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看Michael Lewis的書,也重看了一次《魔球》的書跟電影,書跟電影的劇情編排不太一樣,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不過都很精彩。雖然是在講當初運動家所創造的傳奇記錄,但是書中傳達的整體概念,也同樣適用於投資、商業決策等各種領域。
「能看出假象,就能看到賺大錢的機會。」
魔球主要在描述所有打過職棒的人都有某些傾向:
⚾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自己的經驗具有代表性。
⚾被選手「最近的表現」過度影響。
⚾人們往往會因為偏見,而被眼前的事物蒙騙,以至於看不
到事情的真貌。
Billy Beane試圖帶進棒球界的理性與科學方法,在一開始並不為一般人接受,並不在於這個方法有沒有用,而是這個方法在棒球界老一輩的觀念中不被重視。但是因為比恩就是在眾多老球探的預期之下踏入職棒圈,他們預期這小子「不一樣」,說服未來的潛力巨星踏入夢想的殿堂。但比恩知道,「這些夢一點也不值錢」,他要用的是一種新的決策方式:分析棒球運動的統計數字,提高能贏的機率。
當然,魔球用來評斷一位球員的標準,是以統計數據所呈現的機率為主。這類似在投資中我們去評斷一檔股票的價格,與它所含的價值是否相配,如果價格>價值,我們會稱這檔股票「高估」;相反則是「低估」。運動家就是想要找到被「低估」的球員,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最高的效率。不過書中對某些球員的評論,看法可能就因人而異,因為球員的價值,不會只單納入上壘率來看,也會加上其他數據,如果再納入其他因素(如知名度,對票房收入的影響等),這就是另外一種附加價值。例如在書中被描述成愛揮大棒的Miguel Tejada,在當年可是美聯的MVP,還有被忽略的三大巨投。
《魔球》電影拍的精緻,中間片段與當年實際影片穿插,讓人很難不到Youtube找影片重溫當年盛況,留言的連結中有一段Scott Hatteberg在運動家即將破紀錄連勝20場的真實畫面,電影拍得跟實際真的太像了!精彩萬分!
Billy Beane最後拒絕紅襪的高薪聘用,續留運動家隊。而電影最後則稱紅襪運用「運動家的方法」在兩年後奪得了世界大賽冠軍。紅襪拿冠軍的過程也是一部傳奇電影,後來也有許多記錄片,不過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部喜劇片《愛情全壘打》,推薦大家享用。紅襪對洋基在一開始連輸三場後連贏四場奪得世界大賽冠軍,是大聯盟歷史上第一次有球隊在0比3落後時反敗為勝,不過就我看來,與其說紅襪當初是用「魔球」獲勝,倒不如說是「魔人」,David Ortiz扮演功不可沒的歷史性角色,值得一再回味。
「魔球 hatteberg」的推薦目錄:
魔球 hatteberg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的好愛Chris Pratt
還記得《魔球》裡面的球員 Scott Hatteberg 嗎?
Scott Hatteberg 當年因為傷勢所苦,縱然有不錯的打擊(選球)能力,所屬球隊波士頓紅襪並沒有與他續約,在季賽外也沒有受到其他球隊青睞,直到信奉上壘率的運動家總管 Billy Beane 找上他,給予了他繼續留在大聯盟球隊的機會;電影中他在關鍵的20連勝最後一場比賽打出驚天致勝全壘打增加了整個故事戲劇性,並且在運動家的4年留下了不錯的打擊成績。
有趣的是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 Chris Pratt 也有著雷同的遭遇。
並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科班的學歷,Chrsi Pratt甚至是在餐廳當服務生時被發掘,演藝生涯一路以來都是以配角為主,包括了《刺客聯盟》(Wanted)、《雲端情人》(Her)、《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新娘大作戰》(Bride Wars),以略胖、稚嫩以及傻呆形象為主。
直到2014年的《樂高玩電影》與《星際異攻隊》。
擔任《樂高玩電影》(The Lego Movie)主角艾密特配音以及《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Galaxy)主角星爵的克里斯突破了以往既定的戲路,不僅積極健身成為性格小生,更散發出漫畫英雄電影角色少見的幽默喜感,完全建構出克里斯的銀幕魅力;克里斯光這兩部片的全球票房就已經突破10億美金,更將主演明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身勢看漲。
也許他曾經是被鍵盤打飛牙齒的魯蛇、穿著高腰褲、留著小鬍子的宅男,但如同 Scott Hatteberg 一樣,有一天一定會有人看到你不為人知、尚未發光的優點,只要繼續堅持著、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