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 ”熱鬧” 養大孩子》
現代父母忙碌,平時下班後,大多是在催促孩子寫作業和上床睡覺的過程裡,匆匆結束親子關係。又因為愛,所以怕虧欠,於是一到了週末或假期,總是竭盡所能地替小孩安排各樣活動。有些家庭週週露營,有些家庭總是旅行,也有些家庭忙著跑攤,星期六早上爬山、下午去遊戲堡、晚上跟親戚吃飯;星期天一早出門看展覽、上體驗課、看電影,晚上在外用餐直到八、九點才到家….。生活總要熱鬧滾滾才算對得起孩子。
還有父母選擇以補習班和才藝班填充整個週末,他們最怕孩子無所事事。
許多小孩平時放學後還上安親班,連晚餐也在安親班解決,家,只剩下寫作業和睡覺的功能。到了假日也因著滿檔的行程鮮少在家停頓,漸漸的,老木發現這些孩子成年後容易出現一種明顯的特質,就是他們無法忍受不夠熱鬧的環境,心靈上容易空虛、無聊,甚至產生 ”居家不耐症” 的問題,他們的整個人生都必須不停地在外奔走,回到家裡,坐不住,待不久,即便有了自己的家庭後,也難以控制離家向外的慾望。
“家” 是人生絕對的核心價值,如果待不住,影響至深。
童年當然需要玩耍也需要精進,但是那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是全部,它必須達成某一種平衡配比,若是待在家裡的時間不夠多或是品質不夠好,對於人格養成上是會造成失衡的。
假設整個童年都是在過度的移動與過量的感官刺激中渡過,未來相對會失去享受寧靜或面對平淡的能力。
除了一定比例的玩耍,一定比例的旅行,一定比例的補習或才藝班,也要記得為孩子保留一定比例的 ”發呆時光” 與 ”屋簷歲月”。
我見識過身邊的一些孩子在家如坐針氈,每回遇到下雨無法出門的日子就狂喊 “無聊、無聊、我好無聊!” 除非爸媽立即拿出平板,除非趕快打開電視,否則簡直無法擺平它們吵鬧不休的狀況,這一類的孩子,絕對不僅是在家時不耐乏味,舉凡出門用餐,在車上或捷運上,診所看病時...一樣是片刻不能忍受無聊,非得要爸媽交出手機不可。
所以,養成孩子耐無聊的性格是很重要的課題,與其說耐無聊,不如說養成他們懂得如何把日子過得精采才是件大事。
由於我們家的孩子不補習也沒上甚麼才藝班,3C又受到控管,久而久之,他們逐漸發展出自己找樂子的能耐。
舉個例子,今天是星期天,DD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葛哥獨自在家,他一早醒來先閱讀,午餐後找些零碎的家事來做,接著,他把午餐時ㄆㄛ\\/婆用剩的蔥根拿去陽台種入花盆,種著種著又發現角落裡有個荒廢了不知道多久的玻璃花器,花器內的植物泡在水裡發爛,還長出許多嚇人的孑孓,瓶身內外都是汙泥,整個視覺上狼狽不堪。
葛哥思考著「這麼噁心,丟掉好了」。但是下一秒又覺得不環保,「它明明沒有壞掉,為甚麼要丟呢?」 於是決定處理眼前的這個問題。
他怕髒,先找來手套,瞇著眼把惡臭又黏稠汙水倒掉,再將爛掉的植物ㄧ點ㄧ點掏出來扔了,然後,他很盡力的把瓶子洗洗刷刷成一個嶄新好物(著實覺得這對ㄧ個12歲的孩子來說是大挑戰)。
葛哥再一想,「既然都花了那麼多精神把瓶子弄乾淨了,就這麼空擺著多不划算?」 所以他帶著零用錢,愉悅的散步到附近水族館,精心挑了一些砂、水草與一條鬥魚,笑瞇瞇地把花器佈置成小魚缸。
佈置完畢後,他想與貓咪們一同欣賞自己的小小傑作,於是奔走廚房替自己煮了一碗紹子麵當下午茶,最後,他花了半晌靜靜地坐在桌前,一邊看小魚,一邊聽音樂,一邊揉貓咪,一邊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裡還寫下小詩一首。他獨自一人玩著一點也不熱鬧但是很飽滿的小遊戲。
整個星期天,葛哥就這麼愉快的生活著,自己找事做,找樂子,發現各種因為 ”動手” 而滿足心靈的小確幸。
提供孩子熱鬧又緊湊的生活節奏容易,但簡簡單單的 ”過生活” 反而不簡單,那是一種需要靠著父母支持來建構的能力,重大性足以影響一生。而孩子在獲得此份能力之前,爸媽必先練就不怕孩子無所事事的金功夫,更無須因為活動安排得不夠琳瑯滿目就覺得虧欠。
當孩子們懂得把平淡的日子過出味道,那他們的一生就精彩了。
在寧靜,停留,以及拿掉3C之後,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快樂,那才是真快樂。
#能獨自快樂是一種能力
#能享受在家時光是一種幸福
#能這樣花用零用錢真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