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金罷獎頒獎典禮】
眾所矚目的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將在本周六6月6日舉辦投票,我今天早上舉辦「第一屆金罷獎」首映會,以8分鐘的短片公布「罷韓首功」名單。罷免案從提議、連署直到現在,一路上相當不容易,特別舉辦「金罷獎」感謝對罷免案付出心力的人。
第一屆金罷獎頒發獎項包含「傑出人士特別獎」、「最佳配角獎」、「特別貢獻獎」、「罷免神助功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共六個獎項。以詼諧的方式「感謝」韓粉及局處首長等人的爭議行為,激怒高雄人成功推動罷免案。
首先頒發的 #傑出人士特別獎,得獎者是「韓粉們」。
因為韓粉們暴走的行徑,在網路上口不擇言、恐嚇與威脅,不斷激化對立,大力推動罷韓行動順利進行。
#最佳配角獎
得獎的有副市長葉匡時(槓中央急什麼)、副市長陳雄文(兼任高雄市選委會主委)、工務局長吳明昌(拆看板)、環保局長王玨(拆看板)、教育局長吳榕峰(以疫情為由不借教室)、研考會主委李銘義(沒有不滿意度的民調),文化局長林思伶(大港開唱打成弊案)、前觀光局高美蘭(財產申報不實)與其兒子趙子淵(請假在有與沒有之間),以及民政局長曹桓榮(讓站出來的人有壓力)。
#特別貢獻獎
得獎的是前新聞局長王淺秋,以及前觀光局長潘恆旭。王淺秋面對市長失言仍竭盡全力護航,護主心切;潘恆旭,就任期間爭議不斷,「幾乎每月一失言」,更在網友質疑時反嗆網友罷免他,可說是罷免案最大功臣,沒有之一。
#罷免神助攻
得獎的是高雄市議會國民黨團,以疫情為由表決不開臨時會,又將市長施政報告質詢時間縮短至10分鐘,等同自我閹割監督權,引起市民不滿。
#最佳男主角
得獎的是韓國瑜,當選市長未滿一年就毀諾角逐總統大位,無心市政導致高雄市滿意度六都吊車尾;屢次發表性別及國籍歧視言論,讓城市及國家形象受創;韓國瑜本人就是罷免案最大推手。
#最佳女主角
得獎的是斗六佳芬姊,一句「現在高雄把韓國瑜困住了」,引起一片譁然,6月6日市民會齊心放國瑜自由。
👉最後罷免案可以順利達到這個階段,都是因為每一位高雄市民的堅定心意,我們每一位都是「功在高雄」,6月6日希望高雄市民一起勇敢站出來投票。
#666非韓不投
#666同意罷免
#投票只要攜帶身份證與印章還有口罩
#投開票所可上中選會網站查詢
高雄市選委會主委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黑白集
勇伯「剁頭」的氣魄
高市罷免投票昨舉行防疫演練,對於高雄市選委會主委陳雄文(圖左)稱借不到場地,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右)當場駁斥,國立大學、國營單位若借不到,「我這粒頭斬落來乎你(台語)」。記者劉學聖/攝影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為喬「罷韓」投票所,不惜賭上人頭,要讓高雄市民「哪裡選哪裡罷」。氣魄之大,蔡政府前所未見。小燈泡遭剁頭、鐵路警察被殺,人命大事從不見官員以頭相許論公義。府院高層跟著民粹批司法判決,對照李進勇大膽進取,便知其中虛實。
政客常在選舉時斬雞頭展清白、示決心。李進勇參選,不曾拿雞頭或人頭擔保;但落選方知無官一身「輕」,也才格外體認中選會主委之「重」。李進勇既知輕重,便不以「獨立機關」的角色自限,便用剁頭催生「罷韓」。這如同政客拚選舉,無所不用其極。
罷韓表面上是「民間團體」發動,但中選會主委在倒數時刻浮出水面,引導衝刺罷免案,頗能收表裡呼應之功。李進勇當蔡政府馬前卒,吹起動員號角,足證府院對高雄勢在必得。「勇伯」的剁頭大戲,檯面下推動的,正是蔡政府追求絕對權力的意志。
府院這種狠勁,若有一半心力用在政務上就好了。近來疫情紓困,若內閣首長皆如蔡總統一樣不自滿,應對關廠失業及早部署;若有李進勇的進取勇氣,賭上人頭也能讓紓困金早早入市。但是,綠營眼裡只有地盤,沒有人民。
勇伯剁頭若促成台灣首度直轄市長遭罷免,中選會的政治使命將可改寫:數人頭的民主,裁判竟敢賭人頭舞弊。成天喊著正名獨立公投的老綠男看懂了嗎?這回提案成敗,就看執政者借不借中選會主委人頭。
高雄市選委會主委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選會淪罷韓團體馬前卒
張南豐/國際貿易(台中市)
對於高雄市選委會主委陳雄文(圖左)稱借不到場地,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右)當場駁斥,國立大學、國營單位若借不到,「我這粒頭斬落來乎你(台語)」。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市長罷免案即將於六月六日舉行投票,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借不到足夠的投開票所,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周末親自南下督導,還大動作激動的表示,要借的國立學校、中央機關,「若無(借不到),我這粒頭斬落來乎你(台語)」,還順勢用手刀比了比自己的脖子。
李進勇突兀的表現,對台灣的自由民主實在是造成了莫大的傷害,因為中選會必須客觀中立,維護民眾權益。動輒肢體語言,小丑跳梁,不僅政治立場鮮明,簡直是罷韓團體的馬前卒。
蔡政府上台,口口聲聲轉型正義。對於選舉失利的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卻是肥貓安插,坐好坐滿,李進勇也是其中之一。此番以斬頭的行動劇呈現國人與媒體之前,彷彿是「投名狀」的後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