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大家都在重溫《#鐵達尼號》,前天也就這麼在電視上又觀賞了一遍,帶著一種末日感,自此之後的日子都只是餘生。1912 年 4 月 15 日凌晨 2 點 20 分,一艘從英國 Southampton 前往美國紐約展開處女航的豪華郵輪「鐵達尼號」撞上了冰山,船身裂成兩半沉入大西洋,死亡人數超越 1500 人以上,生還者僅只有 170 多名,幾乎可以說是史上最廣為人知的海難事件。
⠀⠀⠀⠀⠀
鐵達尼號是以頂級規格打造的空前豪華客輪,配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整艘輪船採用高級家具以及各種昂貴裝飾,最為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主樓梯,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杆的大樓梯,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
⠀⠀⠀⠀⠀
近幾年報導透露,英國的藍星航運 Blue Star Line 公司決定打造一艘名為「Titanic II」的夢幻之船,預計於 2022 年再度照原路線揚帆,一樣足以容納 2400 名乘客與 900 名的船員,幾乎完全重現百年之前的豪華面貌。這艘耗資五億美元所打造的 Titanic II,則會先從杜拜出發,預計兩周的時間底達英國 Southampton,接著依循鐵達尼號的原始航線,從南安普敦前往紐約,依然打算經過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冰川區域。唯一不同的是,該公司絕對會準備完全充足的救生艇與救生衣,並補充許多現代的救生設備。
⠀⠀⠀⠀⠀
1997 年 James Cameron 根據鐵達尼號沈船史實和先前的版本自編自導自製成同名作品《鐵達尼號》,分別由後來的影帝 Leonardo DiCaprio 與影后 Kate Winslet 飾演男女主角,豪擲在當時有如天價的兩億預算,以打破社會階層的浪漫史詩愛情災難電影,橫掃第 70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等 11 項大獎,成為影史上最受觀眾喜愛的經典電影之一。在 2012 年以 3D 版本重新全球上映,為鐵達尼號沉船事件 100 周年作紀念,也在世界各地寫下難以超越的票房紀錄。
⠀⠀⠀⠀⠀
多年之後,憶起整部電影最令我動容的一段,仍是那幾位時窮節乃見的演奏家,「Gentlemen, it has been a privilege playing with you tonight.」他們佇立於甲板上,耳邊此起彼落是絕望的悲鳴,周遭伸手不見五指似人生的終章,四名樂師選擇索性繼續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嘴裡淡然幽默地說,反正無論用餐時或逃命時也都一樣無人聆聽,因此他們散了又聚,樂器再次架起,盡興演奏直至天光沫滅,那一刻真實存在,更是藝術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刻,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https://youtu.be/_RcVzevWX4U)。
⠀⠀⠀⠀⠀
⠀⠀⠀⠀⠀
所以,後來有了熱愛李奧納多的 Xavier Dolan,年僅九歲就寫了一封親筆信邀請偶像來蒙特婁拍電影,同時,也因此誕生了最受世人喜愛的好萊塢銀幕情侶,以各種型式持續他們超越愛情之上的浪漫旅程。Kate Winslet 永遠都是最支持李奧納多的身影,2016 年,他終於眾望所歸以《神鬼獵人》奪下影帝時,她不顧自己參與演出的《史帝夫賈伯斯》也在競爭行列之內,第一時間衝上前去給予無私擁抱和祝福,只見淚滴在眼眶中轉動,盡是無比驕傲的神情,此為那晚尤其真摯動人的瞬間。另一方面,當她低調於紐約的三度結婚時,李奧納多代替了新娘父親牽著她的手走過紅毯,在他們身上昇華成另一種的永恆動人的愛,多年後她如此說道:
⠀⠀⠀⠀⠀
「《鐵達尼號》至今如同昨日一樣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我從中體驗到最特別的事、所得到最美妙的回憶,就是能夠認識這一群演員們和可愛的劇組成員。於我而言,念念不忘的莫過於能親身參與其中,與這些如此傑出、敬業可靠又風趣幽默的專業人員共事,就是這部電影所給予我們最為難能可貴的回憶。當然,我更因此擁有了這輩子永遠無法離開的珍貴友誼,就是李奧納多。我們透過一個相當特殊的過程相知相識,我想,就是因為這段無可取代的電影歷程,才會讓我們願意成為對方的後盾,持續關心彼此,照顧彼此。」
⠀⠀⠀⠀⠀
至於 Céline Dion 1997 年膾炙人口的這首〈My Heart Will Go On〉經典歌曲也不能不提,由美國電影作曲家 James Horner 所譜曲,但當時導演 James Cameron 並不希望在電影中放入任何歌曲,因此是先請席琳狄翁錄製完成才找機會放給導演聽,幾次之後導演終於妥協,願意把人聲版的〈My Heart Will Go On〉排在電影片尾。但誰都沒預料到,這首「喚起人們的聲音」的一首歌曲,意外大舉榮獲奧斯卡與葛萊美獎等大獎殊榮,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單曲之一,並持續於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純樂器版本則在電影中成為 Rose 的愛情主題曲。
⠀⠀⠀⠀⠀
⠀⠀⠀⠀⠀
不停被討論的,還有到底傑克需不需要領便當,肇因於 Kate Winslet 有一年在 BAFTA 紅毯講出:「我覺得海上那扇漂浮的門也可以容納得下 Jack。」雖然她旋即補充說李奧納多打從心底不在乎那扇門,但因為曾有此句發言,也讓悲劇結局成了世紀爭議,所有人多年來不停詢問導演相關問題,令他不勝其煩,終於在前幾年一次爆發:
⠀⠀⠀⠀⠀
「答案其實很清楚,白紙黑字寫在劇本第 147 頁,簡單明瞭。我覺得在 20 多年後還在討論這個話題真的滿蠢的,但同時也可看出《鐵達尼號》讓 Jack 深受觀眾喜愛,以至於不願看到他死去。但如果他活下來了,將會讓整部電影變得毫無意義,這部作品講的正是死亡與離別,所以他必須撒手人寰,無論他是在海裡凍死,或是被掉落的著火乾草堆燒死,他都必須死去。這就是藝術,他之所以犧牲是為了藝術,而不是為了什麼物理原因。」
⠀⠀⠀⠀⠀
「我們真的試過,當 Jack 置身於約攝氏 -2 度(華氏 28 度)的海水裡,你的腦袋已經開始失溫,曾經有節目問過讓兩人脫下救生衣,兩分鐘交換一次,一個人在門上一個人在海裡,海裡的人與漂浮的門想辦法固定住,但在綁與鬆綁、爬上爬下的過程一次平均花上五到十分鐘,當一個人回到門上時幾乎就已經瀕臨死亡,所以無法採用。Jack 唯一能做的就是至少讓上半身保持在海面上,抱著希望等待凍死前會有救生艇把他救出。」
高 楚 壁球 在 網球場的路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眼睛盯著球,像「看書」那樣看
面對 217 公里的發球,反應時間只有 0.4 秒(差不多是人眨眼所花的時間),但是,視覺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從看到到作出行動,至少需要 0.675 秒。頂尖運動選手是如何盯著球看,打到球呢?
這就要說到現今運動科學家的一個發現:「跳視」(saccade)。
科學家發現,運動員在打到移動中的球時,眼睛並沒有一直盯著球的整個飛行軌跡,而是在最初球朝他們飛來的 100 至 200 毫秒,隨著球路移動,然後進行「跳視」也就是將視線朝球的前方投射,移至球之後可能會在路徑上到達的某一個點。
也就是說,運動員並不會等到球變清晰後,才開始採取行動。他們反而是利用最初的線索和視覺資訊的片段,來決定自身的動作。而且遠在球進入完全對焦的狀態前,就已經採取這樣的行動了。
澳洲的科學家們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檢測頂尖運動員在看到球的軌跡前他們的反應。試圖了解真正讓他們表現突出的原因。
科學家們讓運動員戴上特殊眼鏡,上面裝有能讓實驗人員操控視野受限的開關。受試的運動員看著對手準備好要發球或投球,但在球發出或投出的瞬間,視野就被遮住了。舉例來說,網球選手會觀看對手準備發球,但當發球者的球拍擊中球的時候,眼鏡就會遮蔽住選手的視野。
在這些測試中,菁英運動員的得分遠超出實力較普通的運動員,前者在球開始沿著軌道飛行時,就很清楚球會去哪裡。這個研究顯示,在網球、壁球、足球、棒球、板球都得出一致的結果。
對我來說,這個感覺一直很難理解,不過最近在英國哲學教授帕皮諾(David Papineau) 的《燒腦老球迷的哲學勝利法》(Knowing the Score: What Sports Can Teach Us About Philosophy) 中看到一個比喻,突然可以想像了。而且原來我們都有這樣的能力,也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那就是「閱讀」。
「閱讀」也是這樣「跳視」的體驗。在書中提到,你現在在閱讀這些文字的同時,眼睛正無意識進行一連串跳動,你的眼睛會不斷跳來跳去,讓不同物體輪流進入視線的主要焦點,讓你能以高解析度看清這一頁的各個部分。但你在瀏覽這一頁的時候,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看一連串跳動的視覺片段。這是因為大腦中的機制會打造出穩定流暢文字的假象,也正是你自身感受到的體驗。
我的理解是,這就像是書看得多、讀得好的人,在看書的時候,過程中的分解和重組就像自動化了,可以更快的從文章片段的訊息抓住重點,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不需要從頭到尾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去讀。
同樣的道理,需要快速反應的運動員也是類似。要接217公里的發球,頂尖網球選手不需要從頭到尾盯著球看(科學證實沒有時間能看清楚),而是從跳視眼睛收集的片段資訊著手,再建構出球持續在空中移動的整體假象。
最優秀的選手會從對手的姿勢和其他肢體上的特色,包括身體的姿勢、胸膛的位置、腿部肌肉的伸縮、對手手腕的角度、球的握法等等,透過片段看清對手的意圖,預期(anticipation)球的飛行軌跡。他們的身體,遠早在意識能將球形成清晰影像之前,就對眼睛傳遞過來的最初跳動資訊,直接做出反應。
簡單的說,讓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頂尖的原因,不是由於他們在對手發球後移動或反應的比較快,而是因為他們早早就知道球會去哪裡。
看球像看書,厲害的人都是跳著看,也挑著看。頂尖的「眼睛盯著球看」怎麼看?用「看書」來比喻,對我來說就好懂多了。希望對你也有收穫。
高 楚 壁球 在 James Huang (黃政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練,我很難預測對手要打什麼?
#到底要看對手?看球?還是看全部?
我會說最好全部都看。
養成眼睛跟著球跑的習慣,自然你也就會看到對手去接球。
有時候對手在打球的瞬間因為角度關係(或者刻意的)擋住你能看見球的視線,這時候就要觀察對手的姿體動作來衡量所有可能性。
☑️沒有想到;就預測不到、啟動不到。
#太專心看球,我反而來不及反應?
想像你在路上很認真的在看一位美女體態,但其實卻沒注意到她其實很不悅的也看著你。
記得帶腦袋去「想」
對手下一球要打什麼?
☑️不是只死盯著球
我們重新回到看那美女,我選擇用偷看的方式。
但是我可以清楚的描述她穿什麼顏色衣服。
她正往哪個方向走、她在做什麼、那我不需要死盯著她了。
什麼?還不確定?那還不快看?
#還有什麼辦法增加自己判斷能力?
☑️壁球是利用「阻礙」的遊戲
而壁球只有三個阻礙
1)地板- 球落地2次就輸分
2)側牆- 縮小能打的橫向角度
3)後牆- 縮小回擊球的重量
當你能有效利用阻礙
才能更好預測對手回擊的可能
明白為什麼壁球要先學會往後場兩角落打?
唯一有「三個阻礙」的區域
你以為打後場只是在考驗對手耐心?
太早打前場反而給對手機會,
你體力再好也沒用。
#為什麼選手那麼會預測
頭文字D的藤原拓海,開著山路越開越快,所有東西反而越來越慢
☑️判斷是需要「經驗累積的」
選手有良好的記憶力+運動心理的辨別方式。
第一次被對手騙到之後,他會「記憶住」對手當下可能的思考模式還有姿體動作。
下一次別想再用這招騙我。
清楚知道對手用什麼在傷我。
對手累了?他下一球接發球可能會殺斜線Nick偷分數。
☑️用對手的眼睛角度去看球+對手的腦袋去思考
剛提到要看球,用對手的眼睛角度去看更準確,
想想有時候會沒(看)想到對手會打斜線,
那是因為對手看到的是可以打出斜線的角度。
#最後還有什麼呢
☑️體力很重要
聽過有人在看了Ramy Ashour的比賽後。就說壁球的體力跟本不重要,因為會判斷有技術就好。
這是完全錯誤的❌
1)絕佳的腳步(步法)
2)驚人的啟動(爆發力)
3)高超延展下的穩定(最後一步)
極佳的體能會是「容許你在判斷錯誤下的最強心理建設」
☑️效率永遠勝過蠻力
James.H
2021 Feb 15th
#說好的教學文
#想說隨便寫,打完又覺得超多
#喜歡看或不喜歡看要跟我說
#但我還是會寫
#懂打球不夠,還要能夠文字表達
#AJ Squash Academy
#Taiwan Squ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