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 #斑頭雁,臺灣作為候鳥中繼補給站夠安全嗎?】
#關注生態與濕地 #鼓勵農民安全用藥 #物理驅鳥
▎「頭」次見「雁」,歡迎來臺灣!
今年為止最 #轟動鳥友的消息,莫過於出現在臺灣的斑頭雁!今年1月中,8隻原本生活在中亞的「斑頭雁」首度在臺灣現身,一開始先停留在宜蘭蘇澳的無尾港,隔天便飛往礁溪稻田間,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吸引大批鳥友前往拍下牠的倩影。
與鴨子長相略相似的斑頭雁,是一種候鳥!春夏季在中國西藏、青海等地繁殖生活,冬天再飛到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避寒過冬。
由於牠們的翅膀比體重相當的雁鳥大、血液可攜帶含氧量高,能夠飛得又高又遠,時速達80公里、飛行距離達1000公里,更可以飛越海拔8,848公尺的喜馬拉雅山!
▎咦⋯⋯牠是因為迷路才到臺灣嗎?
沒導航、沒路標,候鳥是如何判斷方向到想去的地方?根據1970年代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候鳥可能是透過地球磁場,前往想去的路線,以歐亞鴝實驗,當磁場轉180度,鳥也跟著轉180度,更神奇的是,當將歐亞鴝的右眼遮住,牠們竟就找不到方向了!
據田董米腦闆林哲安觀察,斑頭雁近年來有往東分布的紀錄,牠們曾在中國福建、韓國、日本、菲律賓巴丹島被記錄,就這些踩點紀錄及可飛行距離來看,其實臺灣也可以是牠路途的中繼站之一,不算嚴重偏離路線!
而宜蘭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介鵬認為,這次斑頭雁來台踩點,可能是受到氣候異常或是冷氣團氣流改變而影響,因此偏離原本的遷徙路線。此外,氣候異常也會影響候鳥遷移時間,可能是提前到達目的地,或延後啟程。
▎蛤~那牠會不會吃到農藥死掉啊!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有網友擔心,斑頭雁會不會因為在宜蘭稻田間覓食歇息,而吃到農藥或除草藥死亡;也有農民表示近期準備春耕,擔心使用除草劑整理農田會波及到斑頭雁。
宜蘭縣農業處表示,合法除草劑原本設計用於農田,其藥性對生態影響低,並表示平時也沒有白鷺鷥或其他鳥類因此而身亡。且以法規來說,土地屬於農夫財產,耕作能合法使用除草藥。
根據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2013年文章,全台只有1/4的農地發現死鳥。有死鳥事件的農地可能為了防止鳥害,以農藥浸泡稻穀毒鳥,據報導,在38隻鳥屍的解剖結果顯示皆因吃含「好年冬(加保伏)」農藥的稻穀而亡。不過毒鳥事件通常與農民的耕作方式有關,大部分的農民不會故意毒鳥。
▎給牠們友善的中繼站,讓候鳥總數不再下降!
根據2020年臺灣數鳥嘉年華年度報告,近6年以來,數鳥樣區逐漸增加,但監測結果卻顯示許多候鳥總數下降。其中,13種來台度冬的水鳥族群有明顯的減少,主因可能為濕地面積減少或棲地品質劣化有關,也可能是全球鳥類族群數下降或改變遷徙路線。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2017年表示:「候鳥生態保育從保護濕地開始。」來臺灣的候鳥多為水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副主任莊育偉提到,棲地減少、人為捕捉、水域污染、殺蟲劑、除草劑等用藥、外來種鳥類競爭等都可能造成水鳥棲地、食物上有短缺的問題。
除了鼓勵農民安全用藥,或以稻草人、反光帶等物理方式驅鳥以外,民眾也可以多親近濕地、參加賞鳥活動,認識棲地對於候鳥、生物重要性,並共同關注生態與濕地開發議題,為候鳥留下友善的中繼補給站!
——
|訂閱窩窩,為牠發聲|https://wuo.pros.is/3cyrmp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過水雉交配、下蛋、孵蛋、親子互動的過程嗎?不要錯過近距離紀錄的精采影片! 高雄市美濃區退休教師劉孝伸,長期擔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協助保護地方環境,幾年前從協會卸下理事長重擔後,開始成為一位生態觀察者,紀錄美濃的鳥類生態,以及追尋猛禽飛越美濃的遷徙路線。他和妻子黃淑玫看上美濃湖畔一塊濕地,心想...
高 美 濕地 外來種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淡水這條大台北的母親之河,由大漢溪、基隆河及新店溪匯流而成。
最近參與活動,在下游璜港溪口、 #社子島 及五股濕地,尋找身上有四個蘋果綠斑點的小型細蟌。這也是我第一次穿涉水衣,在比人高的蘆葦叢內來回穿梭。
雖然最後連一隻都沒有找到,但卻意外發現「黑領椋鳥」展現強韌的生命力,還在濕地看見許多美麗蹤影....→
專欄作者: 王心妙 #台北賞鳥
高 美 濕地 外來種 在 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五溝水,後續
#五溝水清淤事件追朔六年的真相
#來自深耕五溝民間學者的調查
前陣子,五溝社區境內的屋背溝,又一次遭到怪手無情的摧殘與破壞,對於這條水圳好不容易才回復的生機,我們過去曾經的努力再次被撥了一盆冷水,被狠狠的被打回到了原點。
失望、難過、哀傷、疲倦、無奈、憤怒、各種的辛酸湧上心頭,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多了心死
我們都是從外地來的,我們都是從隔壁的鄉鎮來的,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借助自己家鄉與本身的經驗,來幫助五溝來讓環境更好。2013年赤山新圳確定動工後。我就開始記錄這裡的環境變化到現在,主要還是以魚類為主,並認識了當時成立不久的守護工作站,在這裡當志工,由於理念與想法相近,工作站成了青年學子與專家學者來到五溝時的第一個拜訪的窗口,也順勢成為了政府與社區溝通的橋樑
2013年9月,赤山新圳完工,五溝最精華的地區被狠狠地修理整了形。再研擬要如何復育這塊生態敏感區的環境時,就有提出上游保種的做法,所謂的上游,指的就是屋背溝。只要把屋背溝的環境顧好,讓水草種子可以順著水流往下,那重現五溝濕地的風華指日可待。
2013年12月~2014年2月,我針對屋背溝的環境做了一次鰕虎魚的調查,距離是從大我夥房後方到社區活動中心約500公尺的距範圍。這裡的鰕虎魚主要以極樂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日本飄鰭鰕虎為主,以紅斑吻數量最多,在這段距離裡,幾乎隨手一翻,都能看到正在護卵的鰕虎公母魚(如果您不是調查人員,在不經意發現鰕虎卵的情況下,請儘速放回原位,當鰕虎魚感受到威脅時,他會將這些卵通通吃掉,那這一窩卵,今年就無效了)。走在河床裡,只要稍微停留一下,就會有一群條紋小鲃與沼蝦衝出來啄食你腳趾上的死皮,數量之多,讓你難以選擇該前進還是後退(怕踩到他們)
2016年屋背溝被以復育的名義清淤,對外的說法是以大規模的鏟除外來種植物再加上人為力量的干擾,讓原生植物長回來。實際上這件事要追溯到2013年在赤山新圳工程完工後的”地方水圳管理辦法”上,在這管理辦法上,針對水草復育與河川疏圳,雙方各執一詞,最後同意以2年一清的方式達成協議
在赤山新圳尚未施作之前,五溝社區幾乎是逢雨必淹,淹水對小孩子而言,是最快樂的一件事,一方面可以玩水,一方面又可以抓魚。對大人而言,可能就無法這樣苦中作樂了。五溝水人,對於淹水這件事,有著極深的恐懼,長年來的淹水記憶,讓居民深信,堤防穩固,水圳挖深,水就能快速排出,就能減少淹水減少財損
在我們田調的過程中,一提到淹水,居民的反映依舊恐懼緊繃與害怕,情緒難免激動,我們靜靜地安靜的聽長輩述說這段淹水故事,並做適當的反(提)問,過程中不免穿插一些國外的成功治水經驗,並導入被訪問者小時候到年輕時對家鄉水圳的情感與美好環境的思念。我們都在想像著30年前的五溝是哪一種的樣貌,雖然你的想像不一定就是我想的那樣,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畫面,就是希望五溝能回到當初的那個容顏。
訪談結束後,我知道他對於我們的理念與做法(工程能免則免)依舊是不認同,但我想這沒關係啦,至少他不再把我們當成敵人,至少他不是直接把我們趕走,而是願意將這段積藏在內心已久的恐懼,訴說給我們了解,雖然我也不認同他的理念,但唯有像這樣般的理性溝通,彼此才能更認識對方,了解對方的訴(請)求與需求。尊重彼此的想法與專業,環境保護、環境教育這條路,才能在地發芽,才能走得長遠。
補充:
自2013年赤山新圳完工之後,五溝到現在(2019年)是不曾再淹過水,有一些農地較低漥依然會淹水(農地離河床的高度只有100公分左右),其他地區,我倒是沒觀察到還有淹水的情況。
淹水其實是全世界都必須面臨與學習的課題,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降雨型態改變,突如其來的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其瞬間降雨量,都不是把河道挖深或把河床加寬加大就可以把水量宣洩的掉的。廖桂賢老師說過,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我們要學會做一個韌性的城市,韌性城市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2501198
2016年屋背溝被整治之後,我們開始將水圳內的外來種植物一併移除,等到豐水期的末期,我們在上游開始移植原生種的水草,即使這裡的水最後乾涸了,水草枯萎了,但是他的種子依然留在這裡,待隔年豐水期到來,水就會把種子往下游帶,沒被沖走的種子,他會長的比前一年更好,更適應。雖然人力就只有4個人,相信我們的努力總有一天會被看見與認同
2017年10月,戰術奏效,水草長了一部份回來(社區聲明的那張照片),下游的部分因為長滿了水空心菜與芒草等雜草,故沒有水草的蹤跡,這倒是提供了我們在復育上的一個修正。我們找到了消失已久的探芹草與屏東石龍尾,並開始作人工保種與復育(一直失敗)。這一年依然有做魚類的種類與數量上的概算,我最關心的鰕虎,雖然有回來,但體型太小,條紋小鲃的數量瞬間少了一半,連吳郭魚的數量都明顯減少,反倒是類小鲃與線鱧數量開始多了,何氏棘魞、紅鰭鮊(曲腰)等開始進駐這個環境。根據2014年的水圳計畫的調查資料,這裡的魚類總共是12科24種;2017年依舊是為12科24種(高體魴鮍與臺灣石鮒在這一年消失)
2018年不再擔任工作站志工,但我依舊關心水草復育與河川魚類的變化。
2018年,我真心認為屋背溝的環境棲地,在人為有心的干擾運作之下,確實獲得了改善與改變,雖然水草增長的數量還是不如預期,但水裡的鰕虎已經開始在產卵了,洄游性的魚類一下子多了3種回來(鯔科2種,湯鯉1種)。屏東石龍尾和探芹草的人工復育終於成功,對我們而言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終於找到它們對棲地環境要求的關鍵密碼,所以當年10月的第2屆水草日,就是以這2種植物做為復育的對象。我們做的依然不夠好,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能做到今天這個樣子,團隊的每個人都盡了最大的努力。
2019年屋背溝又被清淤。理由依舊是清除外來種,復育原生種水草,讓人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多數專家都認為這樣無差別式的翻攪,只會讓外來植物更容易入侵,造成原生植物的生長困境下,曾經的夥伴團隊,這次居然認同開挖,在社區狂吃你豆腐收割我們曾經的心血的同時(指社區拍出的那張照片,你們真以為如果沒人在更上游做保種的動作,他長得回來嗎?),你們居然連該都不敢該一聲,我不知道你們是受到了什麼壓力與委屈,只送你們四個字-愛惜羽毛
水圳既然又被挖了,你們2個單位就想想吧!看誰有能力去做復育這件事。今年10~11月,我們再相約回去看看水草長得怎樣了。
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在地居民認定水草復育就是要這樣大規模的翻攪後,他就會自己長回來,依據的是他在這裡長年的生活記憶。
既然大家都認定有工程比較好,有工程的干擾生態會回復得比較快,那就去做吧。工程前後的比較圖,我用6年的時間去紀錄,你們信與不信對我而言都無所謂了。對於環境,我始終是用謙卑的態度去面對。當環境還有機會回復變好的時候,你們不去珍惜;哪天這裡的環境真的回不去了,你們更不會以自己的家鄉為傲
我們已經決定要放棄離開了,不再參與過問五溝任何事,我們不會再阻擋五溝的進步,五溝的未來五溝人自己決定,我們都不是在地人,我們不夠了解五溝,對五溝的關心與關懷也遠遠比不上在地人,我們都是五溝的罪人,這個罪名,我們承擔。
高 美 濕地 外來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看過水雉交配、下蛋、孵蛋、親子互動的過程嗎?不要錯過近距離紀錄的精采影片!
高雄市美濃區退休教師劉孝伸,長期擔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協助保護地方環境,幾年前從協會卸下理事長重擔後,開始成為一位生態觀察者,紀錄美濃的鳥類生態,以及追尋猛禽飛越美濃的遷徙路線。他和妻子黃淑玫看上美濃湖畔一塊濕地,心想在這裡打造一個水鳥樂園。
3年前他們向地主長期承租土地,開始改造計畫。夫婦倆默默整理濕地旁的房舍,作為工作間,疏通進水的水路,保持濕地水源,並且在烈日下,開始撈起外來種的布袋蓮,讓濕地看得到水面,最後動用機具,挖開嚴重陸化的區域。不久後,大自然不吝回饋,飛來有著凌波仙子稱謂的水雉,棲息濕地作為獎勵。
想了解詳情?請看我們的完整報導:美濃濕地變水雉臥房
https://pnn.pts.org.tw/project/inpage/2162/32/278
高 美 濕地 外來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高 美 濕地 外來種 在 高美濕地社會志工服務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高美濕地為台中市政府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未來要進入野保區進行互花米草移除的工作人員,原則上是希望能先上過 ... 但是這一片,卻是我們今天要除去的外來種-互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