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局處團隊合作成立專案小組 持續精進路平作為
陳其邁市長執政團隊就職滿周年,持續透過各項政策作為,落實競選政見,其中,市長交付由我督導的路平專案,已透過公私協力模式,由土木技師公會、工務局、養工處、水利局、地政局、經發局等,共同組成專案小組,針對各項路平作為進行滾動式檢討,期以「讓市民朋友享有平坦道路的舒適感」為目標,不斷導入各項科技應用於路平實務工程推進。
今(8/25)我主持0805豪雨後整體路平改善狀況檢討會議,通盤檢視高雄市路平專案執行現況,聽取專案小組成員的各項工作進度報告,並經過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陳存永理事、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黃清和理事長、高苑科技大學劉文宗教授、用路人代表的NGO團體高雄市綠色協會黃暉榮理事都給予市府團隊路平作為相當的肯定;我們將不定期滾動式檢討,責成工務局增修瀝青混凝土刨鋪作業手冊」更新,以及洽請工務局及水利局共同合作處理「道路淘空預防及緊急應變sop」,更在未來配合產官學界來試擬「道路平整及管線管理優化的中程計畫」。以下是今日會議所獲得之共識,供大家分享:
#針對排水設施進行預防性檢測作業,避免地下坑洞
面對極端氣候威脅,強降雨頻仍,地基易遭沖刷土石流失,且多有使用逾10年以上的老舊管線,易造成水利設施連通管接點損壞滲水,導致掏空而引發地下孔洞。水利局表示已籌措340萬經費,投入排水設施預防性檢測,主要為:「過往排水設施損壞引發之路面下陷」與「老舊排水設施」兩種樣態。今年度首度試辦透地雷達檢測作業,針對近期內曾發現的既有排水設施損壞引發路面下陷,或老舊排水設施,列為今年度檢測熱區,如鳳山區鳳東路、林森路,前鎮凱旋四路等8條計畫路段6個行政區優先試辦,計畫長度3650公尺,預計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檢測。
#建立道路掏空路基緊急應變SOP
0805豪雨期間所致道路掏空情形,我要求市府團隊工務局、養工處、水利局共同合作,在自我巡檢或接獲民眾通報後,隨即修補管線缺失,緊急處理掏空所可能引發的公共危險問題,必須立刻排除,除開挖釐清管線權責單位,並優先以最快速度,復原道路交通安全通行。
#經發局、工務局攜手整合既有工業管線及道路挖掘管制圖資
由經發局工業管線管理系統所控管的工作日誌,紀錄每起不明異味通報案件,以圖層方式呈現,串接地政局道挖中心道路挖掘現況,以做為物質危害辨識與應變處置建議、管制疏散參考距離、洩漏擴散模擬。
#導入資通訊科技整合應用,讓整體路平SOP更智慧化且落實道路施工標準化:
1.訂定瀝青混凝土刨鋪作業手冊
建立基準,品質如一。自道路設計開始,為一系列的測量、刨鋪整合、孔蓋下地、基底改良等施工流程管控,訂定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以提供本府各機關道路工程施作標準依據。
2.道路補修機制SOP建立
因時制宜,彈性處置。遇雨天採用冷料緊急修補,第一時間消弭用路人交通危險,俟放晴後即刻運用熱料AC鋪平輾壓,再視道路損壞情形予以方正切割修補,經由路面PCI評估,採行大面積全路寬刨鋪。
3. 三方即時智慧監控已進行路面刨鋪
市政府要求發包的工程所需之瀝青材料,自料廠出料後運送至現場施工,均採全程錄影,品質安心無疑慮;現場監控情形,即時回傳至道路挖掘管理中心,三方同時錄影監控,以求交互把關,路平施工過後的每一條道路,務求均質如一,禁得起考驗。而且將科技導入,養工處透過「養護資訊管理系統」巡查監控,並開發視覺辨識軟體,以AI自動偵測道路缺陷,搭配GPS紀錄及Google map定位技術,提供道路包商巡查即時位置及歷史軌跡查詢。
#重視市民即時回饋,實現迅捷、效能的路平精進作為
1.建案聯合挖掘制度流程管控,減少道路挖掘:
起造人備妥資料整體流程管控縮短至約45天內完成,並排定每週2次時間協調聯合進場時間,避免民眾誤解重覆挖掘,挖管中心110年1-7月核發路證下降7%,比原先設定下降5%更多,對此我勉勵市府團隊持續保持,更加精進。
2.刨鋪整合2.0,由挖管基金統整為一次性的復原工程:
指定單位統一修復,以確保路面修復品質,有效減少工程資源浪費,同時為市庫增闢財源收益。
3.擴大推廣便民APP系統:
市民可直接查詢施工位置、施工單位、施工廠商等資訊,並連結即時施工影像,全民一起來督工。
4.加強管挖竣工品質抽查:
110年度起,針對50公尺以上路證之AC厚度、壓實度、平坦度及孔蓋下地深度,以現地實際抽查方式,巡查抽驗管挖案件竣工後的道路平整度,確保道路品質,挖管中心資料說明查驗比率63%,已達到陳市長宣佈50%目標值。
5.三維管線圖資建置,預防災害應變:
遴選測繪業者協助各管線單位於竣工後繳交高品質管線測量或3D攝影測量成果,以快速有效提升管線竣工圖資精準度,並指定危安管線等申挖案件,必須導入3D攝影測量,透過保存挖埋現況的PDF檔建置,以供未來隨時調閱之所需,防範於未然。
#路平專案
#團隊合作更勝於相互究責歸屬
#道路通行市民權利優先
#任務交付_使命必達
高雄市道路路寬查詢 在 吳益政-理想城市高雄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眾運輸系統完善,遠比所想的更重要
公車、輕軌、捷運黃線、公車捷運(BRT)、撥召公車(DRT)…
我們討論著各種城市大眾運輸系統發展的可能性,因為良好的交通網絡和人本交通,是一座「宜居城市」不可缺少的要件,這不僅增加城市交通效率、降低私人運具石化能源使用、減低空污,進而朝著永續生活的方向前進。
最重要的是,對高雄市來說,完善交通網絡和大眾運輸,有助於減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的數據顯示,108年全國各縣市,交通事故30日內死亡人數,高雄市有351人、為全國之冠。查閱近5年內資料,高雄幾乎年年名列前茅。主要肇事原因包括未保持行車安全間距、違反號誌管制、未注意前車狀態等。
#為何高雄死亡車禍比例高?
我從大眾運輸網絡密度不足,以及缺少以人為本的交通設計談起。
相較私人運具,大眾運輸路線固定、高穩定性和準確性,大幅排除人為操縱失誤的變因,安全性在一般情況之下優於私人運具。
而民眾使用大眾運輸意願低、高度仰賴汽機車的方便性,正反應出大眾運輸路網密度不足、與目的地距離過遠,以及等待時間過長等不便的缺點。
國外城市如東京、大阪、紐約、巴黎等,捷運系統成功的案例不少,我們就舉台北捷運為例。1996年3月北捷正式開通第一條線「木柵線」,開通10個月內,每日平均運量僅40051人次;1997年淡水線逐步通車,全年平均每日運量為85155人次,直到1999年板南線通車,串起木柵線與淡水線,架構出「雙十路網」,也讓北捷運量大幅提升,每日平均運量破30萬。
除了捷運路網,公車等公共運輸的接駁網絡密度,是關乎能否撐起城市整張大眾運輸網的關鍵。
從北捷案例來看,新的捷運路線加入後,的確有效提升總體運量,這背後重要的基礎就是高密度的公車接駁網,提高公車班次,搭配運輸「最後一哩路」質量俱足的共享交通(公共腳踏車、電動機車、電動小型車)等,是推動捷運、輕軌等大型交通建設之外的當務之急,這與提升運量有相輔相成之效果。
高雄的幅員廣大,是一座港灣工業城市,大型貨車、機車比例較高。過去在「汽車=進步」的時代觀念之下,城市的路線規劃多以汽車優先為重,若一條路塞車情況嚴重,相關單位的解決方法可能是將路拓寬,設法讓更多車子能通行,但城市不斷開發、更為擁擠的情況下,道路規劃顯然要從:如何在增加單位時間內、提升運送人次量著手。「以人為本」、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是現代城市交通問題的解藥。
我也要說,我們並非一味把大眾運輸發展奉為進步城市的圭臬,最近輕軌公聽會,我仍要求市府及捷運局全心盡力回應或改善每一個市民的意見、建議及擔憂。
但鼓勵大眾運輸永續經營該是高雄的共識。
在此共識之下,市民朋友,我們還要一起細細討論,如何讓這些新的載具,更融入高雄、更符合你我理想的生活型態,這需要公民參與、一起討論解決那些我們不夠滿意的地方。
我們希望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樣貌為何?
是不斷為汽機車拓寬的大條馬路?
或是,趕時間時,有多種便利的大眾運輸可以使用;有時間時,可以與所愛之人併著肩、安心步行的綠帶街道?
--
接下來新的會期,針對交通議題,我會有幾項推動和監督重點,請大家一起關注:
✓公車優化、班次密度提高、補足路網不足
✓輕軌二階、捷運黃線
✓共享交通工具發展
✓交通壅塞路段改善
✓交通違規罰鍰預算、警察交通執法人力調配
✓大貨車第三責任險歸屬、ADAS駕駛輔助系統法規施行
高雄市道路路寬查詢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年新通的路,竟然沒有合格人行道!實在說不過去!😤
👉自由路、復興路4/30打通
👉車道過寬超出中央規範
👉未依中央規範設置淨寬達標的人行道
👉交通局應於工程前加強把關
自由復興打通貫穿南北高雄,是高雄一大盛事,但民眾卻發現,人行道窄處淨寬竟然僅約60公分,如果要推輪椅或嬰兒車,根本難以通行!😢
我查詢路型資料發現,這條路在2015年核定時,根本就「沒有人行道」,我們所看到很窄的 #人行道,其實只是 #設施帶,用來放置號誌桿、路燈桿等設施,給行人走只是 #附加功能 而已。🙄
為什麼沒有人行道?市府說,前後銜接路段沒有人行道,為了 #銜接路型一致,所以不設置人行道。但如果過去沒有人行道,銜接的新路就沒有人行道,那根本就無法改善行人環境,要「打破慣性、才能進步」,新闢道路設置人行道,舊路修建時再跟進補上,才是正確的觀念!
而且,2018年時,交通部已經修訂「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當中明訂市區道路應評估設置人行道,且連續淨空間不得小於1.5公尺,至於車道,快車道3m即可,混合車道則宜為3.5m-5m。但打通路段的雙向雙車道中,內側快車道寬3.25m,外側混合車道5.75m,顯然過寬,把車道瘦身省下來的空間拿來做人行道,其實綽綽有餘!(圖見留言)
各工程單位的路型設計,原則上都應經過高雄市政府道路交通安全督導會報審查,我要求,雙向雙車道以上之新路,應以設置寬度符合規範的人行道為原則,交通局應於道安會報中依照公路路線設計規範提出專業意見。
我也請交通局回頭盤點,看看已通過道安會報、但還沒施工的設計是否有不符規範之處,如果有,盡可能在施工前進行改正,跟上最新標準,保障行人路權!✊
時任交通局長鄭永祥答詢認為這個觀念「完全可以接受」,新闢道路、路型重建時,希望人行道一定要劃出來,車道寬度縮減也有助於減少超速肇事的危險性,會往這個方向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