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考察系列第22
紐約百年車站 之 中央車站
今天是好過日「車站考察日」。在高雄鐵路地下化即將完成之際,大高雄將出現三個大型車站,左營車站、高雄車站、鳳山車站,當大家期待或疑惑這幾座車站的設計同時,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之都」紐約的幾大樞紐車站。
首先,當然我們要來到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又稱大中央總站),這可能是美國、甚至世界最知名的車站。
雖然、大中央車站的運量在世界上、甚至紐約本身,都不是最高的,但仍保有世界最多月台(44)之名。而布雜藝術(Beaux-Arts ) 風格的大堂,現代車站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宏大公共空間,都讓這座車站成為鐵路史上的重要象徵。
車站由紐約中央鐵路創辦人,鐵路大亨Cornelius Vanderbilt家族出資,在1913年完成,實際上已是此處的第三代車站建築。目前為大都會北方鐵路、紐約地鐵7號線、萊辛頓大道線(4號、5號、6號線)及S線交會的地下化鐵路車站。
實際來到車站外頭,或許因為四周充滿200m以上的超高大樓,車站的本體比想像中還不起眼,但一穿過猶如劇院大門的入口,挑高的下沉大廳,立即帶來視覺上的震撼。綠色天花板上,畫得是「鏡像」黃道十二宮,厚重的石柱間則分別是通往大都會鐵路、地鐵車站、商場、大都會人壽大樓...的不同入口。
興建這座大車站的20世紀初,是美國鐵路的全盛時期。
當時公路尚不發達,根本沒有航空,鐵路是橫貫北美的最佳路徑,也是客貨運主力,甚至軍工國力的象徵。
世界第一大都會,當然要有最華麗的車站,或許紐約人在建造大都會車站時,也有這樣的想法,以至於車站不斷精益求精。在第一代中央車站全面翻修(1900)僅僅3年後,為了電氣化時代的來臨和安全性提升,中央鐵路董事會成員Vanderbilt二世、William Rockefeller、J. P. Morgan這些一代商業鉅子,一致同意徹底重建車站。
和歐陸的終端式車站不同,立體構造的中央車站,能追求結構上的對稱性,帶來紀念性的空間。
然而,紐約還有另一座壯麗程度不相上下的車站。
比中央車站早了3年(1910)完成的賓州車站,是紐約中央鐵路的競爭對手賓州鐵路的總站,雖然當時在面積、月台數上不如中央車站,但使用鋼材挑高開闊的空間和較佳的自然採光,讓賓州車站更有種輕盈的感覺。
這兩座車站,成了紐約的驕傲,總進出人次超過全國各地,而中央車站四周的中城區也成為紐約地價最高的區域,許多大企業與豪華飯店紛紛落腳於此。
但好景不常,在鐵路運量達到最高峰的二戰後,隨著國內航空的興起,公路的擴張,鐵路客運快速衰退。另一方面,紐約高昂的地價,讓佔地廣闊的車站成為地產開發商覬覦的資產。
1963年,一度被認為是紐約屹立不搖地標的賓州車站,在挖土機的隆隆聲中倒下,紐約時報當時報導寫到:「城市付出代價,得其所要,最後會自得其果」。賓州車站改建後,成為麥迪遜花園廣場(尼克隊主場)和辦公大樓,鐵路車站使用面積大幅縮減,侷限在地下層。一位史學家就寫道:「過去人們抵達這座城市時像是神一樣,現在則像老鼠一樣在地下逃竄」
同一時間,中央車站也有多個改建計畫,包含拆除車站改建為世界最高樓在內。但後來通過的是將車站附設的辦公大樓拆除,改建為59層,246m高的大都會人壽大樓,於1963年啟用。大樓龐大的量體,對尚存的中央車站大堂形成嚴重壓迫,引發不少議論,但隨著鐵路公司的財務進一步惡化,1964年一度爭得你死我活的紐約中央鐵路和賓州鐵路合併,還計劃進一步拆除車站僅存部分興建大樓。
在已經失去賓州車站後,紐約人這次受不了了,許多名流也紛紛站出來反對開發計畫,包含甘迺迪總統遺孀賈桂琳在內,她說:
「難道剝除所有值得驕傲的紀念碑,讓可以啟發孩子的城市歷史與美麗一丁點不剩後,讓這座城市慢慢死去還不夠殘酷嗎? 如果下一代無法從城市的過去中得到啟發,他們要從哪邊找到為未來拼鬥的力量? 美國人重視過往,但卻為了短視近利而摧毀了重要的遺產。 也許現在是站出來抵擋這波浪潮,以免世界只剩下鋼鐵與玻璃盒子建築的時候了!」
因此,在改建計畫曝光後,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委員會宣布中央車站為歷史遺產,經過漫長訴訟,最高法院於1978年判決「保存有理,並未侵犯鐵路公司財產權」,因而車站才得以留下。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得以保留的中央車站進行了一連串的修復和現代化,以原貌陪著紐約客度過911事件(從此大廳掛起巨幅國旗),進入到21世紀。
這樣的故事,以及紐約歷史資產保留的教訓與奮鬥史,在當前的高雄,應該也是很值得省思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