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台灣醫院管理大師 #張錦文(1934〜2012)
文/陳永興
張錦文,1934年6月1日出生於嘉義縣布袋海口,家境貧苦卻力爭上游勤奮向學,從布袋公學校、鹽水初中、新營南光高中到台大商學院國貿系畢業,甚至1963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就讀醫務管理研究所,是台灣少數早期就進入醫管領域深造的先驅者,他還成為密西根大學的傑出校友,並於1965年擔任美國Butterworth的醫院副院長。
1966年8月,張錦文返台擔任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1970年創設馬偕護校,出任首任校長,且最早促成「#生命線」及「#張老師」電話專線服務救人的構想,同時為馬偕創設第一個「#加護病房」及「#燒燙傷病房」,對台灣的醫院發展確實帶來深遠的影響。1979年張錦文擔任中沙醫療團團長,帶領多達1500位台灣醫療人員為沙烏地阿拉伯籌建經營兩所醫院,在國際醫療打造了傑出的貢獻並獲該國頒發「醫療貢獻獎」。1984年獲菲律賓醫院協會頒發「醫院管理貢獻獎」,1995年及1998年先後獲衛生署頒發第二衛生獎章及第一衛生獎章,1999年獲頒外交部績優獎章,2009年他得到醫療奉獻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介紹 訪問作者:陳佳宏 醫師 內容簡介: 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 台灣首本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 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
高 醫 醫務管理 研究所 在 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洪櫻娟醫師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務管理進修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住院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
▋專長:
1.青少年及成年人之身心壓力評估與心理治療。
2.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疼痛、及各種身心壓力症狀之評估治療。
3.睡眠困擾之評估及治療。
3.經前、孕期、產後、更年期、銀髮族…等各種婦女身心醫學。
4.舒壓減重門診及暴食症、飲食失調…等疾患之身心調整及治療。
5. 慢性病及腫瘤心理醫學。
6. 一般精神疾病、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強迫症。
高 醫 醫務管理 研究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I智慧醫療可能取代醫師嗎?陽明交大專家這麼說
2020-12-06 20:59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在社區藥局藥師指導下,透過簡易機器拍攝眼底影像,就得知眼部是否出現病變,這情景在不久之後極可能在真實生活中上演。AI智慧醫療技術快速進化,健康風險預測系統愈來愈貼近民眾生活,多名專家昨在「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公布研發成果,交通大學副校長、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表示,未來醫療照護將朝去集中化、家庭為導向轉型。
交大陽大聯手 AI辨識眼底影像
交通大學與陽明醫學大學將於明年2月1日合併,交大的電子資通訊技術和陽大先進醫療照護專業與臨床實務緊密結合,強強聯手,打造智慧醫療,昨舉辦「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擘畫未來醫療照護的願景。
「AI醫療已被大量使用在醫療影像、健康風險預測系統。」交大資訊工程系教授曾新穆說,糖尿病患者眼部容易病變,研究團隊結合深度機器學習和巨量分析技術研發「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收集幾十萬張影像,用AI辨識眼底影像,平均一到兩秒可完成一張眼底影像判讀,協助醫師找出潛在病患。
揪出眼底病變 準確率逾九成
曾新穆表示,這套系統判讀準確率達九成以上,未來希望普遍推廣至社區,而非擺在眼科,而是可以進到家醫科,甚至連鎖社區藥局,當糖尿病人定期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箋時,經簡單儀器「快速照一下」,就能篩檢出早期眼底病變病患。
通訊技術提升 朝向去集中化
林奇宏說,隨著新一代通訊技術提升,連結與連續的監測系統以及健康預測系統也隨之提升,病人的自我照護意識和能力將大幅增加,連帶也改變醫療照護體系。過去需要「一大間醫院」才有足夠的經濟和服務規模,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散。
人文變數難測 無法取代醫師
隨著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AI可能全面取代醫師嗎?陽明大學醫管所教授唐高駿表示,AI在影像、病理等固定的病人資訊判斷上,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現在各大醫院積極將AI運用於動態的生理資訊,蒐集大量資訊發展成「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用於疾病預測。
過去醫師利用經驗來做出診斷,往往也「說不出所以然」,似乎只能靠經驗、直覺,但藉由AI蒐集到細微的資訊,讓醫師發現「判斷路徑」,未來也可能翻轉醫學訓練。
唐高駿強調,AI可以輔助醫師做出正確、迅速的診斷,但患者的情緒、偏好以及言談舉止等「人文變數」,卻不是一下可交給電腦的,且醫師並不只限於判斷影像和病理資訊,因此,未來AI還是難以取代醫師。
林奇宏表示,醫學從描述性醫學、分子基因醫學,數位資訊革命後轉型為數位醫學,到現在最夯的智能醫學,變化快速,在邁向超高齡社會過程中,醫療需求從急性醫療轉向慢性病管理,醫界需要深思的是「如何連結?」、「如何將疾病治療轉向預防保健?」。
林奇宏建議,在這個時機點,政府可將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廣交予學校、醫療端及企業端執行,政府將有限資源投注於法規內容並支持實際場域的「沙盒」試辦,作爲未來新政策逐步開展的實證基礎。
附圖:
陽明交大舉行「開創智慧照護新契機論壇」,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唐高駿以「AI會取代醫師嗎?」為題進行演講。記者胡經周/攝影
陽明交大舉行「開創智慧照護新契機論壇」,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教授以「未來醫院—理念與設計」為題進行演講。記者胡經周/攝影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071227?fbclid=IwAR1YPxXQXE8fq3f2NQi66ETwwJWZHFydzQxPyHdqwkb1yDJti-w3ryNEqZo
高 醫 醫務管理 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介紹
訪問作者:陳佳宏 醫師
內容簡介:
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
台灣首本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
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
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
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罕見疾病?──錯!它的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都要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直腸、肺部、胰臟、胃部、大腸
★聚焦多面向照護──兼顧情緒與疾病,身、心、社、靈的照顧
☆晚期癌症適應──社區醫療,導入早期緩和治療
身體警訊篇
˙低血糖
˙熱潮紅
˙反覆腹痛、胃潰瘍
˙咳嗽
˙心悸、氣喘
˙發熱、盜汗
˙皮膚炎
NET醫療篇
˙與腫瘤捉迷藏:尿液檢測、CgA檢測、影像學檢測
˙手術最優先: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注射酒精,讓腫瘤壞死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救命稻草──PRRT療法是什麼?
˙抗癌好累又好痛,該怎麼解決?
緩和醫療篇
˙緩和醫療VS.安寧照護,哪裡不一樣?
˙長照2.0,從住院銜接整個社區
˙社區居家照顧,吃喝拉撒睡全包攬
˙安寧緩和居家照護
心理適應篇
˙為什麼會是我?疾病認知的重要性
˙接受或者抗拒?癌症晚期情緒適應
˙CALM心理支持模式
作者簡介:陳佳宏 醫師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
內科專科醫師
血液病科專科醫師
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
血液及骨髓移植專科醫師
航空醫學專科醫師
◎現職
國防醫學院副教授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安寧病房主任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作者簡介:呂敏吉 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雙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
內科專科醫師
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現職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安寧療護科主任
臺北市政府醫務室門診院聘主任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
作者簡介:蔡惠芳 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經歷
社會工作師
醫務專科社會工作師
諮商心理師
◎現職
三軍總醫院社會服務室 社工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出版社粉絲頁: 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BTT Health 博思健康網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