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委託了一段頗長的時間,一直沒有把評測完成,甚至其中一個品牌似乎已經快要出新產品了,真是有點失職,但千呼萬喚始出來!三款Bari束圈的評測終於來了!
這次測試的有三個品牌:1. Yanagisawa SIXS 2. Airmusic F1 3. Ochres Sonar
我個人認為束圈沒有好壞之分,因為束圈對音色以及吹奏感有直接的影響,而對於這兩者的喜好都是非常主觀的,所以本篇我會盡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說明三者之間給我主觀感覺上的差異,看倌們就當作是一個參考吧。先講結論:
阻力(小至大):Ochres-Airmusic-Yanagisawa
音色亮暗(亮至暗):Ochres-Airmusic-Yanagisawa
音色集中度/寬度(集中至寬):Ochres-Airmusic-Yanagisawa
超高音(易發聲至不易發聲):Ochres-Airmusic-Yanagisawa
音量(小至大):Ochres-Yanagisawa-Airmusic
價格(低至高):Ochres-Airmusic-Yanagisawa
Ochres給我第一印象是阻力小、很容易發聲,在各音域的吹奏感滿一致的,整體音色高頻較多,所以演奏超高音時滿流暢的,高頻較多也讓音色比較偏亮且集中,聲音精緻感覺適合吹室內樂或是與鋼琴的二重奏。而雖然是布面的束圈,但可以很好地把竹片壓緊(這點我覺得非常重要)。價格部分非常親民,只要1000出頭就能入手,比起其他兩款簡直太划算了,有潛力成為新一代入門國民束圈。而硬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螺絲頭有點小,不是很好施力轉緊吧。
Airmusic由蔡佳修老師創立至今已有10年,束圈的聲音一直都很有口碑,最大的特色是其音色穿透力以及適中的阻力,左右對稱的設計讓束圈可以把竹片穩定地固定在吹嘴上,而線狀的接觸面則讓竹片發揮最大的振動,進而可以發出極大的音量,拿來跟樂團吹協奏曲應該也綽綽有餘。缺點也是該線狀接觸面,用一陣子後會讓竹片表面下陷,而讓穩定竹片的功能下降一些。
當初剛拿到Yanagisawa束圈時的第一印象是美,第一次看到螺絲上面還有刻家紋(?)的!吹奏感上雖然阻力較大(雖然說較大,但大概也是10%左右的差別)但是音色寬度是三者最寬的,聲音的空間感也比較大,可以做的變化會比較多一些,音色也是我個人偏好的較暗的聲音。而Yany是三個束圈當中唯一有附吹嘴蓋的,並且吹嘴蓋是以紙質為主的環保材料所製作的。最大的缺點大概就是價格高昂吧。
很開心看到台灣本土有越來越多新產品被設計出來,但試完配件之後還是要說那句,配件終究只是調味料,真的主菜還是自己花多少心力在練習上面,這才是最重要的。
#yanagisawa
薩克斯風玩家館
Airmusic
林柏至
高頻聲音穿透力 在 WenStudio吉他教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OM桶源自1929年的Martin公司,在那個時候,許多舞會的伴奏樂隊(dance orchestras)幾乎都是使用班鳩琴(banjo)作為節奏伴奏樂器。
當時一支知名樂隊的隊長Perry Bechtel向Martin公司訂了一把吉他,希望可以給斑鳩樂手們使用。
於是Martin公司就設計出了OM桶,不過樂隊的斑鳩琴樂手們不愛OM桶吉他,反而是一些歌手非常喜愛OM桶,因為OM桶具有清稀、充滿穿透力的聲響,這樣的聲音設計可以讓他們的刷扣聲響在嘈雜的樂隊伴奏中脫穎而出。
後來OM桶也受到許多Ragtime,blues樂手的喜愛,一直到近幾年Fingestyle的崛起,OM桶再度成為眾多吉他手不可或缺的桶型,像是Tommy emmaneul最愛的就是OM桶。
OM桶的身形較D桶小了一些,腰身較為明顯,聲音方面有著恰如其分的中低頻和突出的高頻,這樣的聲音分布使得它在錄音時不需要做太多的修飾,聲響比D桶更為集中、更有穿透力、反應速度也較快,在彈奏指法、演奏曲,或是強調高頻的曲子可以說是非常適合,喜歡指彈的朋友們絕對要試試看OM桶的吉他!
P.S 以上資料是從我很舊的筆記中找出來的,有點忘記參考了哪些資料,有錯誤的地方也請留言跟我說喔!
#吉他 #木吉他 #OM桶身 #OM桶琴 #學吉他 #吉他知識 #吉他桶身 #刷扣 #刷扣彈唱 #自彈自唱 #guitar #acousticguitar #guitarmodel #OMmodel #製琴的基本功 #wen吉他 #wen吉他誌 #怎麼挑吉他 #music #音樂 #吉他教學 #fingerstyle #fingerstyleguitar #guitarskills #彈吉他 #吉他彈唱 #guitarworld #wenguitar #吉他小知識 #樂團
高頻聲音穿透力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是”主角“的聲音?
前兩天上課學生問我的問題。
在戲劇演出上總有些人的聲音容易令人感覺像個“角”,而有些人則難以給人這個印象。就聲音的泛音結構上,的確“角”有其異於常人的結構特性。
穿透、立體這兩件事是聲音容易像個”角“的關鍵,我的聲音很容易給人是號人物的感覺,當然我心中的OS是,“幻覺,一切都是幻覺”,但這幻覺還是有它的科學基礎。
來想像一個情境,在國家音樂廳裡,不拿麥的情況下,說話、唱歌,會遇到什麼問題?
首先,是場地很大,音量充滿是個挑戰。第二,場地的回聲也不小,音樂廳的殘響在1.7~2.1秒之間。代表剛發出的聲音,要被1.7~2.1秒前發出的所有聲音所包覆、干擾。
這干擾是什麼呢?是較低頻的殘留聲響,低頻正好與構成母音聽覺的頻段重疊。所以,就會使說話與歌唱的聲音變得模糊,語言的辨識度下降。
只有高頻充足的聲音,在這環境下會給人清晰、穿透的感覺,簡而言之就是”突顯“出來。配合人耳對2000~4000Hz又最為敏感,具備高頻穿透力的人,比起沒有的人,可謂令人看不到車尾燈!
所謂”角“,不就是突顯出來的那個人嗎?
所謂”主角“,就是在突顯出來的數人之中,最為突顯的那個人呀!
※線上課程教學 :https://joseyang.eletang.com.tw/course/7061
※視訊個人指導: 請私訊
1. Skype ID: https://join.skype.com/invite/jxPHO1DdHiXT
2. Line ID: joseyang9287
※一日工作坊(台北、高雄):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165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