屬於那種會對別人發出驚呼的「什麼,你們居然一週才三次?」。所以你看,婚內性生活的頻率,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那無性婚姻和出軌離婚,是不是因果關係?是先無性再出軌,還是先出軌才無性?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出軌者並不一定是因為婚內無性,而是因為他就是要出軌。離婚也不一定是「無性」導致,大多數離婚,還是因為個性或精神層面不能融合。
說七年級的夫妻無性,六年級的朋友不高興,覺得自己被忽視了,連八年級的都跳起來,「瞧不起誰呢?誰不是結了個佛系婚啊!」
這年頭,好多人結婚就跟出家差不多。這就是一場修行,而且不沾葷腥。本來是外面的不沾,現在連家裡的也不沾了。
純修佛性,多年後會發現自己肉欲少了,妄念沒了,平淡是真了。
如果唐三藏生活在現在,他完全可以和女兒國國王結婚,反正結了婚也依然守身如玉,二人如兄妹般相敬守禮,共同切磋佛法。就像我們現代夫妻一起切磋數學題和語文考卷一樣純潔,這可是至高水準的大和諧啊!
這屆婚姻可比三藏那時候優越得多,主要是大家更開明、更講道理,男人女人已經突破千百年封建保守意識的束縛,把「性」這件事端上了檯面。
這可是一大進步啊!只不過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大家剛培養了性解放的意識,但是性已經不需要解放了,它只想靜靜。
其實在婚姻裡,男女雙方在「性」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當一個女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男人通常不會想太多。可是當男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女人卻會套用三種理論。
‧理論一:「他不愛我了。」
‧理論二:「他出軌了。」
‧理論三:「他身體不行了。」
基本上沒有例外。
這被男人認為「神經質」、「歇斯底里」、「無理取鬧」的三點,是女人的大腦結構和生理特質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什麼理智、邏輯、證據決定。
所以男人哪,長點心吧,別老是「我怎麼怎麼樣」。你結婚了,你要考慮的應該是「我們怎麼怎麼樣」,不然你老婆太委屈了。
但女性也應該理解,現代男性真的和以往任何一代男性都不太一樣。他們非常多元,存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個體差異,有著我們完全難以想像的特質,也真的不是「只要我願意,沒有得不到」。
現代男人漸漸演變成不再完全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這是進化史上的一個突破,但可能是婚姻史上的一個「黑洞」。
結婚前,大家說「沒有愛的性」是不負責任。
結婚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性的愛」也是不負責任。
當了媽後,很多人終於明白婚姻的形態原來可以如此多元,兄弟情、戰友情、親情、人道主義、助人為樂、討拍,都有,但就是愛不明顯了,性也不明顯了,甚至連性別也不明顯了。但婚姻依然還是一個婚姻,以它隱蔽的、不為外人所知的姿態堅持著。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狀況是:無愛,無性,有小孩。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很悲哀、很痛苦嗎?也並不一定。
有句話說「優秀的女人都是無性的」。起初我認為這句話可能是從性別角度吧,優秀的女人,雌雄同體,不分男女,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因此才優秀。後來我發現,這個「無性」不光指性別的模糊,也是真的無性啊。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忙啊!
我認識一個三十歲的妹子,她對我們坦言:白天忙工作,面對各種人,每天都很緊湊,晚飯也隨便吃吃,回到家坐定下來已經十點,洗個澡睡覺,根本不想滾床單。她可是新婚啊!
我們問:「那你老公呢?」
「他很開心地去打遊戲了。」
原來很忙的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有了更多選擇。新婚燕爾都比上一屆更佛系,更別說中年夫妻了。
所以啊,別給自己那麼多責任和壓力。吃多了會膩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我們每天面對的,是那個容顏不斷蒼老、腰圍持續增加、霸占馬桶不放、不會帶孩子只幫倒忙、要麼雲霧縹緲要麼指手畫腳、看見就想吵的另一半──讓你彷若初見、毫無心理障礙地突然下手,你做得了?
過去,「性生活是否和諧」是判斷婚姻好壞的標準之一。那些書籍雜誌,會把性生活不和諧描繪成洪水猛獸。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人已經沒空去重鑄「性對婚姻的意義」了。現代女性忙於事業的愈來愈多,腦子裡想的大事列表比老公想的還多,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瑣瑣碎碎,她們並不需要「採陽補陰」啊。她們只想靜靜。
男性也不再和過去那些時代裡的男性一樣,要展現雄風,靠性生活的「按時定點定量」給女性安全感。女性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已遠超於此。
綜上所述,結婚多年後,性生活從形態上和功能上都變了。也許可以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品。也許可以起到助興作用,火上加油,但肯定不是壓軸重頭戲和雪中送炭。
這種高級的佛系,有些人理解不了,說:「扯那麼多幹麼?無性就是關係不和諧啊!」
那也不一定,婚姻的和諧,有多種表現形式,這同樣要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時間充裕,娛樂貧乏,長夜漫漫,沒事好做,要不就睡覺吧;睡覺也沒啥可思考的,要不就滾床單吧。但現代人不一樣,大晚上的,大好時光,用來滾床單?男的打遊戲、玩手機、跑步、健身不好嗎?女的追劇、看八卦、聊天、學習智鬥小三酣暢淋漓不過癮嗎?再不行,看一下小孩作業,低血糖和低血壓一下子全好了,這還不健康嗎?
當我們焚香沐浴,如出水芙蓉般走近六尺大床,你是更想靜候佳人,還是更想獨自放空?
摸著你的肚皮,好好思考一下再回答。
.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作者:格十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對我來說,「性」的範圍很廣。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深情凝視,即是一種「性」的表達。
所以即便不一定會做愛,真正要保有無性婚姻,在我的角度來說其實很難。夫妻真的不做愛也無妨,愛也可以用言語表達。
性生活,從肢體碰觸就可以開始啦,根本不一定要走到最後一步,要看當時有多少時間多少力氣,這勉強不來。能天天做愛,早中晚都做愛,那也不錯啊,雙方都有這樣的活力也給予祝福,但一定年紀之後要注意是不是會爆血管?!
婚後還能保有友誼,我就覺得很讚啦~~~~~~~
有沒有持續做愛,那實在不完全是重點!
祝願您,能用更寬廣的態度看待伴侶關係!
「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的推薦目錄:
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到已經大學的孩子給我的信,不禁笑了起來。我自己從小就不太懂經營人際關係,常常因為搭不上話,沒辦法融入小圈圈裡,也因為說話太直,容易得罪人,下課時常常就是一個人,在師院的時候從大一開始就都住外面,跟班上的同學熟不起來,所以很在意班上孤單的孩子。
高年級的孩子大部分都好動,一下課就不見人影,留在教室裡的孩子就成了我觀察的對象,我會聽聽他們和同學的對話,也觀察只是愛看書?還是沒有朋友。
我記得有一屆一個孩子像她一樣,每一節下課都留在教室裡看書。五年級剛開學觀察了一個禮拜,我把那孩子找來聊天,問問她在看什麼書?也問她好不好?那孩子一頭霧水,我問她:「怎麼都不出去玩?」她說:「外面很熱,而且想看的書還沒看完。」她開心的說:「第一次看到教室裡有這麼多書!」很多都是她喜歡的。
我跟她說:「喜歡看書很好呀!!但是偶爾要放下書出去外面走走曬曬太陽呀!!」其實我擔心的是如果下課都沒有跟同學互動,同學都跟她不熟,分組時可能就會漏掉她。有一次我真的忍不住了,她已經一整個早上除了上廁所一次,其他時間都待在教室裡看書,又怕只叫她出去她會覺得奇怪,只好跟全班孩子說:「哇!!外面天氣真好,雲很漂亮!所有人都出去曬曬太陽,看看天空呀!!!」
她這才放下書踏出教室,一踏出教室,立刻就有其他女孩圍上來,勾著手並肩站在走廊上看著藍天,開心的聊天....
哈!!一切都是我誤會了,她的人際關係很好呀!!!觀察她在分組時也有順利找到同伴,真的只是我想太多了,她不是獨孤俠,只是隻小書蟲呀!!有的時候神經太敏感也會誤判,捨不得孩子經歷跟我一樣的孤單。
不過下課觀察孩子們的互動,真的能夠發現很多問題。有一屆就因為發現孩子跟同學聊天的內容不對勁,身上常有不屬於他們家該有的東西。
私下找來聊天慢慢套才發現孩子的交友狀況不正常,被姊姊的朋友用食物和遊戲誘拐,幾乎同居,差點就被性侵了。還好及時發現孩子的異狀,趕緊通報後陪著孩子到婦幼隊去做筆錄,輔導老師緊急安排心理諮商和性平宣導。
那一次誘拐孩子的大哥哥和他的家人不斷的對我言語恐嚇、奪命連環扣騷擾,擔心害怕了好幾天,但是慶幸我的警覺性夠高,能夠成功阻斷即將發生的危險。
還有另一個孩子有一陣子總是眉頭緊鎖,脾氣暴躁,常常怒喝男生,找來聊聊赫然發現單親的爸爸藉由天氣冷的理由,跟孩子同床,藉機玩壓制的遊戲。那一次也緊急通報,學校和社工幫忙把孩子房間的鎖修好,送給孩子足夠的棉被,對爸爸和孩子都給予適當的教育,孩子進行長期的輔導和關懷。
孩子的言行舉止、表情、作息、情緒、作業、穿著、跟同學的互動...都藏了很多的訊息。希望我能夠像孩子信中寫的,一直充滿熱情與活力,一直保持高度的敏感度,能夠及時發現孩子想告訴我們的困境、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
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創傷,沒有公式可以套】
在《建立對跨世代創傷的敏感度和覺知》講座裡,其中一位專家提到一個研究,一個人所經歷過的創傷,會透過基因顯化或者是經驗傳遞的方式繼續「污染」我們的孩子,但是,一旦我們「make sense of」我們的創傷,我們就可以終止這個傳遞。
講座裡並沒有詳細描述研究的細節,對我個人而言我也並不在乎,因為我已經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了—如果我不想要活成我的父母親的樣子,我該做的事情,是「make sense of」我的創傷。
聽起來很直觀,不過,這個「make sense of」的概念,其實並沒有這麼好理解。我個人會把它翻譯成「弄清楚」。如果想要從創傷當中恢復,我們必須把事情從頭到尾都弄清楚。
弄清楚什麼?
難就難在這裡,沒有別人可以給我們答案。所有我們經歷過的一切,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所以能夠把多少情緒、經驗和記憶連接起來,完全仰賴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進入自己的內心,推開那扇塵封已久的大門,在那一團亂七八糟毫無頭緒的混亂面前坐下來,一點一點,一片一片,一絲一絲,找出到底有什麼該弄清楚的,或是還有什麼不清楚的。
***
這次回到台灣,有一件我非常不願意去做,但是又覺得必須面對的事,那就是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去見一次大魔王,跟他好好說說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就只是隱約有種感覺,看過他之後會有機會「弄清楚」一些事。
大魔王目前超過九十歲,目前住在一位親戚叔叔的家裡。會把他稱作大魔王,不只是因為對我個人而言他極難相處。從我六歲開始,只要跟他單獨對話超過五分鐘,他就有辦法把我惹毛。當我越長越大,對事情的了解越來全面的時候,我個人認為這個家族之所以分崩離析、情感破碎,大魔王必須要負上很大的責任。
當初蕃茄還不太會走路的時候,我們全家曾去見過他一次。受日本教育的大魔王,客廳的茶几上總會有一個雅緻的點心盒待客。當他把鐵盒掀開,喜歡甜食的蕃茄立刻眼睛一亮,搖搖晃晃地走過來,雙手捧起一大把,掉了一堆在桌面上,但還是很積極地在客廳走來走去,幫在場的每個人都分配一點。
大魔王見狀,笑咪咪地說:「這個孩子好,會分享,以後媽媽下一胎會生兒子。」
我的腦中立刻響起一句「狗改不了吃屎」,默不做聲把掉在桌上的所有點心都放回盒中,蓋上蓋子。那天我喝了一杯茶就離開,再也沒有踏進那間房子。
親戚叔叔雖然跟我的母親同輩,但是因為幾乎是家族裡最小的,跟我只差十五歲上下。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就仰望著他一路從青少年、成人、結婚和生子。也因此,我是一路聽著家族對他的批評長大。
小時了了。聰明反被聰明誤。浪費天份。只顧談情說愛。個性頑劣。脾氣暴躁。好吃懶做。不務正業。虛榮。愛玩。
這樣的叔叔,最後居然是由他來觀照大魔王的生活起居,老實說我是從來沒有想過的。
總之,到了要見大魔王的當天。
我心裡還是覺得隨時想要逃走,畢竟跟他在一起的痛苦回憶太多了,加上我深信我跟母親之間的痛苦回憶也幾乎都源自於他,我實在是沒有把握再見到他的時候我會做出什麼事。但是有種不知名的力量一直在身後推著我往前走,我終於來到叔叔家門口,門從裡面被打開。
大魔王坐在客廳看電視,看見我走進來,笑一笑說:「你好。」
叔叔阿姨和表妹在家裡四處走來走去張羅拖鞋水果,邊回頭大喊:「阿嬤,你看這是啥人?」
大魔王僵在那裡,維持著不失禮貌的微笑盯著我。我深吸一口氣,把口罩脫下來。一看到我的臉,大魔王就哭了。
「阮阿孫,是阮阿孫啊嗚嗚嗚嗚嗚⋯⋯」
於是祖孫兩人相擁而泣,盡棄前嫌,在老人一生的最後終於迎來了大和解,讓他能安心離開,不再有所牽掛。
最好是。
有這麼容易的話就不叫創傷了。
我面無表情地抱著他,拍拍他有點駝的背,只覺得無盡煩躁。到現在沒人要理你了才在那裡哭,我從小站在你面前站到大你根本沒正眼瞧過我一次,連我幾歲幾年級髮型跟上次一不一樣都記不清楚。
我扶著老魔王走到餐桌前坐下來,叔叔阿姨跟表妹也都入座,一邊吃著水果,時不時也加入我跟老魔王的談話。而我這才發現,老魔王已經有些失智了。
先是問我爸爸好不好,再問我是不是全家都回來,之後告訴我上回弟弟全家有找他吃飯他走進餐廳差點跌倒好丟臉要弟弟不要告訴別人,再問我有沒有弟弟的電話他想要打去給他。這樣一輪以後,又開始問爸爸好不好。一次,兩次,三次,無限迴圈。
我放鬆下來了。
這種狀態的魔王,雖然套不出什麼有趣的過往,對於我原本期待可能可以「弄清楚」什麼的計畫沒什麼幫助,但是至少安全。我不用擔心他會突然冒出一句話直接啟動我的攻擊模式。(好啦其實還是有兩次,但是真的算很少了可以當作沒有)
然而,事情有了意外的開展。
跳針跳久了也是會累,叔叔阿姨開始加入話當年的行列。原本女友換不停的叔叔,認識阿姨不到一年就閃電結婚,婚後起的衝突也跟天打雷劈一樣精彩。也因為我當時十九歲,是當時二十六歲的阿姨在家族裡唯一能聊的對象,現在把各方觀點同時湊在一起攤牌真的是非常精彩。
聊著聊著,我心裡突然有種感覺開始醞釀。
衣架必須全部照著同樣的方向擺。櫃子上的書有一定的順序。屬於他的椅子絕對不能碰。一抓狂起來髒話狂飆物品齊飛。熱愛藝術。對細節催毛求疵。
我一邊咀嚼當年這些叔叔的經典地雷和個性,一邊聽叔叔繼續講。
「我其實已經改很多,妥協很多了。」叔叔回頭指指遠方:「你看像我那邊那張椅子,上面都是狗的毛,也沒人要清,可是我也就算了。」
我看到他旁邊的阿姨開始翻白眼,忍不住笑出來:「叔叔,那是你的椅子吧?沒人要清的話,你也可以清啊?」傳統大男人真的是很誇張,是以為其他人都沒事等著在那邊服侍他嗎?
叔叔沒有立刻回答,沈吟了幾秒後,說:「我當然也可以自己清,可是,這樣就不對了啊。當初要養狗的時候,我就說我唯一的條件是我的椅子上不可以有狗毛,大家都說好好好,結果變成這樣,也沒有人表示⋯⋯」
像是有一道電流直接穿過全身一樣,我突然瞪大眼睛:「等一下,我聽懂了!!」
我轉向在旁邊的阿姨:「阿姨,我聽懂了!這件事真的不對,不能是叔叔擦桌子!這不是家事分工的問題,這是承諾的問題。大家都答應我了,不會讓狗弄髒我的桌子,如果還是被弄髒,還被覺得大驚小怪要我自己擦,我會覺得沒有人在乎我。」
阿姨呆住了。叔叔也呆住了,表情像是生平第一次有人理解他在說什麼。
我的腦袋還在持續運轉,重組我得到的新資訊。一直以來大家都說叔叔脾氣大、愛計較、愛生氣大男人龜毛記仇難伺候,阿姨好可憐好厲害可以忍受他這種人,但是不對,我懂了,叔叔不是故意這樣的,他太不舒服了,他的雷一直被踩到,可是都沒人懂,也沒有人在意,就只是一直說他脾氣很差要他改⋯⋯
「叔叔,你是高敏感人,你知道嗎?」我脫口而出。
我把高敏感特質簡單地描述了一下,叔叔不停地點頭。我告訴他我可以理解,我以前也經常覺得家人無法理解我在意的點。
「 國中的時候,我媽說他要去一趟文具店,我說太好了那順便幫我補充兩支原子筆。我把我習慣用的SKB藍色0.5拿給他,跟他說就買這個一模一樣的兩支,結果他回來的時候自作主張買了兩支完全不一樣的。」
「幹什麼啊!!就買一樣的就好了啊!」叔叔很激動。
「是不是!我氣得要命,他還說我不知好歹那兩支很貴。」
「就不是貴的問題啊!就不是我要用的筆啊!」
「是不是!」
阿姨在一旁非常驚訝地看著我們,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發現,先生的要求不是在「挑毛病」,是真的非常需要顧及這些細節。我跟叔叔一人一句,講起那些無法讓別人理解我們時的挫折感。
「我小時候,我媽答應我要買一個玩具給我,但是他忘記了。我超生氣啊,明明說好的,是他忘記了,他就一直說是我無理取鬧,根本不是這樣,我又說不出來,只能拼命用自己的頭去撞牆壁。」
「我也記得這種心情。我不管怎麼解釋,我媽就是沒有要理我,我到最後只能尖叫啊,狂尖叫。」
「還好你沒做出更激烈的舉動。」
「差一點了,就差這麼一點點。」
「真的還好沒有。」
「是啊,如果沒有克制住,拳頭揮出去或者是拿東西自殘,又會變成我們有病,搞不好就被抓去吃藥了。」
「難怪我女兒會說:『我又不是故意要這麼生氣的,我就是會這麼生氣啊。』」在一旁的阿姨很認真的參與,顯然想起個性跟爸爸很像的小女兒。而我也忍不住想起蕃茄,每當他摀著耳朵尖叫,或是大罵「我要殺死你」的時候,他也是沒有辦法讓自己不生氣的吧。他就是會這麼生氣,這麼需要表達,而在這個當下打他罵他甚至是批評他都完全沒有幫助。
大家都沈默了,各自咀嚼著剛剛的對話。
我抬頭看叔叔的側臉,發現他已經蒼老了好多。我突然明白,叔叔從國中就開始交女朋友,翹課,離家出走,跟壞朋友出去玩,淨做那些大人眼中「浪費自己天份」的事,其實是因為他真的渴望被人理解,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幫助他,讓他知道如何跟自己相處的人。只可惜他的雙親,對他只有辱罵和毆打。
「叔叔,你辛苦了。我從小就認識你,經過這麼多年到現在,我真的有看到你的改變。」
叔叔並沒有回應我,只是盯著自己放在桌上的雙手,喃喃的說:「一定可以的⋯⋯這種複製,一定可以被打破的⋯⋯」
我的內心一震,眼睛開始發熱。這一刻,我知道他想著他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我想著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都希望,這樣的傷害,可以在我們手上就停止。
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惡夢。
我在學校,做了一件一般大家不會去做的事。我的出發點良善,但是大家的解讀跟我的預期完全相反。我看到大家看著我的眼神越來越不對勁,也一個一個從我身邊躲開。我拼命思考有誰可以幫我保證我的人格,卻想不出任何一個名字。我越來越焦急,想不出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讓我發「毒誓」,讓大家可以相信我。夢境結束在我走出窗外一躍而下。
我睜開眼睛,覺得極度想吐,然後爆哭。
之前在課堂上曾經提到,當一個人跟自己的傷痕真正接軌的時候,往往會在夢境裡反映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經歷。雖然極度不舒服,但是我知道這表示身體在處理我積壓已久的情緒和傷痛,有點開心。
***
第一篇創傷文,沒想到是用這個事件來開頭。也許是因為,經常有人留言問我「該怎麼處理自己的問題」,而我想用這篇文章來表達「沒有正確答案」。
就像我一開始認為可以從阿嬤的記憶裡找到有幫助的東西,但是最後卻是從完全沒想到的叔叔身上發現我們共同的特質,彼此都得到被理解的感受。面對創傷,也許我們終究就只能摸索出一個可能的方向,鼓起勇氣踏出追尋的步伐,然後對接下來的發展保持開放的心胸。
Dr. Gabor Mate在《理解創傷》這個講座裡提到,面對創傷,一個很有幫助的態度就是「感到好奇」。「這件事代表什麼意思?這件事可以教會我什麼?而這時就會產生深刻的同理。」
對我來說,所謂的「make sense of my trauma」就是這件事吧。當我們對自己的傷口感到好奇,我們就會有動機想要「弄清楚」,想要知道更多的細節,而不會一直覺得「夠了沒?這樣可以了吧?」想要趕快抽身。
要從創傷中恢復,找回自己,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如果沒有辦法享受途中的風景,只是想著如何快點到達終點,很快就會失去耐性而放棄吧。療癒是如此,教養也是如此。
叔叔,我自己,小表妹,蕃茄。這一趟回台,很意外地湊成了家族內的「高敏感一條龍」。看見彼此之間驚人的相似之處,還有經歷那些「我懂」的瞬間,我覺得受到鼓舞。
我想,我願意再繼續往下走一段。
___
歡迎匿名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面對創傷](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f3xvuqro7m4psz93)
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 在 高敏感度嬰兒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區塊鏈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uction也提到有幾本書已經在版上po過詳細心得了,每一篇心得孩子的年齡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小孩跟家長成長 ... ... <看更多>
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 在 高敏感度嬰兒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區塊鏈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uction也提到有幾本書已經在版上po過詳細心得了,每一篇心得孩子的年齡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小孩跟家長成長 ... ... <看更多>
高敏感度孩子是什麼 在 [心得] 聊聊高敏感特質-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聊聊高敏感特質:難搞,龜毛,情緒起伏大,堅持,愛哭,超會察言觀色,完美主義,為
什麼為什麼大轟炸...沒關係的,這樣的孩子一樣可以好好長大。(文末附高敏感特質量
表)
好讀網誌版:https://reurl.cc/e8gYNm
以上的形容很接近你家的小野獸嗎?如果你的心頭一直出現「中獎」的感覺,也許你家的
孩子也跟蕃茄一樣,是具有「高敏感特質」的孩子。
蕃茄剛滿三歲不久,我跟傑克去幼稚園參加人生第一次的家長會。萬萬沒想到,這個第一
次就得到一份「大禮」。老師告訴我們,蕃茄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建議我們要留心。
「他有一個揉臉的習慣動作,」老師邊模仿邊說明:「在我的經驗裡,有高敏感特質的人
常有這樣的動作,只是我第一次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看到。」
我看得出老師非常極力在澄清一些事,他補充了很正面的敘述:「這沒關係的,這是好事
,表示他會很有創造力,感受力很強,只是他會需要多一些關心。」
但老師的態度反而讓我們焦慮起來,為什麼需要「留心」?為什麼他要說「沒關係」?我
們需要「關心」什麼?他為什麼看起來好像在安慰我們?是因為在日本,老師不敢直接跟
我們明說孩子有問題嗎?我們的小孩到底怎麼了?
經過一個禮拜不眠不休瘋狂地在網路上鑽研,我才終於好好「消化」了老師給我們的提醒
。
「高敏感特質」這個概念的歷史其實很短,一九九六年由美國精神分析專家伊蓮艾融博士
所提出,距離今天也才不過短短二十四年前。高度敏感不是一種需要矯正的疾病,而是一
種人格特質,就像「外向」或是「內向」一樣。雖然這個族群不是社會中的多數,但是比
例上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擁有高敏感特質,並不少見。
擁有高敏感特質的孩子有什麼實際上的不同?美國的醫學博士湯瑪士波依斯使用了一個很
美麗的比喻:「如果想像養育其他的孩子是種植蒲公英,那麼養育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就像
是培育蘭花。」
白話文就是:「其他的孩子隨便養隨便大,高敏感的這一個就是要耗盡心力專搞他一個人
就飽了!」(抱頭痛哭)
突然間,蕃茄一切的怪僻都得到了解釋。難怪他會抱怨某些老師或同學的聲音不好聽,所
以不想跟他們說話。難怪他去沙坑只肯要我們玩給他看,自己絕對不動手。難怪吃個東西
一直討衛生紙擦嘴擦手,有沾到就要擦。
我由衷的感謝蕃茄的老師當初給我們的提點。這件事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讓我們做好
心理準備,知道這是一朵獨一無二的小蘭花,它對自己生長的溫度,濕度,土質,日照都
有非常精細的要求。就算有蘭花的基本教養指南,我們還是得自己去摸索出最適合這朵小
花的條件,才能幫助他成長茁壯。
每個高敏感特質的孩子都不一樣,但他們總是會注意到你看不見的細節,聽見你沒有察覺
的聲音,聞到嚐到你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的味道,抱怨你從來不覺得是困擾的問題。家長
必須要變身成偵探,去猜,去想,去溝通,去推理,去嘗試。學會不怕犯錯,不怕堅持底
線,不怕地雷爆炸,不怕收拾殘局,不怕修補關係。
經過這樣的痛苦掙扎之後,這朵小花會在每一次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刻,用他自己的方式
告訴你:爸爸媽媽,沒問題的,我又更長大一點了。
___
「好奇你的孩子是否有高敏感特質嗎?」以下的量表來自伊蓮・艾融博士的高敏感特質網
站,原文是英文,以下是我自行翻譯的版本:[Is Your Child Highly Sensitive? –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https://hsperson.com/test/highly-sensitive-child-test/)
*很容易受到驚嚇
*時常抱怨衣服的材質,襪子裡的織線,或者是背後的標籤讓他不舒服
*通常不怎麼喜歡太大的驚喜
*溫和提醒比嚴厲的處罰有效果
*好像有讀心術一樣知道家長在想什麼
*會使用對他的年紀而言很高深的字彙
*會注意到非常細微的異味
*有很獨特的幽默感
*似乎有很強的直覺,可以幫助他做判斷
*如果太過興奮會很難入睡
*很難適應大的改變
*如果衣服濕了或者沾到沙子就得把衣服換掉
*有大量的問題想問
*有完美主義
*會注意到其他人強烈的負面情緒,例如說擔憂,哀傷或是痛苦
*比較喜歡靜態的活動
*會問一些很深刻,很有啟發性的問題
*對疼痛的感覺非常敏感
*很受到吵雜的空間的干擾
*會注意到微小的細節,例如有東西被移動過,或者某人的外型改變了之類的
*在爬到高處前會先確認是不是安全
*在沒有陌生人的環境下表現得最好
*對事物有很深刻的感受
如果回答「是」的項目超過13個,或是只有一到兩項符合但是符合的程度非常極端地高,
那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擁有高敏感特質。
蕃茄總共拿下21個項目(攤手),你們家的孩子有幾項呢?
------
高敏感兒的生活記錄,教養和反思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8.148.172.210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05536976.A.C65.html
我們自己也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我也想跟你表達,因為你的文字有點武斷,我其實讀了之後有被指責的感覺。
我相信這並不是你的原意。
我們確實沒有聽說過「高敏感特質」這樣的性格分類,
但是並不表示我們「之前都沒有在理解孩子」。
只是在瞭解之後,發現原來他的這些表現是這種類型的孩子獨有的特徵而已:)
只是一種人格特徵,所以並沒有治療或協助的時機的疑慮唷。
這個特質在出生幾個月內就會顯現了
感覺起來喜歡靜態活動是孩子的天生喜好
有陌生人就不講話也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很自然的表現:)
我自己的弟弟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情況
後來發現是因為「在馬桶上上廁所」讓他更不能忍受
所以他寧可滿屁股大便也不肯說
也許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有讓孩子更介意的地方
光憑這樣的資訊其實很難做出什麼樣的推測。
與其擔心小孩正不正常,
從安全感、內外向的個性、環境適應程度、老師的個性等等不同的角度
去觀察或思考孩子表現跟平時不同的原因,我想會比較有幫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