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6/16
• 北京疫情復燃引發擔憂,中國報告兩月來最高新增病例數。
中國大陸周日報告了57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這是兩個月以來單日新增的最高紀錄,引發了人們對該國防疫措施存在漏洞的擔心。在38例本土病例中,有36例來自首都北京。
北京當局表示,在最近幾天檢測呈陽性的數十人中,絕大多數均曾在新發地農貿市場工作或購物,報告稱檢測人員在該市場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上提取到了這種病毒。新發地市場為北京供應約90%的蔬菜和水果,目前已被關閉。北京還關閉了其他幾個農貿及海鮮市場,並加強了對相關區域居民的生活限制。
據中國衛健委最新統計數據,昨日中國大陸新增確診病例49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0例,本土病例39例(北京36例,河北三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8例(境外輸入11例)。截至目前,共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3181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
在全球,病例數激增凸顯疫情持續威脅。在擁有世界上最多病例數的美國,包括亞利桑那、德州等22個州的每日新增病例數均在攀升,這與許多地方呈現的下降趨勢背道而馳。《紐約時報》的統計顯示,隨著經濟重新開放、人們重歸公共生活,大約70個國家的新增病例數呈上升趨勢。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4/health/virus-journals.html?smid=nytcore-ios-share
*據時報統計,新冠病毒大流行目前已導致全球超過780萬人患病,截至周日下午,超過43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美國和巴西是目前病例數最多的兩個國家,但全球幾乎每個國家都出現了確診病例。在一些疫情出現較早的國家,大流行正在減弱,但全世界新增病例數的增長速度比任何時候都要快——每天新報告病例數超過一萬人。
• 大選艱難形勢下,共和黨參議員選擇避談川普,指責中國。面對大流行及經濟衰退這兩場國內的危機,尋求連任的共和黨參議員正努力對中國發起抨擊。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瑪莎·麥克薩利最近表示:「永遠不要相信共產黨,這是我從入伍的那天就學到的東西。中國應該對這次大流行和成千上萬死去的美國人負責。」政黨戰略家稱,這種策略是共和黨避免為川普飽受批評的疫情應對辯護的方法。
• 浙江槽罐車爆炸事故致19人死亡,172人受傷。週六下午4時許,一輛從寧波開往溫州的槽罐車在行至溫嶺出口附近時發生爆炸,造成周邊房屋、車輛嚴重受損,超過100名救援人員和34輛消防車前往現場,多人被困。具體事故原因目前仍在調查中。

• 美國又一位黑人死於警察槍下,亞特蘭大一名27歲的黑人男子被試圖逮捕他的白人警察開槍打死。這一事件再次引發民眾的憤怒,以及對執法系統徹底改革的呼籲。該市警察局長在事發後辭職。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4/us/rayshard-brooks-Garrett-Rolfe-atlanta.html?smid=nytcore-ios-shar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4/us/videos-rayshard-brooks-shooting-atlanta-police.html?smid=nytcore-ios-share
• 紐約及休斯頓官員考慮再次實施封鎖。本週末,紐約及其郊區的天氣晴朗溫暖,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居民違反保持社交距離規則的內容。周日,紐約州州長科莫稱,已接到25000條有關企業「違反重新開放計劃」的投訴,這一數字讓他感到擔憂和沮喪。他警告如果官員不嚴厲打擊此類行為,該州可能會被迫中止重新開放的計劃。休斯頓官員也於上周警告稱,隨著病例數持續上升,該地區可能會重新施行封鎖。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4/world/coronavirus-updates.html?smid=nytcore-ios-share
• 英國「隔離狂歡」致一人死亡、數人受傷。在該國西北部卡靈頓和奧爾德姆的兩次狂歡活動中,一名男子被懷疑死於藥物過量,另外三人在不同的襲擊事件中受傷。據警方周日稱,一名女子還表示,她在大曼切斯特一場吸引了6000人的聚會中被強姦。警方稱,這些狂歡活動是非法的,顯然違反了新冠疫情期間法律和規則,並產生了悲劇性的後果。
• 法國加快解封進程。該國總統馬克洪周日加快瞭解除限制和恢復法國經濟活動的進程,原本應在一周內完全重新開放的巴黎餐館和咖啡館現在將於週一開始獲准開放,除了高中生外的所有學生將於6月22日重返校園。馬克龍還說,從週一開始,除少數仍受病毒威脅的海外領地,法國大陸所有地區將進入「綠色區」,這意味著該國將重返疫情前的生活方式。

• 疫情中,印尼呼籲民眾避孕。據官方數據,在疫情暴發的4月,印尼約1000萬對夫婦停止採取避孕措施。一個月後,政府官員乘坐卡車出現在城鎮中,車上的揚聲器播放著:「你可以做愛。你可以結婚。但不要懷孕。」嬰兒潮的到來將對印尼鼓勵家庭少生小孩,以及對消除兒童營養不良所做的巨大努力帶來挫折。
• 巴西已成為全球死於新冠病毒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其每日新增死亡數字目前全球最高。該國總統博爾索納羅宣稱羥氯喹是治療Covid-19的奇藥,震驚了醫學界。
• 秘魯疫情告急:儘管該國政府在早期迅速採取行動,下令實施了拉丁美洲最嚴格的封鎖措施,但該國的病例數仍急劇上升,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

• 「川金會」兩週年,朝鮮稱與美韓尋求和平的希望已「徹底消失在悲觀噩夢之中」。而據專家分析,朝鮮目前的核武庫比川普與金正恩舉行首次歷史性會晤時要大得多。「川金會」的失敗突顯了過於依賴首腦之間個人外交的風險。
• 讓朝鮮憤怒,讓韓國頭疼:飛越國境的「氣球傳單」。多年來,脫北者等活動人士利用氣球向朝鮮境內發送傳單。朝鮮稱其為政治宣傳,近期因此切斷了朝韓間的溝通渠道。希望與朝鮮保持住關係的韓國也在立法禁止這種行為。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0/06/13/magazine/police-reform.html?smid=nytcore-ios-shar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くーね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なにかとしがらみの多い現代社会、広すぎる畑も負担になってしまうので自分が楽に管理できる小さな菜園をするのが楽しくて良いと思う。 例えばタタミ3枚程の菜園をやってみて、楽しければタタミ8枚分くらいに広げてみたり。家の庭のちょっとしたスペース等のできるだけ当たり前に毎日目が届く場所だと面白い、日々の成...
「魚菜共生失敗」的推薦目錄: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くーね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MR. ANDY愛迪先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掛號] 魚菜共生的幼苗都發黃長不大- 看板Plant 的評價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双源魚菜蚯共生農場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魚菜共生不用馬達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PTT.CC 的評價
- 關於魚菜共生失敗 在 請問魚菜共生,和用魚缸水耕,二者效果有什麼差別? - Mobile01 的評價
魚菜共生失敗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
魚菜共生失敗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鄭龜今天嗑什麼 Day 21
「這是哥吉拉的世界,我們只是活在裡面」,看預告片時聽到這一句,覺得好實際。
前幾天代表公司,到監察院跟幾位委員談談自己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政府打造 #創業生態系 有哪些不足之處等等。
監察院最近因為別的事情引發爭議,委員跟我們開會前,也一直在回應記者。不過那件事我還沒搞懂,就先不多談。
現場除了我,還有另外五家公司的創業者代表,領域都不太一樣,有生物科技、醫療健康、產業物流、空間營運等。面對態度謙和的委員,我心裡其實蠻不好意思的,因為我對這場會議的期望很低,認為自己出席的目的只是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打算真的掏心掏肺。
雖然到監察院是第一次,但類似的場合我幾年前參加過很多次了,特別是在上一任政府末期,各個層級的長官都見過、聊過。近幾年來受邀則是都婉拒出席。原因很單純,就是覺得(從一個不太成功的創業者的角度來看)政府始終沒有想通。
政府很喜歡用「打造創業生態系」這個詞來比喻自己的任務,但這或許就是他們一直沒想通的根源。趁這個機會,就跟大家一起聊聊我的看法。首先想像一下,你認為健康的雨林生態系,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大概就是樹木繁盛、蟲魚鳥獸真菌微生物都順應環境而生生滅滅,水與大氣循環正常,偶有擾動但規模不大,整體具有自我修復的韌性,是吧?
這大概也是歷來政府所想像、認為自己該為創業圈打造出來的生態系,很自然、很蓬勃、每個創業公司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個小蟲、小鳥、或是小草。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有創業的經驗,就會覺得這想像不太對勁。
在一座正常健康的雨林裡,會有一粒種子像龍貓裡一樣,只花一個晚上就發芽茁壯變成超級參天巨木,並且把周遭其他本來也很高大的樹木都遮蔽掉,把陽光通通搶走,並施放花粉讓所有動物都成為殭屍嗎?
在一座正常健康的雨林裡,會有一隻蜥蜴從孵化到成為100公尺高的哥吉拉,只花一個月,然後口吐放射線把整個雨林毀掉,並快速移動到其他地區、沿途不斷破壞嗎?
正常健康的生態系當然不會發生這種事,但科技創業公司會。所以當我們在討論「創業生態系」的時候,絕對不要搞錯了,從來就沒有「正常健康」的狀態,我們所處的情況其實是《哥吉拉:怪獸之王》的世界。哥吉拉(Google)、基多拉(Facebook/IG/WeChat)、摩斯拉(Amazon)、拉頓(Apple)......在對戰,許多尺寸差一兩級,但同樣可以把我們當螞蟻踩死的正在趕來,這狀況已經很多年了。而我們政府所謂的打造創業生態系,就是在他們的腳下認真忙碌做園藝、或外包給法人搞魚菜共生。
有些過時的法令限制是該檢討,搞些育成中心孵化加速器比賽參展是可以讓大家熱鬧熱鬧。沒人說100公尺高的怪獸在打架,我們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但也不要誤以為吃喝拉撒睡就可以不用被怪獸踩過去。
政府可以採取的有效手段遠超過上面這些,例如我們幾十年來控制匯率來幫助製造業出口就是一例,而到現在我們也正在承受這麼做的苦果。
(延伸閱讀:〈台灣的房子到底為什麼那麼貴?〉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63539810808056/ )
但,在那之前政府得先改變認知,不要以為自己做了上述這些事情就叫做「打造創業生態系」。要先認知現在我們活在很誇張、一點都不正常不健康的怪獸世界,已經很久了。而如果想看見台灣自己有怪獸能加入戰局,說句帥氣的「Let them fight」,也要先對牠可能帶來的破壞有心理準備。
延伸閱讀:
〈徐挺耀專欄/為何政府創業政策會失敗〉
https://panx.asia/archives/27177
〈徐挺耀專欄/別再搞那些無關宏旨的經濟改革了〉
https://panx.asia/archives/17117
好,以下是今天的「鄭龜嗑什麼」:
--------------------------
1. 〈會後觀察:2019年Facebook F8幾件有意思的小事/詹太太〉(來自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 吐納商業評論 Tuna Business Review )
https://tuna.press/?p=11732
感想:的確很有意思,能從中看見 FB 作為一間企業的變化,包括參加者的屬性跟年齡層、新聞媒體的角色、網紅電商的推動、公關接待人員的態度等等。
--------------------------
2. 〈陸生觀點:言論自由?還是造謠自由?〉(來自 立報 )
http://www.limedia.tw/edu/2802/
感想:沒想到立報又復活了,雖然已非我熟悉的那樣。我認為這篇作者看到了部分台灣人的盲點,但也展露出自己的盲點。也讓這篇文章更值得看。
--------------------------
3. 〈愛地球錯了嗎?環境信託稅制不合理,公益捐款變罰款〉( 來自 環境資訊中心 )
https://e-info.org.tw/node/217962
摘錄:「在不合理的稅制之下,造成公益信託相關法規立法20多年,至今只有一例環境信託。近年來,環資會收到許多聲音,有些人想要捐款、有些人想要捐地,在在顯示台灣大眾想要參與環境信託,卻礙於種種的不合理稅制,讓原本應該是美意的公益行動被強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代價,也讓專業的環境組織在守護棲地的工作面臨許多困難。」
--------------------------
4. 〈菲律賓「民心反指標」?受困同溫層的崩潰大學生〉( 來自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827709
摘錄:「「是投票的多數人都沒在上網嗎?」「還是他們根本沒在用任何社群媒體?」不少年輕人在發出這般的怒吼之後,隨即衝高了菲律賓Google「移民去哪裡」的關鍵字搜尋排名。
事實上,這樣的選舉結果並不是無跡可尋。除了總統杜特蒂於去年年底創下滿意度超過七成的民調紀錄之外,民調機構「亞洲脈搏」(Pulse Asia)於今年3月公布的民調,也與實際結果相去不遠。當18至29歲的青年佔總投票人數將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時,我們該怎麼看待菲國大選這樣的落差?是世代之間的差異所導致的後果,還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往往都會成為「社會的反指標」?」
--------------------------
5. 〈產業界「要求供電」 不如「合作產電」〉(來自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3828875
感想:作者是台電的獨立董事,蠻好奇為何突然寫這篇。就內容來說,我頗有同感。
--------------------------
6. 〈川普這樣的美國總統,是中國應得的〉(來自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0522/china-trump-trade/zh-hant/
感想:我後來才發現,我喜歡的許多書的作者,可能都是比較嚴謹的知識份子吧,都不喜歡湯瑪斯佛里曼(這篇作者),有點視他為「名嘴」的感覺。但不管怎樣,我覺得這篇嘲諷度很高的文章寫得真是不錯。
以上就是今天的 #鄭龜嗑什麼。週末愉快。
魚菜共生失敗 在 くーね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なにかとしがらみの多い現代社会、広すぎる畑も負担になってしまうので自分が楽に管理できる小さな菜園をするのが楽しくて良いと思う。
例えばタタミ3枚程の菜園をやってみて、楽しければタタミ8枚分くらいに広げてみたり。家の庭のちょっとしたスペース等のできるだけ当たり前に毎日目が届く場所だと面白い、日々の成長が負担無く見れるから。 蒔いた種の芽が出てきたり、朝と昼で姿が違ったり、とにかく自分のそばにあり変化を見たり植物や土を毎日感じられると面白い。
野菜、植物というものの成長も面白いが、それだけでなく、土という物もまた興味深い。 植物の枯れた物や米ヌカ等の栄養価の高い植物の一部、動物や魚その糞など、そういった生き物の身体が沢山凝縮して分解され土の中には入っている、そしてそれらは植物の栄養になるようだ。
そして、その動植物の死骸を分解して小さく小さくし野菜植物の栄養にしてくれるのが微生物のようだ、目に見えない程小さな生き物たちで、これは沢山の種類がいるようで、色々と複雑に影響しているようだ。
これをある程度うまくコントロールして共生する事で野菜の良い肥料になったり上手く育ったり、土が柔らかくなったりもするようだ。
例えば、カチカチに踏み固められたグラウンド等の隅に枯れ草がずっと積まれている場所などで、その草をはぐった土を見てみるとフカフカと柔らかくなっていたりするのを見た事はないだろうか? それはそういった微生物達が土中の枯れ草等を分解する過程で土も柔らかくしているようだ。
それを見ると、この世界の山などもそうである事に気が付く。山に入ると落ち葉が積もっているが、その下の土は柔らかかったり、黒っぽかったり、そんなのが見て取れる。
この世界の生物の摂理というのかそういった物が見えるというか、感じられるように思う。 この生物たちの世界はいったい何なのだろうか。
また、化学肥料と言って、植物の栄養になる物を解析した人間がそれを生物を介さず工場で生成した肥料も一般的に使われており、それは非常に効果がありはっきりと植物を成長させてくれる。しかし、そういった微生物を介さない為に土がフカフカにならなかったり等の問題もあるようだ。
とにかく、野菜の成長から、そういった物まで、色々な事をドアを開けた目の前で日々見て自分で感じ、自分なりに考えたり、そして失敗する事もあるが出来た野菜を食べてみたりしてほしい。
できればあまり人目につかない自分または自分達だけの場所が良い、余計な気を使わず感じ、ゆっくりとあなたの時をすごせるからだ。
魚菜共生失敗 在 MR. ANDY愛迪先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魚菜共生失敗 在 双源魚菜蚯共生農場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路上跌跌撞撞蔬菜失敗繼續種魚死了繼續買菜苗發芽 不好繼續試今年應該是開始成長的一年了我們要開始走出去不在侷限一直辦活動讓很多人來農場認識魚菜蚯共生 ... <看更多>
魚菜共生失敗 在 請問魚菜共生,和用魚缸水耕,二者效果有什麼差別?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但失敗的也不少,像竹柏、山蘇、袖珍椰子(有死有活)、吊蘭(但純水耕的吊蘭反而長得不錯)。 虹吸鍾的存在價值是什麼? 談到魚菜共生,一開始就是面對 ... ... <看更多>
魚菜共生失敗 在 [掛號] 魚菜共生的幼苗都發黃長不大- 看板Plant 的推薦與評價
植物資料
名稱及品種名:茼蒿
年齡 (如種了幾個月或幾月種的, 可註明是從種子還是小苗開始):2016/12月底
異狀部位 (如根/莖/葉):葉
照顧方式
栽培介質 (描述土壤的特性:培養土品牌/砂質/黏土/荒地的土):發泡煉石
栽培地點 (如北部/中部/南部/外國; 平地/山區):室內
澆水時間及水量 (如幾天澆一次水; 早/中/晚澆水):引魚缸水+虹吸鐘(約5~10分鐘循環)
光照時間及光量 (如是否直曬; 一天可直曬幾小時):植物生長燈距離約10公分8小時
施肥種類及量:(請標示N-P-K含量、微量元素或有機肥名稱) 一週前葉面撒液肥無改善
施藥種類及量:(請標示農藥、非農藥名稱及施用手法) 無
其他處理 (如移盆/移株/翻土...等等): 無
最近數週的天氣
溫度: 室內約22
濕度: 室內約70
異狀描述 請註明從正常到異常的過程及變化(時間很重要)
種子使用育苗綿蓋濕布等待發芽,發芽後連同育苗綿移至發泡煉石裡使用植物生長燈
距離10公分一天8小時照射。但在真葉長出後(約1~2公分)就漸漸變黃,到最後從葉尖枯死。
全體合照 (可以照出植株間隔、周圍環境、整體的情況):
https://www.dropbox.com/s/fs8gmf9e2pw5q3z/P_20160116_111301.jpg?dl=0
個人獨照 (挑棵典型的植株):
https://www.dropbox.com/s/ct03z1mtryts211/P_20160115_213355.jpg?dl=0
近拍模式 (局部病徵,如不正常的塊斑、寄生蟲、變形的葉片):
https://www.dropbox.com/s/ybra5mc6ual8aoh/P_20160115_213403.jpg?dl=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96.17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lant/M.1452914472.A.9EB.html
... <看更多>