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金公路接著北海岸半日遊
今天的夥伴是我帥氣的小B
還有超愛的後揹包~
客製化的布章超喜歡
魔鬼氈這樣的設計
偷偷幻想自己是running man的一員
一有人靠近就好怕被撕下來
🤪🤪🤪🤪🤪🤪🤪
至於為什麼叫蒸煮魚
快速唸10遍就會知道原因了~
靈感來自於傳統市場的婆婆媽媽
每次看到我~那親切充滿人情味的口音
🤩🤩🤩🤩🤩
「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的推薦目錄: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亞葳奇小火慢燉粉絲煲's post 的評價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生活裡的科學】20140405 - 仿生魔鬼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VELCRO威扣] 魔鬼氈的發明者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鍵盤] 君主MONTECH MKey Freedom(自由之城) - PTT評價 的評價
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不完美學習完美】 #好好案例 #成人介入剝奪孩子動力 我最喜歡的事還是寫教養!團購是為了養活理念啊~前陣子聽到V友告訴我,覺得我的教養文章變少了?喜歡我多聊教養。
嗚嗚,我也超想跟你們多聊聊,所以錄製podcast ,準備蒙芽場地希望能徹底傳教(大誤)不光光只是在粉絲團上觸擊你們,能夠深入到更多人或是生活中。
💡你們比較喜歡我多寫粉專文章,還是錄podcast深聊理念呢?podcast 真的很花時間,聽眾觸及的又沒有粉專多😅
#好好案例
我們在公園裡走著等亮亮下課,遇到一位常碰見偶爾會打招呼的奶奶..
「哎呦,媽媽,你兒子鞋子沒有穿好,會跌倒啦」
『好好,奶奶提醒你鞋子沒有穿好喔,你看一下腳腳,魔鬼氈有黏好嗎?』
▶️孩子的失誤會被大環境糾正,像路人會提醒他沒有穿好,我們也可以提醒孩子魔鬼氈要黏到白色沒有露出來。
油!好好點點頭。
『好喔!如果覺得鞋子鬆鬆的請告訴我,媽媽再找位子讓你重新穿。』
▶️在可承受的危險下讓孩子有機會犯錯,被沒穿好鞋子容易跌倒的自然後果給修正。
奶奶見狀說著「孩子這麼小不懂啦,當媽媽了怎麼還不會照顧孩子」一邊蹲下想重新黏好。
鼻要!好好踢著小胖腿。
「謝謝奶奶,孩子覺得他有穿好,不想要換回來喔~好好來跟奶奶說謝謝還有掰掰吧」
▶️示範禮貌的婉拒好意,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的決定。
💡為什麼不糾正孩子沒穿好呢?
孩子會先從:願意動手做>看起來好像做好了>真的做好>熟練後又變得隨性做
這是孩子成長的階段,在生命之初最重要的是維持他願意主動的動力。
假使他每次練習穿鞋,但因為穿反了,鞋帶沒有黏緊等小原因,媽媽又重新幫忙穿。
在孩子眼裡來看,如果早晚媽媽都會幫我穿,為什麼我需要自己穿呢?
🌟你的協助會剝奪掉孩子的驅動力!
控制好那雙渴望的手,讓我們用愛練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吧❤️
📍換個說法,如果你每次洗完碗,老公都會再洗一次,幾次之後你會不會認為~自己為什麼需要洗,或是隨便洗洗就好了反正老公會來再做一次呢?
🔸冷凍年菜團,來加菜吧:https://pse.is/NBGXG
🔸酷藝師,可微波的不銹鋼保鮮盒,推出最新的兒童系列喔:https://reurl.cc/OXX8Eg
🔸最好穿的兒童內褲跟蒙特梭利小尺寸手帕:https://reurl.cc/a55jaQ
百寶袋被我魯到加開至25號,有需要買來收納康軒或是kidsread的快下手,很多人問的牆上書報袋與拉鍊文具袋就是百寶袋王的喔!
🔸下單連結:https://gbf.tw/0h3c1
📍延伸閱讀:【相信你的孩子】
蒙特梭利最核心的理念莫過於敏感期了!
敏感期是 #幼兒獨有的心智特徵,敏感期驅動孩子去挑戰困難的事物不放棄,這是生命的特質!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鍛鍊成熟,之後這個驅動力會淡去,轉到其他部份增強。
以副食品來說:你們可以發現很小的孩子你給他什麼他都願意咬看看,就算是整顆蘋果看起來他沒辦法處理的他也會嘗試。
以照顧自己來說:你可以發現孩子就算穿不好也會持續嘗試,就算沒辦法穿的正確只要穿著上去就很開心。
💡許多人跟我聊到,大V大V,我的孩子都不願意自己吃飯、不想要自己著衣,為什麼呢?
做一個成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協助孩子的獨立,倘若因為他年紀小就自以為是的「幫忙」反倒讓孩子失去契機,卻在認為孩子「夠大」了以後,又要求他要做得好,不覺得本末倒置嗎?
🌟我們應該因為他年紀小,給他更多耐心與時間來學會,而不是等到你認為他夠大,卻沒有得到足夠的練習時要求他做到你的標準。
今天有另一位夥伴告訴我,看到我的副食品文他很緊張,因為他是晴媽咪派兩歲以前不可以吃固體食物,而我提倡6m後固體與泥併行。
也許你會認為無齒嬰兒沒辦法有足夠的咀嚼,為什麼不等到他長滿牙齒再來吃固體食物呢?
那就像,還不會走的嬰兒,為什麼要帶著他學步,等到他兩歲時再開始走路一樣可笑!
與其什麼事情都不做的等待兩歲,把握兩歲以前的時光做好你能做到的,才叫做盡人事聽天命吧😝
💡孩子常穿反又堅持不換成正確的怎麼辦?
這個階段的孩子專注在「穿上」褲子的過程,而不是穿「好」褲子的成果,很可惜的是大人常用成果來判斷孩子有沒有「做好」
當孩子花費二三十分鐘穿好衣服,卻被成人脫掉直接穿成「大人認為正確」的模樣,相當扼殺孩子的心!
幾次之後孩子會認為就算我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自然失去努力的契機了啊~
從今天起,相信你的孩子可以做好許多事情吧!
#蒙特梭利穿衣服工作以前有分享過找不到在留言告訴我
#好亮育兒日誌
#連最愛的媽咪都不相信他_孩子怎麼相信自己做得到
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豆爸:溫和而堅定,陪伴孩子修正錯誤目標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2215
從2010年開始練習阿德勒心理學派的教養模式,然後共組讀書會、親子團體,教學相長地提升自己的親職效能,也協助許多父母看懂孩子的行為目的,然後帶領父母如何陪伴孩子修正錯誤目標。
今天有機會陪伴一組親子,一起面對孩子由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因為我的介入,讓親子都經歷了和過去不同的經驗,也讓孩子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目標設定。當然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次機會,讓父母和孩子開始一步步的改變,邁向共好的親子關係。
【不想自己穿鞋的五歲孩子】
孩子在門外大哭大叫、用腳踢門,我評估自己的心力和時間,決定先進行觀察。
孩子把腳套進鞋子,再把鞋子踢走,哭喊著:「媽媽幫我穿鞋!媽媽幫我穿鞋!」
詢問媽媽,在生活的其他時間,媽媽是會幫孩子穿鞋的,卻忽略了五歲的孩子是有能力自己把鞋穿好(最後孩子也證明如此)。但由於媽媽想要在親子關係有所改變,因此在這裡,媽媽謹記「不要幫孩子做他能力可及的所有事情」,也就造成了當下的僵局:孩子認為平常媽媽都會幫他穿鞋,為什麼今天媽媽和平常不一樣?
媽媽站著,溫和的看著孩子,不做其他回應。
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改說:「媽媽教我穿鞋!」維持哭喊的聲量。
後續的文章,會說明什麼是「錯誤目標」,孩子目前展現的正是「無能放棄」這項目標所延伸的行為,要求媽媽「幫他穿鞋」、「教他穿鞋」,以「我是沒有能力」的來證明媽媽是愛他的,他是重要的。
持續的僵局,對親子雙方不會有所幫助,我坐到孩子的附近,但由於孩子和我並不熟識,我們之間沒有「心理存款」,因此我並不適合過度積極的介入孩子的行為。我詢問媽媽是否可以坐在地上?媽媽點頭,我請媽媽坐到我的旁邊,讓我、孩子、媽媽形成一個三角形。
坐下來,是降低我們和孩子的高度,也同時降低親子之間的張力;形成三角形,讓我自己可以成為事件中的客觀第三者。
孩子想要拉住媽媽的腳,不讓媽媽離開原本的位置,媽媽多走了兩步,來到我旁邊坐下來。
孩子開始增強哭喊的聲音,用哭和嘶吼的方式叫著「媽媽」。
因為媽媽坐到我旁邊,孩子的目光得以轉過來,我決定採取「實況轉播」的方式,不帶評價的將孩子的行為說出來,反饋給孩子。「你正在哭」、「你哭著叫媽媽」、「你的聲音愈來愈大」⋯⋯,我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反饋給孩子。
再一段時間,孩子說:「這樣很吵耶!」我說:「你覺得很吵,不過最大聲的是你自己。」
孩子捶地板、把口罩扯破、拉掉衣服上的繩子、哭到咳嗽、作勢要吐、跳起來摔自己、打自己的頭、拿起鞋子丟媽媽⋯⋯,我繼續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反饋給孩子他自身的行為,而孩子的上述行為也只發生一兩次。
孩子目前展現的是「破壞報復」這項目標所延伸的行為,以傷害自己的身體讓媽媽投降、或是大聲讓媽媽不舒服。媽媽落下眼淚,我請另一位老師協助陪伴媽媽。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可以理解媽媽心裡的難過,因為我自己也是過來人。
孩子的音量變小聲了一些,我立即反饋給孩子:「你的聲音變小了,聽起來你正在努力的調整自己」。
孩子對媽媽說:「妳不要笑!」、「媽媽過來!」、「為什麼妳一直看我!」
我繼續反饋給孩子,同時也向媽媽說明:「孩子和妳的距離只有兩步,他重覆喊著『媽媽過來』,孩子的重點『不是媽媽,而是過來』,妳能理解孩子認為唯有妳聽命於他,他才感受到被愛,這樣的目標嗎?因為如果孩子的重點是媽媽,他就會一步併兩步過來了。」媽媽點頭回應。
孩子目前展現的是「權力鬥爭」這項目標所延伸的行為,很像是親子雙方在拔河,誰往前誰就輸了。由於我們不能再增強權力鬥爭的設定,因此我請媽媽維持現狀不要移動。
孩子繼續喊著:「媽媽過來!」我開始回應孩子:「媽媽就在這裡,你可以決定你自己要不要過來。」重覆很多次。
這麼做的原因,是讓孩子回到「他可以控制和決定自己的行動,但不能控制和決定媽媽的行動」的自主狀態。當然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平常的生活應該是感受到大人對他的控制和決定,也就是自己「作主的權力」並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
孩子的語氣軟化,但仍繼續喊著:「媽媽過來!」、「媽媽妳為什麼不過來?」、「媽媽我很想妳,妳可以過來嗎?」、「媽媽我很愛妳,妳過來啦!」、「我好渴喔!」、「我很累耶!」、「拜託啦!」
我順著孩子的話語回應:「媽媽就在這裡,沒有離開」、「媽媽也很想妳」、「媽媽也很愛妳」、「你很渴,你想喝水」、「哭會讓你自己很累」、「不論你有沒有拜託,媽媽都在這裡」。
孩子說:「我們不是要去動物園嗎?我們可以趕快離開嗎?不然天黑了,我看動物的時間就不夠了。」
我肯定孩子想去動物園的心情,也回饋給孩子:「什麼時候去動物園、什麼時候離開,都是由你決定的喔!」
因為大人們的溫和而堅定,孩子也跟著軟化了武裝的外在,改採取「柔情攻勢」,此時多數的大人就會投降了,誰能受得了無辜孩子的請求呢?但我們知道此時孩子所展現的是「過度關注」的錯誤目標,如此的楚楚可憐,對孩子性格和親子關係都不會有幫助,因此我請媽媽仍然維持原本的姿勢,然而媽媽不自覺的伸出了雙手,這是人之常情,也展現了媽媽的愛和接納。
客觀來看,孩子和媽媽的距離大約只有50公分,但孩子就是不過來,我們不難理解,在孩子的心中已經設定的「虛構目標」,就是唯有媽媽受我控制,我才有價值。
孩子一點一點的靠近媽媽,我也反饋給孩子行動上的改變。孩子伸出手指,點了一下媽媽伸出的雙手,我心中浮現了《創世紀》這幅畫。我鼓勵著孩子的行動改變,也告知媽媽待會孩子會試著拉動媽媽,媽媽仍然維持原本的位置即可。
再一段時間,孩子把自己拉向媽媽,卻又和媽媽維持一小段距離,仍然試圖要媽媽往他靠近,我反饋給孩子:「看起來你想抱媽媽,媽媽也想抱你,你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靠過去。」孩子靠向媽媽,投入媽媽的懷抱裡。
此時的孩子態度完全軟化,跟媽媽說:「我想喝水」,此時媽媽不適合起身,因為正在和孩子擁抱著,因此我對孩子說:「你想喝水,我可以怎麼幫你?你的水壼在哪裡呢?」孩子指著他丟在地上的背包,我說:「我可以幫你把背包拿過來,你會自己拿水壼嗎?」我拿背包給孩子,孩子很有能力地把背包打開,拿出水壼、旋開壼口,大口的喝水。
孩子的姿態像是新生兒般蜷蛐在媽媽的懷抱裡,我也向媽媽說明對孩子來說,此刻的他正在尋求和解,並且藉由新生兒的姿勢,感受媽媽對他最原始單純的愛。
孩子說:「我們可以去動物園了嗎?」我說:「媽媽就在這裡,你把自己準備好,就可以去動物園囉!」
孩子從媽媽身上滑下來,仍試圖拉著媽媽一起,去拿那隻孩子剛丟過來的鞋,我請媽媽維持位置,孩子把鞋拿來後,很有能力的拉出鞋舌、穿上鞋子、再把兩層魔鬼氈貼好。
另一隻鞋子在僵局一開始的原地,距離媽媽大約一公尺左右,孩子已經知道媽媽不會移動,因此自己過去拿回鞋子穿好。
孩子把自己的東西準備好了,我問孩子:「地上的口罩和衛生紙是你的,你願意處理嗎?」在今天的事件裡,這屬於枝微末節的小事,我預設若孩子不願意也無妨,因為已經處理了「錯誤目標」的大事了。
孩子把地上的口罩、衛生紙和扯下來的線都撿了起來,我問孩子:「你知道垃圾桶在哪裡嗎?」孩子點頭,我跟著孩子一起回到教室丟垃圾,此時他穿著室外鞋,也是枝微末節的小事,若要孩子再脫鞋才能進教室,就是大人太吹毛求疵了。
我回饋孩子的能力,鼓勵孩子把自己都準備好了。孩子此時的自信和眼神,和一小時之前的他判若兩人。
我也回饋給媽媽,她的孩子是聰明且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在自己身陷情緒工具時,還能同時觀察媽媽的肢體與神情,也具有相當的堅持度,因此大人要再更有智慧地走在孩子之前。
【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
說再見之前,孩子從自己的背包拿出了一根香蕉,想要交給媽媽,我問孩子:「這是你要吃的?還是媽媽要吃的?」孩子說是他去動物園要吃的,我說:「你要吃的要收進自己的背包裡」,孩子聰明的眼睛轉呀轉,先是放進自己的口袋,然後又拿出來,拉開媽媽的背包放了進去。
我對媽媽說:「看來孩子放了顆『地雷』在妳背包裡喔!」孩子對我笑著。我也讓媽媽理解,下午就不需要因為香蕉而和孩子爭執囉!
要改變孩子的錯誤目標,以及延伸的不良行為,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它需要的是親師生三方共同的「合夥協力」。今天將近一小時的過程,對孩子和媽媽都是一次全新的生命經驗,「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以我們的智慧,引領孩子在性格與生命上,可以更加自立、更加共好。
什麼是錯誤目標?
在我的書《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當中,對於「錯誤目標」有基礎的介紹:
《面對孩子的挑戰》一書作者、也是阿德勒的弟子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則是歸納出孩子行為的四個「錯誤目標」,我們將其整理為:過度關注、權力鬥爭、破壞報復、無能放棄。
一、過度關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關注,但同時孩子也在練習著自主與獨立,追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往往會認為身邊所有的人,都必須即時滿足自己的需要(不見得是真實需求),如果需要未被滿足,容易藉由「一哭、二鬧、三耍賴」的方式獲得關注。
二、權力鬥爭:孩子在練習自主與獨立的過程中,需要有做決定的權力,如果生活的大小事都是由父母一手掌控,孩子就容易和父母進行權力鬥爭,在吃喝拉撒睡等議題上,採取不合作的姿態,證明自己擁有權力。
三、破壞報復:若孩子長期無法擁有在生活上作主的權力,就容易追求破壞報復的目標,踩著父母的痛點,重覆著讓父母惱怒的行為,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和健康做為籌碼來要脅父母,最終兩敗俱傷。
四、無能放棄:如果孩子試過了所有的方法,仍無法得到該有的能力、價值、權力和愛,或是父母過度照顧、過度放縱,那麼孩子就容易呈現無能放棄的樣貌,對於所有的人事物都不感興趣,往否定自己的方向發展。
【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
雖然我們稱其為「錯誤目標」,卻不是從「對/錯」的二分法來評判,而是由於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對於關係或群體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同時對於個體的性格和社會情懷有著負向的發展,因此以「錯誤目標」命名。
從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有千百種,因此我常建議父母,不要被孩子的不良行為給困住,或只是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看懂孩子正陷在怎麼樣的錯誤目標當中?不要問孩子「為什麼」,而是要瞭解孩子「為了什麼」需要自我設定如此的錯誤目標?
要如何判斷孩子陷在哪一個錯誤目標裡?則可以從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對於父母反應的回應來理解。
一、過度關注:父母覺得孩子很煩人,而孩子的惱人行為會在父母回應後停止。
二、權力鬥爭:父母覺得孩子惹自己生氣,而孩子的惱人行為在父母回應後停止一段時間又故態復萌。
三、破壞報復:父母覺得孩子讓自己難過傷心,而孩子的惱人行為在父母回應後變本加厲。
四、無能放棄:父母覺得對孩子絕望了,而孩子的惱人行為重覆出現,同時也挫敗著孩子自己。
【不良行為的回應方式】
在面對上述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時,父母往往是這四種方式回應:
一、兩手一攤、無能為力:「我也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呀!」、「我什麼方法都試過啦!」、「孩子就是不聽我的話,我有什麼辦法?」⋯⋯。這是屬於「忽略型|無愛」,孩子會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即使父母喊冤說自己有多愛孩子)。
二、逢迎拍馬、俯首稱臣:「別哭別哭,我來幫你⋯⋯」、「好好好,你想要我怎麼做呢?」、「這我來就好!」⋯⋯。這是屬於「放任型|溺愛」,孩子只會愈來愈無法無天,往小霸王之路邁進。
三、抓狂暴怒、懾人心魄:「你是要怎樣!!!」、「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去面對牆壁站好!!!」、「再哭我打你喔!!!」⋯⋯。這是屬於「威權型|錯愛」,孩子會往兩個極端發展,不是成為畏縮膽怯,就是成為情緒暴起暴落的控制狂。
四、變幻莫測、起伏不定:面對類似的行為或情境,因為自己的心情或生理狀況而不同,例如孩子哭的時候,心情好的時候說:「別哭別哭,我來幫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則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這是屬於「不一致型|錯愛」,孩子會無所適從,只好每次都要使用情緒工具,來測試父母今天的狀態為何。
以上的四種方式,經長期的實務觀察證明,不但無法改變不良行為(頂多只是讓孩子將行為枱面下),還會增強孩子的錯誤目標。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該怎麼回應呢?】
首先我們得先接受「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事實,也就是孩子會發展出錯誤目標和不良行為,是來自於長期的累積。父母千萬不能懷抱著「當下、立即、藥到病除」就能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幻想。
因此在孩子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秉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行為不動怒、不暴走、不抓狂、不隨孩子起舞,心理則不焦慮、不憐憫、不擔憂、不要檢討自己。
而在長期的親子關係,父母則要開始引導孩子發展「正向目標」,父母在家庭所要營造的,是提供下述的環境:
一、有能力:成長的能力
二、有價值:貢獻的價值
三、有權力:作主的權力
四、有人愛:無條件的愛
在我的書《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有介紹如何營造這四項正向目標,大家可以去參考喔!
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生活裡的科學】20140405 - 仿生魔鬼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知道 魔鬼氈 ,就是從植物種子得到靈感的嗎? 為什麼魔鬼氈 "黏TT",就是不黏你的手? 從鞋子到太空衣, 魔鬼氈 的妙用無窮,想知道 魔鬼氈 還有什麼創意 ... ... <看更多>
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VELCRO威扣] 魔鬼氈的發明者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VELCRO®品牌產品廣泛使用在世界各地,它黏著並固定從屋頂板到尿布的所有產品,並以熟悉而令人放心的”唰唰”固定聲音而聞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不可 ... ... <看更多>
魔鬼氈為什麼叫魔鬼氈 在 亞葳奇小火慢燉粉絲煲'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108.04.23 章魚班 今天寶貝們認識了「魔鬼氈」喔寶貝們一聽到「魔鬼」就嚇的哇哇叫說「為什麼魔鬼可以黏東西」 老師在班上已簡單的跟寶貝們介紹並請寶貝們實際觸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